2025年春晚的舞台上,《秧BOT》节目中身着大花棉袄的机器人“福兮”大放异彩。这群机器人通过精准的动作、流畅的舞姿以及与舞蹈演员的巧妙互动,向大江南北坐在电视机前的人们展示着科技的力量与温度。这一节目完美融合了情感表达和技术呈现、人文和科技,迅速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也标志着我国在机器人技术舞台上的崭新地位。这群由宇树科技制造的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标志着我国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已经迈入新的阶段。本文将透过春晚,从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现状出发,对人形机器人的产业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做出展望。

 

春晚中人形机器人的过人之处


1. 模仿学习取代了编程学习


“福兮”的动作来自于真实舞蹈演员的关节和运动轨迹,而非冰冷的编程学习。从动作捕捉到深度学习,从模仿学习到群体协作,人形机器人的动作不再僵硬机械,而是更拟人,动作更舒展。模仿学习这一技术使得机器人能够在群体舞蹈协同工作,展现出自然流畅的舞蹈表现,同时这也标志着模仿学习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成熟应用。


2.群控技术下的实时调整


 “福兮”通过分布式控制系统协同工作,每个机器人都具备独立的控制单元,但通过一个中央指挥系统进行整体调度,进而实现信息交互。每个机器人不仅能够根据预设的程序独立执行动作,还能通过协同算法与其他机器人共享实时信息和状态。传感器是这些机器人感知周围环境,并与其他机器人进行实时数据交换的手段。同时,这些机器热也会根据其他机器人的位置和状态调整自己的动作,以保持群体的整体协调性。群控系统确保即使个别机器人出现轻微偏差,整个队伍仍能保持同步。

 

春晚背后我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现状


1.工业生产先行其道,人形机器人助力自动化进程


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应用逐渐成熟,率先体现在自动化生产领域。人形机器人擅长做重复率、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在汽车制造业中,优必选科技的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在东风柳汽的总装车间中进行工作,执行包括门锁质检、车灯盖检测、安全带检测以及贴车标等任务。这些应用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和优化工作流程方面的潜力。

 

2. 健康保障:人形机器人助力医疗护理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对健康监测和护理服务型机器人的需求日益增加。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老年人口约为 3亿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 4.8亿人,这为健康型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人形机器人可以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交流陪伴,有效识别老人身体状况不适等问题,及时提醒家庭成员或医护人员,保障老人的安全和健康。康力优蓝公司推出的医疗陪护机器人,能够监测健康数据并提供紧急呼叫、陪伴等功能,开始在家庭养老 和 健康监测 等领域投入使用。


但是目前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柔轮易疲劳断裂导致机器人故障率增加、谐波减速器传动速比受限影响精度与响应速度等,以及数据采集方法的局限性和底层算法模型尚未统一也限制了人形机器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推广使用人形机器人仍需要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但医疗护理中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

 

3.技术革新、市场需求双驱动:2025获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近年来,机器人的 自主学习、环境适应、语音交互 等能力都有显著提升,机器人本身的技术门槛逐渐降低。同时,随着生产工艺和制造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制造成本持续下降,使得人形机器人从高端市场逐步渗透到中低端市场。根据多家研究机构的预测, 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将大幅下降,市场接受度显著提高,促使量产成为可能。全球范围内,尤其是中国、欧美等国家面临着老龄化社会的挑战,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对健康护理和陪伴型机器人的需求。此外,智能家居、教育、娱乐等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展,推动了人形机器人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总体而言,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前景颇为乐观。



未来展望: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化进程


1.进入消费级领域,降成本是关键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总成本约为30-40万元。为了让人形机器人能够得到大规模采用,其成本需要降到15万元以下,也就是要降到现在成本的一半以下。这需要对机器人的外型等方面做出一些改变,例如重新考虑模仿人类腿部的底座设计等,通过优化结构等方式来降低成本。但从研发的角度考虑,涉及多领域前沿技术,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方面投入巨大,在生产流程中,多个部件的精密加工和组装要求高,导致生产效率受限,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这些因素都使得人形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寻找切实可行的降本增效之法,是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人形机器人步入大众市场的关键,在未来,规模化生产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将成为产业发展进步的主旋律


2.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应用场景拓展


人形机器人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正呈现出迅猛的增长趋势,在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加速拓展延伸,从制造业物流业等传统产业,延伸到家庭与个人的消费应用场景中去。在教育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成为学生的教育助手,提供更加生动有趣的学习体验。在零售和餐饮行业,机器人被用作导购员、服务员,提供客户咨询、信息查询等服务,提升了消费者体验。机器人不再仅限于工业应用,而是逐步进入家庭、教育和消费领域。整体来看,人形机器人在各行业的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成为未来智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王鹏,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南昌理工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