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国际工博会,9月27日刚刚在上海收官;11月,还有上海进博会。这都是国内外各类工业企业不容错过的重要展会。
很多销售总监却发现:辛辛苦苦带团队去参加展会,摊位布置、资料印刷、样机运输,前期投入了不少钱和精力。结果展会几天结束,除了收了一堆名片,业务进展却寥寥无几。回到公司领导一问,“这次展会效果怎么样?”你支支吾吾:人流不少,但真正的商机没几个。
其实,这并不是展会本身没价值,而是很多销售团队没有把展会当成一个观察行业、洞察客户、积累商机的机会,而只是机械地完成“站摊、发资料”的任务。真正会用展会的人,往往能从中看到整个行业的走向,带回比合同更值钱的情报。

一、展会真正的价值:不是展出,而是“看清趋势”
很多销售误解展会:以为参展就是为了现场成交。现实中,大多数B2B展会很少能当场签单,客户采购流程往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但展会最大的价值在于三点:
观察行业大势:哪些企业展台最火爆?哪些新技术受关注?哪些原本不知名的小公司突然成了热门? 观察客户需求:客户在看什么、问什么、犹豫什么,这就是未来几个月的销售机会。 观察竞争对手:对手带来了哪些新产品?怎么布展?他们的销售团队在怎么和客户交流?
换句话说,展会是一个行业浓缩版,你能在几天里把一年平时难得见到的客户、对手、渠道方都观察个遍。
二、带队参加展会的常见误区
岚姐默默观察过不少企业的展会现场,常见的几个问题有:
人浮于事:销售人员只是机械地发资料、站台,没人真正去主动和客户聊。 准备不足:没有提前规划拜访哪些客户,错过了重点对象。 只看不记:看到很多现象,回去后没有形成系统总结,白白浪费机会。 没有后续动作:收了一堆名片,回去没跟进,客户很快就忘了。
这些问题,本质上就是没把展会当成一次系统化的“行业调研和关系拓展”。
三、正确的做法:展会“三步走”方法论
一个高效的展会团队,至少要做到三件事:
1. 会前:做好功课
列出目标客户清单,提前联系,约好在展会面谈。 调研本届展会的重点话题和亮点展商,做到心中有数。 内部分工:谁负责接待、谁负责市场情报、谁负责记录。
2. 会中:带着目的去“观察”
主动出击:销售人员不能只守摊,要去客户和对手的展位逛。 重点观察:客户问的最多的问题,同行展出的新技术。 现场记录:客户需求、竞争对手信息、潜在机会点,随时做笔记。
3. 会后:快速复盘和跟进
整理客户名片,分类为A(重点跟进)、B(中期跟进)、C(存档)。 做内部分享会,把展会收集到的行业趋势和对手情报,传递给全员。 给客户发送会后感谢信、资料,并预约进一步沟通。
四、讲个案例
岚姐曾经辅导过一家做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的企业,他们每年都会参加上海工博会。早期他们的展会效果一般,花了几十万参展,结果带回的项目几乎没有。后来他们换了做法:
会前:提前三个月联系客户,约好在展位见面,把展会当成“集中拜访”。 会中:专门安排两个人去别的展位做“竞争对手观察”,每天写简报。 会后:一周内召开复盘会,把客户需求、竞争对手动态汇总到一份报告,给销售和研发参考。
结果,这家公司在一次展会上积累了几十个潜在客户,第二年直接转化出几千万订单,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展会看到行业转型的方向,提前布局了一条新的产品线。
五、展会“观察法”总结表
这张表的核心思想是:展会不是一次性的营销动作,而是一整套系统化的方法论。
六、给销售团队的几点提醒
领导要以身作则:如果负责人整天只在展位聊天,员工自然会松懈。领导亲自带队观察、做笔记,团队就会跟上。 不要怕打扰客户:展会就是沟通的场合,主动出击比被动等待更有效。 复盘是关键:没有复盘的展会,基本等于白去。一定要沉淀成果。
展会从来不是“花钱买摊位”的事情,而是一次集中学习、观察、拓展关系的机会。真正有经验的销售人,都把展会当成一场行业课堂。看清趋势,才能走在客户和竞争对手前面。
你们公司参加展会时,最大的困惑是什么?是客户不来,还是来的人都不是关键决策人?欢迎留言分享,我们可以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