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市作为多民族边疆省会城市,是云南省人口和资源要素最集中、经济发展活跃度最高、多元文化和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最密集的枢纽区域,辖3个自治县、4个民族乡,民族地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7%。截至2024年末,少数民族户籍人口102.7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41.8万人,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融居特点十分突出。2022年,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磨憨镇后,昆明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Honeyview_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旅美滇池风光.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的嘱托和云南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要求,围绕昆明市委提出的“六个春城”建设目标,依托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和品牌优势,着力建设“团结花开、幸福春城”。
独特的区位优势,培固了民族团结之“根”
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坐拥“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经济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交汇点,正致力于打造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昆明独特的区位优势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南亚东南亚国家,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和经贸合作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机会。
立体化的现代交通枢纽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各族民众到“春城”工作、生活、学习和旅游,促进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互嵌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经济高质量发展打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昆明市资源集中、要素聚集,经济首位度高,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研人员、90%以上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75%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昆明市始终担当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围绕“8+N”重点产业链,重点打造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15年至2024年,昆明市生产总值从4000亿元跃上8000亿元大关,“强省会”行动见行见效、落地落实,2024年昆明市对全省经济总量贡献率达31.1%,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辐射南亚东南亚搭建了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平台,随着“一带一路”、RCEP、中老铁路、自贸试验区、中缅石油管道、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等项目的深入实施,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加快建设,昆明正从“边陲末梢”走向“开放前沿”。南博会、COP15、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在昆明成功举办,昆明市五区一市帮带共建磨憨边境幸福村,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创新“以城带边、以城兴边”帮带共建机制,主城五区一市帮带磨憨镇6个沿边行政村,投入资金2.67亿元,成功打造6个边境幸福村典范,磨憨村集体经济收入最高的达到102万元,是托管前的10余倍。托管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00亿元,是托管前6年总和的16倍,磨憨开发建设全面提速。主动融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正成为昆明各族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Honeyview_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拷贝.jpg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了民族团结之“魂”
昆明是一座有着辉煌历史的城市,具有3万多年的人类生活史、2400多年的滇中文化史、125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数千年来,昆明经历过庄蹻开滇、诸葛亮定南中、爨氏政权勃兴、南诏国开疆拓土、赛典赤迁建省会、沐英镇守云南、修建滇越铁路等历史事件,珍藏了许多文化记忆、历史遗存。近代以来,昆明名人辈出、贡献突出、影响深远,发生了重九起义、护国首义、抢修滇缅公路、开辟驼峰航线、“一二·一”运动、红军长征过昆明等历史大事,留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云南陆军讲武堂、抗战胜利纪念堂、丹桂村、皎平渡等历史遗迹,赓续红色血脉,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民族团结提供了文化包容性。昆明市作为开发较早的内陆边疆城市,中原文化、各民族文化与南亚东南亚文化在昆明集聚交融,形成了“汇东方与西方、融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气质。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都市时尚文化,为昆明塑造了独特的城市个性,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沃土。昆明丰富的历史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见证着多民族交流融合,凸显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古滇文化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源。古滇文化是春秋末至东汉初期以滇池为中心,劳浸、靡莫、叟等部落融合周边区域民族文化、中原汉文化、楚文化、外域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点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印证了云南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的历史进程,对讲述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Honeyview_安宁市帮带磨整村建设的寨心广场 拷贝.jpg
安宁市帮带磨整村建设的寨心广场
响亮的品牌优势,绽放了民族团结之“花”
近年来,昆明市先后两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荣誉称号,2019年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截至目前,创建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基地)3003个,其中国家级22个,14个县(市)区全部创建为省级以上示范县。昆明市立足品牌优势,不断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一是民族团结进步从创建向示范转变,“融荣与共,同心同行”的昆明品牌在全省、全国以及周边国家形成了较大的知名度、示范性、影响力,在昆明市各族干部群众中深深扎根,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石越来越稳固,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艳。
二是昆明市民族关系呈现出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各民族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蔚然成风,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深入人心,切实把党的民族工作制度优势转化成了边疆民族事务的治理效能,促进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创新开展“十进”活动,全力实施“十工程”,聚力打造“一智库”等载体,形成了齐抓共管、坚强有力的创建工作格局,探索出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创建模式。如今,昆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已融进区域、融进行业、融进工作、融入生活,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做到了全域覆盖、纵深推进,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品牌项目。例如,开展“各族人民心向党,唱支山歌给党听”活动,树牢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理念。“来到昆明就是一家人”“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城带边、以城兴边”帮带共建机制,深化了兴边富民实践方式,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下一步,昆明市将持续深入开展新一轮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按照“12345”工作思路,高质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具体为:坚持“一条主线”,即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聚焦“两个规划”,贯彻实施《昆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长期规划》和《昆明市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落实“三项计划”,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四个工程”,即“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以城带边”帮带共建磨憨边境幸福村工程;作好“五个示范”,着力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上作出昆明示范。
作者单位:昆明市社会科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运用红色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1CDJ032)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图片由昆明市民族宗教委供图
文章源自《今日民族》2025年第3期

版权声明

————————

原创稿件

  如需转载,请联系今日民族

一审:黄薇  二审:纳梦月  三审:王菁

美编:陈锴帆  校对: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