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是我国智能制造2025的核心抓手之一,是我国机器换人、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核心环节。受益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的产业趋势,多重驱动,未来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或达千亿。

  工业4.0是全球讨论多的话题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创新、变革已经成为各国和公司必须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一,努力制定新的政策,能够考虑到大数据、数字化和工业机器人。

  近年来,机器人在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特别是工业机器人,已经成为了工业制造业企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工业机器人知多少

  工业机器人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并快速在范围流行和发展。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不断的转型与升级。

  工业机器人是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人的总称,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通过编程或示教实现自动运行,具有多关节或多自由度,并且具有一定感知功能,如视觉、力觉、位移检测等,从而实现对环境和工作对象自主判断和决策,能够代替人工完成各类繁重、乏味或有害环境下体力劳动的自动化机器。

  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各个生产环节,如焊接、机械加工、搬运、装配、分拣、喷涂等。工业机器人及成套设备的应用不仅能将工人从繁重或有害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解决当前劳动力短缺问题,而且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

  另外,工业机器人不仅可以克服恶劣环境对生产的影响,减少人工的使用,保障工人的安全,还能够帮助工厂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已经初具规模。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445.7亿元,工业机器人是我国智能制造2025 的核心抓手之一,是我国机器换人、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核心环节。受益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的产业趋势,多重驱动,工业机器人未来可期。

  多重驱动,工业机器人未来可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多重驱动,工业机器人未来可期。

  一是:在供给端,工业机器人产量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产量累计达366044套,同比增长44.9%。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24.8万台,同比增长46.1%,预计2022年市场销量有望达到30万台。

  二是:在需求端,工业机器人销售规模增速近20%,中国是全球较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销量的比重为52.88%,预计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占全球销量的比重将提升至56.19%。

  三是:政策加码,到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规模或达千亿,2021年底,政策加码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十四五”时期迈向中高端水平。

  《规划》明确提出,力争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预计到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规模将达到1051亿元左右。

  亟需补齐基础零部件短板

  “‘十三五’期间,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等机器人关键部件加快突破、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整机性能大幅提升、功能愈加丰富,产品质量日益优化。”王卫明表示,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性、可靠性等还不能满足高性能整机的需求,高速、高精、重载等高性能整机产品供给缺乏等。

  魏琪嘉认为,尽管我国在工业机器人相关基础零部件方面已拥有一定基础,但是无论从质量、可靠性、产品系列,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高精密减速器方面差距明显。“我国目前自主生产的机器人核心关键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因此出现性价比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竞争力差等问题,须高度重视工业机器人零部件产业发展。”

  为补齐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短板,《规划》提出,推动用产学研联合攻关,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其中,在“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中,对机器人零部件提出具体目标:研发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的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提高减速器的精度保持性(寿命)、可靠性,降低噪音,实现规模生产;优化高性能伺服驱动控制、伺服电机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等技术,研制高精度、高功率密度的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及高性能电机制动器等核心部件;研发具有高实时性、高可靠性、多处理器并行工作或多核处理器的控制器硬件系统;突破多关节高精度运动解算、运动控制及智能运动规划算法,提升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及安全性、可靠性和易用性。

  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技术积累不足,原创性研究、理论研究、系统设计能力欠缺也是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瓶颈。如何提升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在宋晓刚看来,一方面要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另一方面要鼓励骨干企业联合开展机器人协同研发,推动软硬件系统标准化和模块化,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

  “虽然国内企业在机器人技术上与国外有明显差距,但在实际应用工业机器人的系统集成项目中,影响系统精度及可靠性的因素很多。这不仅由机器人本身所决定,还包括控制系统、附属夹具、传输设备精度、视觉传感器等因素。”魏琪嘉告诉记者,鼓励系统开发商和机器人企业协调发展,利用系统集成领域的技术优势弥补国产机器人单体技术的不足,从而能够使整体解决方案在市场上具备与国际巨头企业竞争的能力。

  “要发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作用,加强前沿、共性技术研究,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构建有效的产业技术创新链。同时,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应用,提高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宋晓刚说。

  2022年机器人行业的十大预测

  产业层面:

  1、“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的确定性和持续获得加强,同时新能源产业链的投资仍将保持相对积极的态势,有望延续对机器人的需求拉动力,其中以锂电池、光伏、氢电等为主要代表,可以预见的是2022年将会有更多的机器人玩家布局新能源行业,不可避免的是一场拉锯战。

  2、上游原材料的涨价或将至少延续到2022年上半年,对于制造业各行业来说将是承压的延续,或将有更多的外资机器人品牌的加入涨价行列。

  产品层面:

  3、多关节机器人:中大负载(≥20kg)产品开始放量,搬运及拆码垛应用需求将延续增长态势,尤其是搭载3D视觉的占比将大幅提升。

  4、协作机器人:国产的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同时,协作机器人的产品形态将持续丰富,涵盖从负载、臂展、轴数、力控、传感器等多个维度的创新将持续发生,不可避免的是国产厂商之间的竞争也将进入白热化阶段,此外,越来越多的国产厂商在海外市场将有质的突破。

  5、SCARA机器人:SCARA的主赛道开始从原来的3C行业开始转变为3C行业与新能源行业,并且,GGII认为,市场格局的更大变数会来自于新能源行业,3C行业既有的优势或难以直接复制到新能源行业,其间对于具备高负载能力、高性价比与定制化开发能力的玩家将形成利好。

  6、并联机器人:2022年中国市场销量有望破万台,其中国产占比超过75%。

  7、机器视觉(主要指3D视觉):入局者持续增加,领域热度延续,大部分厂商还处于投入期,个别厂商的开始在细分领域形成优势与标签,如拆码垛、物流拣选、汽车检测等,准头部效应显现。同时,机器视觉真正进入算法时代,软件算法的能力(或通用性)或将是各家厂商着力提升和补足的板块之一。

  市场层面:

  8、预计2022年疫情的影响将逐渐消退,市场的需求更多呈现结构性分化态势,依然坚持整体无“爆发”可能性的判断,预计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全年销量增速15%-20%左右,国产化率稳步提升,2022年有望超41%。

  9、2022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年销量破万台的厂商将至少达到3家,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同时,新的市场格局有望现雏形。

  资本层面:

  10、2022年资本市场不可避免会一定程度受到美联储Taper及通胀的影响,一级市场的美元基金风格或将有所调整,一级市场的融资热度虽不会大幅降温,但资金会更加集中流向头部的厂商。二级市场的政策利好将刺激更多的机器人相关企业冲击上市,经过2021年高增长,2022年预计将有不少于10家厂商进入上市筹备期。

  写在最后

  身处于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中国机器人产业呈现一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发展态势,半年一小拐,一年一大拐,其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与创新产品,同时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加入其中,机器人已经从最早的单一机械臂进化为有手有眼,甚至有“脑”的机器人,虽然他依然略显笨重和稚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正在各行业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