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主要新兴和发展经济体的生产、出口逐步回升至较高水平,随着整体供需缺口的弥合,中国出口增速可能会逐渐回落
文 | 《财经》记者 张寒
编辑 | 王延春
全球疫情阴霾笼罩之下,第129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The China Import and Export Fair,简称:广交会)在“云端”落幕。广交会新闻发言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副主任徐兵表示,将推动广交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积极谋划早日重启线下实体展。
官方数据显示,为期10天的网上广交会汇聚了2.6万家优质供应商,展品数量超270万件,比上届增加23万件,其中82万件为通过广交会首次发布的新产品,比上届增加9万件。
广交会素有外贸“风向标”“晴雨表”之称。广交会期间,2021年一季度中国外贸数据公布。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47万亿元,同比增长29.2%。
《财经》记者从部分参展商处了解到,近年来,受到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广交会总成交额增长出现一定程度的停滞、下滑现象。已经完成的2020年两届线上广交会,落幕后并未公布采购商数量和订单成交额,总交易成果差强人意。尤为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参展企业不太熟悉“网上广交会”的操作系统,存在与国外采购商沟通不畅、不能精准对接等现象,一些商户体验较差。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助理、教授鲁晓东对《财经》记者表示,尽管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到了接种疫苗的阶段,但是国内外的疫情形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势下,第127届和第128届广交会首次采用了网上办展的形式。随着全球互联网发展,无论是To C业务还是To B业务,线上跨境交易的形式越来越被企业和大众所接受。
“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助力企业参加云上广交会,在信息展现、精准选品、社交媒体引流、主播培训、宣传推广,多语种直播、签约洽谈,线上展览数据赋能等方面,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还可以考虑引入一些有资质的第三方线上展览服务公司。”鲁晓东说。
探索“线上+线下”新模式
2020年末,广州市政府明确提出,广交会将加快实现“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全方位贸易转变”“从出口促进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并重促进贸易平衡转变”“从展览为主向展览与会议结合转变”“从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
业内判断,网上广交会的角色将不再是线下展会的附属或补充,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有可能会继续采用网上展示交易的形式。据介绍,本届广交会的新品展示更多地运用了新技术,通过图文、视频、3D、VR展示优质产品,将平面式浏览转为交互式沟通,给观众带来3D立体式的视觉体验,参展商也能够全方位展示产品,并通过直播平台与采购商快捷互动。
由于线上展览和线下展览有很大的差异,大部分的参展商准备工作由线下布展以及准备产品目录、实物样品报价单转变为准备产品图片、产品视频、工厂实地拍摄的视频、线下实地展会场景复制、专业的英文在线演说等,这无疑对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和传统的广交会相比,线上广交会的交易量不尽如人意。过去的广交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达成交易,在过去几十年的办展历史中,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促进贸易。疫情之前,线下广交会的参展企业的平均规模已经达到2.5万家,境外采购商的达20万名,共涉及超过210个国家地区。中国一般贸易出口份额的大约三分之一是由广交会提供的。根据瑞信瑞启(CQi)和出口企业交流的数据,参展的最大需求来自于相对规模较小,但是拓展海外市场意愿较足、自身具备技术迭代能力的企业,他们代表着中国出口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最大动力源。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苏庆义对《财经》记者分析,线上广交会的成交量之所以下滑,一方面,国内外商户面对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需要适应期,线上沟通交流的成效短期内难以匹配;另一方面,受到贸易战、疫情等因素冲击,国外部分企业的经营困难。
“待疫情缓和之后,广交会应当恢复线下的交易,邀请国外客商前往广州参展,同时推动线上交易常态化,作为对线下交易的有效补充。通过线上与线下交易的创新性结合,共同促进贸易进出口,拉动国内外消费增长。”苏庆义说。
瑞信瑞启数据显示,从实际经验看,线下广交会提供了和海外客户直接有效的人际沟通平台,是其他形式,包括线上B2B形式难以替代的。线上广交会已经举办过两届,加上本届是第三届,根据瑞信瑞启得到的反馈信息,线上与线下平台能达到的效果相比差距比较大,包括线上展会的组织形式、为海外客户提供注册渠道的便捷性、解决时差难题等诸多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空间。
鲁晓东建议,要将传统广交会的功能定位由“订单生成”向“线上引流”转变。线上广交会在订单生成方面具有根本上的劣势,因此不宜将传统广交会的基于交易量的功能定位继续应用于线上广交会,而是应该在线上引流、商品展示、信息撮合等都方面寻求突破口。从过去传统的“线下推广”向“在线直播”的营销模式转型。鲁晓东认为,接下来,广交会有必要扩大服务范畴,推出外销内需协同并进的新型业务模式,以加快“双循环”的形成。具体做法包括:第一,引进国内大的电商服务平台,如京东、淘宝、网易严选等大型零售平台加入广交会,提出他们的采购需求,让参展商可以精确对接;第二,专设零售网购通道,对家电、电子设备等日常用品,企业可以在其直播界面推出针对国内消费者的特有零售服务,搭建网购平台,便于下单操作,把握国内现有的消费潜力,在促进外贸的同时,把握内需机会。
预计今年出口增速在10%左右
据悉,今年主要新兴和发展经济体的生产、出口逐步回升至较高水平,随着整体供需缺口的弥合,中国出口可能会面临回落压力。不过,随着疫情逐步得到防控,人口的流动有望逐步恢复,全球需求结构将逐渐从商品消费回流服务业消费,中国的出口结构会发生一定反转。
2020年全年,中国外贸走势极富戏剧性,经历了年初疫情导致的大幅下跌之后,自2020年4月之后,外贸进出口出乎意料地快速好转。全年以美元计算进出口总额增长1.5%,其中出口更是增长3.6%。
截至2021年3月末,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连续10个月实现正增长,今年首季增幅达到29.2%,其中出口增长更是高达38.7%。
整体来看,今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4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9.2%。其中,出口4.61万亿元,增长38.7%;进口3.86万亿元,增长19.3%;贸易顺差7592.9亿元,扩大690.6%。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扩大近7倍。
顺差扩大主要是由于出口比较强势,而进口增幅小于出口。瑞信中国首席经济师王一对《财经》记者分析,外需是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经济最大亮点,一是防疫物资和线上商品出口大幅增长,二是出口替代,全球供应链中断,大量订单转移至中国生产。
“疫情导致了很多线上需求,电子产品需求大幅上升,再加上芯片产业遭受了中美贸易摩擦冲击,导致大范围的芯片短缺,外贸企业需要考虑增加供应链的稳定性。未来一段时间,海外复工复产正在继续推进,中国的出口优势边际走弱,但是海外复工复产也支撑中国资本品和中间品出口,叠加美国的财政刺激仍将利好出口。”王一说。
瑞银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对《财经》记者预测,中国出口表现得益于全球疫苗推进、经济逐步恢复正常化,以及美国在当前基础上又出台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因此,中国2021年全年的出口增长可能在16%左右,甚至还有继续上行的可能。
分市场来看,数据显示,一季度,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为中国前四大贸易伙伴,分别进出口1.24万亿元、1.19万亿元、1.08万亿元和5614.2亿元,分别增长26.1%、36.4%、61.3%和20.8%。此外,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21.4%、22.9%。
苏庆义认为,接下来,中国要进一步推动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一方面,要巩固传统的美欧市场;另一方面,要强化和东盟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还要用好RCEP等自贸协定的优惠政策。
天风证券宏观研究负责人宋雪涛告诉《财经》记者,预计今年随着海外生产恢复,中国的出口份额慢慢往下走。今年的出口从环比来看,没有太大风险。同比因为基数的原因,年初出口的增速特别高,到年末可能会负增长,全年应该还是在10%左右。今年出口将出现结构性分化,中上游行业应该比下游行业出口表现好。海外下游商品消费需求实际上很饱和,去年美国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已经超过10%,去年底已经开始回落,预计今年服务业消费将有较大恢复。
“去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好,主要卖最终零售品,在今年上半年海外生产约束打开、疫苗逐渐接种过程中,海外的生产刚刚恢复,零售品出口不错,中间品出口也开始增长。今年下半年海外生产已经能形成最终品的输出,中国最终品的出口可能回落,但是中间品出口会继续增加,因此,今年的出口有延续性。”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对《财经》记者表示。
在进口方面,今年3月进口增速大幅超预期,大宗商品涨价贡献明显。一季度,我国进口铁矿砂2.83亿吨,增加8%;原油1.39亿吨,增加9.5%;天然气2938.8万吨,增加19.6%。同期,进口大豆2117.8万吨,增加19%;玉米672.7万吨,增加437.8%;小麦292.5万吨,增加131.2%。
张瑜分析称,3月进口飞机、农产品、大宗商品金额大幅提升,一方面或与中国执行中美经贸协议,加大对美协议商品的采购有关;另一方面或也反映了中国对原材料进口需求的提升。
热门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