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022世界智能制造大会

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

会上发布了

“2022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苏州大学

“微纳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应用”

“基于数字化三维光刻的微纳智能制造与应用”

两项成果成功入选


图源:苏州大学

“微纳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应用”由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孙立宁教授带领团队完成,该成果突破微观尺度下精准操控的难题,为微纳制造与生命科学提供支持;“基于数字化三维光刻的微纳智能制造与应用”由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林森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该成果实现了米级幅面微纳结构的高效与高精度兼容性制造。


苏州大学入选的这两项技术进展不仅解决了微纳智能制造领域的多个技术难题,还为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贡献重要力量。


微纳机器人

将在精准医疗领域大展身手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微纳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负责人孙立宁介绍,微纳机器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机器人本体尺寸小于100纳米的微型机器人,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就是让微纳机器人自主或借助外场操控,实现自己走到病灶,或者到达人体内的精准位置释放药物,治疗疾病。


而另一类为纳米操作机器人,执行器操作精度在亚纳米~纳米级别,面向信息产业生物医疗产业,操作对象为纳米材料及生物样本,可以应用于生物样本的检测,新药的开发等方面。


孙立宁介绍,微纳机器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积小、操作尺度小、但功能强大。小到尺度为毫米、微米、纳米量级的零部件都能精准操控,凭借在微纳尺度上优异的灵活性、适应性,微纳机器人已在生物医学、微纳制造和军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图源:苏州大学

据了解,此次成果入选“2022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是因为团队发明了一种能在厘米级范围内实现纳米级分辨率运动的创新机构,组成了三维运动的精密操作机械手,将多个这样的机械手组成了21个运动自由度的纳米操作机器人系统,通过研究SEM(扫描电子显微镜)三维实时成像技术,实现了直径为头发丝千分之一以下的纳米结构的三维操作,是纳米制造与生命科学研究中纳米结构与器件、微生物体特性测量、操作、连接的重要设备。


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教授代表团队领奖


2010年,孙立宁来到苏州大学后,一直致力于微纳机器人的研究。在这位来自黑龙江的教授眼中,苏州是一座重视人才、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良好创新环境的城市。

未来,我将始终坚持产学研一体化,致力于为苏州打造一个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并从人才技术、产业平台、成果转化和资本对接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贡献。

孙立宁


微纳技术

助力超薄导光器件应用





“基于数字化三维光刻的微纳智能制造与应用”由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陈林森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该成果实现了米级幅面微纳结构的高效与高精度兼容性制造,开展大面积海量数据算法、三维计算光刻、纳米增材制造和新颖光子特性数字设计等技术突破与创新。


视频来源:苏州大学

此外,陈林森带领团队面向柔性光电子和新型显示领域,研制110吋数字化紫外三维光刻设备,解决大面积微纳模具制备;成功研发出可支持10.5代显示面板的柔性透明导电材料自动产线与增材制程,建成显示产业大尺寸高性能电容触控屏先进绿色产线。

同时,在基于非对称微结构和双面高保真微纳压印制造方面,团队的创新技术使得超薄导光器件的制造效率提升数倍、显示光效显著提升,能源节约效果显著。


图源:苏州大学


陈林森长期扎根于第一线,从事“微纳光学与柔性制造”基础方法与高端装备、材料与器件的前沿技术与应用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全息数字化、微纳结构功能化与工程研究的专家和开拓者


“微纳智能制造是光子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石技术,大幅面微纳结构数字设计与精确制备是信息光子产业发展的底层技术。”陈林森表示,微纳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及产品在服务重大工程和产品创新上起到了重大作用,并在国内外应用,希望之后也能为催生新产品和产业合作开辟新赛道。


陈林森



大会背景


本届大会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自2017年起,“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已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南京)连续发布了6届,共发布116项科技进展成果,覆盖近20个制造业重点领域。


这些科技进展成果在解决智能制造领域技术难题,推动企业高效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以及提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次入选“2022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的项目分别是↓↓


▪ 微纳机器人关键技术与应用

▪ 基于数字化三维光刻的微纳智能制造与应用

▪ 变刚度薄壁复杂曲面零件机器人智能磨抛

▪ 复杂电子组件智能微组装生产线

▪ 新能源动力电池AI智能工厂

▪ 大型柔性智能备料车间

▪ 智能注塑工厂关键技术

▪ 盾构机产业4.0基地

▪ 大型邮轮智能薄板车间

▪ 船舶动力配套系统先进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



新闻多一点


发展智能制造
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
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苏州大力推进
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全力打造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

集聚优势资源,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联合大院大所和相关标委会举办“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与标准报告会”“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标准化大会”等活动,探讨智能制造领域前沿技术和标准发展趋势,促进标准与产业的协调融合,通过拓展标准化资源,提升苏州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与标准报告会


▲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标准化大会

积极推动苏州企业参与相关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相继落户苏州,推动苏州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到国内外标准化活动中,助推相关领域标准化工作步入快车道。


▲数字化车间可靠性通用要求工作组成立


▲机器人工业安全工作组成立



加快标准布局,抢占国内标准空白
在大力宣贯《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的基础上,围绕地方重点产业,以标准服务产业发展为核心,编制完成《苏州市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深入挖掘相关产业的标准化需求,明确标准研制方向,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关键技术标准,尤其是“卡脖子”技术相关标准的研制,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标准布局,抢占标准先机。积极推动赛西科技、紫光云引擎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智享爱盖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研制《智能制造工业云服务 数据管理通用要求》《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等智能制造领域国家标准,为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方案和可靠路径。


强化示范引领,巩固扩大试点成果
加强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标准化工作。推进智能太阳能光伏跟踪支架系统、智能移动终端精密模组等省级标准化试点建设,建立完善和推广实施标准体系,探索创新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化模式和工作方法。



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发布的2022年度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公示名单中,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申报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工厂标准应用试点”入围公示名单,成为苏州唯一入选项目

通过试点建设,将形成推动智能制造有效实施应用的“标准群”,加速标准化成果的应用转化,发挥标准化对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引领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




加强载体建设,推动技术标准协同
加快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苏州)筹建,打造区域型的国家级标准化工作平台,构建适应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创新服务体系,为新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加快“智能化与数字化标准创新与应用中心”等标准化创新载体建设,推进相关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上下游产业链技术标准协同、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技术标准等。



在数字经济的加持下

苏州制造不断焕新

在培育高水平创新集群方面持续发力

也将为大家的生产生活

创造更多可能


部分素材来源:苏州发布、苏州大学、看苏州
名城苏州网微信公众号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