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作为全球汽车工业的风向标,每年都是产品规划人员观察行业趋势、捕捉市场机会的关键窗口。今年的展会将于4月23日至5月2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举办,参展企业近1000家,首发新车超过100台,覆盖新能源、智能驾驶、供应链创新等多个领域。从产品规划的角度来看,这次车展不仅是技术秀场,更是洞察用户需求、验证战略方向的重要场景。

一、参展前的准备要点

1. 目标导向的观展策略
建议提前通过官方展位图划定重点区域,比如5.2H馆的鸿蒙智行与小米汽车、6.2H馆的极氪与蔚来乐道,这些新势力品牌往往会带来颠覆性产品定义。传统品牌中,5.1H馆的奥迪和7.1H馆的宝马展台值得关注,奥迪A5L将搭载华为ADS 2.0系统,宝马Skytop概念车则可能展示未来设计语言。供应链展区集中在1.2H和2.2H馆,重点关注宁德时代的固态电池、华为数字能源的超充技术,这些技术突破将直接影响产品成本与性能。
2. 闭门会议与行业论坛
4月22日的全球汽车领袖闭门峰会是获取高层战略信息的重要渠道,议题可能涉及供应链韧性、碳中和路径等。另外,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分论坛将探讨多模态交互、端到端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建议提前预约参会。
3. 竞品动态跟踪
针对核心竞品,需重点关注其产品定位调整。例如问界M8上市1小时大订破2万台,其“家庭移动空间”的概念可能重塑中大型SUV市场。极氪9X搭载的超级电混技术,将纯电与混动优势融合,可能对增程式车型形成冲击。

二、必看的产品与技术亮点

1. 新能源车型矩阵
- 小米YU7:作为小米第二款车型,定位中大型SUV,CLTC续航达820km,配备激光雷达和双Orin-X芯片,主打“人车家全生态”。其96.3kWh电池包采用麒麟5C技术,10分钟补能370km,补能效率接近燃油车。
- 奥迪Q5L:换装第五代EA888发动机,最大功率200kW,匹配48V轻混系统。内饰升级为环绕式OLED曲面屏,副驾10.9英寸防窥屏设计体现对驾驶安全的考量。
- 问界M8:搭载华为ADS 3.0系统,配备1个前置激光雷达和5个4D毫米波雷达,支持城市领航和冰雪路面AEB。车内三连屏设计与鸿蒙座舱深度整合,副仪表台取消物理按键,操作更简洁。
2. 智能驾驶技术突破
- 奔驰MB.DRIVE辅助系统:全球首发无图全场景高阶智驾,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实现复杂路况通行。
- 理想MEGA智驾焕新版:升级Thor-U芯片,支持端到端+VLM大模型,算力提升3倍,可处理更复杂的城市道路场景。
- 小鹏G7:采用纯视觉智驾方案,通过XNGP系统实现高速NOA,成本下探至25万元,可能重新定义智能驾驶普及门槛。
3. 供应链与制造创新
- 宁德时代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支持-30℃低温快充,预计2027年量产,将彻底解决电池安全与续航焦虑。
- 马瑞利像素尾灯:集成TFT-OLED技术,实现百万级像素密度,可显示动态转向指示、充电状态等20余种交互场景,提升车辆警示效能。
- 华为数字能源兆瓦超充:单枪峰值功率1.2MW,充电5分钟续航200km,适配800V平台车型,可能改变补能基础设施格局。

三、行业趋势与战略启示

1. 新能源渗透率加速
2025年新能源车渗透率预计突破50%,插混/增程车型占比达50%。消费者对续航的需求从“够用”转向“冗余”,CLTC 800km以上车型成为主流。同时,女性用户占比提升至52%,推动座舱设计向“易用性”和“情感化”倾斜,如问界M8的柔光化妆镜、极氪9X的母婴模式。
2. 智能驾驶进入深水区
L3级自动驾驶进入量产阶段,NOA(导航辅助驾驶)渗透率接近20%。技术竞争从硬件堆砌转向算法优化,华为ADS 3.0通过端到端大模型减少对高精地图的依赖,特斯拉FSD V12实现纯视觉城市领航。但用户对自动驾驶的信任度仍需提升,调研显示仅38%的消费者愿意付费订阅高阶智驾服务。
3. 供应链重构与成本博弈
地缘政治推动供应链本地化,如宁德时代在匈牙利建厂、大众安徽ID.系列国产化率提升至95%。材料创新方面,碳纤维车身减重30%,生物基内饰减少60%碳排放,但成本仍比传统材料高40%。车企通过“技术战”替代“价格战”,例如极氪9X的超级电混技术、小米YU7的800V碳化硅平台,在性能与成本间寻找平衡点。
4. 用户需求分化与场景细分
- 家庭用户:关注空间灵活性,如理想MEGA Home的面对面座椅、问界M8的车载冰箱。
- 年轻群体:追求个性化,如宝马Skytop的手工定制内饰、小鹏G7的电竞模式。
- 高端市场:重视品牌溢价,如奔驰Vision V概念车的电子外后视镜、奥迪AUDI E的AI虚拟助手。

四、潜在风险与应对建议

1. 技术路线不确定性
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路线并存,需密切关注政策导向与商业化进度。建议建立技术预研小组,每季度评估技术成熟度与成本曲线。
2. 供应链风险
芯片短缺、锂价波动等问题可能持续,需优化供应商管理,采用“双源采购”和“近岸外包”策略。例如,比亚迪自研IGBT芯片,将供应链风险降低60%。
3. 用户信任危机
自动驾驶事故、电池自燃等事件可能影响市场信心。建议加强用户教育,通过透明化测试(如汽车之家新能源超测)和保险创新(如自动驾驶责任险)提升信任度。

五、总结与行动建议

上海车展是产品规划的“年度大考”,需从技术、市场、供应链三个维度综合评估。重点关注:

1. 技术对标:拆解竞品三电系统、智能座舱方案,制定技术升级路线图。
2. 用户画像:结合车展调研数据,优化目标用户标签,细化场景需求。
3. 供应链布局:与宁德时代、华为等供应商探讨联合研发,锁定关键资源。
4. 政策响应:跟踪以旧换新、碳积分等政策变化,调整产品策略。

通过系统化的观察与分析,上海车展不仅能为产品规划提供方向指引,更能提前预判行业拐点,在竞争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