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机器换人搅动百亿市场
对于机器人行业从业者而言,他们可能也没想到,自己从事的这个领域会在过去两年间变得如此炙手可热。
“升温”的体现之一是融资数量之多和单笔数额之大——星矿数据显示,2021年机器人行业相关融资共发生150起。从披露的数据来看,珞石机器人、优艾智合、斯坦德机器人等企业均获超亿元融资;红杉中国、顺为资本、源码资本等头部机构纷纷在赛道加码。
政策端,2021年年末,工信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2025年、2035年的最新发展目标,其中表示将以2025年为时间节点,推动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聚集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资本涌入、政策扶持等正向反馈下,机器人企业数也在攀升。天眼查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我国目前共有372343家机器人相关企业。不同于早年间的不温不火,2020年以来,机器人企业注册数开始了爆发式增长,仅在2022年注册成立的就达27845家。
依据应用环境的不同,机器人可以粗颗粒度地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以及特种机器人,根据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1年)》,202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335.8 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144.9 亿美元,占比43%,稳坐中国机器人产业细分市场的头把交椅,本篇将主要聚焦于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探讨。
“机器换人是长期趋势”
在光速中国合伙人朱嘉看来,工业机器人,乃至整个机器人赛道火爆的背后,是中国各个产业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矛盾的双向驱动。
朱嘉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供给侧,工厂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催生机器换人的需求;需求侧,中国本身是制造业大国,尤其在“双碳”目标之下,带动新能源车、锂电光伏等产业发展,叠加疫情因素,进一步扩大了劳动力需求。
供需矛盾之下,以机器人来弥合劳动力缺口无疑是最佳的解决方案。“机器换人是一个长期趋势。”朱嘉表示,这也成为根本驱动力所在。
而另一方面,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早期积累,以及国内产业链的逐步完善,也成为资本看好的重要因素。
元璟资本投资副总裁刘昕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国内需求提升,本土供应链体系也在逐渐成熟;另一方面,中国工程师文化的成熟,一些机器人公司,在团队、产品、场景探索以及标杆客户等方面,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能够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也构成资本青睐的原因。
通常,资本一时间大量涌入,泡沫也在所难免。对于工业机器人行业而言,当前的产业落地是否能够匹配上资本热度?
朱嘉告诉记者,目前来自产业界的订单需求非常旺盛,相关机器人厂商具有较好的生存空间,传导到投资回报上,还是相匹配的。
刘昕也表示,从泡沫化程度来看,机器人行业远低于其他很多赛道。当前整体资本环境正在发生巨变,大量资本会更加关注所投标的上市退出的确定性。机器人行业无论从收入规模、利润规模还是在A股上市方面,都很高较高的确定性。“总体而言,机器人行业发展还是能与资本热度相匹配”。
先垂直,再通用
工业机器人领域,四大家族在国内扎根已久,并且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对于国内企业,尤其是初创公司而言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后来者要如何找到生存空间?
多位采访对象达成一个共识,找准细分市场,找到标杆大客户落地应用,先做垂直,再做通用,是最快的发展路径。
珞石机器人是国内专注柔性协作机器人、轻型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的厂商,其联合创始人韩峰涛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珞石机器人最早的策略就是“利基市场”——集中优势兵力,先在某个工业机器人尚未渗透的细分市场占据优势,树立头部企业标杆客户之后,再去啃另外一个细分市场,最后布局标准化通用方案。头部企业标杆客户的考量还在于,这类企业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多,本身的付费能力也强。
据韩峰涛介绍,珞石机器人最早从富士康产业链起家,第一个客户是富士康供应商,珞石的工业机器人角色是配合这家供应商的精密机床,给当时的某款Iphone手机的SIM卡卡槽和home键金属圆环做加工。
由于客户起始点就奠定了机器人应用的高精密度基调,至今,精密机床加工仍是珞石机器人非常重要的一个落地方向。有了前期在精密机床、3C、汽车等传统工业领域的应用积累,珞石机器人扎根细分行业,把行业工艺做深、做透,形成工艺解决方案,最终对外提供标准化机器人应用工艺包。同时通过行业了解工艺在该行业里的应用点,进一步发掘在其他细分行业的市场机会。如今,珞石通过提供平台化的标准机器人产品,应用领域已逐步拓展至缝制、刀具开刃、商业、医疗、农业生产等场景。
这种路径也确实这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刘昕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不管是3C电子领域,还是汽车零部件,甚至是商用的配送机器人,都是先扎根垂直场景,将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形成先发优势,最后再实现从1到10的转变。
朱嘉也表示,在机器人这个领域,光速中国也更希望看到类似于AGV等具有市场普适性的产品或技术。
关注本土化和增量市场
此前,业内一个主流观点是,机器人行业依旧绕不过核心零部件(主要是传感器、芯片、减速器等)依赖进口问题,尤其是对于中高端的工业机器人。
但在采访中,多位采访对象已经达成共识,国产供应链在近年间有了较大突破,国产品牌依靠本土化优势、服务优势、 工程师红利,正在缩小市场份额差距。
朱嘉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以减速器为例,这个供应链以前基本都是在海外,现在国内企业如绿的谐波等,这些公司研发的减速器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能够打破国际品牌在国内谐波减速器领域的垄断。“类似的能够解决核心零部件的国内企业相继跑了出来,机器人供应链的瓶颈问题相对还好。”
“相比五年前,国产零部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韩峰涛也表示,尽管在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还存在差距,但近年来机器人零部件的本土化率正逐步整体提升。
也因此,韩峰涛表示,长期来看,本土化的存量空间还很大,短期如果有企业做到本土化,那么企业规模可以获得快速增长,这也是目前国内各家机器人厂商未来重点关注方向。
此外,韩峰涛还提到,还要关注增量市场,即拓展机器人的应用边界和功能,渗入工业领域那些还未被自动化的场景。
典型案例是珞石机器人在“刀具开刃”场景上的落地。刀具开刃工艺,对精细度和灵活度要求极高,需要熟练的工人眼、脑、手灵活配合才可完成,这对以固定编程的机器人而言,几乎是难以胜任。韩峰涛告诉记者,珞石目前已经在五金刀剪、自动缝制等场景下做出了标准化解决方案,并拿下了刀具行业龙头客户张小泉。
优艾智合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以优艾智合所在的移动机器人领域来看,从长期来讲,移动机器人技术将会像IT技术一样逐步改造无数行业,不断切入、深化、推广、成为标配。
“目前我们看到汽车、仓储等领域物流自动化水平已然很高,伴随着半导体、3C、电厂等领域前置自动化条件的成熟,这些行业正处于移动机器人需求爆发期,未来新能源、生物医疗、数据机房等领域将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精彩回顾
上海浦东部分小区启用无人车售菜:每包30元,扫码即可下单取货
蟑螂背上芯片板子,组队去救人类
全球71%新部署机器人安装在亚洲
免责声明
文章来源:腾讯
凡资讯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请联系原出处。您若对该文章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后台小编联系,平台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注明本公司原创内容,转载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