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广西南宁,有一场「东方之约」,年年都能玩出新花样!从2004年首届举办至今,中国—东盟博览会已走过二十载春秋,用三个「第一」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这三个「第一」,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中国与东盟合作共赢的生动注脚,堪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典范。

第一个「第一」:开创「南宁渠道」,搭建永不落幕的合作舞台
2004年11月3日,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这场被誉为「亚洲区域合作的新起点」的盛会,创下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首个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平台的纪录。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东盟十国领导人共同按下启动按钮的瞬间,不仅开启了为期四天的展会,更搭建起一条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南宁渠道」。
二十年来,这条「黄金通道」见证了中国—东盟自贸区从全面建成到不断升级的全过程。2010年自贸区全面建成时,双方90%以上的商品实现零关税;2022年RCEP生效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提速。截至2024年,东盟已连续25年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仅2024年广西对东盟贸易进出口额就达3978.2亿元,同比增长17.2%。这一串串数字,恰似「芝麻开花节节高」,印证着「南宁渠道」的旺盛生命力。
第二个「第一」:规模领跑全国,见证「10+1>11」的魅力
如果说首届东博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那么二十年后的今天,它已成长为「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国际盛会。2024年第21届东博会,展览面积近2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超3000家,其中东盟和区域外展览面积占比30.4%,东盟企业740家,印尼、马来西亚等6国包馆,东盟国家展览规模在国内所有国际性展会中继续保持第一。
规模的扩张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经贸成果。2024年展会期间,马来西亚借助新鲜榴莲获准进入中国市场的政策红利,达成中马「两国双园」近430亿元的大宗商品贸易协议、1.06亿美元的榴莲鲜果及周边产品贸易大单;缅甸也签下1亿美元农产品贸易协议。更令人瞩目的是,广西跨境电商在2025年上半年进出口额超250亿元,同比增长超140%,其中对东盟市场占比近70%。这些数据,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最佳诠释。
第三个「第一」:创新引领未来,解锁「新质生产力」密码
在东博会的发展历程中,创新始终是不变的主题。2024年第21届东博会,首次设置战略新兴专题,新增数字技术展区、东盟高新产品展区等,集中展示绿色低碳、数字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华为的三折叠屏手机、大疆的垂直起降无人机、中国能建的智能铺轨机等「硬核科技」纷纷亮相,让观众仿佛置身未来世界。
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展品上,更体现在办展模式中。2020年第17届东博会首次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云上东博会」平台吸引近2000家企业线上参展,实现了「天涯若比邻」的洽谈体验。2024年,展会进一步推出展品评选活动和青年领军者计划,以东博会品牌赋能优质展品,为青年创业者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东博会正以创新姿态引领中国—东盟合作迈向新高度。
从2004年的5万平方米展馆到2024年的20万平方米展区,从1505家参展企业到3000余家全球客商,广西东盟博览会的三个「第一」,既是过去二十年发展的里程碑,更是未来前行的新起点。当我们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这条「南宁渠道」不仅是贸易通道,更是民心相通之路——从早期的农业技术交流到如今的数字经济合作,从民间的文化互鉴到青年的创新创业,东博会早已超越展会本身,成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2025年第22届东博会初步定于9月17—21日举办,主题国缅甸和中国「魅力之城」桂林的加入,必将为这场盛会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条「黄金通道」在新时代继续书写「10+1>11」的传奇,为中国—东盟合作镶上更加璀璨的「钻石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