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连续逛了2个展会,香港春季电子展与深圳举办的CHINAPLAS国际橡塑展,腿有点吃不消。结合往年的观展情况,这次就没有拍太多的产品图了,重点分享有创新价值的产品图,并做详解。

以下是往年的观展现场产品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进去看看:


想了解更多展会现场分享图,可以去后台菜单搜索历史记录。



今年的香港春季电子展比往年要冷清太多,一是参展商少了很多,展场场馆都没有展满,展馆位于香港展会。二是跟广交会展期重叠,观展的人分流了,来香港看展的人比较少,反而老外比往年要多很多。

透明屏音箱,这两年比较热门,几次展都有看到类似的产品,第一次见很猎奇,现在看没什么感觉了。

反而放在透明屏音箱上面的磁流体音箱更具吸引力,因为是三维动态随机形体,随音乐而跳动,在创新的道路上又找到了新方向。

来看看视频,就比较直观了:


磁流体音箱工作原理是什么?(以下回答由AI生成):

1.磁流体的本质

  • 成分:磁流体(铁磁流体)由三部分构成:

    • 纳米级磁性颗粒(如四氧化三铁、钴合金等,直径约10纳米);

    • 载液(油基或水基液体,作为悬浮介质);

    • 表面活性剂(包裹颗粒防止团聚)。

  • 特性:磁流体同时具备液体的流动性和固体的磁性响应,在磁场中会形成动态结构(如尖刺、波纹)。

2.磁场驱动机制

  • 电磁铁设计:音箱内部装有多组电磁线圈,通常分布在箱体周围或底部。

  • 音频信号控制

  1. 音乐信号通过功放电路转换为电流波形

  2. 电流通过线圈时产生交变磁场,磁场强度与音频频率、振幅同步变化;

  3. 磁场变化导致磁流体内部磁性颗粒受力改变,驱动流体产生形变、跳跃或旋转

3.磁流体动态行为的物理原理

  • 磁力线响应:磁场增强时,磁流体沿磁力线方向拉伸,形成尖锐的“山峰”;

  • 表面张力与磁力平衡:当磁场变化频率较高时(如低频声波),流体会因磁力与表面张力的周期性失衡产生剧烈抖动

  • 可视化效果:通过调整磁场梯度(如多组线圈协同工作),可编程控制磁流体形成特定图案(如脉冲跳动、涡旋)。

4.关键技术细节

  • 磁场梯度控制:通过精确调节不同位置线圈的电流,产生非均匀磁场,使磁流体受磁力差驱动而移动;

  • 流体稳定性:表面活性剂需在剧烈运动下仍保持颗粒分散,避免沉淀(通常需优化载液粘度与颗粒浓度);

  • 透明介质选择:箱体常使用高透光率材料(如亚克力),并注入惰性气体防止磁流体氧化。

5.应用延伸

  • 除了艺术展示,磁流体的磁场响应特性还被用于:

    • 扬声器散热(通过振动增强散热效率);

    • 密封技术(在硬盘驱动器等高精密设备中作为动态密封材料)。



再来看看透明屏的其他应用场景,屏幕可以做动态说明,里面展示商品,可以形成很好的3D立体效果,做大就是一个很好的广告展示窗。

这是后面图:

来看看视频演示过程:


透明屏工作原理是什么?(以下回答由AI生成):

一、透明屏的两种主流技术类型

目前市面上的透明屏主要分为两类,工作原理各有不同:

1.LED透明屏(光栅式)

  • 结构特性

    • 屏幕由极细的LED灯条以网格状排列(间距通常为3-10毫米);

    • LED灯珠仅占屏幕面积的5%-30%,其余部分为透明材质(如玻璃或亚克力);

    • 未通电时,屏幕完全透明;通电后LED发光形成图像。

  • 光学原理

    • 透光路径:背景光线通过网格间隙直接穿过屏幕;

    • 显示原理:LED灯珠主动发光,亮度远高于环境光,因此人眼会优先感知LED发出的图像,同时余光仍能捕捉背景物体。

  • 应用场景:商场橱窗、建筑幕墙等大尺寸展示。

2.透明OLED/透明LCD(面板式)

  • 技术核心

    • 像素级透明:每个像素点由透明电极(如ITO)、发光层(OLED)或液晶层(LCD)构成;

    • 未显示时,像素区透光率可达70%-90%;

    • 显示时,通过电流控制发光层发光或液晶偏转遮光。

  • 关键技术突破

    • OLED透明像素:使用透明阴极/阳极材料,红绿蓝子像素发光时遮蔽区域极小;

    • 透明LCD背光:采用侧入式背光+高透光率液晶层,仅对需要显示的区域进行局部遮光。

  • 应用场景:高端零售展示柜、博物馆文物互动屏。

二、核心光学设计原理

1.亮度压制效应

  • 透明屏显示的图像亮度需显著高于环境光(如LED屏亮度达5000尼特以上),人眼在强光刺激下会忽略较暗的背景细节,但实际背景光仍可穿透屏幕。

2.分光控制技术

  • 部分透明屏采用纳米级光波导结构,将显示光线定向投射到观看者方向,而允许环境光从其他角度穿透(类似百叶窗原理)。

3.动态调光算法

  • 通过摄像头感知背景亮度,实时调整显示内容的对比度,避免高透光区域导致图像"消隐"(如显示黑色时关闭对应区域LED)。

三、关键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
解决方案
透明与显示的矛盾
采用稀疏LED阵列或微米级透明电极,减少遮光面积
环境光干扰
使用高亮度LED(>4000尼特)+抗反射镀膜
视角限制
广视角LED封装技术(160°可视角度)
散热问题
网格结构自然通风+石墨烯导热层(LED屏温升控制在15℃内)

四、透明屏的进阶形态

  1. 交互式透明屏

  • 集成电容/红外触控层,支持手势穿透操作(如点击屏幕后的实物触发交互)。

  • 全息透明显示

    • 结合光场显示技术(如纳米光栅衍射),实现裸眼3D效果的同时保持透明度。

  • 能量收集透明屏

    • 透明光伏层与显示层叠合,利用穿透光发电(实验室阶段透光率30%+发电效率8%)。

    五、应用场景扩展

    • 商业领域:超市冷柜价格标签(显示促销信息同时展示商品);

    • 交通领域:汽车AR-HUD前挡风显示(叠加导航信息于真实路况);

    • 军事领域:战斗机座舱透明仪表板。




    去年黑悟空的爆红催生了游戏手柄的需求暴增,去年下半年开始,游戏手柄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对设计的需求也跟随增长。不同以往只有X-BOX、PS3端游才常用,现在PC主机端也开始配置手柄了。


    2018年的时候一木分享过一款低配版的手机手柄结构拆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一说到游戏,怀旧类的小游戏机这2年也特别火,比如手柄游戏机,90年代的街机游戏机都设计成小型化,方便放置在家里,可以供家庭成员一起玩。

    在特定的展馆看到了几款国内比较先进无人机,主要用于农业、货物运输、载人等。等我有钱了,到时候买一台拆机看看。

    工业设备小型化慢慢也成了趋势,因为喜欢DIY的极客越来越多,特别是小朋友。小型3D打印机,镭雕机慢慢从设备类变成常规消费品。这是一款非常小巧的镭雕机,可以雕很多种类的材料,比如:木、石、钢、纸等。

    这是我在香港春季电子展看到有价值的产品信息,下面来看深圳CHINAPLAS国际橡塑展有价值的信息。


    国际橡塑展一如既往的人气爆棚,与香港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这个展来自全球其他地区的参展商还很多,去看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里面的人气有多旺。

    今年与2023年一样,厂商直接把注塑机,自动化线体都搬到了展厅,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产品加工过程。
    这是一款户外用的折叠咖啡杯,双色一体成型,一模两穴,减少了软硬胶后期装配流程,时效更快。软胶部分采用液态硅胶,一体化成型出来看不到毛边,外观形态效果非常好,很多观展的人在排队领取这个水杯。一木插队要了一个
    来看视频吧,更加直观:

    这是一个超厚度的LED灯透明透镜,厚度超过20mm,材料采用PC+PMMA,也有只用改性PMMA的,通过多次成型完成。按照我们常规思维,这么厚产品肯定缩水,而通过多次成型后可以做到相对完美的外观,缩水效果并不明显。

    模具厂家吴总专门做了PPT注塑成型讲解,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全部听完,但是可以了解到基本的成型原理,见下图:

    这里做技术分享的时候,模具设计上提到了一个重点,3D随形水路设计。常规模具设计的时候,水路都是管线排列,那么3D随形水路设计又是什么呢?这里就不得不讲3D液体金属打印技术了,通过3D金属打印技术可以制作模具的部分水路镶件,再通过后期加工镶入模仁上。目前技术越来越成熟,后期成本势必会降低,见下图3D金属打印效果图片:

    3D金属打印模具在鞋模上应用非常广泛,3D随形水路模具在电子烟领域应用也越来越多,对于设计来讲,可玩性越来越多,设计受限性将会降低。

    在吴总分享的时候,还有一个更加炸裂的技术没有学到,改天还得去请教,那就是“单腔体双射成型技术”。也就是一套模具,2个进胶口,可以成型2种颜色,对于壁厚很厚的产品来说,可以快速成型,减少成型时间周期,还能确保产品部缩水,强度高。
    这是一个水杯,成型的整体性还不错,从外观角度来讲,有瑕疵,但是可以接受,下面通过视频来看看他的成型过程:


    TPU材料之前见到的都是软胶材料,这次见到硬胶材料了,而且用在枪支的手柄上,强度好,重量轻,用手扣也不脱皮,没想到TPU改性后可以这么好。

    再来看看染色原料,常规产品做有色塑料采用抽色母或者加色粉的方式成型,而塑胶原料染色的并不多见,染色材料成型后,产品色系质感也很不错。

    染色原料加工原理是什么?(以下回答由AI生成):

    一、染色塑胶的组成与材料选择

    1. 塑料基材

    • 常用材料: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ABS等,需根据塑料的熔融温度、极性选择兼容的着色剂。

    • 极性匹配:非极性塑料(如PE/PP)多用有机颜料,极性塑料(如PVC/PC)可用无机颜料或染料。

  • 着色剂类型

    • 颜料:不溶于塑料,通过物理分散显色(如钛白粉、炭黑、酞菁蓝),耐温性高但需强力分散。

    • 染料:溶于塑料形成分子级着色(如偶氮染料),颜色鲜艳但耐迁移性差。

    • 色母粒(Masterbatch):预分散的浓缩着色颗粒,含载体树脂+高浓度颜料(比例通常20%-50%),加工时直接添加。

    二、染色加工的核心步骤

    1. 预混合(干混法)

    • 将塑料颗粒与着色剂(或色母粒)通过高速混合机(如螺带混合机)搅拌,初步分散。

    • 关键参数:混合时间(5-15分钟)、转速(500-3000 rpm),需避免静电导致颜料团聚。

    2. 熔融分散(加工成型)

    • 在挤出机、注塑机等设备中,塑料与着色剂在高温(如PE加工温度160-260℃)下熔融混合。

    • 分散机制

      • 剪切力分散:螺杆旋转产生的剪切力打破颜料团聚(尤其对纳米级颜料);

      • 热扩散:高温促进颜料分子在熔体中的迁移和均匀分布。

    3. 成型与固化

    • 熔体通过模具成型(注塑、吹塑、挤出等),冷却后着色剂被锁定在塑料基体中。

    • 颜色稳定性:需控制冷却速率(如缓慢冷却减少内应力导致的颜色不均)。

    三、关键技术要点

    1. 分散剂与偶联剂

    • 添加钛酸酯偶联剂或硬脂酸锌,改善颜料与塑料的界面结合,防止析出(如“浮色”现象)。

  • 加工设备影响

    • 双螺杆挤出机比单螺杆分散效果更好(因剪切力更强);

    • 使用静态混合器(SMX)增强熔体流动中的紊流混合。

  • 颜色均匀性控制

    • Lab*色差仪实时监测色差(ΔE<1为合格);

    • 对于透明塑料(如PC),需避免颜料粒径大于光波长(约0.4-0.7μm),否则导致浑浊。

    四、不同染色工艺对比

    工艺原理优点缺点
    干混法
    直接混合塑料颗粒与颜料
    成本低、操作简单
    分散不均,易产生色差
    色母粒法
    预分散色母粒与基材共混
    分散均匀、颜色稳定
    需额外购买母粒
    液体着色
    液态染料注入熔体流
    精确配色、快速换色
    设备复杂、染料易挥发
    原位聚合
    在塑料合成阶段加入着色剂(如PVC)
    分子级分散、无迁移
    仅限特定塑料、成本高

    五、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颜色迁移:改用耐迁移颜料(如钼铬红),或添加抗迁移剂(如硅酮树脂)。

    • 热降解变色:选择耐高温颜料(如氧化铁红耐300℃),降低加工温度。

    • 透明度下降:控制颜料添加量(<0.5%),使用超细纳米颜料(粒径<100nm)。

    六、应用场景

    • 包装材料:食品级色母粒(符合FDA标准)用于饮料瓶;

    • 汽车部件:耐候性颜料(如钛白粉)用于保险杠;

    • 电子外壳:导电炭黑染色的抗静电ABS




    今年看到有价值的信息大体就这些,想了解更多可以去看看往年的观展历史,下面分享几款原料应用图片,来看看原料颗粒的时候是怎样的效果以及应用在哪些产品上:

    如有错误欢迎点击下方↓留言吐槽批评.


    以上所有素材归结构弹设计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想学习更多关于结构设计的知识

    长按二维码点击关注


    图片


    本文由作者原创 ,其他媒体如有转载需求请在后台留言“转载”,通过后方可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