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六安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不掉队、赶上来”,砥砺奋进,奋勇争先,本届政府实现良好开局,绿色振兴赶超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年来,我们在保持定力中加快发展,争先进位成效明显。预计20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5项增幅高于全省,13项增幅居全省前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将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经济增长延续了“领跑全省、位次靠前”的跃迁势头。

  一年来,我们在抢抓机遇中深化合作,融长入圈成果丰硕。深入推进33项长三角对标任务,全面启动与上海对口合作,六松现代产业园揭牌运营;新签约上海投资项目30个、总投资100亿元。着力推进合六同城化,合六叶高速改扩建、德上高速六安段建成通车,合霍阜高速六安段加快建设,G312快速路主车道贯通,S329合六南通道全线通车;产业、科创、园区、市场“四个链接”成效明显,合六经济走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65%以上。

  一年来,我们在有效衔接中夯实基础,脱贫成果巩固拓展。识别认定新增监测对象1339户4440人,实现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2.01亿元、实施项目1716个,新建和完善特色产业园区192个,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累计带动3.98万户脱贫户参与特色种养业发展。

  一年来,我们在顶格推进中靶向用力,招大引强实现突破。预计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1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07个,10亿元以上项目43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到位内资增长12%。推动市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建设,成立招商、容量与挖潜、落地推进“三纵队”,开展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新落地开工项目52个、总投资380亿元。

  一年来,我们在执政为民中兑现承诺,民生福祉切实增进。深入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七大专项行动成效显著,“重畅决”办结群众诉求近90万件、办结率99.2%。预计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7.5%。深入实施十项暖民心行动,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稳运行保增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稳住经济大盘各项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58.1亿元;兑现奖补资金3.69亿元,惠及企业4928户;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23亿元;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11.72亿元。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新增贷款超400亿元,存贷款规模突破7000亿元。稳定产业链供应链,60户工业企业入选省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大力促消费,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着力稳外贸,预计进出口总额增长5%。

  (二)强产业促协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坚决扛稳粮安政治责任,全面推行多种粮种好粮“1+4”政策措施,产粮71亿斤。建设高标准农田43万亩。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所有行政村实现科技服务全覆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83.4%。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5.47亿元。扎实推进“138+N”和“6969”工程,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420人、新型经营主体7029家,八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有望突破600亿元;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产值291.54亿元、增长8.9%;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产值270.45亿元、增长10.2%。预计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8%。坚定推进工业强市强县,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9户。升级实施“积树成林”工程,预计工业投资增长45%。强力实施“老树育新干”工程,预计技改投资增长60%。迎驾集团首获安徽省质量奖。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培育省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家。深化开发区创新升级,预计经营收入2233亿元、增长10%。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实施旅游富民工程,预计接待游客45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2亿元。

  (三)重项目扩投资,增长动能加快积蓄。深入开展“精重促”行动,建立“扩投资增动能赶超发展”激励机制,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连续三个季度获得全省投资“赛马”激励表彰。598个纳入省调度的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110亿元,占年度计划106%。汉星综合能源、嘉悦新能源二期、新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绿沃循环能源、格恩半导体、友升铝业、高质板材园、中财新型建材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成投产。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投运。

  (四)推改革求创新,活力潜力有效释放。积极推进142项重点改革。纵深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着力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增加农民收入3289.9万元。河湖长制跨界联防联控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林长制改革省级示范先行区创建提质增效。深化“标准地”改革,全市开发区以“标准地”方式出让土地占新增产业用地84.1%。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发布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和亩均营收排行榜。贯彻省委“十严禁”“十做到”要求,落实172条对标提升举措,推深做实“千名干部联万企”行动,解决企业诉求2.9万余个,营商环境居全省前列。预计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突破7万户、增长19%。不断激发科创活力,预计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27%,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38.5%。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入驻10个创新创业团队。成功申建中国(安徽)自贸区第二批联动创新区。

  (五)提品质抓融合,城乡发展协调并进。加快构建“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持续推进“畅强补”专项行动,实施市本级项目28个,预计完成投资37.8亿元。一环路重要节点皋城路下穿长安北路道路工程、窑岗嘴大桥拓宽改造工程等“畅循环”项目顺利完工;淠河总干南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市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长三角一体化总部经济产业园一期等“强功能”项目加快实施;寿春华府二期、金丰家园等“补窟窿”项目有序推进。加快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高标准建设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完成交通投资133亿元,建成国省干线公路166.8公里、农村道路646.2公里,G4222和襄高速六安段、G237金舒大道开工建设,S244罗岗至分路口段、S325马头至长集段建成通车。金安通用机场开工建设。完成水利投资61.79亿元,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建设工程全线开工,杭埠河防洪治理、城南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全市共新建5G基站1571个。

  (六)守绿水护青山,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预计PM2.5平均浓度31.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6%;六大水库水质优良,罗管闸断面生态补偿指数连续9年小于1,可再获生态补偿资金2亿元;重点建设用地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6平方公里,完成人工造林2.6万亩。动态监测淠河等重要湿地,保护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霍山入选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舒城入选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七)办实事惠民生,幸福指数稳步提升。创新实施“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1.9万人返乡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3.22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放各项社保待遇92亿元,投入社会救助资金19.8亿元,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新增公办园学位7260个,托位4356个。“双减”质效全面提升。市属四所“公参民”学校收归公办,彻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六安技师学院第二校区建成启用。新增各级老年大学(学校)20所。县级医院三级创建实现全覆盖。城市医联体街道社区覆盖率100%。积极参加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和省第八届残运会,突破性获得金牌79.5枚。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45个。强力推进“难安置”治理,预计完成安置13720套。

  面对疫情的反复延宕,科学精准打好防控主动仗,全面提升核酸检测、医疗救治、集中隔离点储备等能力,高效处置局部疫情;在全省率先建立重点人群应检尽检管理系统,60岁以上人群疫苗接种率全省第一,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八)严治理保稳定,安全底线筑紧守牢。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居全省前列。探索建立“四加”工作机制,信访形势稳中向好。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降幅均居全省第一。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断强化。认真落实退役军人优抚安置政策,市及四县再获省双拥模范城(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对台、统计、科普、气象、档案、地震、供销、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实现新进步。

  各位代表!

  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遵守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行政执法监督严肃有力;大力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受案数量、和解调解率双提升。审计监督有力有效,公共资源交易监管规范有序。政务公开阳光透明。依法接受人大监督,办理人大议案2件、代表建议211件。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政协提案354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以案为戒”警示教育,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有效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受疫情影响,预计少数指标不能如期完成。“三个同步滞后”依然明显,“六安之痛”如鲠在喉。企业规模小,园区效益低。主城区基础较为薄弱,县域发展进程缓慢,城镇化率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困难群众依然较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少数地区、部分干部推动发展的能力不足、破解难题的成效尚待检验、化解风险的水平还有欠缺,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压得还不到位。“四风”问题禁而未绝,腐败现象仍有发生。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加以解决,不负组织信任,不负人民期望。

  二、2023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作出了“两个同步”的战略安排,我们必须充分把握“六安之机”,巩固拓展“六安之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的殷切嘱托,以做大总量为目标,以加快速度为路径,以提升质量为导向,大力实施“八大工程”,加快谱写绿色振兴赶超发展的壮丽篇章。为此,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考察六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省委对六安提出的“两个加快”“三个示范”“两个突破”目标任务,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坚定不移推进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聚焦质量、速度、位次、激励项,坚定不移锁定在全省增速列前茅、总量向中靠、人均朝前赶,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六安、共进六安、美丽六安、开放六安、共享六安、和谐六安,奋力开创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局面。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根据市委经济工作会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次靠前。重点做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更强力度有效扩大内需。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推动经济运行向稳向好的关键,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挖掘消费潜力。

  抓实项目建设。推深做实“精重促”行动,深入开展“扩投资增动能赶超发展”激励机制评比,分级分类加强协调调度,确保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以上,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00个以上、竣工120个以上。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力争开工建设六安高铁北站,加快合霍阜高速六安段建设,开工建设G105叶集姚李至霍邱众兴段,积极推进S94铜商高速天堂寨支线、S20长丰至固始高速前期工作。力争金安通用机场主体工程完工,加快金寨民用机场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霍山抽水蓄能电站、中煤六安电厂三期,加快推进金寨果子园、舒城晓天抽水蓄能电站和金寨钼矿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东河口水库、淠河和史河防洪治理工程。

  抓实招商引资。锁定招大商、招好商,聚焦“5+1”产业链“接链补环”,充分发挥在外商协会、招商小分队等渠道作用和政府投资基金撬动作用,优化招商考核方式,着力招引一批契合主导产业的新项目。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1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44个,50亿元以上项目8个,实现到位内资989亿元、增长12%。巩固拓展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招商成果,加快打造产业配套基地。

  抓实园区平台。大力实施“1310”行动计划和开发区三年倍增计划,力争1-2个开发区进入全省前列,3-4个开发区进入全省前60名,8个开发区全部进入全省前100名。发挥规划引领管控作用,促进连片集聚建设,预留移区扩区空间。更新调整工业基准地价,合理确定工业用地出让起始价,探索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供地方式,降低用地成本。全面推进“标准地”改革,市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100%实行“标准地”供应。适当提高新上工业项目容积率,严控单层工业厂房建设。加大土地使用税征缴力度,加快清理处置工业闲置低效土地。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深化亩均效益评价。推进开发区体制改革,推深做实六安高新区、霍山开发区、叶集开发区“管委会+公司”试点。加快建设六安软件园。

  抓实促进消费。全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升级,改善消费条件,支持城乡居民增加新能源汽车、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创新消费场景,推动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加快恢复,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举办“徽动消费·乐享六安”系列活动50场次,办好国际羽绒博览会、叶集定制家居暨供应链产业博览会。加快实施旅游富民工程,推进“1+N”大别山风景道体系建设,新改建50家旅游民宿;力争接待游客突破487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8亿元。积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二)更高质量加快产业发展。推进绿色振兴赶超发展,首先看经济总量,关键靠产业支撑,重点推进一二三次产业“赛马”机制。

  推进一产做大做优做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10万亩以上,产量达70亿斤以上。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30万亩新建和20万亩改造提升任务。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84.5%。推深做实“138+N”和“6969”工程,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坚持应整皆整,重点集中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发展。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4500人以上。每个县区新引进农业产业化“头部企业”不少于1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8%。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新“三品一标”工程。确保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93%、83%。

  推进二产提质扩量增效。推深做实“积树成林”工程,力争落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以上、投产50个以上,每个县区争取落地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个,工业投资增长20%。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依托“羚羊”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数字化诊断,力争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推进“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打造1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标杆。深入推进“老树育新干”工程,力争实施技改项目400个,技改投资增长20%。持续开展规模工业企业递次纳规行动,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户以上,产值超亿元企业突破380户、10亿元企业突破30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深入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行动,力争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户。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计划,持续开展企业家培训工程。坚持质量强市战略,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力争创建省级“三品”示范企业2户、皖美品牌示范企业6户。加快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和专项建设。

  推进三产锻长补短。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大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培育入库力度。大力培育限上商贸主体,力争新增纳限商贸企业240户。加快电商发展,积极发展“直播经济”“网红经济”,办好电商直播技能大赛、好网货大赛等系列活动。加快实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推进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和冷链设施建设。

  推进财税金融助力产业发展。严格落实减税降费等政策,用足用好货币政策工具和政府性融资担保、财政贴息、政府投资基金等政策,加快涉企资金拨付进度,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切实扩大有效信贷投放,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向制造业倾斜,确保制造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加大对小微企业和涉农信贷支持,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畅通银企对接渠道,提升获得信贷便利度。深入实施企业上市“雁阵计划”,常态化开展上市后备资源动态摸排和精准培育,大力推动直接融资。规范地方金融组织发展,强化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更宽视野拓展区域合作。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深度融入长三角,全域链上大合肥,在区域合作上争做示范。

  继续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坚持“七个突出”工作原则,加快“六个专班”工作推进,全面突破与上海合作。采取市场化方式招引上海企业、人才来六安投资兴业,推动六安产品与上海市场、六安资源与上海资本、六安制造与上海创造精准对接,组织谋划一批对口合作示范引领项目。加快六松现代产业园建设。积极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开展“双向飞地”合作,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搭建异地孵化平台。锚定长三角市场,强化优质“菜篮子”“米袋子”“油瓶子”“果盘子”建设,打造“特色+规模+品牌”供给体系。

  继续加快推进合六同城化。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持续推进“四个链接”。突出合肥产业需求做配套,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双向流动。推深做实合霍现代产业园合作共建。深化文化旅游合作,共谋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公共服务协同,实现两地“一码畅行、通域合作”。持续完善交通网络,加快推进G312快速路、G4222和襄高速六安段建设,积极开展合六市域(郊)铁路、S48合六南部高速、金裕大道东延、蓼城路东延前期工作。

  继续深入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在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的大趋势下西链武汉,主动对接寻找与武汉产业的共同契合点,用好武汉的溢出效应,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外延支点。推进叶集-固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建设。深化与黄冈、信阳合作联动,共同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高质量发展。加强与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联动,更好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四)更大魄力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以改革破解难题,以开放促进合作。

  进一步创优营商环境。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持续开展营商环境提升行动,确保省标杆指标数超全省平均水平。扎实开展“千名干部联万企”等系列行动,常态化收办企业诉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行“一业一查”跨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模式。积极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全面提升招投标市场服务监管水平。

  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强化财政资金统筹,推进资金跨部门整合。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绩效管理,大力处置改革遗留问题;着力推进业务板块相近、产业联系紧密的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深入推动与央企、省属企业以及各类优质资本开展合作。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深化林长制和林权制度改革。统筹推进“三医”联动改革,优化医保支付方式。加快推进主城区公租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开放。积极利用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展会平台,加强外资企业营商环境建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5%。组织参加华交会、进博会和广交会等各类展会,强化外贸主体培育,进出口总额增长9%,新增外贸实绩企业50家,实现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零的突破。推进外贸新业态发展,力争跨境电商交易额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更广领域实施科教赋能。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新建、改扩建主城区4所义务段学校,新增公办学位3590个、托位4200个。巩固“双减”成果,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持续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稳步推进新高考改革。加快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毕业生本地就业率。确保市老年大学按时启用。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六安市皖西学院产教融合基地项目建设,推动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双高”建设,加快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皖西卫生职业学院新校区建设。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15%以上。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力争通过认定高企70家,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28%。组织实施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勇于“揭榜挂帅”,创建一批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深化“攀亲结缘”工程,推动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创新发展,引入第三批创新创业团队。深度参与科大讯飞“iFLYTEK A.I.开发者”大赛,大力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六安创新创业。加快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和安徽科技大市场六安市场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力争科技特派员人数稳定在2500人左右,新增科技特派团8家。

  推动人才强市建设。推深做实“鸿雁人才计划”,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着力壮大高精尖人才队伍,发挥博士后联合体等平台集聚作用,把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集聚到科研攻关一线、技术改造一线,推动企业生产提质增效、产品提档升级。以本地重点企业需求为导向,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开展“订单班”“定向班”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掌握六安在外人才状况,针对性推介信息,为返乡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推动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迁。

  (六)更优举措推进乡村振兴。坚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充分发挥财政衔接资金发展产业、撬动社会资本、联农带农作用,实施一批效益好、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确保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占比不低于60%。聚焦经营性扶贫项目资产运营管理、收益分配等关键环节,切实加强监管,持续发挥效益。着力增强内生动力,强化发展产业、稳岗就业、消费帮扶等工作举措,促进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稳定增收。

  持续推进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农户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扩大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范围。巩固拓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确保集体经济强村分红率100%。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试点乡镇全覆盖,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持续加快乡村建设。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三大革命”,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3.5万户以上,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持续实施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27%以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45%以上。巩固农村人居环境“两整一改”成果,进一步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巩固和发展乡村文化阵地,开展乡村文化暖心惠民工程,发挥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用,让群众玩起来、乐起来。

  (七)更深层次加强城乡融合。拓展城乡发展空间,着力提高城镇化率,努力实现携手并进、共同繁荣,精心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

  切实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全面推进“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审批,加快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严守“三条控制线”,推动全市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更加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更加山清水秀。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镇内部空间紧凑布局。

  切实提升中心城市能级。突出规划引领,完成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加快推进主城区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强化城市风貌管控,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畅通城市循环,加快推进长安路南延等项目建设,尽快打通城市环线;全面谋划实施齐云东路、响洪甸路等“断头路”项目,系统解决道路“肠梗阻”问题。强化城市功能,推深做实“水管家”闭环运营和“水当家”全程监管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城市供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力争建成长三角一体化总部经济产业园一期启动区;持续招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市功能性项目,重点谋划高品质文化旅游、医疗康养类项目,着力打造文化旅游集散地、医疗康养目的地等城市名片。补齐城市窟窿,统筹利用主城区边角地,打造一批城市停车场、口袋公园、社区型邻里中心;谋划实施主城区11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着力提升城市常态化精细化持久化管理水平,全力争创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

  切实推进县城和集镇建设。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县域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霍邱立足铁矿资源优势,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的钢铁产业基地;支持金寨依托革命红色优势和生态优势,加快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县建设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霍山利用产业和生态优势,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县;支持舒城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打造六安链接合肥的东向枢纽;支持叶集加快创建皖豫边界中部崛起示范区;支持金安、裕安加快建设加工制造业、农业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基层社会治理强区。加快把乡镇驻地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合理谋划和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推动人口向中心村集中。

  (八)更严标准保护绿水青山。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让老区人民享有更多生态红利。

  大力防治环境污染。纵深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七个专项行动”,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推进22个国考断面、25个省控断面、8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提升,强化霍邱城东湖、城西湖水生态保护;严格管控重金属企业污染物排放,常态化开展土壤环境监测,提升固废综合性利用和危废规范化处置水平。加快构建垃圾分类长效机制。持续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统筹推进市县自查问题一体整改。

  大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发挥“三线一单”约束作用,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推进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及皖西大别山区生态屏障建设。加快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统筹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严厉打击破坏湿地、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等违法犯罪行为。严格落实森林防火“四化”制度。完成人工造林1.7万亩。加强河湖管护,统筹“五水同治”,稳步实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大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开展能耗产出效益评价,保障高质量发展项目用能需求。加强园区企业节能审查,用好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节能诊断成果,实施“一企一策”,挖掘节能潜力,确保能耗双控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创新产业新业态,规范有序、统筹开发风、光、水、生物质等新能源项目。推进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

  (九)更暖温度增进民生福祉。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着力促进高质量就业和社会保障。坚持就业优先,大力实施创业六安行动,扎实推进“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化解生产经营困难。深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强化社保基金安全监管。拓展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场景。持续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力度,逐步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健全特困供养对象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区域性儿童福利中心建设。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着力加快健康六安建设。扩容提质医疗卫生服务,建设1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分中心)、5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持续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开展60岁以上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推进慢特病精细化管理,促进医防融合。全面推行分级转诊智能化管理,巩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加快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稳步提升县域就诊率和基层就诊率。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积极保健康、防重症。

  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讴歌真善美。设立市社会科学基金,深入挖掘皋陶法治精神、大别山红色精神和淠史杭奋斗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内涵,打造城市符号和文化品牌工程。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举办第六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展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评选。强化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十)更实要求建设平安六安。统筹发展和安全,构建全流程、多层次安全保障网,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

  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强化社会治理,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机制化常态化开展“重畅决”专项行动,推广“无事找书记”经验,推动诉求解决、矛盾处置和问题化解。落实领导干部带头接访下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制度,推进信访积案攻坚,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积极推动“皖美红色物业”创建,力争实现物业服务全覆盖,业主委员会组建率达70%。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争创第五届全国双拥模范城。

  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加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力度,健全完善社会快速反应体系,加快城区智能交通项目和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各类突出违法犯罪活动,持续攻坚涉网新型违法犯罪,用最硬的拳头守护群众安宁。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隐患,稳步推进“保交楼”工作,持续开展“难安置”治理。深化“铸安”行动,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科学有效推进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关工委、老龄委等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对台、统计、气象、档案、地震、史志等工作。

  三、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将不断提高七种思维能力,创新手法、步法、打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用脑、用心、用情、用力把事情做好。

  必须永葆忠诚。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忠诚尽责的政治担当,切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把“两个确立”“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优化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法,顶真碰硬、立说立行,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提高政府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必须倾心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率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认真落实“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不仅要关注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也要关注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确保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必须依法行政。开展好“八五”普法,争创法治政府建设综合示范地区。全面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保持100%。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依法推进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深化政务公开,确保行政决策和政务服务阳光运行。进一步完善府院、府检联动工作机制,确保行刑衔接顺畅。

  必须提升效能。切实转变作风,持续推动精文减会,整合督查考核事项,巩固基层减负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做好巡视巡察、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狠抓工作落实,坚持件件踏实做、事事有回应,全力纠治“虚躲冷粗假”等顽疾。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质量、成本、进度全过程管理,强力推动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及考核,切实提高工作效率、项目效益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聚焦在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化能力和素质,努力让高效务实成为政府工作的鲜明底色。

  必须坚持斗争。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直面六安绿色振兴赶超发展中的各种掣肘,勇于与自己斗争、执着与落后斗争、善于与矛盾斗争、顽强与困难斗争,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强化勇争上游、迈入前列的进取意识,推动各项工作在全省、全国的“大赛道”上比高下、论优劣,确保主要工作创新创优和动态速度位次攀升。

  必须恪守廉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入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抓住“关键少数”,督促各级干部坚决做到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坚持审计监督全覆盖,加强统计监督,持续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监督管理。坚持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

  各位代表!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奋力开创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新局面!

来源:皖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