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吧!


关于昆明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恢复性增长和社会事业发展进步。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对照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两项指标低于计划目标,其余指标超额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22.5亿元,增长3.7%;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降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6.4亿元,增长10.3%,超计划目标0.3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9.1亿元,增长5.9%,超计划目标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2523元、19507元,分别增长9.4%、10.1%,居民收入增速跑赢经济增速;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5%,完成省下达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完成省下达任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2%,低于控价目标3.3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3.86%,就业保持总体稳定;粮食产量104万吨,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二)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


一是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大力开展爱国卫生“7+1专项行动”,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抓好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关键环节风险防范和重点人员管控,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精准实施疫情防控提档升级措施,有力保障COP15第一阶段会议顺利召开。推进疫苗接种应接尽接、应接早接,累计接种疫苗2047万剂次,828.88万人完成全程接种,疫苗接种覆盖率达100.67%,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6.9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坚决果断快速处置呈贡、安宁突发疫情,迅速斩断传播链条,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谋划。高质量编制我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设置6大类25项量化指标,提出11项重点任务,绘就全市发展新蓝图。组织编制36个专项规划,与“十四五”规划有机衔接,形成相互支撑的规划体系。建立监测、评估、落实工作机制,扎实有效推进各类规划实施。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省稳增长“22条”,出台实施市稳增长“20条”,安排32亿元政策配套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着力打好降本减负“组合拳”,全年累计降低实体经济成本160亿元以上,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8.88万户、增长16.23%,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户。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4%。


二是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工业经济总体平稳。乌东德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0%。闻泰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昆明造”5G手机终端产量超过500万台,云内动力G系列发动机实现量产,云内动力、铁建高新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科院生物所8000万剂新冠疫苗项目建成投产,国药中生等龙头企业项目落地建设。贵金属产业园厂房及配套设施竣工,云锗系列磷化铟、砷化镓晶片投产应用。高新区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服务业加快恢复。深入推进景点景区提档升级,新增4A级景区2家,云南民族村提升改造一期项目建成运营,翠湖博物馆群落成为热门文旅地标,实现旅游总收入2308.45亿元、增长21.46%。石林县入选“2021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新引进利宝保险、渤海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云南贝泰妮、神农农业、生物谷成功上市。昆蓉合作全国首条“航空+”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班列正式开通,宝象物流集团、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等3家企业成为全国首批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获批建设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奥飞新一代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园加快建设。出台城市大脑建设总体工作方案,智慧交管大脑、TOCC二期、智慧停车信息平台等城市大脑重点项目投入运行。新增5G基站10750个,昆明主城区及重点园区实现5G信号全覆盖。挂牌一批VR/AR产业园,入选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增长31%。


三是市场需求潜力逐步释放。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全力筹集项目建设资金,争取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72亿元。全年新增入库项目1568个,总投资4008亿元,年内完成投资1415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30个。70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58亿元,其中: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2477亿元,重点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481亿元,100项重点前期项目有序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渝昆高铁全面启动建设,昆明火车站南北广场改造完成投用,地铁5号线实现“三通”,启动三环闭合工程、滇池绿道建设,昆明至倘甸高速公路、滇中引水配套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出台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建成公共充电桩5400枪、换电站25座。社会消费加快恢复。实施“放心消费迎盛会”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均实现20%以上增长。新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店、旗舰店超过80家,宜家家居、“711”连锁便利店首次进驻昆明。举办各类会展活动5400余场。发布特色夜间消费地图,公园1903文体商旅综合体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限上商品零售额增长64.3%。


四是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步伐加快。乡村振兴有力推进。有序开展干部回乡规划行动,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创新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实施394个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8.6万户脱贫户与企业(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关系,15.69万脱贫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推动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建成21.87万亩高标准农田,96个品牌入选省“绿色食品牌”目录,6家企业上榜省“绿色食品牌十强企业”名单。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25公里,成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东川、禄劝、寻甸纳入国家和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富民县获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安宁市、嵩明县成功入围2021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扎实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十大工程”,出台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指导意见。启动4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完成338个、338.15万平方米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化解烂尾楼项目68个。开工建设海绵城市31平方公里,25公里环草海生态步道贯通。持续实施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主城区日均行车速度、高峰时段平均车速分别提升6.8%、5.1%。完成50个市容环境提质提升项目,100组立体花坛成为网红打卡点。第三次上榜央视“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嵩明县上榜“云南省美丽县城”,安宁温泉小镇获评“云南省特色小镇”。区域协同发展进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经验入选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入全国十四个特大城市行列。与成都国际铁路港、钦州港片区、临沧边合区签署合作协议,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盘龙区迈入千亿级县区行列,安宁市连续上榜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制定实施新老城区一体化工程工作方案,“五华西北片区+富民”、“西山+安宁太平新城”等片区跨区域联动发展提速。


五是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加快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制定优化营商环境3.0版改革方案,4项指标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示范引领典型案例。基本完成行业商(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探索推进机动车停车服务价格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获评全国信用“示范平台网站”。盘龙区社区治理、呈贡区居家养老模式、嵩明县小微权力清单等基层改革亮点纷呈。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行,昆蓉欧、中亚、中越国际班列稳定开行,昆明到发北部湾地区的班列数名列全国前茅,启动昆明国际班列海关监管场所前期工作。对外贸易持续向好,实现进出口总额1716.3亿元,增长53.6%,其中:出口935.1亿元、增长76.2%。呈贡区、宜良县入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综合保税区“9710”模式、高新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商“1210”业务开通运行,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92.4%。入选第三轮中欧区域政策合作中方案例地区名单,新缔结国际友好交流城市3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率先实施省市一体化科技创新战略,出台科技创新“17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48家,总量突破1400家。设立昆明市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超过540亿元,R&D经费支出增长7.9%,专利授权量达到2.6万件。新增2个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首批“云南贵金属实验室”、“云南特色植物提取与健康产品实验室”等3个云南实验室全部落地昆明。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346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8025人。


六是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加强。全力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动真碰硬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208个点位102万平方米违规建筑物拆除,长腰山恢复绿地1557亩,铭真高尔夫球场完成生态修复。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89个国家和省移交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6%。退出滇池环湖路临湖一侧蔬菜、花卉种植3796.31亩,金沙江、牛栏江、南盘江等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滇池全湖水质稳定保持IV类,阳宗海水质稳定在III类。完成78个尾矿库污染治理“回头看”核查,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完成林草生态建设55.09万亩。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和改造公园绿地22个,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0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2.62%。做好亚洲象北迁防范工作,实现人象和谐共处。圆满完成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服务保障工作,《昆明宣言》正式发布,扶荔宫、宝丰湿地成为靓丽名片。


七是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巩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全年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7.33万个,新增城镇就业17.89万人。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19.98万人。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成功创建医保支付改革国家示范城市,上线“春城惠民保”,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不断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累计分配公租房14.4万套,43.2万困难群众搬进新居。出台《昆明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各类福利养老床位增加至2.89万张,幼儿托育总托位数突破1万个。推动教育医疗事业发展。实施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专项行动,公费学前学位占比从29.2%提升至52%。稳妥推进中小学“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大力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广受好评。高中教育质量快速提升,接近西部城市先进水平。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一期建成运营,呼吸、肿瘤区域医疗中心成功列入国家第二批试点项目。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呈贡分院投入使用。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第三次复审,提前实现国家卫生乡镇全覆盖。全市所有中心卫生院创建为“云南省甲级乡镇卫生院”。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建设各类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95个,成功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一刻钟文化圈”逐步形成。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全年组织开展各类惠民演出1.25万场,惠及群众580万人次。成功举办“春城文化节”、“建党100周年系列”等大型文艺活动。建成全民健身路径106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30个,超额完成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任务。成功举办2021年中国网球巡回赛首站赛、上合昆明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


(三)计划执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难点和痛点。一是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长期形成的结构性问题集中暴露,新的产业增长点严重缺乏,经济增速低于预期目标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基础薄弱、支撑不足,下降0.3%。其中:冶金、化工、烟草等传统工业仅增长4%;建筑业增加值下降11.6%。近年来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房地产业出现负增长。服务业层次偏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仅增长3.7%,旅游、会展等重点行业恢复不及预期。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明显下滑。以壮士断腕决心彻底改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格局,狠下决心推动滇池、阳宗海周边项目整改,城市开发建设面临转型阵痛。投资结构失衡、难以为继,随着政策收紧、房价回落、土地市场遇冷,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增长5.1%,房地产拉动型投资增长模式走到尽头。存量项目减少,新增项目要素保障不全、推进较慢,综合交通投资下降29.7%。关乎全市转型发展和增长后劲的工业投资仅增长3.3%,占比不足12%。三是民生领域短板依然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脱贫攻坚成果仍需巩固,返贫隐患依然存在。医疗卫生、养老托育、文化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基础尚不稳固,实现彻底截污任务艰巨,滇池保护治理任重道远。此外,政府和投融资平台债务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营商环境堵点不少,民营经济发展滞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2022年发展环境分析和目标建议


(一)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百年巨变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全球疫情仍存在较大变数,经济活动和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不畅。美国持续阻遏我国发展,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出口动力减弱,金融市场风险上升,通胀压力加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从国内看,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依然是影响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新型城镇化提质增效,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协同互促,经济发展新空间不断拓展。从省内看,产业培育、产业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国内市场和南亚东南亚市场间的战略纽带作用逐渐增强,发展优势不断聚集。但边境疫情防控压力依然较大,仍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我省经济发展。从我市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COP15第二阶段会议召开在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健康、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起势,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经济结构性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保持平稳健康运行面临较大困难挑战。


(二)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部署和要求,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安排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三)预期目标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兼顾需要与可能,提出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主要考虑:一是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有利于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二是要实现“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的目标,在2021年仅增长3.7%的前提下,未来4年要全力争取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三是新兴产业加速成长,多重发展机遇汇聚叠加,按照略高于潜在增速来设置目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主要考虑:一是投资依然是我市稳定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也是补短板、增动力、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客观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速。二是通过重点项目梳理,投资增长有一定基础。三是随着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营商环境等工作推进,可以为投资形成有力支撑。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主要考虑:一是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社会消费具有平稳特性,应避免过快回落。二是我市拥有省会和特大型城市市场优势,消费环境相对较好。三是进一步培育壮大商贸业市场主体的客观需要。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5%。主要考虑:一是中央将实施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加之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财政收入不具备过快增长基础。二是落实“六保”任务、化解债务风险、保障COP15第二阶段会议召开等刚性支出规模依然不小,对财政增收有一定要求。


在充分考虑指标的支撑性、匹配性、可行性的基础上,其他主要指标设置为:进出口总额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5%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扎实做好产业培育,推动产业成链集群发展


一是重塑工业传统产业新优势。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生产线。推动烟草制品业提质增效,提升发展香精香料、铝箔纸、BOPP薄膜以及彩印烟用纸箱等配套产品,确保烟草及配套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着力推动“稳油强化”,确保完成原油加工量1000万吨,积极争取中石油云南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落地,全力推进云天化90万吨磷石膏综合利用、云煤能源200万吨焦化环保搬迁等项目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布局启动一批氟化工项目,确保石油及化工产业产值达1120亿元。确保武钢昆钢环保搬迁项目投产,西南铜业异地搬迁、云南黄金产业园项目实质性启动,支持云铝、中铜昆铜建设精深加工基地,确保冶金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


二是加快培育新兴主导产业。促进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云南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确保氮化镓微波材料项目投产稳产,尽快启动东旭光电显示材料产业园、电力新材料科技园等项目建设,确保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400亿元。抢抓动力电池产业链发展黄金机遇,研究出台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布局一批电池正负极、电芯材料龙头企业,加快云南裕能、博石高科、云天化动力电池材料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千亿级绿色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提速大健康产业发展,力争国家植物博物馆开工建设,出台细胞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沃森生物科技创新中心、云南贝泰妮新中央工厂、国药中生血液制品基地等项目建设,确保汉盟制药工业大麻提炼加工项目投产达产,确保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320亿元。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平台和全数字化标杆企业,加快创视界光电12英寸OLED显示器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闻泰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投产,确保长城紫晶西南冷数据存储中心建成投入运营,力争阿里巴巴菜鸟网络(云南)数智经济产业总部落地开工,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数字枢纽。


三是支持服务业扩容提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发放总金额5000万元电子消费券,抓好12个夜经济示范聚集区建设,引进新增国内外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连锁店50家以上。增强高端旅游产品供给,加快派拉蒙影视主题乐园、七彩世界、万达文旅综合体等新业态大型文旅项目建设,建成九乡青普乐驰、玉龙湾湖景等一批半山(精品)酒店,力争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0%以上。积极推进绿地东南亚区域总部、招商局集团巫家坝金融总部、华为云南总部建设,力争内培外引总部企业8户,保有税收亿元楼宇55幢。促进会展业加快恢复,力争引进2个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活动,确保会展业直接收入增长13%。出台支持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支持在昆金融机构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拓展“一带一路”国家市场。


四是促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聚焦园区主导产业,进一步建立完善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出台产业链工作评价办法,启动建链、壮链、补链、稳链、护链工程,扩大产业投资基金规模,助推重点产业链提质扩能。优先保障园区使用绿色能源,逐步实现园区全绿电供应。实施园区规范提升工程,创建四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以上,培育省级以上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家以上。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完善水、电、路、气、通讯等配套设施,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60亿元以上。盘活园区存量低效土地和厂房,新建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以上,加快补齐人才公寓和配套住房短板。探索建立“优胜劣汰”和“亩产效益”评价考核机制,倒逼产出高效益、管理高效能,推动园区发展从“数量论英雄”向“亩均论英雄”转变。确保全市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大关。


(二)实施重大项目引领,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实施“五个一批”项目常态化管理,形成“谋划一批、生成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建立完善跟踪考察、联系协调、高位推动等项目推进机制,掀起“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工作热潮。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306项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安排市级重点项目380项(不含房地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300亿元,其中:重点在建项目200项,计划投资814亿元;重点新开工项目140项,计划投资476亿元;前期项目40项,计划投资10亿元。安排3亿元前期工作经费,推动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00个。抢抓政策“窗口期”,谋划储备地方专项债券需求200亿元以上,争取上级资金200亿元以上,完成土地收储2万亩、供应不少于3万亩。


二是适度超前布局建设基础设施。着力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积极推进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昆明铁路枢纽西客站前期工作,力争年内正式启动建设。织密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福宜、三清、昆倘等“能通全通”工程,全面开工长龙高速,配合推进小功高速,力争易晋高速、乌禄高速启动建设。完善轨道交通网,确保5号线建成运营,加快地铁1号线西北延、2号地铁二期、6号线三期预留工程建设,继续开展昆明市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报批和9号线前期工作。持续推进东川港建设,加快乌东德翻坝转运设施、乌东德至白鹤滩电站库区高等级航道等水运基础设施前期工作。力争综合交通投资增长20%以上。完成柴石滩水库灌区工程,按千万级人口规模提前规划建设饮水工程。加快推进金沙江下游“风光水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基地、整县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等新能源电源项目建设。


三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围绕产业投资不足、公共服务短板、生态历史欠账等问题,谋划实施一批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大盘子”。大力提振工业投资,实施工业投资三年倍增计划,进一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奖励支持,实施武钢昆钢新区智能制造等100项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项目,力争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增长25%以上,产业投资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计划,持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考核机制,突出产业投资导向,强化工业园区工业投资考核。


(三)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着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一是增强营商环境企业获得感。加快出台昆明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把营商环境建设重点放在项目建设推进和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上来,全流程提供“保姆式”代办服务。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间,大力推行容缺受理、容缺审批,明显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建立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制度,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机制。深化政务“七办”服务,完善“一网通办”、“一窗通办”,推动119项高频便民服务事项“自助办”、“就近办”、“跨省通办”,确保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8%,全程网办率不低于90%。全面推开“证照分离”改革,探索推进“一业一证”、“一企一证”、“证照联办”、“一照多址”改革。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持续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二是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畅通民营企业诉求渠道,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落实好中小微企业纾困政策,制定实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加大“个转企”培育扶持,实施个体工商户登记智能化无干预审批。开展中小企业“电商平台助力”专项行动,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力度,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营销渠道。开展新一轮“民企入昆”,精准实施土地资源推介和招商项目对接,确保民间投资增长8%以上。健全中小微企业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有效发挥昆明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大力推广“信易贷”、“银税互动”等产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做好防范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


三是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加快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确保年内市场主体数量增长15%以上。继续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行动,新增上市企业2家以上。实施市场主体“升规纳限入统”攻坚行动,确保“四上企业”数量增长10%以上。强化科技型市场主体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家以上。培育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成长”企业、“小巨人”企业100家以上。


(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动力


一是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战略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健全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展昆明市数据交易所建设方案研究,加快建设花卉、茶叶、中药材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商品交易中心。积极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稳妥推进“双减”和“公参民”改革。全面完成宜良县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继续深化晋宁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


二是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完善“揭榜挂帅”工作机制,有力推动重大项目技术攻关。进一步发挥“昆明高校联盟”和“昆明科研院所联盟”作用,促进科技合作交流和技术成果转化。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临港昆明科技园,积极引进高质量新型研发机构,年内新建国际科技合作园区1个,新增国际(对外)科技合作基地10个、企业科技创新中心15家。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确保全社会R&D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和标准化战略,以质量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持续开展招才引智。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建立“人才绿卡”制度,全面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探索人才住房先租后购、以租抵购。坚持内培外引,统筹做好“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高端外国专家、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引进。开展“每年10万大学生留(回)昆计划”,通过落户、就业等一揽子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在昆发展。鼓励企业与院士专家团队联合创新,年内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争取国家和省级外专引智项目10个,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3000名、高技能人才1万名,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300名。


(五)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品质能级


一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环滇池空间形态与城市天际线控制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实施城市更新攻坚行动,启动大树营、灵光街片区等88个城中村项目,完成核桃箐、唐家营等26个城中村项目,全力化解盘活烂尾楼项目。强化内涝治理,加快实施“下泄、中疏、上截、高蓄”防汛排涝体系工程项目,完成20个淹水点整治,建成25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全力治拥治堵,加快推进三环闭合工程,新建16条城市道路,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1.5万个。深入开展“数字城市”试点,高效推动“城市大脑”建设,推出更多应用场景,提升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老城区一体化进程,启动彩云路快速路提升改造、老昆洛路剩余路段市政化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全面推进与滇中新区基础共联、资源共享、产业共兴。提速昆玉同城化进程,推动省级层面出台加快昆玉同城化发展实施意见。出台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实施意见,积极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模式,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推动嵩明撤县设市,确保西山区经济总量突破一千亿元。协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三是提升城市人文魅力。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推进石寨山古墓群保护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加快皎平渡、柯渡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打造博物馆集群和历史文化街区,抓好翠湖周边综合整治提升,高水平推进盘龙江沿岸景观亮化,擦亮翠湖片区、盘龙江沿线两块招牌。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昆明市新体育中心和体育公园建设。深挖滇池沿岸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集文化生态保护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支持宜良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持续推进宜良、富民、东川创建云南省“美丽县城”。


(六)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完善“一平台三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巩固提升产业发展、就业扶持、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帮扶政策,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复垦土地指标跨省交易。抓好乡村振兴“一五十百千”示范创建,实施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确保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清零。加快设立乡村振兴基金,筹建乡村振兴产业开发公司,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化拓展昆明市与上海普陀区的帮扶合作,扎实做好中央和省市定点帮扶工作。


二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0万亩。深入推进“一县一业”品牌塑造,加快蔬菜、花卉、肉牛等优势产业发展,确保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持续做好农产品品牌打造,力争全年认定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5个,新增绿色食品认证40个、有机产品认证3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00个。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推进寻甸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农业数字化发展进程,完善“数字云花”、“农产品质量追溯”、物联网等系统,打造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运用模式的全省标杆。


三是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清理整治,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445公顷。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改建农村卫生公厕200座、卫生户厕2万座。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行动。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建设农村公路15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500公里。推进10件中小型水源工程,提升3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持续推进100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数字平台、100个美丽宜居精品示范村建设。


(七)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湖泊革命”。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落实落细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改后续工作。完成滇池湖滨生态红线和黄线划定,加强流域空间分级管控和水域岸线管理,严格控制滇池周边开发强度和人口规模,坚决堵住“钻空子”、“打擦边球”搞房地产开发等漏洞。坚持“退、减、调、治、管”多管齐下,扎实有效抓好湖泊保护治理,启动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外海西岸湿地等滇池保护重点项目,高标准建设滇池绿道,建成草海及滇池北岸先行示范区生态廊道和46.5公里环滇慢行系统,开工阳宗海环湖湿地恢复建设项目,确保滇池水质稳步提升,阳宗海水质稳定在Ш类。


二是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修复。做好扬尘污染治理,年内基本实现主城五区巡游出租车纯电动化,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省会城市前列。持续深化“河长制”,抓好牛栏江、螳螂川—普渡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到国家和省确定的考核目标。全面推进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实施一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持续抓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矿渣和堆场等固废危废问题整治,坚决完成省级下达的重金属削减任务。建立落实“林长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1000亩,营造林5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20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260平方公里,新建和提升改造游园绿地100个,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2.7%以上。协助办好COP15第二阶段会议,争取在昆设立永久性、高规格生态文明论坛,研究设定会址永久性标志。


三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严格落实能耗“双控”措施,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过剩产能,鼓励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科学有序做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探索建设碳排放交易储备体系,积极融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加快绿色产品认证、推广和使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设集中式厨余垃圾处理厂,确保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提高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使用节能建材,提高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打造滇池“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10个“两山”理念践行示范村。


(八)持续深化高水平开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一是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主动对标RCEP等国际一流标准规则,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促进“8个跨境”取得新成效。规划建设一批进出口集散平台,吸引深圳、上海等地国际贸易分拨企业来昆设立进出口分拨中心、集拼中心。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在周边国家布局建设一批海外仓。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推进中国(昆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确保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10%以上,抓好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力争市场采购贸易总额突破50亿元。确保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0%。协助办好第七届南博会,新缔结国际友好(交流)城市2座。


二是加快建设大通道发展大物流。抢抓中老铁路开通运行机遇,加快建设昆明铁路国际班列海关监管场所,打造王家营西站国际货运班列集结中心,快速推动王家营站与中老铁路沿线站点无缝对接,启动一批通道沿线关键物流节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昆明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申报。积极推动境内外运输通道贯通衔接,加强与广西北部湾国际门户港、重庆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成都国家重要物流中心等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有效衔接。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完善优化冷链物流配送网络。加大运贸一体扶持力度,积极引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跨境物流企业,推动京东昆明“亚洲一号”一期建成投产,加快韵达(云南总部)智慧物流产业园、普洛斯现代仓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


三是持续推进招大引强。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地位,建立完善高位统筹的“大招商”工作机制。树立“一把手”招商、全员招商工作理念,建立“客商库”和“项目库”,瞄准“三个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招大引强,确保华为、华润、字节跳动等一批拟签约企业“引得来、落得下”。大力推行产业基金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委托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模式,创新实施产业链招商,制定产业链全景图、现状图和发展路线图,着力引进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链主企业,吸引聚集一批配套企业和项目。建立全市招商资源地图、项目库和资源库,实现招商引资全数据化管理。每季度赴北京、上海、深圳、福建等地开展重大招商活动,定期组织召开全市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会、通报会和现场观摩会。调整优化招商引资考核,更加注重产业招商考核,突出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引进落地考核。


(九)加快补齐民生事业发展短板,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一是全力保就业稳就业。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各类援企稳岗政策,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确保全年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4万个,新增城镇就业14.8万人。加快推进中国(昆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新增(升级)5个新型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园区。开展“春城大学生创业行动”,确保实名登记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持续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万人次,转移就业10万人以上,有就业意愿的脱贫劳动力100%实现就业。


二是织牢结密社会保障网。推进全民参保扩面专项行动,加大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覆盖,确保新增各项社会保险参保12万人。建立城镇职工门诊共济制度,推广“信用就医”,实现“先看病后付费”。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建成40个社区老年幸福食堂,努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制定出台“三孩”生育政策相关配套措施,新增婴幼儿托位3000个,千人托位数达到1.5个。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试点。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年内新开工棚户区改造4000套(户)、保障性租赁住房2.5万套(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和优抚安置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三是加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积极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创建。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年内新增省一级示范幼儿园2所,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85%以上。持续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年内新增校舍7万平方米、运动场7万平方米。增加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办好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支持市属高职院校争创“双高”,争取年内引进优秀教师50名。着力推进心血管、呼吸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力争肿瘤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投入运营。加快昆医附一院康复医院建设,确保昆明空港医院年内完成主体建设。持续开展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和中医院提质达标,完成20个示范中医馆建设,争创100家省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力争80%的县级妇幼保健院等级达标。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


(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全力以赴稳定经济增长。坚持早谋划早部署,及早制定出台2022年稳增长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强化预期管理。推动各类稳增长政策宣传解读和兑现落实,切实解决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力确保一季度平稳开局、上半年平稳增长、全年平稳运行。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和重大问题研究,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和稳增长督导帮扶机制。建成昆明市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平台,为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培育全面赋能。健全能源保供协调机制,切实做好煤、电、油、气、运保障,加快“煤电保供”能力建设,做好精细化用能管理,切实保障生产生活用电,坚决杜绝“拉闸限电”。


二是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绷紧疫情防控思想防线,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坚持人物同防、人物同查,确保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动态清零。深化拓展爱国卫生“7+1专项行动”,严格执行“云南健康码”查验后通行制度,全面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以及春运等重要时间节点疫情防控。完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变异毒株监测,加大核酸检测力度,积极推广“加强针”疫苗接种,强化进口冷链食品监管,高度重视隔离观察场所卫生学管理。加快补齐疫情防控治理体系短板,持续推进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按照特大城市标准开展疫情防控物资储备,扎实做好突发疫情各项准备。


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落实落细政府债务管控,坚决遏制违规违法举债和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多渠道落实偿债资金,持续优化各项债务风险指标,坚决避免债务逾期风险。持续清理整顿地方金融秩序,坚决打击非法集资等金融违法活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不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守好群众“米袋子”。持续抓好安全生产,统筹开展企业自查、执法检查和挂牌督查,重点做好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设施工、城市燃气等领域隐患排查,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应急储备和应急物流保障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和帮助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