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月刊 2025年9月
一、卷首语:月度行业观察
1. 核心动态聚焦
9月智能制造领域政策与产业形成强共振——工信部“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方案箭在弦上,明确转型路线图;世界制造业大会集中亮相百项创新成果,人形机器人、半导体材料等赛道加速从技术预期转向订单兑现。
PC行业智能制造成为当月突出亮点:联想合肥“灯塔工厂”AI PC出货占比持续攀升,华为鸿蒙PC凭国产化优势斩获大额订单,邦彦云PC以创新架构赋能制造场景,叠加东南亚产能布局提速,行业正经历“技术突破、产能重构、场景延伸”的三重变革。
2. PC行业智能制造深度解析
(1)生产端:双轨并行的智能化升级
头部工厂已实现从“规模制造”到“智能定制”的跨越。联想合肥制造基地作为全球最大智能计算设备“灯塔工厂”,9月AI PC出货量占联想全球PC总出货量比例突破35%,通过混合基础设施算力支撑与智能决策体系,将定制化订单交付周期再缩短4%,供应链准确度提升至99.2%。其核心突破在于构建“需求-研发-生产”数据闭环,借助AI算法预判不同区域消费偏好,提前储备关键模组,实现1000余种配置的柔性生产。
与此同时,国产化制造体系加速成型。华为依托“鲲鹏芯片+鸿蒙系统”的全自主链条,在台式机领域持续突破,其国内生产基地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5%,9月相关机型产能环比提升20%,精准契合政府采购对“本土制造+核心技术自主”的双重要求。
(2)技术端:架构创新重构价值逻辑
云PC技术成为制造业算力升级的关键支撑。9月邦彦技术推出的“云上真机”架构云PC,通过将物理计算资源集中部署于数据中心、终端仅负责交互显示的模式,解决了传统PC分散管理与数据安全难题。实测显示,该产品在工业3D渲染场景中效率较传统vGPU云桌面提升30%,4K传输延迟控制在20ms以内,已在深圳天擎数字等VR制作企业落地,实现软件版权成本降低40%、数据泄露风险归零的成效。
底层算力设施同步突破,中科曙光9月发布的开放架构AI超集群系统,支持多品牌加速卡与主流软件生态兼容,可为PC行业的AI模型训练、工业仿真等场景提供弹性算力,单集群算力密度较封闭架构系统提升25%,显著降低智能制造的算力部署成本。
(3)供应链端:全球化布局与区域协同
东南亚产能成为全球PC制造的重要补充。受关税政策与供应链多元化需求驱动,9月仁宝、纬创等代工厂在越南的新产线陆续投产,当地PC产能全球占比已攀升至13.5%;泰国在惠普带动下,由广达、英业达主导的生产基地产能占比达6.7%,形成“中国研发制造+东南亚产能补充”的双中心格局。这种布局既保障了对欧美市场的关税优势,又依托中国供应链的配套能力,实现关键零部件的快速补给。
(4)趋势短评
PC行业智能制造已从单一工厂的效率提升,演进为“制造智能化、技术架构化、供应链全球化”的系统变革。头部企业凭借技术闭环与产能布局构建竞争壁垒,而云PC、开放算力等技术创新,则为中小企业降低了智能化门槛。但需注意,东南亚产能仍面临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短板,国产高端芯片与工业软件的突破仍是长期关键。
3. 整体行业趋势短评
政策端的场景化指引与产业端的规模化应用形成双向驱动,中小企业“借梯登高”的窗口期已至,但核心零部件自主化仍需突破,行业正进入“政策赋能+技术突围”的关键期。PC行业的实践表明,“制造柔性化+技术自主化+生态协同化”将成为各细分领域智能化转型的共同路径。川渝地区密集出台的梯度培育与专项补贴政策,更凸显区域协同推进智能制造的决心,为西部制造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二、政策与产业动态
1. 政策速递
- 国内政策:
- 9月4日,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明确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5%以上目标,提出推动AI终端与智能体深度融合、攻关5G/6G关键器件等任务。
- 9月9日,工信部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正研究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将制定行业转型路线图与应用指南,打造数据治理、模型调优等“一站式工具箱”。
- 地方政策(川渝地区):
- 重庆:9月持续推进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与专项补贴政策落地。对通过复核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分别转评为基础级、先进级智能工厂,并对申报成功的国家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给予专项资金奖励;同步开展5G工厂遴选,对总投资不低于2000万元的符合项目,按总投资10%给予最高200万元补助,要求项目接入市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并提交绩效评估报告。此外,对“灯塔工厂”企业择优给予最高1000万元支持,对“未来工厂”建设项目按不超过投资总额10%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对具身机器人领域“揭榜挂帅”项目提供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
- 四川:省级层面对“智改数转”省级重点项目,按设备(含软件)投资额20%给予最高2000万元奖补,切块资金项目最高支持1000万元;泸州市同步配套市级政策,对新获批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补,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可获10万元支持,并通过成立领航智改数转创新赋能中心提供“一揽子”服务。
- 其他地方政策:无锡出台集成电路材料专项扶持政策,对光刻胶中试线建设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助力先进制程材料突破。
- 国际政策:德国政府呼吁投入30亿欧元建设聚变能试点电厂,印度发布国家聚变路线图,全球制造业技术竞争聚焦高端装备与新能源领域,对我国相关产业链出口构成机遇与挑战。
2. 产业数据看板
- 核心数据:9月国内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同比增长18.3%,其中人形机器人订单环比激增45%,优必选Walker系列累计合同额突破4.3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高于工业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
- 区域/行业对比: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装备产量占全国比重达42%,其中安徽智能机器人产业年产值突破600亿元,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超90%;川渝地区表现亮眼,重庆枢纽港产业园300亿元先进机电装备项目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四川德阳重型装备、绵阳军工电子领域智能化改造项目数量同比增长32%;细分行业中,纺织服装设备板块PE-TTM环比提升2.14%,机床工具板块回调3.15%,呈现结构性分化。
三、技术前沿与创新
1. 核心技术突破
- 当月关键技术:
- 半导体材料:无锡先进制程半导体纳米级光刻胶中试线亮相,掌握MOR型光刻胶核心技术,可满足5nm以下芯片制程需求,光刻分辨率与缺陷率对标国际一流。
- 机器人技术:人形机器人实现规模化部署突破,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形成标准化方案,复制成本下降30%,运动控制精度提升至0.1毫米级。
- 增材制造:深空探测实验室研发的“月球原位资源增材制造系统”完成原理验证,可利用1300℃太阳光熔化月壤实现成型制造,突破地外制造技术瓶颈。
- 国内外技术对比:我国在人形机器人整机集成、显示面板技术等领域实现领跑(如维信诺ViP技术亮度提升4倍),但高端光刻胶、精密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仍需突破海外技术壁垒。
2. 创新产品/方案
- 智能装备:安徽万宇机械的高强度固相复合装备(SCP),可实现铝与铜、钛等金属“编织”连接,强度较传统工艺提升50%,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安徽万瑞冷电的天然气氦气提取装备,可产出6N9级超纯氦气,破解提纯难题。
- 工业软件与系统:科大讯飞星火汽车智能体平台实现30秒极速上线,支持23种海外语言,已适配30余款量产车型,前装累计超6500万套。
- 数字孪生应用方案(电子制造专项):
- SMT贴片车间全流程可视化方案:图扑HT推出的数字孪生系统实现SMT产线1:1三维还原,通过5G+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贴片机速度、吸嘴压力、供料器余量等数据,以颜色标识动态呈现设备状态(蓝色正常、黄色异常、红色故障),并自动触发预警。某电子3C工厂应用后,设备异常响应时间从2秒压缩至150毫秒,贴片不良率下降28%,AGV小车运行路径优化后运输效率提升18%。
- 半导体晶圆制造虚实协同方案:针对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构建动力学数字孪生模型,整合温度、压力等实时参数与历史数据,通过AI算法优化曝光、刻蚀工艺参数,某晶圆厂应用后良率提升3.2个百分点,设备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60%。该方案支持虚拟试错功能,新工艺研发周期缩短40%,原料浪费率降低35%。
- 智能工厂MES融合方案:广东顺景软件的“虚实融合制造平台”通过OPC UA接口实现数字孪生与MES系统毫秒级数据同步,福州某半导体封装测试厂应用后,产能预测准确率达92%,当检测到设备加工偏差0.01毫米时,可在50毫秒内完成仿真预测并提前6小时预警刀具磨损,工单重排响应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系统支持移动端访问,无需高性能工作站即可实现全流程监控,降低企业部署成本[__LINK_ICON]。
- 解决方案:合肥尊界超级工厂推出“5G全链路汽车制造方案”,部署1800台智能机器人,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车型交付周期缩短22%。
四、行业应用案例
1. 重点行业深度案例
- 汽车行业:江淮与华为合作的尊界S800车型诞生于5G全链路智能工厂,通过“车路云一体化”技术优化生产调度,上市109天大定突破1.4万辆,焊接工序合格率从98.2%提升至99.8%。
- 半导体设备行业:晶盛机电SuperSiC首条12英寸碳化硅衬底加工中试线通线,实现装备到材料的闭环,衬底生产效率提升40%,成本下降25%。
- 机器人行业:合肥博特能通的交通锥机器人落地高速公路执法场景,远程操控实现锥桶分钟级布设回收,作业效率提升5倍,安全事故率降为零。
2. 区域实践亮点
- 安徽合肥:以世界制造业大会为契机,构建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520家企业形成“核心零部件-整机-应用场景”完整链条,推出拆药分装、无人售餐等特色机器人应用场景。
- 江苏无锡:聚焦集成电路材料细分赛道,通过“中试线补贴+产业链协同”模式,打造国内首个EUV光刻胶技术平台,吸引12家上下游企业落地配套。
- 重庆江津:枢纽港产业园先进机电装备项目以智能建造技术贯穿设计、生产全环节,申报市级智能建造试点,计划打造西部智慧园区标杆,项目建成后预计带动区域机电装备智能化产能提升40%。
五、企业访谈与观点
1. 企业家/高管访谈
- 专访优必选智慧物流子公司UQI优奇负责人:解读与天奇股份3000万元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背后的技术逻辑,分享“标准化方案+批量交付”的商业化路径,透露2026年目标覆盖10个工业场景。
- 专访维信诺公共事务负责人:详解ViP智能像素化技术如何突破AMOLED面板性能瓶颈,阐述技术在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等场景的落地规划,谈及与联想等终端企业的合作进展。
- 专访广东顺景软件技术总监:解析数字孪生与MES系统融合的技术难点,结合电子制造企业案例,说明边缘计算节点部署与数据协同对提升生产效率的核心价值,展望“AI+数字孪生”的下一代应用方向。
2. 专家视角
- 行业分析师专栏:《“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下的企业机遇》——分析政策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影响,建议大企业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中小企业借力“一站式工具箱”实现轻量化转型。
- 高校教授解读:《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三大关键:成本控制、场景适配与标准统一》——结合9月订单数据,剖析行业从示范验证到规模应用的核心障碍与解决路径。
- 智能制造技术专家评论:《数字孪生在电子制造中的落地关键:精度、协同与成本平衡》——指出SMT、半导体等细分场景对孪生模型精度的差异化需求,强调与MES、ERP系统的数据贯通是发挥技术价值的核心。
六、市场与人才
1. 市场供需分析
- 供需变化:9月智能装备市场呈现“高端紧俏、中低端平稳”态势,人形机器人、半导体检测设备订单排期至2026年一季度;电子制造领域对数字孪生解决方案需求激增,中小厂商偏好轻量化、低成本的模块化产品,头部企业则聚焦全流程虚实协同方案;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需求集中于仓储物流、质量检测等场景,对低成本解决方案需求旺盛。
- 投融资热点:人形机器人、可控核聚变设备、先进半导体材料成为资本焦点,9月相关赛道融资额超50亿元,其中聚变能领域海外融资占比达60%;数字孪生细分赛道获投活跃度提升,聚焦电子制造、新能源等垂直领域的解决方案商受资本青睐。
2. 人才动态
- 热门岗位:工业机器人运维工程师、半导体材料研发师、AI制造系统集成师需求环比增长25%-35%,其中人形机器人调试岗平均薪资达1.8万元/月;数字孪生建模工程师、工业软件接口开发工程师成为电子制造行业新热门,具备MES与孪生系统协同经验者薪资溢价超40%。
- 培训资源:工信部联合联想、华为推出“智能制造人才实训计划”,9月新增合肥、无锡两大实训基地,提供免费数字孪生、工业AI应用课程;青岛举办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专项培训,对接论坛企业需求定向输送人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数字孪生应用技术”专项班,定向培养适配本地电子制造企业的技术人才。
七、资讯速览
- 9月8日:无锡先进制程半导体纳米级光刻胶中试线正式亮相,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 9月9日:工信部宣布将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部署重点行业转型任务。
- 9月15日:《2025 MES技术演进白皮书》发布,显示数字孪生使制造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2%。
- 9月20-23日: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举办,发布10项全球首发成果,汇聚40国代表参与。
- 9月20日:2025全国机器人精密减速器与关节创新论坛在青岛召开,多款高精度关节模组首发。
- 9月22-26日:优必选与天奇股份签订3000万元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年内完成交付。
- 9月23日:“云PC制造业数智化体验日”在深圳举办,邦彦云PC“云上真机”架构获行业认可。
八、下月前瞻
- 政策预告:10月工信部或将正式印发“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细分行业路线图。
- 行业活动:第30届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大会(FEC2025)将于10月在成都召开,聚焦聚变设备技术与国际合作;2025智能制造装备博览会将于10月下旬在深圳举办,预计展出500余款创新装备,数字孪生解决方案将成展示重点。
- 技术关注:晶盛机电12英寸碳化硅衬底生产线有望10月进入量产阶段,维信诺ViP技术将在新款笔记本电脑实现首发应用;图扑HT计划发布针对半导体封装测试场景的数字孪生新版本,进一步提升仿真精度与响应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