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画图的建筑师 More Than Architects



Image


Image


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深圳湾文化广场,历经多年打造,现整体已接近完工。作为一片汇聚公共生活、承载户外活动、迎接生态回归的滨海绿地,深圳湾文化广场即将融入城市的日常,让公众在此体验与自然交融的独特空间。

Image


马岩松:"深圳湾文化广场应当是一个伴随城市发展生长的绿色城市客厅。在现代国际化大都市CBD和自然之间的这块场地,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创造一个公共市民空间,让每个人都能享受这座城市珍贵的海湾资源再将建筑的展馆功能,有机地融入这片绿地景观之中。"


Image



Image

Image



不只是建筑:大地艺术空间引入城市


我们打破常规建筑形式,将深圳湾文化广场展馆主体放置于草坡屋面之下,连绵起伏的绿地与人才公园、深圳湾形成完全联通的连续自然系统,并通过两座人行天桥与城市绿轴的中心绿带、万象城商业区、人才公园有机衔接。




Image


绿地与城市融合的规划概念总平示意图



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理念


深圳湾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上的重要中转站,每年秋季至次年春季,数以万计的琵鹭、鸬鹚、鹭鸟等迁徙水鸟会在此停歇觅食。深圳湾文化广场正位于这条国际候鸟通廊的核心区,因此我们自设计之初便将生态保护置于首位,广泛种植本土植被,为过往候鸟重建潮间带觅食地与栖息环境。


同时,我们通过多样化地形与植物群落设计,提升深圳湾区域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形成随季节更迭的自然景观界面让这片绿地成为人与自然共生的城市栖息地。



Image




Image


提升生物多样性示意图





灵活空间应对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

从漫步到市集,生活在此发生


深圳湾文化广场的屋顶绿地和下沉庭院,都有预留给未来演出、市集、户外展览等多种功能的场地:


中央水池可变身露天剧场,接纳音乐会、露天电影等活动;绿地坡道预留出多处平台,提供野餐、休憩等市民活动场地;自行车道与步行道贯穿全程,接驳城市主干道,下班骑行、周末漫步皆宜。



Image

Image

Image
市民活动区域示意图




人车分流,多维连接:

构建立体慢行系统


深圳湾文化广场完全开放后,市民和游客既可通过公园区域的通道与电梯直达地下层活动空间及滨海区域也可经由连桥系统,城市商业区直接被引导至屋顶绿地与景观平台。


另外,人车分流的慢行网络可以让人们在避开车辆干扰的同时,自由、安全地穿梭于整个文化片区,享受多维度的公共生活体验。



Image
人行流线示意图



深圳湾文化广场位于深圳后海,占地面积约5.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由北馆、南馆和主题馆组成,配备9大展厅,约5万平方米的展陈空间,包含720座原石剧场、330座设计讲堂、艺术藏品库等功能。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深圳湾文化广场预计于2025年年底完工并全面开放。


深圳湾文化广场


中国深圳
2018-2025

类型:文化综合体
基地面积:约5.1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

使用单位: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建设单位:南山区建筑工务署
代建单位:华润置地(深圳)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MAD建筑事务所

甲级设计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结构顾问: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幕墙顾问:阿法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景观顾问:SASAKI设计公司、迈丘设计、深圳翰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室内精装: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灯光设计:北京宁之境照明设计有限责任公司、RDI瑞国际照明设计
标识设计:原研哉(北京大思广告有限公司)


声学设计:广东启源建筑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交通咨询:派盟交通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舞台顾问:浙江金匣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水景设计:上海素水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软装顾问:设计共和


工程及监理单位:深圳华西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清水砼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益汇达清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方大建科集团有限公司、大地幕墙科技有限公司、博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时代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方森园林花卉有限公司、声纳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摄影:朱雨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公众号

如需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媒体中心后台

 入群请在后台回复:入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