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
第四届水下无人系统前沿科技论坛


2025珠海国际海洋智能科技展览会(简称2025珠海海洋展),将于2025年4月24—26日在珠海举办。本次海洋展以“智汇海洋,科创未来”为主题,致力于搭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海洋交流平台。
现定于海洋展期间于4月25日珠海国际航展中心举办“第四届水下无人系统前沿科技论坛”,此次论坛主题:大模型技术与水下创新应用。该论坛聚焦水下无人系统前沿科技和研究热点,针对海洋工程装备中新概念、新技术的应用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现就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01
会议时间


报到时间:2025年4月24日
论坛时间:2025年4月25日(全天)


02
会议地点


报到及住宿地点:珠海市曼哈顿酒店(金湾华发商都店,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虹晖一路50号)
论坛地点:珠海国际航展中心会议室


03
论坛承办单位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水下无人系统学报》编辑部


04
论坛议程安排




*具体议程以会议手册为准

报告简介
报告一:水下网络系统
探测-传输-控制联合设计
摘要:为提升海洋观测能力,大量传感器与潜器被部署在观测水域,构成融合感知、通信与控制的水下网络系统。目前,水下探测、传输与控制通常独立设计,然而水声弱通信特性,以及水下资源受限,导致探测与传输资源相互竞争。此外,控制系统通常假设通信是完美传输的,然而复杂海洋环境导致上述假设难以实现,导致组网稳健性弱、控制性能差。为此,本报告围绕“探测、传输与控制协同机理”这一科学问题,对水下网络系统探测-传输-控制联合设计进行探索,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思考。

报告人

闫敬,燕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优青,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河北省杰青、燕赵青年科学家,主要从事水下网络系统定位、组网与协同控制等研究。获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担任期刊IEEE TITS、Ocean Engineering、IEEE/CAA JAS、 IEEE Systems Journal以及IET 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编委,《控制理论与应用》与《控制与决策》客座编委,《机器人》与《水下无人系统学报》青年编委。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出版英文专著2部,在IEEE TAC、IEEE JOE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7项。
报告二: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监测大数据
采集和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监测系统在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网络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高维度、高频率、强时空关联的复杂数据,带来了高效、低成本采集与异常根因定位的挑战。本报告以网络监测为例,发现全网检测数据具有整体低秩特性。基于这一特征,提出了一种融合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高效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框架,实现低开销的数据采集、补全与异常检测。该方法兼顾数据完整性与资源成本,能够在数据缺失情况下有效恢复信息,并提升对异常模式的识别与智能预警能力。

报告人

谢鲲,湖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优秀硕士生导师,长沙市“巾帼建功”标兵,湖南省优秀硕士生导师团队成员,湖南大学岳麓学者,湖南大学科研标兵。担任超算与人工智能融合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
报告三:大模型最新发展趋势与行业应用落地探讨
摘要:分享大模型最新发展趋势以及Deepseek带来的影响和大模型在不同行业常见的几类应用场景,汇报华为昇腾的软硬件技术栈、如何真正实现国货国用、昇腾技术路线在特种行业在智能化应用落地方面的方案组成及实践案例。

报告人

卓玉樟,华为昇腾产品特种行业解决方案总监,主任工程师,16年华为工作经验,当前主要面向特种行业提供有竞争力的昇腾解决方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等均有相关工程实践经验。
报告四:基于Deepseek的质量管控创新实践
摘要:本报告介绍了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基于Deepseek的质量保障体系创新实践。自2008年起,研究所对标国外启动知识管理平台建设,历经多代升级,形成结构化知识库。2019年引入TensorFlow构建知识图谱,2024年采用大模型技术拆解故障案例知识实现智能问答,并发布“智擎”AI平台,2025年引入Deepseek 70B大模型并优化平台性能。目前,“智擎”AI平台支持多种功能,如智能问答、文档翻译、代码生成等,应用效果良好。

报告人

向路,研究员,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获得过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化先进个人和航天科技集团信息化先进个人等荣誉。曾主持千万亿次HPC平台和发动机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负责完成“液氧煤油发动机知识体系及设计准则研究与验证”课题研究工作,应用自然语言识别和机器学习等AI技术,构建了液煤发动机专业知识图谱,实现知识资源智能检索和面向计算过程的知识推送。该项目成果包括5项标准、5篇论文、3项专利等。
报告五:面向水下智能探测的软体机器人研究
摘要: 面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为实现海洋智能化巡航与探测目标,清华大学海洋软体机器人与智能传感团队主要开展海洋软体机器人、水下智能柔顺抓取、水下多模态感知技术等多学科领域前沿交叉研究:面向水下智能巡航探测任务,目标实现具备更加灵活运动能力和续航能力的小型化智能化水下软体机器人;面向水下智能作业操控任务,目标实现基于多模态融合传感技术的水下智能柔性抓取系统,不仅能完成在复杂水下环境(浑浊、暗光、强干扰等)的无损抓取作业任务,同时能够获取多模态抓取感知信息,提升水下机器人的海洋环境综合作业性能。

报告人

曲钧天,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为深圳市海洋生态前沿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空间机器人及在轨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核心骨干。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担任研究助理。已发表高水平SCI/EI论文6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身份授权发明专利38项(包括美国专利1项),一作/通讯出版学术专著2本、学术章节2章,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团队科研成果荣获第49届瑞士日内瓦发明展金奖、第27届 & 第28届全国发明展金奖(最高奖)、2024年中国高交会优秀科研成果创新奖(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入选机器人顶会“IEEE IROS 2024 New Generation Star Project”(全球27人,中国大陆6人入选)。
报告六:水下慢速小目标声学探测与识别技术
摘要:水下慢速小目标主要指蛙人、无人水下航行器、水下机器人等。这些目标常年活动于复杂的浅水、极浅水环境,具有目标强度小、航行速度慢、声学特征弱等特点,导致传统技术面临混响抑制难、稳定跟踪难、分类识别难等难题,难以满足使用需求。围绕这三个难题,本报告介绍团队十多年深入研究的水下慢速小目标声学探测与识别技术,包括单帧与多帧一体化混响抑制方法、动态场景中多目标跟踪方法、利用跟踪轨迹的分类识别方法、主被动联合分类识别方法等。将这些方法凝练成包含混响抑制、检测跟踪、分类识别等步骤的信号处理流程。该流程在进行大增益累积提升探测性能的同时,可保留必要声学特征支撑分类识别,为实现浅水、极浅水环境中水下慢速小目标稳健探测与高性能识别提供技术支撑。

报告人

刘雄厚,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隶属海洋观测与探测团队(首席科学家杨益新);西北工业大学水声工程博士研究生学历,海军研究院博士后(师从刘清宇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下小目标探测与识别;在该方向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多项;担任小目标探测技术、探测设备竞优相关技术专家组成员。建立了基于MIMO声呐的成像理论和方法体系,提出了多物理特征联合的单帧/多帧一体化混响抑制理论与方法、融合主/被动声学特征的小目标识别方法、设计并牵头研制了多套MIMO声呐样机。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出版专著1部。
报告七:深海信道适配水声通信技术
摘要:深海环境复杂多变,单一通信制式或者固定通信参数水声通信系统难以适配复杂深海水声信道,导致深海水声通信面临通不上、通不稳问题。本报告聚焦复杂深海水声信道感知与适配水声通信技术,提出构建信道感知-信道预测-信道适配一体的深海水声通信系统,具体报告内容包括:1.深海长时延簇稀疏时变水声信道估计方法;2.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深海水声信道增强及预测技术;3.基于强化学习的深海水声信道自适应适配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一种深海复杂环境自适应水声通信机以及相关海试结果。

报告人

韩笑,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声通信与组网、极地声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入选2023年“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第六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担任中国通信学会水下通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青年项目等。以主要完成人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5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40余篇,授权专利20项(已转化5项)。
报告八:基于实航数据的深潜救生艇水平面动力学模型参数辨识
摘要:深潜救生艇是一种附体结构复杂、运动工况多变的特种载人潜水器,本报告介绍的研究基于实航数据,采用最小二乘准则构建目标函数,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深潜救生艇进行系统辨识,获得水平面三自由度运动数学模型参数;通过施加回转运动中螺旋桨的实际转速数据,在运动模型中分别采用辨识参数与模型实验参数进行运动仿真,并将结果与实航运动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更真实反映深潜救生艇的实际运动特性,为后续控制器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报告人

马岭,研究员,现任职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专业方向是潜水器设计与制造,长期从事援潜救生装备的设计制造及全寿命维修保障的工作。曾获得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累计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三十余项。
报告九:弱联通条件下高速水下航行器协同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为利用高速水下航行器协同系统在军民领域对复杂环境与复杂任务的优势,对高速水下航行器协同系统全过程任务进行深入研究,本报告分别从协同搜索、协同占位决策、协同导引以及协同对抗任务设计等方面,介绍了建立从发现目标、认知目标、访问目标以及对抗目标的全过程方法,以及在高速运动所造成的弱联通状态下如何实现基本的多体协同与单体自主,为高速水下航行器协同系统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报告人

杨家男,中国船舶第七〇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博士阶段起主要围绕水下集群协同控制研究方向开展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科技类基金项目,主持并参与水下智能化发展路线论证工作,发表SCI/EI论文16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相关成果获中国船舶集团“逐梦深蓝”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等。


05
参会须知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4月18日前截止,以报名信息为准,逾期报名者请自行安排住宿。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参会信息。

会议报名二维码
场馆须实名制入场,为确保参会者顺利进入观展及参加会议,完成会议报名后请务必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注册登记,届时凭身份证和注册二维码到展会签到处验证并领取证件进馆。

注册登记二维码
会议不收取会议费,食宿自理。如需入住推荐酒店请致电住宿预订专员(报会议名称进行预订),最终房间确认以电话预订为准。
推荐入住酒店
珠海市曼哈顿酒店(金湾华发商都店)。
酒店地址: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虹晖一路50号。
住宿预订专员:陈鑫鑫
13680367281
协议价格:标准大床房每间278元/晚(含双早)、行政大床/双床房338 元/晚(含双早)。
(友情提示:海洋展期间住房紧张,请参会人员务必提前预订房间)
会议交通
会议不安排接送站。由于住宿酒店距离珠海国际航展中心较远(车程30分钟),提供会议当天酒店与会展中心穿梭巴士;26日参观当天将统一由酒店乘车前往。请注意发车地点及时间(详见会议手册)。


06
会务组联系方式





07
附件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