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搭上国家制造业转型快车。
港股迎来了AI独角兽密集IPO的高光时刻。
继商汤科技成功登陆港股,深耕“AI+制造”的青岛创新奇智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奇智”)也在港股迎来新的里程碑。
2022春节前夕,1月27日,创新奇智正式在港交所挂牌,成为港股中“AI+制造”第一股。在上市致辞中,创新奇智CEO、联合创始人徐辉称自己“激动如大海”。他表示,从2018年2月到2022年1月,创新奇智刚好走过了四周年,未来将继续保持初心,对内夯实技术产品,对外深耕行业场景,为行业传递薪火,“用长远眼光坚持做正确的事,用抓铁有痕的定力,打造长期价值。”
实际上,人工智能的资金投入和商业化均是一项长期工作。受高额研发投入等因素影响,不少AI企业仍处于亏损期。由此,如何进行产业化落地成为业内探讨的重点。
AI解决方案根据使用目标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公共服务(public sector)类,包括中国AI四小龙、格灵深瞳等在内的企业,均以智慧城市、公共防务等为核心落地场景;二是企业服务(enterprises)类。相较于前者,企业级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更以市场为导向,需求更加多样化,是一片新的蓝海市场。
创新奇智的AI技术即以制造业为切入口,深耕我国制造业转型的企业智能化解决方案——涵盖钢铁冶金、面板半导体、3C高科技、工程建筑、汽车装备、能源电力等行业场景,并辐射、带动金融以及其他企业服务场景业务。
更为明确的落地场景也带来了明晰的企业成长前景。招股书显示,创新奇智的毛利润从2018年的2339万人民币,增长到2020年的1.35亿,2018-202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139.8%;经调整净亏损率从122%、69.8%、31.3%逐年降低到14.6%,进入盈利预期。
这意味着,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机遇下,AI正迎来新的红利期。
1.用AI深耕制造、金融场景
在创新奇智登陆港股前,就已获得众多资本的青睐。在天使轮阶段,创新奇智便拿到了来自成为资本和创新工场的超一亿元大额投资。
资方从早期看好创新奇智,与其精准瞄准制造、金融等场景的AI应用落地有关。
创新奇智与创新工场渊源颇深,前者不仅是创新工场的被投企业,而且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还出任创新奇智董事长。
此前,AI企业以博士与学者云聚闻名,仅商汤一家公司就囊括了40位教授、250多名博导和博士生。不过在AI“脱虚向实”的产业化路径下,曾任职于谷歌的李开复表示,自己过去的40年里,最大的理想就是让AI走出实验室,发展为广泛的应用驱动型的技术。
“只靠博士创业的AI时代已经过去了,在AI 赋能商业的时代,AI 公司需要强大的商业领导”。李开复曾表示。
徐辉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丰富B端经验以及商业化操盘经验的企业家。在AI技术与产业端务实融合的思路指引下,创新奇智成立后便获得李开复旗下创新工场的加持。
在众多资方中,中金甲子格外看好这家赋能制造业的AI企业。其完成A投资之后,还在B、C轮中连续追投。华兴资本不仅参与了B轮近4亿元人民币的联合投资,旗下私募股权还在B轮和C轮中分别加持。
2021年3月,海创母基金在创新奇智的C+轮融资中完成了独家投资。作为制造产业的平台型母基金,海创母基金对创新奇智的加注更坚定了公司筑牢智能制造核心赛道的战略。此后的D轮融资中,还引入软银远景等全球知名资本。
资本对创新奇智青睐的背后,是人们越来越看好AI在制造业升级中的价值。
此次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使得创新奇智成为“AI+制造”第一股。
2.“千亿级‘AI+制造’市场待掘”
AI+制造之所以越来越受资本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级AI市场正迎来爆发。
在27日的上市仪式致辞中,徐辉表示当前“AI+”时代加速到来,传统产业升级撬动的将是千亿级企业智能化大蓝海市场。
全球知名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也显示,2020年中国企业级AI 市场的市场规模达约人民币 1,394亿元,中国企业级AI市场约占整个AI市场的75.0%。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约人民币8,36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3.1%,届时企业级AI市场将增至约80.0%。
创新奇智主营业务是帮助制造业、金融服务及其他行业客户,优化业务和生产流程。于行业,创新奇智已成长为一股AI技术赋能制造业服务的重要力量,而对公司自身来说,历经近4年高速发展,“此次登陆港交所上市,也将进入全新发展里程。”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也显示,2020年以收入计,创新奇智是中国企业级AI解决方案市场上第三大AI技术驱动型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中国制造业AI解决方案市场最大的AI技术驱动型解决方案供应商。IDC的数据也表明,创新奇智在2020-2021上半年已成为中国第四大机器学习平台厂商。
以制造业为例,由于实际项目样本数量往往并不多,而且高度个性化,投入AI技术进行行业智能化升级的最大痛点也在于此。创新奇智的AI原创技术,可针对小样本学习、零样本实例分割等研究,打破数据量对深度学习的制约,从而赋予传统制造业等样本普遍缺失的场景高度的实用价值。
创新奇智也开发了自己的专属AI平台:ManuVision机器视觉智能平台、MatrixVision边缘视频智能平台、Orion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是中国少数几家具备专有的深度学习平台的公司之一。拥有自有平台,意味着以三大AI平台作为底层AI基础设施,持续积累AI技术资产的同时,也可发挥高度凝炼、低耦合及可复用性质,可支持及实现满足客制化要求的高效率的项目交付。
不仅如此,招股书显示,创新奇智正在建立一个开放式架构技术平台。这意味着,创新奇智的技术平台未来将逐步依托云并具备更高的兼容性,尝试通过无线或5G网络连接不同行业参与者的更多设备和应用。其目的是吸引AI行业价值链中的更多参与者及加深与各类行业参与者的合作,获得更为长效的技术收益。
面向制造、金融等领域智能化升级与创新的AI应用落地,在推动创新奇智实现技术突破与数字资产积累的同时,也促成了公司业绩的增长。
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2019年、2020年到2021 Q3,创新奇智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720万元、2.29亿、4.62亿、5.53亿,2018年至2020年营收复合年均增长率252.5%。2021前三季同比增长86%。
此外,其毛利润水平也不断提升,从2018年的2339万人民币到2020年达到1.35亿,三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39.8%。2021前三季度,毛利润1.71亿元,相较于2020前三季同比增长100.4%。这直接代表了一家企业的生产盈利能力。
3.AI正搭上国家制造业转型快车
“现在市场对新入局的中小规模AI厂商的判断是,除非找到很好的新赛道,或者有其他外力助力,否则在智慧城市或者公安防务等领域,体量难以追赶上头部。”一名长期观察AI行业的投资人向「甲子光年」表示。
这意味着,AI已经到了比拼落地赛道的阶段。其中一个对AI有强烈需求且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正是制造业。
徐辉表示,B端效率提升和供给侧创新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中国也正迎来科技驱动的产业升级黄金期。
制造业能力是衡量大国实力的一杆标秤。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更加关注于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老龄化加剧等问题,也倒逼着制造业转型。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12月底,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增强供给能力,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制造业呼唤智能化,也亟待AI等硬科技为老旧产能注入新活力。
而AI作为一项极具前景的技术,正担此重任。比如现代制造业,天然需要在品控一致性、流程管理效率、人力成本缩减等方面保持一定水平。而根据计算机视觉及机器学习算法的质量控制系统,在利用摄像头快速识别瑕疵品,并与后端系统相连进行工控和调教,在操作层面、决策层面、效率与准确率等数据层面,均有优于人力的能力。
当上一个周期的消费互联网企时代正雨打风吹去,新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则蓄势而起,一个硬科技和新生产力的融合时期已经到来。正如徐辉在致辞中所言:“我们正处于以AI技术引导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硬科技企业,不仅肩负着技术创新的突围,还要在产业升级的大潮中凸显价值。这也正是AI+制造被市场如此看好的原因之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