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年伊始,两会启幕,彩云之南气象一新。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出《极不平凡的2022》系列策划,回顾202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亮点,展现一年来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14

扬帆起航

中老铁路跑出新天地


中老铁路通车一年以来,“成绩单”亮眼,钢铁巨龙打通了国际“朋友圈”,一条黄金物流大通道四通八达,汇聚起沿线发展的巨大力量。国内25个省市先后开行跨境货运列车,覆盖老挝、越南、泰国等1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1300多万吨货物在铁路上奔驰,900多万人次旅客通往不同的目的地,客货运输呈双旺态势。


复兴号动车组飞驰在橄榄坝大桥上


通道能力提升、物流枢纽建设、沿线产业开发和市场主体培育“四大行动”的提出,让云南省抓住中老铁路开通机遇,使沿线综合开发成效日益“燃”起来。截至目前,谋划的50个支撑性重大项目已开工35个,开工率达70%,完成投资87亿元;通过省预算内资金支持沿线重大项目11个,共下达资金计划5亿元;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支持沿线项目4个,下达资金共2.2亿元。




15

勇于创新

磨憨被重新定义


中老铁路境内段的一端在磨憨,一端在昆明。


2022年4月,省委、省政府作出昆明托管西双版纳磨憨镇共建国际口岸城市的决策部署,昆明因此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拥有“边境线”的省会城市。自托管工作启动以来,累计安排资金6.13亿元支持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完善各类基础设施,补齐短板、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积极主动对接、靠前服务开展招商引资,截至12月底,磨憨共有市场主体3760户,其中2022年6月至12月新增市场主体538户。


通过推动磨憨磨丁协同一体化发展,实现双方发展要素互补,深化产业合作,共同打造跨境产能合作示范区,实现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发展。有效发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昆明综合保税区以及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四区”政策叠加优势,在中老铁路沿线形成以“两头”带“中间”的联动发展新格局,为云南对外开放提供新思路新举措。


磨憨口岸




16

搭台唱戏

南博会展现开放新姿


11月19—22日,第6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在昆明召开,习近平主席专门发来贺信,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凝聚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共识,共同开创更加繁荣美好的未来”,为云南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指明前进方向。


本届南博会以“共享新机遇,共谋新发展”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方式举办。来自8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500余名外国政要、部级官员、国际组织代表、驻华使节、商界领袖、知名学者和重要嘉宾通过线下线上出席。线上,参展商累计达26538家,累计实现网络销售2.46亿元;线下,参展企业1472家、8961人,签约项目561个,其中投资项目390个,签约金额6051.28亿元;商贸合同171个,合同金额101.24亿美元。


期间,还开展了首届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和RCEP(云南)国际贸易投资合作论坛等16场会期活动,8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代表,64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参展与会,进一步深化了与会各国、各地区间的经贸往来。


南博会开幕——境外馆




17

双向共赢

开启沪滇协作新篇章


跨越万里,山海共赢。2022年7月在上海云南对口协作第二十五次联席会议上,双方签订《上海市人民政府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开放协同支持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框架协议》,这标志着沪滇协作进入崭新阶段。


立足新发展阶段,沪滇双方将着眼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充分用好上海作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功能定位,以及云南正在加快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优势,深化区域创新协同,加强各类枢纽、平台、通道的衔接,多措并举构建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沪滇协作新格局。


依托沪滇协作机制,上海2022年已向云南引导落地投产项目241个,到位投资77.72亿元,通过指导落地企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共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008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3334人。


沪滇协作助力弥渡数字农业发展




18

增绿添彩

城乡绿化美化掀起热潮

为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人民生态福祉,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成立全省城乡绿化美化工作领导小组,从建设、种植、养护等多个维度,城市、乡村、交通等多个领域出发,构建形成城乡绿化美化“1+3+7+X”政策体系。


绿化美化行动实施以来,省直部门主动谋划,加强工作调度、专业培训、政策解读、问题协调、专家服务等,推动城市、社区、乡村、乡镇等领域全方位、立体式绿化美化。各地立足实际创新工作方法,在调动群众积极性、探索市场化路子、闲置场地再利用、“绿美+”经济探索等方面,初步形成一些好经验、好做法。群众积极性持续激发,“共植、共享、共护”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完成营造林430万亩。


截至目前,全省各地各领域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累计新增苗圃面积1.3万亩、绿化面积20万亩,完成植树量4600万株,为夯实争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基础做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