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协会动态
我会会长刘松萍受邀为央视新闻频道“广交天下客”栏目现场直播专家
我会随广东省商务厅开展广东会展高质量发展调研
我会会长应邀出席2023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年会暨琼海(博鳌)会展经济发展论坛
2023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年会主题活动二的“12省市+N会展业跨区域合作专题研讨会”在海南博鳌成功召开
......
广东会展资讯
《展览业数据采集规范》等4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会展经济带动广州消费市场蓬勃复苏
深圳升级会展政策提速国际会展之都建设
佛山市出台支持外商投资企业高质量发展15条举措
中拉民营经济合作论坛在东莞举行
中山市商务局发布关于修订《中山市2023年境外展览目录》的通知
......
会展交流
刘松萍:疫后复展对城市经济恢复的促进和溢出效应
12省市+N会展业跨区域合作专题研讨会在海南成功举办
会展经济带动消费市场蓬勃复苏
董军:我为什么现在不看好数字会展?
......
协会动态
广东会展资讯
广东省
广州
深圳
佛山
东莞
中山
江门
会展交流
刘松萍:疫后复展对城市经济恢复的促进和溢出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东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广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12省市+N会展业跨区域合作专题研讨会在海南成功举办
5月24日,作为2023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年会主题活动二的“12省市+N会展业跨区域合作专题研讨会”在海南博鳌成功召开。
会议由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袁再青主持,研究会会长曲维玺、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淮,海南省会展局局长符俊,河北省商务厅一级调研员刘东清,上海市会展业协会秘书长屠建卿等重要嘉宾出席,广东、四川、贵州、浙江、安徽、陕西、河北、山东、海南、山西、辽宁、昆明、江西、广西、湖北、宁夏、哈尔滨17省市的18家会展行业组织代表及行业主管部门代表近100人参加会议。
研究会会长曲维玺在讲话中指出,“会展业团体标准跨区域合作”是响应国家政策,推动跨区域合作的一次创新和探索。他表示,标准化、数字化、绿色会展将成为研究会下一步重点工作。他还提到,国家商务部日前公示的拟筹建商务领域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单中,展览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将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承担,目前研究会也已着手准备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团体标准的制定和运用将为行业标准的制定提供经验和参考,研究会将积极支持团标共建的各项工作。
海南省会展局局长符俊对全体参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认为,跨区域合作是必然趋势,并对跨区域合作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
河北省商务厅一级调研员刘东清在讲话中表示将大力支持省际之间探索团体标准合作途径。各省市之间在进行标准创新的同时,要借鉴和引进先进标准,用标准打造品牌,推动跨区域合作成果向更大范围辐射。
四川省会议展览业协会会长杨庆龙受联合体委托,介绍了团体标准提案、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等环节的工作情况。目前,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已进入尾声,将择机发布。谈到该项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他表示,标准化建设是提高会展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切实推动标准的宣传运用,将有效规范行业秩序,有力推动会展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专题研讨环节,与会人员就团体标准的共性与个性、推动标准的推广运用、推进绿色会展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嘉宾们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为推动行业标准体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研讨会结束后,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会长刘松萍主持召开了闭门会。会上,联合体全体成员审议通过了江西、湖北、山东、广西、宁夏、哈尔滨等省、自治区、市会展行业组织加入联合体的申请,联合体成员正式从12家增加至18家。
联合体办公室主任、四川省会议展览业协会执行会长何跃汇报了《会展业团体标准跨区域合作联合体工作规范》,并提交讨论。
专家委员会主任袁再青组织参会的专家委员会成员对团体标准《会展业展览展示操作规范》进行了形式审查。
宣读形式审查意见后,联合体全体成员就规范编号、发布主体、归口单位等相关事宜进行讨论。
此次会议明确了以下工作重心,一是要把标准化建设工作当作联合体的重点工作之一,全力推动团体标准的落地实施,切实发挥标准对行业发展的规范和促进作用。二是要确定区域合作的主题及内容,以确保合作取得实效。三是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分工合作和交流互动,拓宽合作区间,赋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下一步团体标准的发布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团标共建、区域合作的道路上,大家将携手同行,共谱新篇。
来源: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
会展经济带动消费市场蓬勃复苏
5月29日,广州市统计局发布了《广州统计简报:会展经济带动消费市场蓬勃复苏》,内容如下:
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全面恢复线下展,本届广交会展览面积、参展企业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吸引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万采购商报名参会。会展经济对餐饮、住宿、零售等关联产业拉动效应愈加凸显,强势带动广州消费市场蓬勃复苏,4月当月,广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4%。
数据显示,本届广交会期间,广州民宿预订量比2019年同期增长1.7倍,每位旅客比2019年同期平均多住1.5天。4月当月,广州市限额以上旅游饭店营业额同比增长108.5%,增速比3月提高39.5个百分点;一般旅馆营业额同比增长86.1%,增速比3月提高32.3个百分点。香格里拉大酒店(广州琶洲)、保利酒店、广交会威斯汀酒店等展馆周边酒店营业额合计同比增长3.1倍。
广交会在带旺酒店住宿业的同时,也带动餐厅、酒吧等餐饮消费需求。4月当月,广州市限额以上正餐服务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67.4%,增速比3月提高23.4个百分点;快餐服务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39.9%,增速比3月提高14.1个百分点;饮料及冷饮服务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50.0%,增速比3月提高16.9个百分点。4月全市限上住宿餐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10.28亿元,同比增长26.4%。美团数据显示,本届广交会开幕以来,琶洲商圈夜间异地交易额同比增长近600%。
广州与第133届广交会联动促消费,发动40余家品牌企业为广大市民、来穗游客及展会客商提供多元消费体验和优惠活动,提供食住行购娱一站式服务,将展会人流转化为消费流。列入全市首批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试点的广百股份、广州友谊商店推出专属礼遇,4月当月,广州市广百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友谊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商品零售额合计同比增长超80%。广州点心、广式腊味、鸡仔饼、鸡蛋卷等广府手信深受广交会客商青睐,4月当月,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莲香楼有限公司等企业商品销售额合计同比增长1.7倍。
来源:广州市统计局
董军:我为什么现在不看好数字会展?
今天我们来聊聊数字会展与传统展业的结合,或者说数字会展如何服务于传统展业。我认为数字会展是应该服务于传统会展。认清位置有助于良性发展和更快更好的落地,将数字会展定义为会展业有力的服务手段较为合适,或者也可以叫传统展业的数字化应用。去年应该是数字会展最火热的一年,至今为止仍然有着加速推进的态势。对于数字会展的解读和应用案例也是层出不穷,云会展、元宇宙等新潮词汇网络爆红,似乎一夜之间数字会展的概念已然家喻户晓,遍地开花。我们有必要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一下数字会展。
我对数字会展的技术、原理可谓一窍不通,没有资格对数字会展进行解读。我仅从会展服务的角度来谈数字会展,探索数字会展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数字会展,本质上讲,就是传统会展业的服务升级,为会展组织方增加服务方式和营销手段、为参展方提供更加便捷的参展流程和宣传途径、为观展、参会者提供更加舒适的观展参会体验。
假设我这个定义是妥帖的,就能更好的为数字会展定下基调,为数字会展开发商和供应商做出研判,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会展主办方才是数字会展的实际使用方。
有人说,你没有提到数字会展在节约成本、简化流程方面的贡献呀。对不起,目前还没有看到太多,也许未来可以,但目前来看还仅仅是理论。
我亲历的三次数字会展,一次比一次苦
我举几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1. 我最早接触数字会展,是2020年6月。当时接到一个展览项目的标书,标书中明确提出要增加线上展览、现场直播等手段,在标书中的占比分数还不低,为此我们不得不四处寻找供应商,做出解决方案,这是被动的。
2. 2021年6月,做了一个医疗展线上会展的增值服务方案。因为对疫情未来判断不乐观,主办方不得不考虑增加线上会展的应用作为配套,可以说那时候已经有了各种形式的数字会展解决方案,找出来并不难,但这仍然是被动增加的。大家几乎一致认定,如果因为疫情导致展会延期 ,宁可延期或停办也绝不会单独召开线上展会。
3. 直到2021年10月,我参与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高峰论坛+培训(培训占比最大),这个案子最后近90%的线上进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将近300位,参会代表和参加培训的学员接近5万人。这是我做的很苦的一份差事。每位专家都要录课(有的不止一节),为此我们找了几十个地方拍摄团队,还有各种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这里不细说,总之很苦。那段时间疫情已经很严重了,各地管控很严重,前期录课就是一份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最后三个星期几乎每天只能睡2-3个小时,这中间的过程惨不忍睹。虽然培训是线上进行,但是录课、专家邀请可都是线下做的,复杂程度无以言表。之后又做了一些线上会议,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相对就比较轻车熟路了,但是所花费的精力和成本甚至都比线下活动要高,流程更加繁琐,各方面成本也都没少,场地要租、设备要租、系统要开发、人员要培训、各种资料一样不少,而且几乎都是线上结合线下,完全彻底的线上活动没有。老实讲,我经历了这些以后,仍然对数字会展的概念不是很清晰,总觉得现在说的这些并不实用。
作为会展人,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数字会展虽然高端,但是会展的数字化应用可不算什么新鲜事儿,线上注册、网络展会、展商注册、观众注册、线上调研、云端相册、云上观展、供需对接、线上交易、现场查询等是不是很早就有了?而且用的还比较普遍,现在是不是还在用?
可能只是更加便捷更加智能了,但是核心的东西没有改变,也就是说数字化概念起码在服务应用上没有太大的改变和创新,只是提升了。
主办方和展商对数字会展持什么态度?
真正的线上展会又有几个?
我问一些主办方,问他们对数字会展怎么看。
几乎所有人都说感兴趣,愿意了解,愿意学习,如果可行性强,愿意尝试,但是没有计划,并且都表示不可能作为主要业务去推,预算够的化,可作为服务增项去宣传。
2022年8月19日,百度希壤“会展元宇宙解决方案”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百度推出的以元宇宙会展举办便捷化、功能多样化为核心,面向生态合作伙伴推出一站式的元宇宙会议、展览服务。我又跟曾经服务过的展商咨询,他们几乎都表示定展位的驱动力不是展会增加数字会展,而是看这个展会能来多少专业观众、够不够权威、有多少同行、有什么务实的促销活动和宣传手段。至于说有没有线上会展,顶多就是可以尝试,但是太麻烦的话或者要增加费用那就算了,可要可不要,真有需求的会来现场,不来的弄出个线上也没人关注,不如搞几个实用些的供需对接活动。
数字会展发展到今天,没有根本性的创新和应用
那么现在数字会展、元宇宙的概念越来越火热,到底是不是好事,我认为喜忧参半。
1. 一方面是展会多了,量多了,需求自然就会增多,数字会展的应用将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尝试。
2. 另一方面“库存展”仍然占据大多数,各种因为疫情导致的延期、停办的会展都在“清库存”,原先的预算中已经有了数字会展的部分,并且做了相应的设计规划,难道要放弃不用吗?
3. 数字会展的确为传统展业带来了一股清流,大家报名、参展、参观等方面得到了很多方便,获得了更多的体验。
4. 数字会展需尽快真正落地,获得验证,为将来技术改进和实用研发获取第一手资料,否则这股清流能持续多久呢?5. 不算危机,至少是一个隐忧:疫情期间数字会展俨然有取代线下会展的趋势,多家机构大量的研发投入,各种新技术随之投向市场,但是随着线下会展的崛起,对数字会展的需求其实并没有增加。一方面是没有刚需了,另一方面是真的没有精力,还有一方面是关注度虽然增加,但重视度却降低了。6. 数字会展从去年开始也存在井喷的态势,出了好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但是,老实讲,真的没有过多的融入传统会展业,最多就是部分技术融入。用的最多的仍然是:线上预定、现场注册、与新媒体融合、展商宣传途径的增加、展期数据同期统计等,真正存粹的数字展、元宇宙展少之又少,据说成本也不低,展商认可度有限。
数字会展增加了预算,效果不明显
数字会展可能成为会展业的一项新举措、新亮点,成为传统线下展览的有力帮手,成为传统会展业的有力补充,但是完全取代线下会展不太可能,起码目前不可能。
原因如下:
1. 人们迫切走出家门,走出办公室,被压抑了三年的“禁足”终于得到了释放,大家还是更愿意面对面的交流,人性如此。
2. 数字会展与线下会展在对接方面,整体策划中对数字会展的衔接不准确,没有让主办方看到切实的好处,好像依然是锦上添花,聊胜于无。3. 数字会展技术也许已经成熟,可以落地,但是参展企业的认可度并不高,还是觉得麻烦,简单来说还是传播宣传不到位,技术衔接不到位,实用性不强,比如传统工业展需要实物展示,需要上手操作,数字展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取代的。此外,展商们还要做各种技术对接,做各种额外工作,觉得麻烦。4. 数字会展过于高大尚,不接地气,人们不可能像玩游戏一样的去观展,这作为噱头可以,玩一玩体验可以,但是真的用起来,又有多少人能接受呢?5. 数字会展对于主办方来说,没有降低成本,而是增加了预算,最后或者摊派到展商头上,或者压给供应商,又或者自我消化,并没有起到太多的营销效果。好似在泼冷水,其实不然。我相信数字会展的将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并且会被更多同行、展商和观众认可,但是前提是要认清形势,做好服务。只要切实做到务实,市场一定会一片光明,比如腾讯会议、Zoom,他们的业务量只会增加,相信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上线并发布了支持iOS系统的1.0测试版。该团队经理张小龙所带领的团队曾成功开发过Foxmail、QQ邮箱等互联网项目。
早在微信刚刚发布的第一年,我就尝试做过两场微信群线上会议。当然我做这个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把群扩建起来,当时用微信的人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现在来看粗糙的不能在粗糙了,但是企业积极性挺高,领导也愿意尝试,大家乐此不疲。
后来很快就被线上会议所取代,技术手段升级了,这是因为市场的需求所致。
数字会展的未来发展应该这样
主办方:应该花更多的心思在展会内容设计上、服务提升上、降低成本上下功夫,让展商获得切实的利益,将展会数字化应用做到更好,而不是盲目的全盘引入数字会展。
服务商:应该花更多的心思在如何将自己的数字化与传统会展结合,先把原有的更为实用的东西提升,再说新的东西,逐步推进。
技术研发部门:要花更多的心思在数据收集、统计、分析上。这个技术现在其实已经很成熟,应该更好的结合并服务于传统展业,降低使用成本,提升技术手段,将会获得更大的认可。今天我看到一个技术,展之科技公众号发布了一个线上定展流程。我觉得很实用,其实就是展后预售的技术升级。十几年前,我做展后预售都是在一个大展板上,现场用记号笔画叉子。有了这项技术,就会让展览预售变的体验性更强,更便捷,更趣味,统计也方便了很多,具有很强的落地性,将来一定会被更多的主办方所延用。
数字会展的定位
总结一下,数字会展目前应该是传统会展行业的数字化应用和服务升级。
线下会展仍然是会展业的主流,面对面的交流有助于建立信任、达成交易,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呢?
主办方与其纠结于是否投入更大资金去增加数字会展,不如花更多心思在展会的内容创新和服务体验上,多花心思如何帮助展商达成交易,立足于提升更多实用的会展数字化应用,让展商和观众有更好的体验才是硬道理。
数字会展开发单位应该更加注重务实,注重落地,将数字会展定位于传统展业的有力辅助服务手段。
早些年国际会议需要同传设备,大家人手一部耳机。今年2月中国会议产业大会上,我看到了现场同步翻译技术,这个不是第一次用,2018年我参与的一个展览就用过,以后可不可以取代同传,我觉得完全有可能。
所以,服务手段的提升才是数字会展技术的生存之道。
来源:会展BEN
佛山: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及配套项目封顶
厦门:会展中心五期项目竣工在即
据了解,截至目前,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五期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装饰装修及机电安装工作正有序推进,预计今年上半年顺利实现项目竣工验收。
会展中心五期项目作为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展览及会议功能的扩容部分,规划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7万平方米。地上一层为展厅及其配套用房,展厅面积1.4万平方米,二层设置五个多功能厅,面积约8000平方米。自该项目开工以来,上海宝冶项目管理团队通力协作,先后攻克大量土石方外运、基坑地质复杂等多重影响与困难,保节点、攻难点、抓重点,合理倒排工期,优化施工方案,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各项节点目标。
据悉,该项目整体建成后,厦门市将再添一个优质会展综合体,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总展览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米,规模、功能将更加合理完善,构成厦门岛内独一无二的会展、文娱场地核心区。这对厦门市打造中国会展典范城市和国际会展名城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助力构建岛内外均衡发展的会展产业生态圈,提升全市会展业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水平,有力推动我市旅游会展千亿产业链做大做强。
来源:厦门日报
郑州:将实现一城多馆 全域会展布局的格局
近年来,郑州市会展场馆设施水平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全市会展业承载力,扩充会展经济容量。明年,郑州将实现一城多馆、规模特色差异、全域会展布局的格局,打造体量占优、设施领先、结构合理、配套齐全的会展场馆设施体系。
郑州新国际会展中心
郑州新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位于航空港区迎宾大道与滨河东路交叉口东南部,紧邻郑州航空港高铁站,距离郑州新郑国际机场6公里,距离国际物流园区4公里。
项目布局上秉承商代古村落结构,造型上借鉴传统民居的斜屋顶建筑形式,层檐叠瓦的建筑特色鲜明。项目分为两期建设,一期总投资约42.85亿元,建筑面积31.31万平方米,其中室内净展览面积12.8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7.3万平方米。整体呈“品”字造型,主要由16个展厅和1个登录大厅组成。展厅为一层无柱式大空间设计,每个展馆净展览面积为8000平方米,可独立办展,预计今年一期一标段的8个在建展馆具备办展条件,争取明年实现一期16个展馆建成投入使用。
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位于郑东新区龙湖内环北路与龙源西二街交叉口,南靠北龙湖,北邻中原科技城核心区域,总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仅地上建筑面积就有约1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为50亿元。
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包括会议区、会展区和酒店区三个主要区域,分别对应三座主要建筑,规格对标G20杭州峰会、海南博鳌论坛、青岛上合峰会、厦门金砖会议等会议场馆,以建成集会议中心、展览馆、酒店功能于一体的郑州空中丝绸之路国际论坛永久会址为目标,对进一步提高郑东新区的战略地位,助力郑州打造高规格会议会展集聚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项目地下结构已全部完成施工,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建设完成,年底投入使用。
此外,郑州市还有CCD会展中心、郑上会展中心等特色鲜明的会展场馆正在规划建设中。
来源:河南商报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5月25日,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中国贸易报社会展产业委员会、中贸国际智库、长三角会展研究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传播学院、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联合发起的《中国会展主办机构数字化调研报告(2023)》(以下简称《调研报告》)在2023年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年会暨中国(琼海)会展经济论坛(简称中国会展经济年会)上正式发布。
本次调研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数字会展工作委员会和31会议研究院具体执行,共收集来自各类会展主办机构有效问卷290份,覆盖各个主要类别会展主办机构,参与调研的90%以上为中高管理层。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调研报告》加大了会展主办机构数字化实践和探索、企业在数字化领域的经济效益,以及未来战略的深度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会展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处于转折点,目前,75%的会展主办机构实现数字化收入。
过去3年(2020-2022),是会展业发展史上变化最快、也是最为不确定性的3年。其中,主办机构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2022年,而民营企业受到的冲击尤甚。技术领域也在快速变革,从2020年的虚实融合一站式会展技术平台,到2021年年中崛起的元宇宙技术场景,再到2022年年底涌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都快速进军会展业,成为会展行业发展的新变量、新动能。
与此同时,会展主办机构对数字化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行业数字化转型正处于转折点。从调研中可以看到,会展业数字化转型在加速,持续投入数字化转型也成为主流选择。
根据3年跟踪调研的发现,主办机构对实现数字化收入比例预测逐年上升,截至2022年,75%的主办机构实现不同程度的数字化收入,对创新商业模式和获得数字化收入的预期也更为理性。在这一过程中,主办机构认为人才和技能取代了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成为当今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未来,主办机构预期数字化收入的占比将不断提高,线上与线下虚实融合仍将持续发展。在未来几年,会展主办机构数字化战略将从优先服务客户以及创新商业模式到内部运营效率的提升转变。
重点解读
会展项目以双线融合模式连续两年提升,超过75%
2022年疫情导致会展活动不同数量取消的达80%,延期超过85%。此外,以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举办比例连续2年提高,近75%的会展项目选择双线融合举办模式。
2022年近47%出现了不同程度营收减少,民营企业仍受损最重
3年来,会展主(承)办机构的业绩在2022年的营收减少最严重,出现不同程度减少的超过47%,而营收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和持平的比例也均少于2021年。2022年疫情导致展会企业年营收5000万元以下和民营会展主承办机构受影响比较大,减少50%比例最大。根据《调研报告》显示,民营机构中80%年营收在1亿元以下,这也是民营机构受影响更大的一个原因。
实现数字化收入占比远超2021年,75%获数字化收入
2022年或之前,近60%(高于2021年40%)的机构主要从线上会、商务配对和在线对接以及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中获取数字化收入。
数字化转型处于分水岭,超过30%会加大投入
2022年,数字化转型加速。加大投入并取得成效的超过31%(2021年只有16%),同时仍有30%企业仅为尝试,处于谨慎投入阶段。
对实现数字化收入预期逐步趋于理性
通过与2022年的调研数据对比来看,2023年认为获取数字化收入的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主办机构认为实现数字化收入是长期战略,对预期逐步趋于理性。
2023年数字人才是最大挑战
2023年数字化转型最大挑战是人才和运营经验,占比高达54%,比2022年提高9个百分点。
数字化转型重点为加大数字化内容和服务
通过3年调研,会展主(承)办机构超过95%均设定有明确侧重点,从高到低前三位依次是:加大数字化服务和内容投入占45%;探索数字化新模式和新业务占43%;加大数字化社群和会员服务建设占39%。
ROI最有价值数字化工具:搜索、直播、配对和推荐排名前四
会展主(承)办机构对不同数字技术均有应用,认为投资回报率最有价值的前四位分别是:搜索、活动直播、商务配对和智能推荐,说明这四类服务不仅受到展商/观众的欢迎,还直接创造一定的数字化的收益。
关于数字化转型总体战略,90%积极考虑
在数字化转型战略上,90%会展主(承)办方纳入发展规划,其中近1/3考虑引进或培养数字会展人才,尝试开展创新业务,近1/5考虑引进技术合作方,联合运营,近8%考虑对组织战略、架构和文化进行调整,维持不变的为10%,说明数字化转型成为共识。
超过75%预测数字化收入会增长,超过50%预测增长率在10%以上
会展主(承)办方中75%预测,2023年数字化收入会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预测增长率10%-30%占比达30%,预测增长率在30%-50%占比高达21%。
未来2-3年,近80%主办机构预测将有不同比例数字化收入
针对未来2-3年内会展项目数字化营收占比,总体而言,对数字会展收入占比预期比2022年进一步乐观。79%机构预测有不同比例的数字化收入,高于2022年65%。预测收入占比高于10%,比2022年的34%少6个百分点。这也说明,今年的预测更谨慎乐观。
数字会展标准重在数字化内容和服务,其次是平台建设和数据分析
会展主(承)办机构认为建设数字会展标准,按照重要性依次为:面向会展行业不同主体的数字化内容和服务规范、数字会展平台/数字贸易平台建设、会展数据分析以及大数据服务与应用。
建议和意见
《调研报告》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把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变革,推动会展业数字化发展。
在政策层面,推进数字会展建设指导标准制定,构建基于本地会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体系,比如一套会展企业数字化成熟度/数字化转型指导标准;一套数字化转型的“工具箱 + 服务包”;一支数字化转型专项扶持基金。
在标准化建设层面,建议政府和行业协会关注推进数字会展服务标准制定的同时,研究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和法律法规问题。
最后,建议数字化转型的产业和基金扶持政策可以向民营企业倾斜。
此次《调研报告》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中国贸易报社会展产业委员会、中贸国际智库、长三角会展研究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与传播学院、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等共同发起,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数字会展工作委员会、31会议研究院参与执行。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姜淮、中国贸易报社总编辑范培康、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首席顾问储祥银、31会议CEO万涛等出席发布会,调研组负责人范培康对本次调研进行了解读。
来源:活动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之用,如侵犯您的权利,请与协会秘书处联系(020-22281170),秘书处将及时删除,谢谢!
END
搭平台 做服务 聚情感
广东会展组展企业协会
邮箱:gfoa2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