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的科伦坡街头,印度总理莫迪的笑容还没从新闻照片上褪去,斯里兰卡民众的抗议声已经掀翻了天。

          

 

这边厢,印度高调宣布与斯里兰卡签署“史上最全面”防务协议,宣称要“共同守护印度洋安全”;那边厢,中石化的工程师正在汉班托塔港挥汗如雨,37亿美元投资的炼油厂工地上,起重机吊臂划出的弧线比莫迪的演讲手势还要张扬。

          

 

这个夹在中印之间的岛国,正用现实演绎着什么叫“端水大师”——左手攥着印度的枪,右手数着中国的钱。

          

 

    

当印度媒体欢呼“南亚后院终于插上三叉戟”时,斯里兰卡总统府里的决策者们恐怕在偷笑。

          

 

这份为期五年的防务协议看似光鲜:750名斯里兰卡军人将赴印受训,2.3亿美元的雷达和巡逻艇即将到货,印度海军甚至能实时监控斯里兰卡专属经济区。

          

 

但翻开协议附件,印度要求斯方承诺“禁止第三方军事威胁”的条款,分明是冲着中国在汉班托塔港的存在去的。

          

 

可就在三个月前,迪萨纳亚克总统刚在北京签下炼油厂大单,中企建设的风电项目仍在马纳尔海岸运转。

          

 

这种外交“劈叉”的功夫,怕是连瑜伽大师莫迪都要甘拜下风。

          

 

印度的焦虑肉眼可见。

          

 

过去十年,中国在斯里兰卡砸下的真金白银让新德里如坐针毡:汉班托塔港的深水码头能停靠航母,科伦坡港口城的金融区蓝图堪比迪拜,更别说贯穿全岛的高速公路和电网。

          

 

    

2022年斯里兰卡经济崩盘时,印度紧急输血40亿美元试图“雪中送炭”,可这钱比起中企在能源、基建领域累计超百亿美元的投资,倒像是往印度洋里扔了块小石子。

          

 

如今印度拼命在亭可马里扩建油库,想把控斯里兰卡七成战略储油,可中国炼油厂的产能规划直接覆盖斯里兰卡45%的成品油市场——这哪是防务协议能拦得住的?

          

 

斯里兰卡民众的反应更让印度尴尬。

          

 

防务协议墨迹未干,科伦坡就爆发大规模抗议,前线社会主义党的支持者高喊“印度滚出能源市场”。

          

 

    

民众清楚记得,印度以超低价锁定马纳尔风电项目,电价只有市价一半;扩建亭可马里油库的协议里藏着控制石油命脉的条款;就连海底电缆都要直通印度电网。

          

 

这种“债务换主权”的操作,比起中国“建设-运营-移交”的模式,反倒更像经济殖民。

          

 

难怪有斯里兰卡网友调侃:“印度送来的巡逻艇确实能防海盗,但中国人建的港口能让全家吃饱饭。”

          

 

中国的应对显得气定神闲。

          

 

    

当印度忙着在军事协议里塞满“反中条款”,中企正默默升级合作模式:汉班托塔工业园吸引着全球制造业巨头,数字经济特区试点区块链技术,甚至计划用人民币结算部分贸易。

          

 

南博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南亚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斯里兰卡的红茶、海鲜通过电商直播秒杀中国市场。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经济渗透,可比军舰互访实在得多。

          

 

更绝的是中石化那套“炼油+就业”组合拳,既解决斯里兰卡能源依赖,又创造数千岗位——哪个政客敢和选票过不去?

          

 

印度的战略困局在于,它始终没读懂斯里兰卡的生存哲学。

          

 

这个刚从债务危机里爬出来的国家,太清楚“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

          

 

当印度用防务协议画下安全红线,中国用炼油厂铺设发展基线;当印度海军盯着汉班托塔的泊位,中国货轮正把斯里兰卡肉桂卖向RCEP国家。

          

 

迪萨纳亚克政府看似在中印间“反复横跳”,实则精准踩中了大国博弈的缝隙——用印度的枪换安全,用中国的钱谋发展,这手平衡术玩得比泰米尔猛虎组织当年的游击战还漂亮。

          

 

    

站在2025年的印度洋畔,这场地缘博弈早已超出军事对抗的范畴。

          

 

印度以为握住防务协议就抓住了斯里兰卡的命门,却忘了经济影响力才是撬动小国忠诚的杠杆。

          

 

当中国用炼油厂、风电场、5G基站编织出立体合作网,印度那几艘巡逻艇的威慑力,恐怕还不如斯里兰卡主妇手机里的直播购物车。

          

 

毕竟,能让人吃饱饭的协议,永远比让人扛枪的协议更有生命力——这个道理,莫迪或许该向中国的外交官们取取经。


声明:本文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资料及新闻来源,形成的专业可靠的内容,全文数据都有据可依,可回溯。本文内容不涉及任何偏颇观点,用中立态度及客观事实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