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高工机器人专业行业群,加微信:13590381326,出示名片,仅限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链相关企业。
2024(第二届)机器视觉技术与应用峰会
技术跨越 · 视见增量
主办单位:高工机器人、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
峰会时间:2024年5月17日
峰会地点:中国·深圳
报名&合作咨询:李女士18565829548
扫描上方二维码报名参会
*本文共约 5239 字,阅读完成需 10.5 分钟。
2024年3月11日,为期8天的“2024全国两会”顺利闭幕。
可以观察到,“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新质生产力”无疑成为两会期间最热的关键词之一。究竟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官方给出的解释是:新质生产力,即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具体来看,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诸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纷纷建言,传递对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工业母机等智能制造相关的建议。以下为高工机器人不完全整理的2024两会中关于智能制造的“声音”。(排序不分先后)
机器人/工业母机/人工智能
孙志强
全国政协委员、瑞松科技董事长兼总裁
孙志强表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和生产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要加强国内外长期合作,开展多元化交流活动,提升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国际地位。
与2023年一样,孙志强再次建议,尽快成立“中国机器人协会”。创建“政产学研用金”的协同创新机制,打造涵盖技术、人才、平台、金融、政策以及国际合作等要素互动融合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打破单元、组织、区域和行业的界限,发挥协同创新作用,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交流合作平台,构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新优势。
孙志强表示,要充分发挥我国体制优势和市场优势,倾斜更多政策、资金,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推动以企业为载体、协会为纽带,广泛联合科研人
另外,孙志强建议,鼓励研发先进适用技术,并加快推广应用;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场景应用标准;进一步完善智能化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生态。
许礼进
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许礼进表示,2023年工信部以及北京市、上海市等都相继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走进工厂,走进千家万户。
许礼进表示,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加速布局,发展已进入窗口期,但在人形机器人场景创新和应用推广方面,还存在三大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共性关键技术有待提升,当前人形机器人四肢还不够强健,双足行走和双臂作业爆发能力有待提高;二是产品成本高限制商业化应用推广,开放场景的市场需求对智能化和感知能力的要求更高,极大增加了人形机器人的整机成本;三是商业化落地场景缺乏阻碍产业化进程,导致市场需求不明确,难以形成商业闭环。对此,许礼进建议:
1、聚焦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依托现有或新组建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围绕智慧“大脑”、敏捷“小脑”、强健“肢体”和智能“感官”四个方向,凝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优势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突破人形机器人共性关键技术,组建场景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中试基地,加快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落地转化。
2、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整合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供给侧”优势资源,强化协同供给能力。建议充分利用各地政府主导的算力中心,以划拨或是政府投资等方式提供统一的人形机器人算力中心,并建设超强算力的人形机器人智慧大脑,提升其灵活度,降低其使用成本。
3、强化政策导向,构建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创新生态,支持人形机器人企业创新成果在未定型阶段与应用方建立合作,首试首用。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形成规模效应。
吴丰礼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吴丰礼表示,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风电、高铁、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迅速。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为国产高端机床创造了发展空间,也促进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吴丰礼建议加大对数控系统自主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强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专项的效果评估,制定国产数控机床采购倾斜政策,加强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等,以助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为切合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大规模设备更新方向,他还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对新购置或设备迭代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补贴等支持、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设备更新升级,提升制造能力,以产业升级助推高质量发展。
罗云峰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
罗云峰表示,人工智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我们整合创新资源,统筹布局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产业生态完善,全力做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
罗云峰建议,在智能模型算法、智能机器人、科学智能、智能芯片等人工智能关键领域加大布局,同时积极培育活跃的开发者生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高水平赋能千行百业;要以人工智能核心关键领域研发攻关以及落地应用为契机,汇聚政府、企业、高校等各界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
张进
全国人大代表、新松机器人总裁
张进表示,人工智能在机器人行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工智能技术,如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使得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任务,提高生产效率。人工智能在机器人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为机器人赋予了各种先进功能和更强大能力。
张进建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推动辽宁更好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张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重点行业领域(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半导体装备、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龙头企业应用国产高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相关部门要继续大力支持国产高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对于采购国产设备的用户加大政策支持,推动我国机器人高端应用规模化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闵卫东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委员、南昌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
闵卫东表示,我国要把握好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和契机。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广的领域,要落实到生产方面,人形机器人要去大力发展。
刘庆峰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
刘庆峰建议,以专项的形式从算力、数据、算法上在未来5年内持续支持我国通用大模型的研发攻关;其次,制订相关政策,推动工业和民生等领域的大模型应用,从而让“底座大模型+行业应用”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智能制造
雷军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
雷军建议,一,促进先进智能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加速工业大模型部署,建议主管部门尽快出台专项,以智能制造系统软件、AI大模型和通用仿生机器人的部署应用为重点产业突破方向,支持打造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应用场景。
深度夯实智能制造数字底座,持续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控制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重点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工艺、装备、软件成组连线创新突破,形成自主可控、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二,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探索智能制造“中国范式”。建议鼓励智能制造领域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牵头打造智能制造的实践和示范样点,建设示范性工厂和生产线,探索未来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
三,支持龙头企业承接智能制造重大专项,攻关关键技术装备。建议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加快推动智能制造重大专项立项实施,推动智能生产装备、智能检测装备、智能制造软件等关键技术设备研发攻坚和产业化,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钟铮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
钟铮建议,要加快推动“智能制造专项”立项实施,支持科研院所、企业突破数字化、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和融合,推动工业机器人、工业软件、智能制造装备等重点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形成自主可控、先进适用的通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钟铮还建议,我国要加快智能制造应用普及,未来要进一步支持“工业大省”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探索形成区域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特色路径,加强经验总结并复制推广。不仅如此,她称,未来还要加快形成我国自己的智能制造标准和评价体系,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打造标准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转型。
杨华勇院士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
杨华勇院士表示,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等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制造,标准先行。“十三五”以来,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同时,在智能制造标准国际化和标志性品牌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未来10年是我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必须尽快树立智能制造中国标志的国际品牌,强化示范带动效应,抢占智能制造国际话语权。
杨华勇院士建议,加强智能制造国际标准顶层设计和工作统筹、探索打造“中国特色、点亮未来”的智能制造标志性品牌,加快打造智能制造国际标准人才队伍。
严建文
全国政协委员、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严建文建议,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要抓紧推动智能制造系统和机器人重大专项(2030)立项实施,支持推动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智能控制装备、增材制造装备等重点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带动工艺、装备、软件成组连线创新突破,形成自主可控、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有效支撑制造业数智化转型。
严建文建议,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要加快智能制造应用普及。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全球领先的“未来工厂”,探索未来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普及智能制造装备和软件、先进管理理念、关键制造工艺,构建一批中小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样板并加强复制推广。支持工业大省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探索形成区域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特色路径,加强经验总结并复制推广。
此外,严建文还建议,要加快形成我国自己的智能制造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支持国内专家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打造一批事实上的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加快塑造智能制造标准中国品牌。
陈柏蓉
全国人大代表、舍得酒业生产技术中心酒体设计部酒体设计师
陈柏蓉表示,当前,中国食品行业正处于转型与价值提升的关键时期。在消费升级、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下,加强食品制造行业的“智改数转”工作,是提高行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应对未来消费端需求个性化差异化的保障,也是行业保持对新技术创新敏感性的前提。
陈柏蓉建议,加强食品制造行业“智改数转”工作,围绕构建行业追溯规范、打通行业数据资产、强化政策引导与人才培养、探索川酒元宇宙等数字化技术应用等维度建言献策。
温菲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萍乡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安源炼铁厂技术员
温菲建议,引入机器人技术和智能设备,实现生产自动化和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引入智能传感器、机器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抽检的准确率和故障判断的准确率。
温菲建议,推广建立绿色发展智能管控平台,让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使企业生态治理拥有高效监测、主动预警的“千里眼”“顺风耳”与科学分析的“智慧脑”,进一步提高企业环保治理水平。
温菲建议,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钢铁行业智能化升级,让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在钢铁行业,加快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武汉琦
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
武汉琦表示,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引进新设备和改造旧设备的普遍问题,要抓住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机遇,加大基础技术研发和国产装备产业化推广支持力度,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武汉琦建议,加大对国产装备产业化推广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研制推广首台(套)重大装备的资金奖励和评奖支持,缓解企业资金负担与成果转化投入大、周期长的矛盾。二是加大对国产核心部件产业化应用的支持力度。
武汉琦表示,希望相关部委能够出台核心部件国产替代进口的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为使用单位决策提供指引和支持,鼓励使用单位积极尝试国产装备,从而对国产核心部件的产业推广提供支持,推动我国制造业加速向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转变,从产业链末端的“世界工厂”,向自主创新的“中国智造”转变。
高明
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宝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明建议,出台相关产业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智能制造技术、智能机器人产业等“创新联合体”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撬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等协同创新,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持续推进产学研实质性合作,探索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发展”的全链条创新机制,助推青岛市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产业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品牌化转型升级。
声明:本文章属高工机器人原创(微信号:gaogongrobot),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微信号:pmyppmmyy)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