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工业界

广交会接近尾声,小编们几乎把展馆走遍了并与众多展商、买家交流, 总体感觉 “人气爆表,但买家比往年要差,亚非拉买家暴增,欧美买家很少,超量中国企业人员”。小编们逛遍走完,将所有信息汇总,带着资料和问题前来拜访展会中行业大咖:讯通展览有限公司卢楚彬总经理进行交流。



讨论中,我们排除了展位所在区域、展品受众与来访买家意向侧重、展商人员配置等硬性因素外,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有些展商能出类拔萃获取超量商机呢?(目测平均值3-5倍以上),综合来看:合理安排,培训到位是关键


展会BD有多重要?

根据卢总经理介绍,有经验的资深参展商大多每次参展前都设置专业展会BD人员,负责新线索的获取,同时对其他人员所负责工作统筹规划,做到事无巨细,精准分工。

为什么要做那么细致?原因很简单,传统会展摆摊的模式下,企业获取意向客户流量纯粹是赌运气。 

1.譬如整体外商数量不多怎么办?
2.摊位的位置不佳,人流量不能满足需要该怎么办?
2.展位搭建没有新意,展品展示不够理想,吸引不到客户驻足洽谈怎么办?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展位外游走主动开发的BD工作,就非常重要了。

在自然人流不足的情况下,外线游走宣传的BD能够带来的线索数量与守摊相比,甚至能够达到5:1。

(1)有的同事负责自己摊位前的引流,对于经过摊位且眼睛又瞟过来的客户,赶紧迎上去简单说两句抓眼球甚至“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

(2)有的同事负责蹲在友商摊位前面,看到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去打声招呼,递个名片。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又不是跑进人家摊位抢人。

(3)在行业展馆出入口或者过道上等人流较为密集的地方派传单,但凡对方会拿起来看一眼的,想尽办法引导到自家的摊位上。

做到如上三点,你的线索总量至少会比守株待兔要多两倍。

但是,许多BD工作要么做得异常痛苦(时常被拒绝),要么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为什么?

展会BD工作的误区

1.过于急躁,一股脑宣讲产品。
某种程度上来看,来看展的买家们专业程度比BD强很多,片面的单独输出,还不如先聆听买家们需求,结合自己经验,再逐步介绍产品,引流到公司展会上坐下详谈方为上策。

2.为完成KPI目标,盲目塞名片派资料。
由于过往的展会BD工作主要在展位上针对展品进行介绍,但随着展会越来越多,观众买家数量开始被众多展会摊薄,展商开始设立外围游走BD进行引流工作,但企业人员有限,这项工作逐渐由临时募集人员负责,由于是临时人员经常出现培训不到位情况,比较容易出现错误,比如最近上海车展宝马mini事件。所以即便是临时人员负责外围游走引流,都要做好前期培训服务,而不是单纯以派出宣传资料多寡来考核人员的KPI,否则外围人员就总想着给客户塞宣传资料,展位上BD则翘首期盼期望引流来客户来到展位与其详谈,顺势就产品细聊,期望客户后续能够给我们发邮件发询盘。结果,由于临时人员培训不到位,和BD对接配合失准,硬生生地逼的BD也干成了派传单、派目录、派名片的推销工作。

但是,且不说在脚步匆匆的展会里,到底有多少客户愿意停下脚步听一个BD说话,又有多大概率不会收到名片之后随手丢掉。

在几分钟时间里,对于绝大多数产品业务来说,BD有可能讲得透产品吗?

答案是即使你有10分钟时间,也根本不可能讲透产品。

在短时间接触的销售场景里,BD的任务是建立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是成单的基础。

据卢总经理介绍,讯通在之前“2023中国(福州)工博会上,在3天的展会时间里,众多参展商、买家收获满满。小编们随机调查就发现,其中参展商BD邝先生一共收获了80+个线索,其中有五个线索当场推到了商机阶段。


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1.不选择那些展馆里脚步匆匆的客户,而是选择行业馆附近的慢节奏区(如休息区、茶歇区)拓展
这些地方的客户节奏会慢下来,也能逼自己将节奏慢下来(不着急掏名片、掏目录)。而且行业馆附近的客户,大概率会与自己的行业相关。

2.不开口就说产品,或者说自己能够提供的服务,而是把自己也当成一个买家(拉了个行李箱,而不是手上捧着一堆传单,更像是个逛展会的采购商)。

然后从闲聊开始。“你第一次来福州吗?”“这次福博会感觉怎么样啊?”

不容易第一时间引起客户的抵触心理。

了解对方需求时候,顺势掏出自己的名片或者加个微信。

3.用自信、开朗、阳光的笑容去感染对方。

譬如与人搭讪之前,先看对方的眼睛,然后咧嘴微笑,假如对方没有回避甚至也给予反馈的话,此时再开启搭讪大概率不会被拒绝。

而且笑容,容易让他人感觉到心情愉悦,毕竟逛展会已经够累了。

4.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客户山长水远地跑来福州,人生地不熟又很容易遇到好多好多的问题(例如上不了网,办不了证,找不到摊位),此时假如有个人能够帮他一把,很容易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譬如香港买家,就是小邝在帮助对方办理进馆证件的时候认识的。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单个线索可能会耗费较多时间,总数量上可能会稍有不足,却能够大幅度提升线索乃至于商机的价值。

否则,即使派再多的传单和名片,但这些资料最终的归宿只会在垃圾桶的话,也没有任何的价值。

展会BD需要注意的几个细节

1.展会BD的目的是建立关系,而非传递资料,更不是推销产品。假如没办法聊至少5分钟以上,这个线索的价值都会大打折扣。 

2.从搭讪、闲聊开始,能提高至少50%成功率。掏名片,给资料,一定是沟通之后,双方即将分开时做的事情。

3.一定要组队BD,一人负责沟通时,另外一人听着,双方轮流来。尤其新手,假如没有组队,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最终不了了之。 

4.分开之前,拍个合照。无论自拍,还是队友帮你拍。

5.笑,用自己的热情、友善感染客户。

最后卢总经理介绍讯通展览下一站,5月11-13日,2023中国(中部)工业博览会(下简称中部工博会),希望小编们在江西南昌绿地国际会展中心多多交流。小编们专门找了找江西南昌资料给各位参考。

南昌:背水一战

截至目前,31省份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已经全部出炉。目前有8个省份的一季度增速低于全国水平,江西排在倒数第一,让人意外。要知道,江西在疫情肆虐的2022年一季度,GDP增速6.9%,排名全国第二;从去年全年来看,更是以4.7%的增速与福建并列第一,GDP总量迈上新的万亿台阶(3.2万亿元)。通俗点说:今年放开后,怎么拉了?


查阅江西省统计局发布的报告,今年一季度GDP拖后腿的主要是二产。当然,也不是所有二产门类增速都出现回落。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4%;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54.8%;至于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稀土磁性材料等的产量,更是分别大幅增长了110.2%、49.4%、18.6%。拖累二产数据的,主要是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降幅分别达到9.6%、9.7%、17.7%,从而导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了2.8%,进而影响到整个二产大盘。


长远来看2012-2022年,江西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2021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进入全国工业“万亿俱乐部”,跻身我国新兴工业大省的行列。



但也正由于起步晚、底子薄,与发达省份相比,江西的工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利润都处于偏低水平。

依旧以有色金属行业为例。一篇发表于今年1月的《江西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文章,在分析了江西的产业发展现状后认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后劲难继,技术层面欠缺创新力,产业向绿色环保经济发展步履维艰,产业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

这其实是江西整个行业的“通病”。有数据显示,2020年,江西有色金属规上企业657家,虽然数量较多,但户均规模小,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

而一些聚焦资源开发的大型工业企业又不是本土培育起来的,开采后输送到外面加工,与当地产业的关联度并不高。同时,外来企业的“忠诚度”也不高,江西只是企业们在全国乃至全球布局的“资源宝地”之一。

资源型企业和传统产业占比较高,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又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与其他省份拼抢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和重点项目?江西有力的武器就是矿产资源,“把好资源给好东家、用好资源换好产业”是最根本的招商逻辑。

拥有亚洲最大锂云母矿储量的宜春,专门组建了国有独资公司——宜春市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将矿权牢牢集中在政府手中。这种方式,一方面是从源头上统筹矿产的勘查开采,避免由市场主导出现竭泽而渔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能顺势掌握矿权、掌握分配资源的主动权。

但是,靠资源分配,怎么获得更多的企业和项目青睐呢?宜春的方法是挖掘增量、做大蛋糕。“十三五”期间,宜春累计投入地质勘查资金上亿元,继续探查新的矿产地。换言之,这用的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逻辑,以可预见的资源增量,给企业传递扎根当地、抢先布局的理由。

工业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型工业大省要向新兴工业强省迈进,诸如以上提到的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以及没有提到的绿色化、品牌化、开放化,都是江西整个工业发展要一一完成的“必答题”,如此才能形成经济规模和增速有质有量的提升。

江西提出,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3万亿元。江西省统计局也说,当地工业经济的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据卢总经理介绍,讯通公司除向海立电器、百胜智能、泰豪军工、奥克斯家电、江铃汽车、五十铃汽车、洪都航空工业、洪达医疗器械、立讯智造、博硕科技、南昌奇政模具有限公司、捷和电机(江西)有限公司等一众买家群体邀约外,中部工博会更与江铃集团深度合作,在展会期间进行全车系展示,此外还有集团新能源汽车试乘试驾体验,这在江西会展史上也是极其罕见首创联动式展览,将为江西南昌经济注入一根强心针。


当然除了工作之余,也希望大家驻足浏览下江西美景美食,煮酒论未来,合作共赢。

‍‍        



欢迎投稿,详情请在后台留言与小编们联系

END


参考文献及图片来源:均来自互联网及相关企业公众号,由小编整理,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平台删除。

扫描二维码

关注“工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