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3月全球共记录25次发射任务,2次失利,成功率达到92%;按照各国发射次数统计,美国完成14次发射、中国完成7次发射、俄罗斯完成2次发射、法国完成1次发射、德国完成1次发射。
按照卫星类型统计(不包括Transporter 13任务一箭74星),其中通信卫星141个、遥感卫星30个、军用卫星15个、导航卫星1个、载人飞船1个。
本期典型卫星介绍中,我们选取了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简要介绍其发展历程以及其相比GPS、北斗等其它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
1.联盟2.1b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Glonass-K2 No.14L卫星
莫斯科时间3月3日(北京时间3月3日),俄罗斯在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中心使用联盟2.1b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导航卫星Glonass-K2 No.14L。
▲Glonass-K2 No.14L导航卫星发射图
2.猎鹰9火箭成功执行
Starlink G12-20任务
美国东部时间3月3日(北京时间3月3日),美国SpaceX公司在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纳角的美国太空军基地发射台SLC-40,成功执行Starlink G12-20任务的发射,将21颗小型二代星链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是一枚编号为B1086.5的猎鹰9火箭,在完成发射后降落在预先停靠在预定海域的海上无人回收船上,完成其第五次发射与回收。
▲Starlink G12-20发射实况
3.阿里亚娜62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CSO-3军用卫星
法属圭亚那时间3月6日(北京时间3月7日),法国Arianespace公司在圭亚那航天中心使用阿里亚娜62运载火箭成功发射CSO-3军用卫星。
▲CSO-3军用卫星发射图
4.星舰未能成功进行第八次试验性发射
美国东部时间3月6日(北京时间3月7日),美国SpaceX公司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星舰基地进行了星舰的第八次综合飞行测试。星舰组合体(B15+SN34)升空2分40秒后,完成一二级热分离,星舰超重助推器B15在返回着陆场的过程中,计划点火的13台猛禽发动机有两台点火失败,但在7分钟时,B15仍成功被机械臂捕获回收。
二级在发射8分24秒后,直播画面显示,星舰开始姿态翻滚,最终失去控制,因为无法保持星链相控阵天线对于星链卫星的指向稳定,因此直播画面和遥测信号逐渐丢失,试飞失败。
▲星舰第八次试验性发射实况
5.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五号
北京时间3月1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五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五号发射图
6.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
北京时间3月12日,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以一箭18星方式,成功将通信卫星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千帆星座第五批组网卫星发射图
7.猎鹰9火箭成功执行
SPHEREx任务
美国太平洋标准时间3月11日(北京时间3月12日),美国SpaceX公司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的美国太空军基地发射台SLC-4E,成功执行SPHEREX任务的发射,将1颗遥感卫星SPHEREx和4颗遥感卫星PUNCH送入预定轨道。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是一枚编号为B1088.3的猎鹰9火箭,在与上级火箭分离之后返回发射场进行返场陆降,完成其第三次发射与回收。
▲SPHEREx发射实况
8.猎鹰9火箭成功执行
Starlink G12-21任务
美国东部时间3月12日(北京时间3月13日),美国SpaceX公司在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纳角的美国太空军基地发射台SLC-40,成功执行Starlink G12-21任务的发射,将21颗小型二代星链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是一枚编号为B1069.22的猎鹰9火箭,在完成发射后降落在预先停靠在预定海域的海上无人回收船上,完成其第二十二次发射与回收。
▲Starlink G12-21发射实况
9.猎鹰9火箭成功发射
龙载人飞船
美国东部时间3月14日(北京时间3月15日),美国SpaceX公司在位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工位LC-39A,使用猎鹰9火箭成功发射龙载人飞船。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是一枚编号为B1090.2的猎鹰9火箭,在与上级火箭分离之后返回发射场进行返场陆降,完成其第二次发射与回收。
▲龙载人飞船发射实况
10.电子号火箭成功执行
The Lightning God Reigns任务
新西兰标准时间3月15日(北京时间3月15日),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在新西兰玛西亚半岛火箭实验室1号发射场,使用电子号火箭成功执行The Lightning God Reigns任务,将遥感卫星QPS-SAR-9送入预定轨道。
▲The Lightning God Reigns发射图
11.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执行
一箭多星任务
北京时间3月15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遥感卫星四维高景三号02星和遥感卫星天雁2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四维高景三号02星和天雁23星发射图
12.猎鹰9火箭成功执行
Transporter 13任务
美国太平洋标准时间3月15日(北京时间3月15日),美国SpaceX公司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的美国太空军基地发射台SLC-4E,成功执行Transporter 13任务的发射,共发射74颗卫星。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是一枚编号为B1081.13的猎鹰9火箭,在与上级火箭分离之后返回发射场进行返场陆降,完成其第十三次发射与回收。
▲Transporter 13发射实况
13.猎鹰9火箭成功执行
Starlink G12-16任务
美国东部时间3月15日(北京时间3月15日),美国SpaceX在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纳角的美国太空军基地发射台SLC-40,成功执行Starlink G12-16任务的发射,将23颗小型二代星链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是一枚编号为B1078.18的猎鹰9火箭,在完成发射后降落在预先停靠在预定海域的海上无人回收船上,完成其第十八次发射与回收。
▲Starlink G12-16发射实况
14.安加拉1.2运载火箭成功执行
Cosmos 2585/2586/2587任务
莫斯科时间3月16日(北京时间3月16日),俄罗斯在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中心使用安加拉1.2运载火箭,成功执行Cosmos 2585/2586/2587任务,将3颗军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Cosmos 2585/2586/2587发射图
15.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执行
一箭多星任务
北京时间3月17日,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遥感卫星云遥一号55-60星、遥感卫星中科卫星06-07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云遥一号55-60星、中科卫星06-07星发射图
16.电子号火箭成功执行
High Five任务
新西兰标准时间3月18日(北京时间3月18日),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在新西兰玛西亚半岛火箭实验室1号发射场,使用电子号火箭成功执行High Five任务,将通信卫星Kinéis 21-25送入预定轨道。
▲High Five发射图
17.猎鹰9火箭成功执行
Starlink G12-25任务
美国东部时间3月18日(北京时间3月19日),美国SpaceX公司在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纳角的美国太空军基地发射台SLC-40,成功执行Starlink G12-25任务的发射,将23颗小型二代星链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是一枚编号为B1077.19的猎鹰9火箭,在完成发射后降落在预先停靠在预定海域的海上无人回收船上,完成其第十九次发射与回收。
▲Starlink G12-25发射实况
18.猎鹰9火箭成功执行
NROL-57任务
美国太平洋时间3月21日(北京时间3月21日),美国SpaceX公司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的美国太空军基地发射台SLC-4E,成功执行NROL-57任务的发射,将11颗军用卫星Starshield送入预定轨道。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是一枚编号为B1088.4的猎鹰9火箭,在与上级火箭分离之后返回发射场进行返场陆降,完成其第四次发射与回收。
▲NROL-57发射实况
19.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执行
一箭多星任务
北京时间3月21日,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点火发射,成功将遥感卫星云遥一号43-4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云遥一号43-48星发射图
20.猎鹰9火箭成功执行
NROL-69任务
美国东部时间3月24日(北京时间3月25日),美国SpaceX公司在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尔纳角的美国太空军基地发射台SLC-40,成功执行NROL-69任务的发射,将军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是一枚编号为B1092.2的猎鹰9火箭,在与上级火箭分离之后返回发射场进行返场陆降,完成其第二次发射与回收。
▲NROL-69发射实况
21.电子号火箭成功执行
Finding Hot Wildfires Near You任务
新西兰标准时间3月26日(北京时间3月26日),美国火箭实验室公司在新西兰玛西亚半岛火箭实验室1号发射场,使用电子号火箭成功执行Finding Hot Wildfires Near You任务,将8颗遥感卫星OroraTech送入预定轨道。
▲Finding Hot Wildfires Near You发射图
22.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天链二号04星
北京时间3月26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通信卫星天链二号04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天链二号04星发射图
23.猎鹰9火箭成功执行
Starlink G11-7任务
美国东部时间3月26日(北京时间3月27日),美国SpaceX公司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的美国太空军基地发射台SLC-4E,成功执行Starlink G11-7任务的发射,将27颗小型二代星链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是一枚编号为B1063.24的猎鹰9火箭,在完成发射后降落在预先停靠在预定海域的海上无人回收船上,完成其第二十四次发射与回收。
▲Starlink G11-7发射实况
24.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六号
北京时间3月30日,长征七号甲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六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六号发射图
25.光谱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失利
北京时间3月30日,德国伊萨尔航天公司在挪威北部安多亚太空港实施了光谱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火箭在起飞后仅十几秒即告姿态失控,随后发动机关闭,箭体坠落,任务失利。本次发射没有搭载任何载荷。
▲光谱号运载火箭发射图
GLONASS发展历程
为了能够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导航定位服务,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苏联就开始在低轨卫星导航系统“蝉”的基础上研究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LONASS)的建设方案。经全面研究,苏联最终选定由24颗中轨道的卫星组成的星座方案:卫星均匀分布于三个轨道面,轨道倾角64.8°,三个轨道面之间两两相隔120°,同平面卫星之间相隔45°,卫星近似圆形轨道运行,标称高度19100公里,周期11小时15分44秒。
1982年10月,第一颗GLONASS导航卫星成功发射。1993年,GLONASS系统正式宣布投入运行。1995年,该系统成功完成第一代24颗卫星的全星座组网。但当时其存在显著缺陷:缺少能够接收GLONASS导航信号的兼容硬件导致其无法在民用行业发挥作用,同时卫星在轨寿命仅为3-4年,俄罗斯在1990年代的航天经费削减导致无力维持GLONASS星座。2002年,GLONASS星座仅剩7颗卫星,实际上已经连俄罗斯本土的全天时服务都无法满足了。
为了尽快恢复在卫星导航领域的话语权,俄罗斯于2002年启动了一项名为“全球导航系统(2002—2011年)”的联邦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全面恢复与促进包括空间段、控制段及用户段在内的,所有涉及GLONASS的软硬件的发展。到2011年12月,GLONASS再次拥有了24颗在轨运行的导航卫星,可覆盖全球并为用户提供全天时服务。
截至目前,GLONASS已发射了3代卫星:第1代卫星是Glonass基本型,第2代是Glonass-M;第3代就是最新开发的Glonass-K卫星,其又分为K1和K2两种型号,2025年3月发射的卫星为第2颗K2型号卫星。
未来,俄罗还斯计划在推进MEO轨道卫星更新换代的同时,进一步增加IGSO、GEO等轨道卫星,构建GLONASS混合星座,全面提升系统性能。
3代GLONASS卫星的参数如下表所示:
GLONASS的特点
星座设计方面,GLONASS的轨道倾角相比其它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高约10°,可优化其在俄罗斯本土区域范围内的跟踪测轨效果,并提升在本土区域范围内卫星导航信号的覆盖性能,同时该轨道使得整个星座系统几乎无需在轨修正即可维持星座构型稳定。
导航信号方面,GLONASS传统的信号使用频分多址(FDMA,不同卫星使用不同频率和相同随机码)分发策略,而其它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使用码分多址(CDMA,不同卫星使用相同频率和不同随机码)分发策略。每颗卫星广播两种信号,L1和L2信号,频率分别为1602+0.5625*k (MHz)和1246+0.4375*k (MHz),其中k为每颗卫星的频率编号,同一颗星满足L1/L2=9/7。FDMA的优点是抗干扰能力强,但是对接收机的要求较高,并且无法与其他GNSS系统兼容,这也很大程度影响了GLONASS系统在民商领域的推广应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Glonass-K1以及后期的Glonass-M在新的L3频率上传输CDMA信号,最新的Glonass-K2则更进一步,除保留基于FDMA调制的传统L1、L2频段信号外,还在L1、L2和L3频段提供CDMA信号。2023年8月首颗Glonass-K2卫星的的成功发射并运行,标志着GLONASS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完成了全频段信号体制从FDMA向CDMA的过渡,从而可以实现与其他GNSS系统兼容与互操作。
在其他方面,相比于北斗独有的短报文通信和星基增强服务,GLONASS无附加功能,专注基础导航定位与授时。
作者:情档处 总体二室
编辑:徐乐恒
责编:杨 丽
监制:易 灵 郑永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