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大湾区头条



1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与教育部部长会面


行政长官李家超8月13日在礼宾府与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会面,就深化内地与香港的教育和科研合作交流意见。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行政长官办公室主任叶文娟也有出席。



李家超欢迎怀进鹏率团访港,出席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港澳区域赛和其他教育相关活动。李家超表示,教育部大力支持特区政府优化教育工作,发展香港成为国际教育枢纽和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


他指,香港是全球唯一拥有五间全球百强大学的城市,特区政府通过各种措施,推广留学香港品牌,同时大力推动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合作,以配合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李家超续说,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特区政府正积极推进北都大学教育城的发展,鼓励本地顶尖大学与中外知名院校合作,以灵活创新的发展模式,开拓更多创新、前沿和高层次的品牌课程、研究合作和交流项目,培育人才,进一步提升香港学术及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科研方面,李家超说,特区政府大力推动数字教育,同时正提效提速发展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他欢迎更多内地高校及科研机构到河套香港园区设立实验室或研发中心,善用园区的独特优势,拓展更多国际科研合作,携手强化产、学、研的协作,贡献国家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

香港特区政府粤港澳大湾区速递

https://mp.weixin.qq.com/s/oRMUwXxSbM5nmE2fBJzHSA















PART 2 特别关注



2

  大湾区涌起教育“双向共进”潮



在一桥梁缆索上,有着一个携带轻量化光学传感器的“八爪”机器人,它能智能快速检测识别缆索保护层表观的状况,替代人工在高空作业。这款大跨度桥梁超长缆索检修机器人由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研发,克服了人工检测桥梁缆索安全风险高、盲区多、检测效率低等问题。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是深圳市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多个世界顶级研究机构以全新模式设立的基础研究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基于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等载体,成立82个国际水准的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承担370多个国家级项目,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


近年来,广东深入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用好区位优势,突出互联互通、创新引领、高端引育、互学互鉴,全方位、多领域推进粤港澳教育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


合办高校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粤“生根开花”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大势。”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看来,人类遇到的很多新挑战很难靠单一学科解决。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标志性项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顺应大湾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行先试。广州全力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加快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自2020年11月初打下第一根工程桩起,不到一年时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内55栋建筑全面封顶。学校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高水平创新人才聚集地。


学校并没有在内地复制一所港科大,而是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打破传统高校的院系之分,采用“枢纽—学域”学术架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设功能、信息、系统、社会四大枢纽,涵盖16个学域。各枢纽、学域间打破边界,互联互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快速发展壮大的历程,是港澳高校在广东合作办学的缩影。广东省教育厅建立粤港、粤澳教育合作专责小组会议机制,完善粤港澳教育合作方案,细化任务措施,强化上下联动和左右协同,深入推进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加快打造高水平、开放型、国际化高等教育资源聚集高地。


“在合作办学上,大湾区既有历史地理上的先天条件,又有政策支持上的领先优势。鼓励香港科技大学等港澳高校到粤办学,是广东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的重要举措。”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林如鹏说,自2010年起,广东就承担“加强内地与港澳知名高校合作办学”项目,是内地唯一涉港澳的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借广东打造国际教育示范区的东风,港澳和大湾区其他城市间的教育交流合作近年来迅速升温,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合办高校、合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联合培养激活“人才引擎”新动能


得益于学校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广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易浒龙在研三时前往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金灵课题组交流学习。这场跨越区域与校园的学术之旅,为他的科研梦想插上了翅膀。


“广东毗邻港澳,与港澳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具有天然的地域优势。”林如鹏表示,广东实施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推动粤港澳三地人才培养和科研资源的有效共享、深度融合。


近年来,广东鼓励高校以科技合作为突破口,与港澳高校联合建立科研平台、合作推进科研项目、开展导师互聘等,为大湾区联合培养研究生搭建更多新平台。广州大学等高校充分利用专项计划,深化与港澳高校合作,将计划落实到平台、导师、项目、学科专业中,努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广东强化以产业科研项目为牵引的培养体系,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帮助企业解决一大批技术问题。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数百家生产一线企业,携手大湾区相关高校,开展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把产业真需求、技术真难题凝练为研究生培养课题,引导研究生在解决真问题中历练真本领。


产业学院聚智聚力锻造大国工匠


“学院不仅提供前沿的学术理论教育,还帮助我们打开国际视野,培养企业思维。”陈栩生是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机器人联合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学校导师联合相关机器人企业首席执行官等企业导师,带他深入珠三角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调研,给予他创新创业指引。在大学4年里,通过完成一系列的项目设计课程,陈栩生完整经历了数次产品研发过程。


得益于此,陈栩生在专业技术、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突出,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


作为先进制造业集中地,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储备一批具有原创开发实力的工程师。早在2015年,广东工业大学就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以跨学科交叉和校企联合培养为抓手,建立机器人学院。这是省内首个粤港高校联合、校企联合创立的学院,行业精英当老师,企业实验室做教室,全程项目驱动教学。


近年来,广东引入香港、澳门优质资源,支持高校建设173个产业学院。这些产业学院涵盖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近50个产业领域,直接服务广东“双十”产业集群与“制造业当家”发展战略。目前,广东遴选认定26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7个学院入选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在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上,复合式、创新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在广东省教育厅推进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联合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和教育培训基地,双方在屋宇装备工程等4个专业,对香港学生开展联合培养。双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引进师资、联合管理、颁发双方文凭,为大湾区培养出更多国际化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人才。


科创关键变量转为新质生产力有效增量


从蟑螂里提取“多肽”,能快速修复组织创伤;从药用植物“铁蜈蚣”里提取“三萜皂苷”,能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一些来自常见动植物体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经暨南大学生物活性分子与成药性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创新研发,转化为治病救人的候选新药。


目前,该实验室已获一类新药证书5件、临床研究批文6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实验室通过产学研合作与技术成果转化,辐射带动了3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孵化了4家上市公司,近5年企业新增产值200余亿元。


林如鹏表示,广东突出创新引领,引导高校根据大湾区产业所需,围绕若干前沿战略领域,联合港澳高校开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大科研项目合作,有力推动了粤港澳高校科技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互补。


“对我们这样的科创型团队,与市场、客户对接是一大短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范智勇团队研发出新型气体传感器工艺。在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牵线搭桥下,团队参加“高创杯”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秀科技“肌肉”。目前,团队的“智能半导体气体传感器”项目,已获佛山市科技局创新创业1500万元资助,以及近2000万元的社会投资。


如何实现基础科学创新和产业化创新的“双赢”?广东相对完备的产业集群,为港澳高校实现技术赋能产业提供了更多可能。广东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支持高校建设一批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搭建“需求发布—人才响应—成果转化—服务支撑”高效畅通渠道,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广东正持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努力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

文章来源

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

https://mp.weixin.qq.com/s/QIjKX-91mbvHz4_UE52snw














PART 3 高等教育


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香港举办内地与港澳大学校长圆桌会

8月12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香港科技大学承办的内地与港澳大学校长圆桌会在香港成功举办,会议主题为“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大学使命与协同创新”。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并作主旨演讲。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学会会长林蕙青出席并致辞。中央港澳办、中联办,教育部高教司、科技司、国际司,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教育局,学会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西湖大学、深圳医学科学院、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等15所高水平大学和部分科研机构负责人,及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代表共7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学科交叉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发起大科学计划,加快构建国际合作网络”“生命科学的开放范式与中国高校的使命任务”“世界顶尖大学校长论坛方案”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会议指出,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希望内地与港澳高校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同频共振、携手并进。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科教、金融、国际合作的叠加优势,加快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汇聚政产学研金等要素,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发挥港澳独特作用,推动香港成为国际教育中心、创新中心和人才中心。持续加强与世界一流高校的合作交流,举办好“世界顶尖大学论坛”。


会议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肩负重大责任的顶尖大学,需要对话研讨和相互借鉴,加强开放合作,携手创造全人类共同价值。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起举办世界顶尖大学校长论坛,正当其时,恰逢其势。通过这一平台,各国顶尖大学校长围绕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广泛交流与深入探讨,推动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要发挥顶尖大学的作用,借助港澳高校的区位优势和国际资源,利用学会的学术影响和国际交流网络,携手推动论坛成功落地。


会上,内地与港澳15家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的生命科学开放联盟正式成立,发布《生命科学的全球开放与合作》倡议书,宣布启动“Vita”系列高水平科技期刊建设、科研数据汇交平台和生物资源库等,着力从合作培养人才、协同攻关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多模式促进转化等方面深化国际合作。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内地高校分别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签署多项合作协议。


文章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订阅号

https://mp.weixin.qq.com/s/OhZOjeV_sY0zj2El9zZL8w















PART 4 科技创新



4

沪澳两地探讨共筑科创生态圈


2025浦江创新论坛平行论坛——沪澳科技创新对话8月7日在澳门科学馆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共筑科创生态圈展开深入交流。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致辞表示,上海愿与澳门加强资源互补、经验互鉴,通过共建创新平台、共促成果转化、共优合作机制,更好地推动两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携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柯岚致辞表示,加强区域合作是澳门的重要战略,沪澳合作作为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澳门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加强沪澳科技创新合作是新时期沪澳合作的重点和亮点,是两地参与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会上,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作专题演讲。在主题对话和圆桌对话环节,来自两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服务机构和企业的多位嘉宾,分别从各自视角交流探讨加快建设沪澳科创生态圈、加速区域合作、成果跨境转化等多个议题。


复旦大学澳门研究院筹建启动仪式于同日举行。现场还进行了3项签约仪式,沪澳两地高校、机构和企业等将在科技相关领域展开进一步合作。


6日至8日,上海市代表团访问澳门。访问期间,两地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并举办沪澳科技创新对话、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等多项活动。

文章来源

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

https://mp.weixin.qq.com/s/vMacJK8LpNt7h6sOVqy2UQ















PART 5 人才发展



5

来才,来才,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燃动全国!


“百万英才汇南粤”捷报频传,超百万应届生选择来粤留粤就业创业。与此同时,一场聚焦创业创新的热潮正在全国涌动——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大赛自今年5月下旬启动报名以来,宣传发动工作有序推进,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创客群体反响热烈、报名踊跃,大赛报名项目已突破7000个,充分彰显了大赛吸引力和影响力。




政企学研齐助阵

线上线下多元覆盖“造势”


为充分激发创业热情、吸引优质项目报名参赛,大赛组委会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密集高效的宣传发动活动,大赛热度持续攀升。


启动伊始,组委会先后赴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西安、重庆、成都、长沙、南京、合肥等10个城市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举办了28场线下宣介活动,走进高校、创业孵化基地,与青年学生、初创团队面对面深入交流,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不少创业团队获悉大赛资讯后现场报名参赛;香港站宣介活动人气爆满,活动后专门组建港澳项目联络群,为港澳项目团队答疑解惑。


大赛还邀请到粤港澳三地政府部门领导,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澳门科技大学等粤港澳高校的专家院士,来自科大讯飞、优必选、亿航智能、华大集团、温氏集团、三七互娱等代表大赛五条赛道的知名企业家,以及霍启刚、何猷君等知名人士为大赛录制打Call视频,从政界护航到产业共鸣,从技术引领到实践落地,大赛汇聚多方力量为创业者加油鼓劲,形成强大号召力,彰显湾区作为国家新质生产力高地的战略优势。


粤港澳三地政府相关部门紧密协同,高规格召开新闻发布会。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积极对接本地高校、社会组织、创业孵化平台及投融资机构,深入发动港澳项目参赛。大赛组委会还精准对接了全国166家高校,广泛覆盖重点科教资源区域,积极发动青年学生报名参赛、实现创业梦想。


宣传攻势实现了线上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多元覆盖。在深圳前海梦工场举办的广东卫视《众创英雄汇》节目、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举办的第三届暑期港澳青创嘉年华缤纷日等活动,纷纷为大赛进行宣传引流,引发了参赛群体的密切关注。


报名项目量质齐飞

港澳创业者加速融入内地生态


密集而有效的宣传发动工作,迅速转化为创客的参与热情。截至目前,大赛报名项目已突破7000个,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充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对全国创业者的吸引力。大赛与“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相呼应,正成为激发湾区新质生产力、聚集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


从报名项目结构看,“量质齐飞”是显著特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集成电路与低空经济、医药健康与生物制造、现代农业与食品科技、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五大赛道均呈现活跃态势,紧扣国家战略方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参赛项目普遍技术含量高、商业潜力大,许多团队已注册企业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员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呈现出高学历、高技术、高成长的鲜明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港澳地区参赛项目已超过1700个,广泛分布于所有赛道,其中现代服务与文化创意领域尤为活跃,数字文娱、设计创意、跨境服务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这反映出随着湾区“软联通”的深化推进,港澳创业者正加速融入内地创业生态,成为大湾区创新创业版图的重要力量。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参赛项目呈现出覆盖面广、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强、港澳特色浓的鲜明亮点,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创业生态的深厚底蕴和强大吸引力。”


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同气连枝,如今,这种文化认同、制度兼容、产业互补,正演变为湾区吸引全国创业英才的核心所在。正如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刚所言:“大湾区是一个融合多元文化、汇聚创新思维的广阔平台,充满了无限的机遇与挑战。”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也坚定表示:“这是一个梦想与机遇交织的舞台,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开放的胸怀拥抱每一个敢于追梦的灵魂。”创业者们正在用实际行动回应一个共同选择——落户湾区,奔赴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创业热土,早已将“敢闯敢拼”刻进基因。从“三来一补”到“南派制造”,从电商潮起到科创浪潮,大湾区始终走在创新创业的前沿。特别是今年以来,广东通过“就业+创业”双轮驱动,以“百万英才汇南粤”夯实人才基座,以湾区创业大赛撬动新质生产力,为创业者打造出覆盖政策、平台、资源、人才四大维度的全周期支持体系,越来越多的创新者、创客群体、创业团队扎根湾区、深耕湾区,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首选地、理想落脚地”!

文章来源

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网

https://mp.weixin.qq.com/s/IZW-W7DbO3QFlvq3ZXRmzQ

















注:本公众号转载仅供学术分享使用


责编:余晖

供稿:李小连

排版:刘婧芬

审核:王嵩迪




为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