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成都站(火车北站)建设进度更新!

  成都五环路最新进展

  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4年重大项目清单

  2024年四川省重点项目名单公布

  中国五大交通大学历史沿革


(一)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稳中有进,加快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深入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坚决当好全省发展的“压舱石”和“主引擎”。


全力以赴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70个、“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30个,建设保障性住房5000套。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建设久隆、三坝水库,基本建成李家岩水库,新建、改扩建市政排水管网160公里,开工建设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二期工程,加快建设五环路贯通工程和蒲名、天温都等快速路,推动天邛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建安工程投资增长6.5%。扩大重点产业投资,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重大产业化项目,新开工技改项目100个以上,力争工业投资增长6.5%。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大资金、土地、能源等保障力度,扩大重点项目智慧管理覆盖面,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让每个好项目快落地、快建成、快达效。


多措并举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持续擦亮“三城三都”金字招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构建“一圈一区一带”消费空间格局,举办春熙路开街百年活动,推动蓉北、西博城等商圈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新引进首店500家以上。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打响“新十二月市”特色消费品牌,落实“消费促进年”系列活动,聚焦国货“潮品”、川酿佳肴等打造线下特色消费场景100个,支持汽车、电子产品、家居家电等大宗商品以旧换新,推动更多优质“成都造”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提质发展成都老字号,赋予千年商都新的时代内涵。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做强线上购物、供应链协同等新型消费平台,发展元宇宙等数字消费,做优康养度假、医疗美容等服务消费,举办羽毛球汤尤杯等重大赛事,争创国家级体育消费活力城市。全力扩大国际消费,实施旅游景区、宾馆酒店等环境品质国际化提升行动,提高国际支付便利化水平,新增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门店100家以上。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优质消费品供给,健全多元化、智慧化消费维权机制,持续优化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守护消费公平,让老百姓放心消费、安心消费!


千方百计巩固提升外资外贸。全面落实吸引外资政策,开展外商投资服务专项行动,大力招引落地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等领域外资项目,出台外资研发中心支持专项政策,力争新增外商投资企业700家以上。做强外贸增长动能,实施一般贸易主体引优育强工程、新增贸易主体500家以上,帮助企业拓展东盟、中亚、南美等市场,扩大市场采购贸易和二手车出口规模,探索“保税展示+跨境电商”模式,力争数字贸易进出口增长6%,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增长10%以上,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持续扩大优质商品进口,强化“口岸+商圈”协同,实施亚蓉欧国家(商品)馆优化提升三年行动,引育消费品进口总代理商20家以上,全域联动举办进口商品展销,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多优质的进口商品。


(二)坚定不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形成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全面做实“相互赋能、相向发展”这篇大文章,引领带动成渝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国家战略势能更好转化为成都发展动能。


深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提速建设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速公路扩容工程,推动四川跨境公路运输集散中心全面开工,协同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编制重点产业链全景图,共同争取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生产力布局,联合打造信息安全产业高地和工业软件基地,共同争创国家汽车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共建西部科学城,启动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联合开展高端芯片等“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开展成渝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协同发展五大特色金融。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深化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融合共享,加快“蓉易办”“渝快办”数据互通,实施新一批“成渝通办”事项,共推“大都市”“大三国”等世界级旅游品牌,争取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联动。全面推进第二批50项合作事项落地见效。


引领建强成都都市圈。统筹推进158个重大项目建设、实施166项年度重大事项活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成都都市圈。提质轨道上的都市圈,开通试运营轨道交通资阳线,加快建设市域(郊)铁路成眉线、成德线,实施通江大道、蒲丹快速路等5个打通城际“断头路”项目。深化跨区域产业建圈强链,高标准共建6个产业合作园区,力争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规模突破3500亿元,共同申报国家高端航空航天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联动周边城市共促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联合设立成德眉资科创母基金,支持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项目30个以上。强化同城文旅融合IP建设,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推出30项同城便捷事项和18项可感可及民生实事,联合出台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推动交界地带紧急求助服务就近响应。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推动成绵高速公路扩容等3个项目建成通车,落实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促进五区协同共兴。


做强中心城市极核功能。加快超大城市转型发展,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发挥城市新区引领带动作用,开展郊区新城综合交通提升行动,进一步强化城市经济承载和辐射带动功能、创新资源集聚和转化功能、改革集成和开放门户功能、人口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区(市)县结对联动起势见效,高标准编制合作区规划,支持创新合作共建、飞地园区、托管建设等结对模式,建立健全统计分算、财税分成、考核共担等利益合作机制,实施产业引育、产业协作、公服配套等重大项目200个以上,实现“点、线、面”相互呼应、整体成势。纵深推进“三个做优做强”,深化24个重点片区规划和城市设计,攻坚实施重点片区项目集群和基本功能扩容下沉项目、完成投资1400亿元以上,促进基本功能就近满足、核心功能相互支撑、特色功能优势彰显,加快建设形神兼备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三)坚定不移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科研机构众多、创新人才集聚、产业体系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增强科技创新战略力量。高质量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开工建设磁浮飞行风洞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全面竣工。加快建设高端航空装备、精准医学、超高清视频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布局国家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和工业云、信息安全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国家实验室园区建成投用,推进在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全力争创第二批天府实验室,支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和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


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坚定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加快建设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推动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运行,支持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与重点片区共建成果转化基地10个以上,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对接活动200场以上、引进成果转化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引培知名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0家以上,深入实施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建设三年行动,支持在蓉高校建设技术转移学院,力争中高级职称技术经纪人突破100名,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以上。打造西部中试中心,构建各具特色、行业共享的中试服务体系,建设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40个,服务中试项目800个以上,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建成科创生态岛2号、3号馆,导入科创服务机构50家以上,打造“科创通+科创岛”服务生态,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云平台,搭建线上线下“共享实验室”,服务科技型企业1万家以上。深化打造11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成投运西北工业大学先进动力研究院等8个重点校地合作平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政府性产业基金体系,探索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制定院士及高层次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重点实验室人才等支持政策,建设首批市级人才发展特色区,开展人才管理规范授权试点,创设“蓉漂·科创荟”等活动,全力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最大程度调动创新积极性,尊重科技创新、尊重知识产权,在成都让创新动能充分释放、开花结果,让广大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梯度培育重点硬核科技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以上,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到40%以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梳理产业链技术需求清单,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开展重点领域科研攻关100项以上,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成率提升至60%以上,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强化企业创新支持,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引导银行信贷、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联动支持企业创新,优化首台套、首版次、首批次政策,努力让成都成为广大企业腾飞发展的沃土,让广大企业成为成都发展的最强大引擎!


(四)坚定不移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精准发力,加快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建设富有成都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化产业建圈强链。深入开展招商引智百日攻坚,实施上下游左右岸集聚攻坚工程、终端产品补链强链攻坚行动,支持链主企业在蓉召开供应商大会,力争引进重大项目380个以上,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80个以上。建强“5+N”产业生态,培育“四链”融合示范链主企业50家以上,建立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15个以上,开展产融对接活动200场以上,引育产业领军人才300名左右,打响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品牌。开展本土企业培育攻坚,构建“属地+产业链”网格化服务体系,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三年行动,力争新上规企业80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努力让更多“好苗子”扎根成都、发展壮大,加快成长为“参天大树”。


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坚定把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作为实体经济发展“一号工程”,实施工业扬长补短追赶跨越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工业企业培育壮大专项行动,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支柱产业提能发展,加快建设中西部集成电路产品验证中心,支持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扩能增量、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试点运营,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提升至1.3万亿元。发展壮大2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重大新药创制试点示范二期、轨道交通智能装备产业园等项目,推动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力争轨道交通、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分别提升至450亿元、750亿元。用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成果,激活通用航空、工业无人机等产业优势,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塑造未来产业竞争优势,聚焦未来交通、泛在网络等6个重点方向,推动先进核能、类脑智能、卫星互联网、量子科技等24个细分领域加快突破,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加速园区,让更多新技术新产业相约成都、遇见未来,让制造业成为成都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做强服务业发展优势。深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试点,做优北交所西南服务基地、沪深交易所西部基地功能,办好“交子千年”系列活动,力争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5家以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11个重点物流项目建成投运,支持本土物流企业向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升级,申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大力发展工业软件等优势服务业,引进会计、咨询等总部机构,精心办好糖酒会、西博会等重大展会活动,建成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产业园。深入挖掘大熊猫、古蜀金沙等文化价值,做强“蓉城之秋”国际音乐季等品牌,争取继续承办中国音乐金钟奖,出台科幻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成都礼物”系列文创产品,文创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加快打造高质量的美食聚集地和国际化美食地标,加强美食品牌宣传推广,餐饮收入增长10%以上。支持天台山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龙门山湔江河谷等生态旅游区,推动旅游休闲街区优化升级,完善自驾游、景区交通等旅游服务体系,实现旅游总收入3900亿元以上,让更多人感受到“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魅力。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强化数据供给流通,加快千兆光网、5G网络、北斗等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成都数据公园”,打通城市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提质构建“超算+智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算力供给网络,建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拓展“算力券”应用场景,争取落地国家级算力调度中心。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大力培育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争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规模分别提升至900亿元、1100亿元,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落实国家“数据要素×”行动,支持医疗、电商、文化等领域布局行业大模型,引导家具、化工、汽车零部件等细分行业“链式”转型,新建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0个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至62%。


(五)坚定不移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城乡一盘棋理念,一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发展共同体。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域推进“一带十五园百片”建设,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0.4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57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30万吨以上。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施全程机械化示范引导行动,大力发展预制菜、精制茶、调味品等精深加工业态,农作物制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85%,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树立大食物观,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高质量打造“天府森林粮库”。刚性运行耕地保护“1193”工作体系,完善“田长+网格员”巡田制度,健全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防控和撂荒地动态清零机制,加强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全覆盖开展“耕评”,绝不让千里沃野的成都平原良田好土丢一分、少一寸!


加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乡村建设激励专项资金,出台金融支持和美乡村建设专项措施,连片培育先行村、重点村各50个。加强乡村规划设计,实施农村功能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完成8000栋农房特色风貌塑造,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留住林盘民居、乡愁记忆,更加生动诠释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大力发展特色民宿、农事体验、休闲观光等新业态,高效运营天府农博园,力争实现休闲农业营业收入470亿元以上。试点实施“村庄经营计划”,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基本清零,把更多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做到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一视同仁,扎实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启动100个新市镇改造提升,新增1—2个省级百强中心镇。提档升级“四好农村路”,扩大农村地区市政供水、供气管网覆盖面,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3%以上,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制定专项政策吸引人才返乡入乡兴乡,开展乡村振兴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启动成都农匠和乡村首席运营师培育行动,新增农业职业经理人1万名。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入乡,推进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试点,做强农交所、“农贷通”等平台,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9%以上。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新增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6个,促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服务郊区新城学校,让更多“四七九”教育、“华西系”医疗等办到郊区新城。全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硬差距”,加快补齐公共服务“软落差”,让繁荣农村与繁华城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六)坚定不移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蓉城。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全面夯实城市生态本底。高水平编制美丽成都建设战略规划,办好第四届公园城市论坛,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园城市理论体系创新。全面落实林长制,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7万亩,推动大熊猫栖息地串联成片,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建成开放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强化岷江、沱江干流和主要支流生态廊道建设,开工建设天府蓝网项目200公里,打造示范幸福河湖3条。开展天府绿道“结网成链”、城市公园“增量提质”、街道社区“增花添彩”行动,新建天府绿道1000公里,新建、改造各类公园90个以上,打造公园城市示范街区30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8%以上,提升打造龙泉山观日出、环城绿道骑行、夜游锦江等10个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品牌,新增环城生态区便民服务设施100个。高标准办好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坚持“绿色低碳、节约持续、共享包容”原则,聚焦“公园城市、幸福成都”主题,精心组织开闭幕式、国际专业竞赛、城市主题日等重大活动,努力呈现一届体现时代特征、国际水准、中国元素、成都特色的高品质园艺博览盛会,向全球生动展示美丽中国新画卷、公园城市新成就。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常态化开展“回头看”专项行动,完善多元共治机制,下大力气持续解决油烟、噪音、光污染、扬尘等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分区分时分类差异化精细化管控,强化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全力消除重污染天气。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化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和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饮用水安全提升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提质增效计划,推动全域入河排污口应治尽治、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全市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实施“十百千万”无废细胞工程,全面完成261个医废暂存点和115个产废企业物联网试点建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提标提质行动,升级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2800个,设置居民小区大件垃圾临时投放点2000个,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能力全覆盖。


提速优化调整“四大结构”。坚持“双碳”引领,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深入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加强全过程碳足迹管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构建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快推动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审报批,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进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实施涉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重点行业综合治理,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5家,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启动实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国家试点,加快推进低运量轨道交通项目,提速轨道交通和公交TOD综合开发,开通试运营地铁8号线二期、27号线一期,优化客货枢纽场站体系,新开、优化调整接驳轨道交通的公交线路20条,中心城区绿色出行分担率提升至71%。拓宽川西水电输入通道,鼓励开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新增近零碳排放示范单位20个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以竹代塑”,推动绿色出行、节水节电等成为日常习惯,促进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让美丽蓉城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提升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位势。坚持用深层次改革破解难题、用高水平开放激发活力,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定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深化改革“一号工程”,全面实施营商环境政策体系6.0版,加快流程再造、服务提质、监管提效。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加快“天府市民云”与“蓉易办”融合提升,打造社会资本“蓉易投”、人才用工“蓉易聘”、新型要素“蓉易用”等服务品牌,建成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依法推动许可准入事项100%网上可办,推行水电气讯等服务事项“一口受理、一次踏勘、一站办理”。深化政策要素“一网通享”,开设“政策直播间”,开展政策和企业“双画像”,推动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快审快兑,拓宽“税电指数贷”覆盖面,优化“蓉采贷”服务,新增信贷投放6500亿元以上。深化企业诉求“一键回应”,做优12345亲清在线,做到有诉必应、接诉即办、未诉先办,强化诉求大数据分析和源头治理,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打造有特色、有温度、有公信力的城市“总客服”。深化经济运行“一网统管”,开展跨部门“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健全经营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分批次实施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强化拖欠企业账款常态化预防清理,加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乱收费治理。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学习借鉴“晋江经验”,出台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专项清理,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尊重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创新创造,让企业放开手脚、轻装上阵,专心致志搞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建设智慧国资监管体系,在市场化重组整合、增强价值创造能力等方面攻坚突破,不断提升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增长8%以上。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力争取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全市资源要素交易信息“一张网”。深化招投标领域改革,升级打造跨部门、跨领域的招投标交易监管一体化平台,小额政府采购项目原则上全部预留给中小微企业。强化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稳慎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依法开展地下空间多元复合利用,推行租赁、弹性出让等差异化供地方式,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低效工业用地7500亩以上,全力支持高精尖、轻生产、低噪音等工业企业上楼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争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病种覆盖率达到90%。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开展自贸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推出更多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加快建设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建强国际门户枢纽。做强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加密洲际航线航班频次,全覆盖拓展亚洲主要城市直飞航线,补强冷链、跨境电商等货运设施,航空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增长5%、6%以上。完善国际铁路枢纽功能,加大中亚五国、东盟十国铁路及海铁联运班列开行力度,全力保障制造型、贸易型重点企业跨境运输需求,全年开行国际班列4500列以上。建强开放合作平台,提升打造中国—欧洲中心、中日(成都)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国别合作园区,争取获批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发挥“后大运”效应密切国际交流,赴外开展城市主题推介,邀请境外青少年来蓉交流学习,加快建设成都国际友谊公园,高标准筹备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坚持扩大开放之门、走稳改革之路,全面打通堵点、接通断点,在蓉城大地书写新时代“春天的故事”。


(八)坚定不移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共建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坚持以“民声”定“民生”,以人为本定供给、以真实需求匹配资源,办好老百姓身边的关键小事、民生实事,打造更有温度、更有内涵、更有质感、更有活力的幸福城市。


加强就业社保服务。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民生,校地协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促进行动,加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扶持力度、举办专场招聘会70场,实施万家社会组织“双创”促就业计划,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以上,力争成为全国首批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开展社保扩面提质专项行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升至94%以上,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购买职工互助保障15万人以上。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扩大住房公积金按月直付房租试点范围,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万套(间)、配租1.5万套(间),供应人才公寓1万套,住房公积金线上业务办理率提升至95%以上。全力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常态化开展关爱重点人群“敲门行动”,强化低保提标扩围、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和劳动者权益保障,提质扩面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等暖心项目,建成爱心慈善超市100个以上,新建公益慈善基金1000只,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000户以上,推动“美丽工坊”残疾人文创产品精品化发展,让每一位生活在成都的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和社会的温度。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85所、增加学位7万个以上,培育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50所以上,创建高品质幼儿园100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6%以上,在人口快速流入、学位供给紧张的区域科学匹配资源,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推动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成都大学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持续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深化“科创中国”试点,新增市级科普基地15个。更加关心“成长的烦恼”,持续加强校外培训治理,切实减轻学习压力,织密家校社协同联动的心理健康防护网,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提升至100%,丰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更多孩子告别“小焦虑”、不当“小胖墩”、不戴“小眼镜”!


加快建设健康成都。支持在蓉部省级医院创建国家级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推动部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县级医院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市中心医院、市三医院高新医院等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启动市级公立医院10个专科(专病)中心建设,打造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2个,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优化市民就医体验,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再提升工程,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医疗机构信用就医“一次付”试点,推动50家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做好各类传染病防控,普及救护知识20万人次以上,设立家庭过期药品定点回收药店400家以上。办好市第十五届运动会,建成社区运动角100个,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提升文化服务品质。加快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成都片区等红色文化地标,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力争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提速实施成都中国书法馆、三国文化研究展示中心等重大项目,强化工业遗存开发利用,支持成都博物馆等建设世界一流博物馆,打造“博物馆之都”。推进基层文化设施“亲民化”改造,创新实施“菜市书屋”等文化惠民项目,在街区、绿地等建设一批家门口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0万场次以上。实施古蜀文明探源、文物古籍保护、传统文化活化工程,加强宝墩、芒城等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保护利用,加大蜀锦、蜀绣、川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免费开放成都方志馆分馆7个、微方志馆50个,强化地名文化保护利用、完成100个“乡村著名”,鼓励打造更多文艺精品,让天府文化“活起来”“潮起来”,让城市留住根脉,让市民记住乡愁。


打造全龄友好社会。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实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行动,建成镇(街道)为老服务综合体30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30个,新建老年人助餐服务设施460个,为60岁以上独居老人安装独立式烟感报警器6000户以上,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融合,支持优质老年教育服务向街道、社区延伸,持续推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推进“养老服务”持续向“为老服务”转变。守护妇女儿童平安幸福就是长久守护万家灯火通明,深入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实施“蓉城女性六大行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拓展生育保险参保和支付范围,增加公共场所母婴友好设施,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出台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市级示范性托育机构增至65家以上,儿童友好社区覆盖率达到75%。建好青年发展型城市,升级青年人才驿站,打造青少年综合服务示范小站30个,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让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共同成长。始终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始终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放在首位,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九)坚定不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打造智慧韧性安全城市。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快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创新,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


提质打造智慧蓉城。优化完善“王”字型城市运行管理架构,纵深推进“三级平台、五级应用”,做强事件中枢,建好“城市一张图”,推动市级部门城运分中心全量接入市城运平台,完善“智能感知—及时预警—快速处置”工作闭环,加快推动城市治理末端向村(社区)、网格(小区)拓展延伸。以数据质量提升工作质量,完善人口、电子证照等数据资源库,迭代升级1926项城市运行数字体征,推进三级首席数据官、数据执行官、数据专员实战化运行,整合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加快技术、业务、数据融合。强化场景实验室功能,上线运行智慧共享停车、城市生命线工程等多跨协同应用场景20个以上,推动“一地创新、多地复用”,加快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综合实验基地,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能力,让城市运转更聪明、更智慧。


优化完善基层治理。深化“微网实格”治理,加强城乡网格营建,健全行政、专业和群团力量下沉网格机制,打通服务市民的“最后一米”。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深入实施小区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促进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四方联动,建立完善自治机制,推动物业服务提质和业委会规范运行,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深耕善治”,完善矛盾纠纷防范化解机制,开展“百镇千村万居”村规民约修订行动,新建社区法律之家19个。常态化实施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养犬等提升行动,创新开展“平凡之善·守护照亮城市的文明之光”等品牌活动,用心礼遇每一次“善行义举”、每一位“成都好人”,让文明成为城市最动人的靓丽风景。


持续加强精细管理。深入推进片区更新,打造特色街区20条,新实施15个片区既有建筑风貌提升,改造老旧院落630个。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和精修细补,实施水、电、气隐患治理等“里子工程”,治理病害井盖2万座,推动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800台,新增网络覆盖电梯8000台以上。加强城市灯光和色彩管理,编制城市街面公共设施色彩控制手册,新启动建设未来公园社区25个,建成美丽街区30个、美丽街巷30条、美丽街角650个、社区美空间50个,推进城市照明低碳化、高品质发展,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城市昼夜景观。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丰富小缝小补、特色餐饮、家政便民等服务业态,更好满足市民改裤脚、配钥匙、磨菜刀、修水电等家门口的生活需求,试点建设“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100个,加强小摊小店规范管理和关心关爱,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精心呵护幸福成都浓浓的烟火气。


提速建设韧性城市。夯实城市安全根基,加快建设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3个,建成Ⅰ类应急避难场所8个,组建航空消防救援大队,打造5分钟消防救援圈。启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等大排查大整治,加强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全面强化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治理,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加大存量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深入实施“蓉耀工程”,加快构建500千伏“立体双环”网架结构,开工建设简阳燃机调峰电站、大邑抽水蓄能电站,加快新型储能电站建设,打造5个行业级、2个区域级子虚拟电厂,实施新型充换电“一张网”攻坚行动,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力争电网安全承载能力提升至2040万千瓦。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纵深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加大“盗抢骗”“食药环”、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打击整治力度,坚决捍卫国家安全,坚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