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华芯资本公众号并发送“人形机器人”可获得PDF报告《人形机器人行业2025年度策略:人工智能的终极载体,量产在即开启十年产业大周期》。

Q1:人形机器人行业当前的核心发展趋势是什么?
A1:行业正迈向量产化与智能化新阶段,AI技术成为关键驱动力。
1)量产化加速:特斯拉Optimus预计2025年产量达千台级别,2026年或增至5-10万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工厂需求或达50万台。
2)AI赋能通用性:以ChatGPT为代表的端到端大模型技术,解决了人形机器人自主决策和环境适应的难题,使其从单一场景向通用场景突破。
3)产业链分工明确:特斯拉(T链)和华为领衔国内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如谐波减速器、灵巧手)成为竞争焦点。

Q2:特斯拉Optimus的量产进展如何?哪些环节最具投资确定性?
A2:特斯拉Optimus迭代迅速,硬件成熟度显著提升。
  • 量产规划:2025年产量预计达千台,2026年目标扩产至5-10万台,2027年或突破50万台。
  • 核心供应链:
1)Tier1供应商:三花智控(热管理)、拓普集团(底盘结构)绑定特斯拉,确定性最高。
2)谐波减速器:绿的谐波(国产龙头)和哈默纳科(日本巨头)占据主导,国产替代加速。
3)灵巧手:短期内以外资为主,长期关注兆威机电、鸣志电器等国产替代机会。

Q3:谐波减速器为何是人形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国产企业有何优势?
A3:谐波减速器因体积小、精度高,成为人形机器人旋转关节的首选。
1)技术难点:需解决棘轮效应、共振现象及减重问题,量产依赖工艺经验(如柔轮装配)。
2)竞争格局:哈默纳科全球市占率38%,但扩产缓慢;绿的谐波(市占率26%)凭借成本优势(价格低30%)和快速扩产能力(目标产能100万台/年),有望抢占份额。
3)国产替代逻辑:环保限制和人力成本使日本扩产困难,中国产业链成本低、响应快。


Q4:华为如何布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A4:华为以“大模型+算力”为核心,推动具身智能落地。
技术布局:
1)盘古大模型提供AI决策能力,异腾芯片支撑算力需求。
2)与兆威机电(微型传动)、拓斯达(工业机器人)等16家企业合作,加速技术外溢。
投资主线:
1)整机制造:关注拓斯达、埃夫特等与华为联创的智能工作站项目。
2)核心零部件:兆威机电(灵巧手传动)、禾川科技(伺服系统)有望受益。
3)潜力场景:汽车工厂(质检/总装)、家庭服务(端茶倒水)为初期落地方向。

Q5: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多大?哪些应用场景将率先爆发?
A5:汽车工厂是短期核心场景,长期向服务业扩展。
市场测算:
1)2030年特斯拉工厂需求12.5万台,全球新能源汽车工厂需求50万台。
2)谐波减速器市场规模或达751亿元(2035年),灵巧手电机市场618亿元。
场景优先级:
1)汽车制造:总装环节自动化率仅10%,人形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安装、质检。
2)物流与零售:轮式机器人(成本低)优先切入C端配送、仓储管理。
3)家庭服务:需等待AI交互和安全性技术成熟,预计2030年后放量。

Q6:投资该行业需警惕哪些风险?
A6:三大风险需重点关注:
1)技术迭代风险:灵巧手、传感器等技术路线未定型,现有供应商可能被替代。
2)量产不及预期:核心零部件(如行星滚柱丝杠)加工难度高,或拖累降本进度。
3)地缘政治风险:中美贸易摩擦或影响芯片、精密部件供应链稳定性。

结语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硬件迭代+AI突破”的关键节点,特斯拉与华为分别引领全球和国内产业链发展。投资者需聚焦高确定性环节(T链、谐波减速器),同时关注华为链的预期差机会。短期看汽车工厂落地,长期押注通用场景突破,但需警惕技术路径变化与国际局势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END/

最近我们要组织一系列关于【AI、半导体、新材料】闭门会议,有兴趣的同学,非常欢迎和我们多多交流,互相探讨,一起成长(华芯资本梁东健,VX:sinbal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