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从贺信中,深刻感受到国家对发展人工智能的决心和力度!明确指出了人工智能对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重要性。直接表达了国家对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高度重视。
下面将从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这三方面进行探究。

人工智能驱动全球重构:产业、经济与民生的协同进化!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擘画了宏伟蓝图,预计到 2027 年,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的融合普及率将超过 70%,2030 年这一比例将跃升至 90% 以上,到 2035 年,我国将全面迈入智能经济社会的崭新阶段。
这一规划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对前沿技术发展的前瞻性布局,更预示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将迎来颠覆性变革,全球产业格局也将随之重塑。
与蒸汽机、电力等传统通用技术不同,人工智能以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民生福祉这三大关键维度,重新构建世界的运行逻辑。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是“人工智能 +” 行动的核心驱动力
当下,这种融合已从初期单纯的技术应用,逐步进阶为“技术突破 - 场景验证 - 生态进化”的良性循环。在 2024 年,DeepSeek 公司发布的最新开源模型 DeepSeek—R1 凭借其卓越性能与出色的用户体验,在春节期间迅速火爆出圈,荣登应用商店下载量榜单前列。
这一技术成果与制造业紧密结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例如,比亚迪在生产线上引入先进的人形机器人,生产线自动化率一举提升至 95%,原本作为成本中心的制造环节,如今成功转变为利润增长点。
再看智能网联汽车领域,2024 年 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 “车路云一体化” 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大力推动产业发展。7 月,20 个城市(联合体)入选试点名单,这一举措加速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落地与规模化应用,展现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技术前沿,随着人工智能不断突破,未来有望实现更为复杂的多模态交互,如语音、图像、触觉等多种感知方式的融合,使机器能更精准地理解人类意图,进一步拓展应用边界,形成更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
中国在全球 AI 专利数量占比已达 60%,数据企业数量超40万家,充分彰显了在这一融合趋势下的强大创新实力,为产业变革持续提供强劲动力。

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动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从微观层面来看,2024 年,圆通速递的快递物流行业垂直大模型 “智多星” 在智能客服、智能分拣等场景广泛应用。在客服环节,AI 客服处理请求占比高达 85%;分拣环节,智能分拣系统单秒分拣量可达 5000 件,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 3 倍之多,极大提升了物流效率。
北京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全流程智能管控,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从中观层面分析,AI 促使产业从以往单纯的 “规模扩张” 模式,逐步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驱动”转变。
数据显示,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在 AI 推动下年均提升 2.3 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宏观视角审视,AI对 GDP 增长的直接贡献率达 0.8%,全球生成式 AI 市场规模预计在 2025 年将飙升至 1.2 万亿美元,间接贡献更是高达15.7万亿美元。
更为关键的是,AI 彻底改变了全球产业链的分工逻辑,算力、数据和算法已取代传统要素,成为核心竞争力。中国在智能手机产量、新安装工业机器人数量方面占据全球超 50% 的份额,战略性新兴产业占 GDP 比重突破 13%,其中 AI 相关产业贡献率超过 40%,正稳步从“中国制造”迈向 “中国智造”,在全球产业格局重塑进程中占据主动地位。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有望进一步深入各产业核心环节,实现生产、管理、营销等全流程的智能化协同,挖掘更多潜在经济增长点,推动全球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理念
“人工智能 +” 行动将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借助技术的普惠性,致力于缩小公共服务的差距。
根据规划,到 2027 年,医疗、教育等领域智能体应用普及率将超过 70%,这将打破优质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更多人受益。在医疗领域,2024 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展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几秒钟内就能呈现智能诊断、远程医疗服务等最新学术研究案例及分析,为医疗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偏远地区患者也能借此享受到高水平的诊断服务。
教育领域,智能辅导系统日益成熟,能够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变革不仅仅是工具的升级换代,更是对生活范式的全面重构,让科技发展成果切实惠及全体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筑牢坚实基础。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或许在家庭生活中,智能设备能够全方位照料老人和儿童,提供健康监测、娱乐陪伴等贴心服务。
在出行方面,智能交通系统将实现零拥堵、零事故,让出行更加便捷、安全,极大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从全球视野来看,传统以要素成本为导向的分工模式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数据驱动的全新模式。中国凭借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智能经济竞争中优势尽显。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行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仍面临诸多挑战,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攻关突破,数据治理体系需持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也需加大。
随着大踏步迈向2035 年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阶段的目标,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将迎来全方位、深层次的革新,中国也必将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确立引领地位!
【文章数据来源与案例出处】
1、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来源:中国政府网官方发布。
2、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 “车路云一体化” 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2024 年 1 月),来源:工信部官方解读。
3、 DeepSeek—R1,2024 年春节期间登上应用商店下载量榜单前列......。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报道。
4、比亚迪生产线应用人形机器人......。来源:企业公开技术改造信息及行业分析报告。
5、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 60%......。来源:2025 年 8 月国家数据局发布数据。
6、圆通速递 “智多星” 大模型应用。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对圆通速递负责人的采访报道。
7、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来源:基于工信部 2024 年产业技术创新报告估算。
8、全球生成式 AI 市场规模。来源:IDC《全球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支出指南》(2025 年 V1 版)。
9、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及新华网报道。
1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4 年 12 月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央广网报道。
11、生成式人工智能医疗应用。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展示报告。
12、教育领域智能辅导系统。来源:教育科技企业实践案例及行业应用报告。
13、AI 对 GDP 增长直接贡献率达 0.8%......。来源:基于高盛 2024 年 1 月研究报告及国内产业经济分析。
14、中国智能手机产量、新安装工业机器人数量占全球超 50%......。来源:国家统计局及行业协会数据汇总。
【独家视角】80周年阅兵AI “新面孔” 亮相!人工智能支撑国防 “智慧未来”
京津冀“人工智能+消费”前沿视角:藏着普通人能抓住的经济增量机会!
独家重磅干货!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京津冀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