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数据交易所“五巨头”格局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国家数据交易所正以“京沪广深贵”为核心,构建起全国性数据交易网络。截至2025年4月,全国已成立72家数据交易场所,但五大头部交易所仍占据主导地位:

1. 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北数所)
作为全国首个跨境数据交易试点平台,北数所依托北京科技创新资源,2024年交易规模突破45亿元,累计发放27张数据资产登记凭证,首创区块链存证技术保障交易安全。其跨境标准制定能力突出,牵头编制《数据可信流通跨域管控技术规范》等5项国家级标准。
2. 上海数据交易所(上数所)
以“数商”生态和国际化布局见长,2024年交易额超11亿元,挂牌产品超2100个。其“4不5可6类”数字资产分类体系(如文博衍生、数据知识产权)成为行业标杆,并与亚马逊云合作探索“数据交易所+全球平台”模式。
3. 深圳数据交易所(深数所)
凭借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2024年交易规模超50亿元,跨境交易额达1.1亿元,累计挂牌1800余种产品。首创“动态合规四道防线”降低企业成本,落地国内首单场内跨境数据交易。
4. 广州数据交易所(广数所)
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2024年交易额超25亿元,覆盖23个行业1360项标的。创新“交易证据链证书”赋能实体经济,例如为柚子产业开发种植监测数据。
5.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贵数所)
作为全球首家大数据交易所,2024年交易额超20亿元,累计上架1480个产品,重组后构建“服务中心+公司”双轨运营模式,推动数据跨域流通。
二、数据交易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国家数据交易市场呈现“规模跃升、技术驱动、政策护航”的三大特征:
- 市场规模:2022年交易额达876.8亿元,占全球13.4%、亚洲66.5%;预计2025年将突破2000亿元。
- 技术创新: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广泛应用,如北数所“数字交易合约”实现全流程存证,深数所通过隐私计算保障跨境数据安全。
- 政策支持:2024年《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等文件推动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29省已成立数据交易机构,国家数据局成立进一步规范行业生态。
三、数字资产交易的多元化探索
当前交易标的从原始数据延伸至衍生服务,形成六大核心类别:
1. 数据接口(API)与数据集:占比超60%,如金融风控、智慧城市等场景的标准化数据接口。
2. 数字文创与文博衍生:上海数交所推出故宫文创数字藏品,贵州开发民族文化数据产品。
3. 产业数据应用:广数所的农业种植监测数据、深数所的跨境贸易数据等赋能实体经济。
4. 数据知识产权:上海数交所登记数据版权,深圳推动企业数据资产入表。
5. 公共数据服务:广州上线政务数据自助打印平台,海南数据超市提供政府服务数据。
6. 跨境数据流通:深数所、北数所通过隐私计算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探索国际数据互认。
四、挑战与未来趋势

尽管发展迅猛,行业仍面临数据确权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2024年头部交易所联合签署《数博宣言》,推动213个互通需求池建设,未来或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区域特色专区”的协同格局。同时,算力剥离、AI模型交易等新形态加速涌现,数据资产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
从贵阳的全球首创到北上的国际引领,国家数据交易所正以“数据要素化”为引擎,重塑数字经济版图。随着政策完善与技术创新,这场关乎未来的数据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