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4 年,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智能聊天机器人与人类的深度对话,到 AI 对图片进行创意转换,从优化游戏 NPC 行为,到利用大模型规范 AI 网络行为,AI 的身影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2025 年对于 AI 发展至关重要。部分人预测 2025 年将迎来通用人工智能(AGI),可能对人类社会秩序产生冲击;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鉴于当前 AI 尚未通过图灵测试,断言其挑战人类社会还为时尚早。但不可否认的是,凭借强大的学习能力,AI 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进步,无论是消费应用端,还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环节,都深受其影响而发生深刻变革。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五日,第七届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AMD展台的“AI+文物修复”技术展示。新华社记者王益亮摄



01


AI 助力生活与工作便捷化

清晨醒来,许多人会习惯性地呼唤:“小度小度,拉开窗帘,播放音乐。” 如今,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取代了以往向家人求助的方式。

回首往昔,AI 语音助手曾因理解能力欠佳被戏称为 “人工智障”,但如今它们已成功蜕变,不仅能熟练控制智能家居设备,如开启窗帘、烧热水、指挥扫地机器人清洁房间,甚至能在寒冬为用户订购 3 公里外的热奶茶,还能像 “小小保姆” 一样给孩子讲故事、出数学题。这一巨大转变充分彰显了 AI 卓越的机器学习能力。

早在 2017 年,人工智能专家沈向洋就曾指出 “得语言者得天下”。对于 AI 而言,从简单的 “一问一答” 迈向 “连续对话”,是实现从 “机器学习” 到 “机器智能” 飞跃的关键,也是未来十年 AI 在自然语言理解领域亟待突破的核心方向。事实证明,这一进程进展迅速。2022 年 11 月,ChatGPT 横空出世,引发全球关注,其实现的连续对话功能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随后,国内互联网巨头阿里、百度等也纷纷推出同类大模型产品,并加速推向市场。

尽管初期国产 AI 面临诸多质疑,但经过两年多广大网友的使用与反馈训练,其在汉语语义表达和理解方面取得了显著提升。如今,国产 AI 不仅在语音助手领域广泛应用,还在其他众多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应用场景。

以新闻工作为例,在稿件编校流程中,AI 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迅速检测出稿件中的差错,并在与记者和编辑的多次互动中持续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 “创作逻辑”。随着学习的深入,具备 AI 搜索和写作功能的工具在文字创作领域得到了广泛普及。比如,受年轻人喜爱的夸克助手,通过 AI 搜索和写作功能有效提升了办公效率。对于文字工作者而言,AI 不仅能快速提供稿件框架和写作思路,还能依据不同机构或稿件的风格进行个性化定制,极大地缓解了 “差错焦虑”。

在旅游出行方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4 年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高达 42.37 亿,同比增长 15.3%。如此庞大的出游人群每次出行都为 AI 积累了宝贵的学习数据。如今,年轻人在规划旅行时找到了便捷途径 —— 只需将目的地和预算告知 AI,就能获得多份精心生成的旅行攻略,然后按需选择即可。以夸克为例,2024 年 9 月,用户通过其 AI 搜索功能生成的个性化出游规划近 800 万份。“95 后” 北京青年张先生表示,计划春节带家人去三亚旅游时,因自行做攻略繁琐且易引发家庭矛盾,便选择借助 AI 生成攻略。这份攻略不仅涵盖交通、景点、酒店等详细信息,还提供了拍照打卡等实用建议,既高效又实用。



02


AI 推动产业升级进程

2024 年,全球首部 AI 生成的长篇电影《Our T2 Remake》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线下首映。影片讲述了具有 “自我意识” 的 AI 派遣聊天机器人穿越时空试图摧毁 “人类反抗军” 首领的故事。这部电影在 OpenAI 发布文生视频大模型 Sora 后不久便亮相,尽管画面制作存在瑕疵且未被传统电影人完全认可,但它充分展示了 AI 在自然语言学习与理解方面的惊人天赋。

在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制作中,导演郭帆透露 AI 技术在角色塑造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可根据剧本需求精准改变角色年龄和声线。在电影特效制作领域,AI 更是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过去,一帧特效制作成本高昂且耗时漫长,如今借助 AI 技术,瞬间即可完成,极大地丰富了电影制作资源,为观众带来震撼视觉体验的同时,也为科研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工业生产领域,AI 依托强大算力基础大展身手。福建泉州一家制造业企业的 “灯塔工厂” 便是典型代表,车间内 5G 无人车高效运输物料,生产数据实时反馈在大屏幕上,人力需求大幅减少。该工厂借助 AI 技术,五分钟就能生产出一个高品质工业制成品,合格率高达 99%,订单交付时效提升 25%。据 2024 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数据,我国已建成 1200 多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 230 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全球 172 家 “灯塔工厂” 中 72 家位于中国,占比超 42%。截至 2024 年 10 月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营收同比增长 28%,工业软件产品收入同比增长 7%,智能协作及物流仓储机器人产量居全球领先地位。正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胡坚波所言,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推动制造业效率变革,有望引领工厂研发、生产、组织和服务全方位革新。

在医疗健康领域,AI 也在重塑传统认知。北京某医院在肺结节诊断方面,借助 AI 技术,医生能在两分钟内全面了解患者体内肺小结节状况,即使是微小至 1 - 3 毫米的病灶也难以遁形,其早期肺癌筛查准确率超 80%,能快速区分低危、中危、高危病灶,显著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03


AI 发展中的问题与隐忧

美国著名 AI 投资人、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 2024 年乐观预测,通用人工智能最快将于 2025 年底实现。与普通 AI 相比,通用人工智能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智能水平,甚至能像人类一样自主发现并执行任务,这引发了人们对其可能威胁人类地位的担忧。

在消费级 AI 应用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部分用户试图利用 AI 获取非法信息,例如,当以巧妙的误导性方式向 AI 询问赌博网站信息时,某些 AI 可能会因无法准确识别意图而被 “诱导” 提供不良内容。一位 AI 训练算法工程师指出,AI 虽聪明但仍不及人类智慧,在面对人类复杂的语言技巧如 “正话反说” 或 “阴阳怪气” 时,容易出现判断失误,进而影响其学习和决策。

AI 大模型的优化依赖大量文本语料,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吸收用户的语言和行为模式。2024 年,某儿童手表因对用户提问给出带有种族歧视和贬损性的回应而引发舆论风波,还有一些搭载 AI 大模型的儿童电子产品在与孩子互动时出现爆粗口、错误引导等问题,严重危害下一代价值观的形成。这些问题根源在于 “数据污染” 和 “数据投毒”,不法分子故意向 AI 输入不良信息,污染了 AI 的训练数据,导致其输出异常内容。

在当前阶段,尽管 AI 功能强大,但仍无法替代人类决策。2024 年 11 月 6 日,沪渝高速湖北仙桃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蓝色小轿车在开启 “自动驾驶” 功能时,司机打瞌睡,虽听到系统警示但未能及时刹车,导致追尾面包车,面包车失控撞护栏后又被小轿车再次撞击,所幸无人员伤亡。类似因过度依赖 AI 驾驶而引发的事故在 2024 年频繁发生。一位资深交警提醒,切勿轻信汽车销售对智能驾驶的过度宣传,生命安全至关重要,驾驶方向盘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随着 AI 应用的日益广泛,人们对其过度依赖的问题也逐渐凸显。部分用户在使用 AI 提炼参考资料观点后,逐渐丧失了自主阅读和总结的能力,甚至在一些专业领域,如质检、医疗影像诊断、教育测验设计等,也存在因过度依赖 AI 而可能导致专业技能退化的风险。



04


应对 AI 发展的策略与方向

202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杰佛里・辛顿强调应加强 AI 监管的国际合作,防范 AI 对人类生存构成 “重大威胁”。然而,另一位 AI 研究学者杨立昆则认为,当前 AI 与人类智能仍相距甚远,所谓 AI “毁灭人类” 仅存在于科幻想象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反映出学界和业界在 AI 发展问题上的深刻分歧。如何确保 AI 助力人类发展而非取代人类,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当前 AI 发展的技术瓶颈来看,以人类自然语言为学习语料的 AI 大模型面临诸多限制。一方面,互联网上公开的自然语言文本语料已被大量挖掘利用,数据资源逐渐枯竭;另一方面,训练千亿甚至万亿参数的 AI 大模型需要耗费巨额电力能源和大量 AI 芯片算力,成本高昂,导致部分资本撤离,一些项目进展受阻。短期内能否突破发展出具备人脑综合高级认知能力的 AI 大模型仍充满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以科学数据为学习基础的科研大模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我国在科学数据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科研大模型研发方面进展顺利。同时,我国在类脑脉冲等新型低能耗大模型领域布局多年,若能获得充足资源支持,有望在科研大模型和类脑脉冲大模型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在 AI 应用层面,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数据显示,美国 AI 头部大模型应用规模是中国的近 100 倍,活跃用户数是中国的近 10 倍,使用频率也高出一个数量级。但我国 AI 产品也在快速成长,如夸克用户规模已突破 2 亿,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2024 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表明,截至 2023 年底,国内人工智能初创企业风险融资额为 2333.5 亿美元,而美国超过 4000 亿美元。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白惠天指出,我国同样面临 “耐心资本不足” 的问题,要推动 AI 长远发展,需吸引更多耐心资本投入,为科研人员提供坚实保障。

此外,构建合理的 AI 人才发展梯队至关重要。自 2017 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来,我国始终将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 AI 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完善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与梯队建设,积极引进全球顶尖和青年人才,为 AI 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 2025 年,AI 技术必将持续发展并带来更多惊喜,我们应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推动 AI 与人类社会和谐共进。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