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产业园不断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明确主导产业、提升企业服务、区园联动等系列举措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全市产业园区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整体实力显著提升,成为广州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重要载体,有力地促进了广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着区域整体实力提升。因此,广州市产业园区商会联合广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共同策划了这次“制造业立市,推动广州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调研。从本期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报告开始,园区商会公众号将发布系列专题报道,推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广州市产业园区。



按照广州市最新提出的相关产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制造业立市”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产生新一轮变革,产业载体从纯办公单一业态,向实现研发、生产、销售总部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园业态转变,广州市产业园正在“脱虚向实”,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将会成为驱动广州经济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引擎之一。


6月15日,在广州华南新材料创新园内一场交易会在热热闹闹举行。一上午展会通过线上、线下吸引过万人,企业之间达成交易额接近1亿元。


广州华南新材料创新园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泽帆说:“这个‘华交会’已举办六年。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把企业召集起来,搞展会、做交流,让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先做好邻居的生意”。 


其实,这只是广州众多产业园提供创新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广州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企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扩大,产业园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和空间,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研发生产、产业聚集、产业服务以及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广州市主动登记及商会采集汇总到的各类园区约有1700多家,比上年同期增长超过50%。近两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产业园的增长速度依然强劲,预计今年可能超过2000家。


广州市产业园区商会迄今已连续3年发布《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情况分析报告》。据不完全统计,按照市中心五区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其他六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标准,有明确运营主体、有产业招商方向、物业权属清晰的产业园共有451个,入驻企业约5万家,总占地面积约5000万平方米。其中不乏高新技术企业、两高四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


2022年,在“制造业立市”大背景下,广州市提出要全面建设“一树五枝”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一树”代表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五枝”代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高端装备五大支柱产业。


产业园,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培育先进产业、实现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的重要依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更多优质载体打造高端制造业产业空间,是实现产业园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经过新一轮“脱虚向实”蝶变,推动产业园提质增效,广州市产业园将成为驱动广州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关键引擎之一。


▲华新园“华交会”


产业园的前世今生


其实产业园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不长。从1979年深圳设立第一个产业园——蛇口工业区开始,业内人士通常把我国产业园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起步、创建与探索阶段(1979年~1991年)。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园区行政化。当时还没有园区概念,蛇口工业区的“区”这一概念,与今天的行政区划概念相当,区内企业主要由政府划拨。


第二阶段,成长与快速推进阶段(1992年~2002年)。这个阶段发展的最重要标志是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产业园发展也随之进入成长与快速推进的阶段。上海张江高科、苏州工业园等相继成立。这一时期还有一个重要时间节点是2001年,我国加入WTO,随后贸易迎来十年黄金发展期,现代工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逐渐集聚,再加上城市化进程加速,各地产业园如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第三阶段,整顿调整阶段(2003年~2015年)。这一阶段以2003年为时间节点,我国开始有意识地对产业园进行整顿、调整。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到2003年,我国的开发区数量从14个(首批命名为“经济技术开发区”)迅速增加到6866个,开发区以及产业园区的爆发式增长,导致地方政府之间产生恶性竞争和企业的随意迁移。在我国加入WTO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形势要求各地产业园必须迈向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各地政府开始引入社会资本,产业园在产业集聚、产业链完善以及产城一体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第四阶段,转型升级阶段(2016年~至今)。从2016年开始,面对国家出台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传统房企纷纷开始寻求转型,提供载体的产业地产成为热门首选。在供给侧改革、“制造业立市”的大背景下,政府鼓励各地发展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产业园迎来新一轮的资本扩张,也迎来新一轮的转型与升级。


广州产业园的转型升级


在此轮专题调研中,调研团队实地走访了16个产业园。尽管每个产业园选择的定位与发展路径不同,如工业园、科技园、创意园、特色产业园等。但是,这些产业园的运营方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产业园发展迄今不再是一个单纯收租的物理空间,产业园必须成为培育企业、发展产业的载体。产业园既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空间承载形式,也是衡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产业园肩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城融合等重要使命。基于这样的共同认知,广州产业园的转型升级目前呈现三种新的趋势:


一是产业园发展与区域产业经济接轨,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集聚。许多产业园都会根据所在区域、政府指引的重点发展产业确定自己的招商方向,实施重点产业导入。


据广州民营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吴楠介绍,民科园以“一核三园”(“一核”指的是未来产业创新核心区;“三园”指的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美丽健康产业园、智能家居产业园)为布局,入驻企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包括:上交所主板上市企业“白云电器”,其与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扬新技术研究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发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全寿命周期智能运维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项目,被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鉴定为“行业首创、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中国密封胶行业的佼佼者“白云化工”,其创造了30多项密封胶国内行业第一与唯一标准,正在逐步转变为智能化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业企业。


广州乐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陈叙伦认为:“很多产业园招商都是来者不拒,但是我们认为,招商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最合适’和‘最具共生价值’的企业;如果不合适,对企业、产业园双方的未来发展都是不利的,因此我们会婉言谢绝不合适的企业入驻。”


很多产业园的运营方都与陈叙伦的观点不谋而合。宏太智慧谷就有类似的案例:开园之初一个有实力的企业要租2万平方米,算上押金,园区能收到600万元的租金,同时每个月还有100万元的收入。但是园区调查发现,这家企业并不属于ABC+产业范畴,因此拒绝了这家企业进驻。后来,这个2万平方米的空间花了1年半的时间重新完成招租,因此减少了1000多万元的收入。宏太智慧谷董事长江枚元认为:“产业园一定要有规划、有定位,如果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引进,很容易就变成“农贸市场”。我们就是要做专业化的产业园区,不能像有些“二房东”那样只看到眼前利益!”


在广州市产业园区商会最新发布的《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情况分析报告》中有这样的分析:广州市大概有近百家产业园明确了第一主导产业;属于“高质量产业园梯队”的产业园,其主导产业清晰,主导产业占比40%以上;属于“特色产业园梯队”的产业园,其有明确的招商方向,并且具备三类以下产业导入目标。


二是产业园的盈利模式正在从传统的“物业租售模式”向“投资共生模式”转变。在此轮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产业园正在尝试通过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入股园区具有创新性、成长性的企业,以此“共生共存”,共同享受成长收益。


这种转变在一些自持型的产业园表现得尤为明显。像平安集团自持的产业园“平安硅谷”,运营方专门设立金融服务中心——“金融超市”,联合南粤基金等20多家金融机构为入园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量身定制金融产品。运营方还专门成立了产业引导基金,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平安硅谷”的运营方——广州利之城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钟智威认为:“园区与企业的关系,是一种相互扶持、共生共存的关系。园区负责筑巢,为企业打造舒适的空间,辅以特色的服务;企业快速成长,成为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为园区吸引更多的产业和企业入驻。”


三是产业园从“管理园区”向“运营园区”转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产业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运营”概念,这意味着,产业园管理模式正在发生质的转变。


产业园区的运营管理不像传统地产项目,完成租售、做好物业管理就万事大吉。产业园的管理需要运营思维,需要坚持长期主义,避免短期行为。


智汇park的运营商——智汇集团就是“长期主义”的践行者,其坚持自己的错位经营策略,矢志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产业园,在谭浚伟和他的运营团队看来,即使园区已经完成招商达到“满租”的状态,但是“微改造”不能停止,不管是车顶顶棚还是厕所,只要设计、装修存在影响景观、使用不便或者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就应该及时改进和提升。因此在智汇park,每天都有“微改造”在悄然进行。


▲智汇PARK


广州产业园面临的问题


在最新发布《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情况分析报告》中,广州市产业园区商会结合451个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对产业园区进行了梯队的分类。其中,14个园区属于“高质量产业园梯队”,拥有清晰的主导产业;68个园区属于“特色产业园梯队”,该类园区具有明确的招商方向。


由此来看,广州市产业园的发展还不平衡,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仍存在较大一批主导产业不够聚焦、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尚未形成产业生态链的产业园。


据了解,广州市产业园发展存在五方面的问题:

一是园区发展空间载体严重不足,导致其产业发展受限;

二是园区物业业态功能较为单一,较多产业园只有纯办公业态,或者只有纯厂房业态,无法满足企业多元化发展需求;

三是产业招商缺乏精准定位,招商模式较为传统;

四是缺乏长期的产业规划和运营思维,空间布局存在重复建设多、个性化设计少;

五是运营方尚未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很多服务停留于口号式的炒作概念,尚未具备提供专业性、个性化、有价值的服务能力。


产业园作为承载产业发展的空间,其发展对区域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在此,我们期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产业园的规划与建设,也建议产业园运营方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产业先行、坚持运营思维,加强与链主企业合作,依托链主企业的影响力,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更多的主导产业清晰、产业链条完整、产业生态集聚、服务资源充分、服务体系完善的高质量发展产业园。


▲珠江钢琴创梦园



策划编辑:
广州市产业园区商会
广州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院
作者:罗明如、清水


广州市产业园区商会

园区规划|产业研究

运营咨询|园区服务

渠道对接|人才培养

中外交流|政策建言

—联系我们—

秘书长 罗明如   020-83707352

副秘书长 黄彩霞    020-83522271

会员部  / 办公室  020-83707165

项目部    020-83528299

商会秘书处传真  020-83701283

入会联系方式 155-2132-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