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港生

聯繫一心


8月8日至12日,由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中国青年精英项目主办,广东省青联协助举办的创享大湾区2022“Z世代”青年文化创客营走进广州、佛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30余名内地及港澳学生,携手来自17个国家的20名国际留学生开启为期一周的湾区文化之旅。



中外青年在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合影留念。


8月8日上午,创客营开营仪式在广州中国大酒店举行。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副主任陈芃,团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梁均达,省青联常委、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以及中外青年代表共60人参加。陈芃在致辞中指出,希望中外青年在人文、科技、生态等领域了解和体验大湾区的同时,加强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进一步去体验、去探索大湾区的青年价值和青年机遇。梁均达表示,青年人充满了蓬勃的朝气,是祖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未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将大力促进中外青年友好往来,推动中外青年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营仪式现场。


活动期间,50余名中外青年代表通过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创新工作坊等形式建立对大湾区和岭南文化的理解,并在专业导师的带领下,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文、科技、生态三个主题进行分小组沉浸式交流,最终以创意视频和青年报告的形式,呈现Z世代对新时代背景下大湾区及世界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外青年分组进行交流讨论。


中外青年听广州酒家点心师傅现场教学、讲授广府饮茶文化,一起制作品尝经典粤式点心;在广州K11体验艺术创作工作坊,感受先锋艺术的魅力;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海珠湿地感受绿色湾区和生态环境之美;参访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工美港国际数字创新中心、广东工业设计城、碧桂园总部和博智林机器人公司等,深入了解湾区城市规划和科技创新发展。


中外青年在广州酒家体验制作粤式点心。


走进华南国家植物园参观。




参观碧桂园历史文化展馆。


在走访中,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荷兰建筑师和马町表示,各国的青年代表们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专业背景,通过这次交流,大家可以一起探索、想象未来、创造未来。来自中国香港的黄翠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充满活力,为年轻人提供成长发展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朝气蓬勃其实特别能吸引到我。”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韩国留学生李采英说,“这次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很荣幸能跟他们一起,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她表示,一提到大湾区,她就想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青年,一个是创新,这两者结合起来才会有真正的大湾区。卢旺达青年SYLVADORBAZIRIHE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的中文名叫艾笑,在我踏入广州的那一刻,我就觉得这里地域文化味道是很浓郁的,大家讲粤语的感觉很亲切。”




粤港联秘书处成员 邓暮然 创客营感想:

邓暮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级 粤港联秘书处成员


我非常榮幸能夠參加由中國國際青年交流中心、中國青年精英項目主辦,廣東省青聯協助舉辦的創享大灣區2022“Z世代青年文化創客營,走進廣州、佛山,與其他高校的內地及港澳學生,以及來自17個國家的20名國際留學生從人文、生態、科技三個領域開展我們的灣區文化探索之旅。我將會從以下四個方面淺談一下我們這次交流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第一天大家從五湖四海來到羊城,我們的旅程由簡單的破冰遊戲開始寫下篇章。

第二天,我們聆聽了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博士以《大灣區共同體建設與機遇》為題的講座,以及K11 Craft and Guild Foundation董事莫翠瑜女士為我們帶來《Chinese is cool!文化傳承與復興,喜新不厭舊》的專題;參觀了港澳青年之家天河總部,並聆聽了由青華大學副教授、荷蘭建築師Mr. Martin de Geus以《One World, Two Future》為題,及職業科普博主白國龍老師的《實踐經驗傳播策略呈現技巧》分享;聆聽了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熊浩老師帶來的《認同衝突與共同體的生成》講座及互動環節。

第三天,我們參訪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團一大紀念館、琶洲工美港創意園數字創新中心、九五動畫及北辰青年創業基地和海珠濕地公園。

第四天,我們領略了嶺南文化——嘆早茶,由老師傳教授大家蝦餃的製作,下午參訪了華南國家植物園及K11購物藝術中心。

第五天,我們參訪了周大福順德匠心智造中心、珠寶文化中心、廣東工業設計城、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 以及碧桂園總部。

這次的活動我被分配到「科技組」,在活動的總結分享會上,我們小組以《數字賦能,灣區智造》為題,淺述了我們在這週旅程中的一些收獲與感悟。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條件下建設的灣區,國際上沒有先例。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提出了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十四五規劃圍繞在大灣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進一步作出部署。粵港澳大灣區以國土面積的6%創造出全國經濟總量的12%,成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科技創新是關鍵。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科技創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域的牛鼻子。」

首先,科技無處不在,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第三、四天參訪的地點看似被歸納在「人文」和「生態」方面,但仔細觀察也是跟科技息息相關。我們組將這幾天看到的科技歸納為三個以下方面:數字互動裝置、智能製造及智能建造。比如說我們去過的K11購物藝術中心,除了把藝術展的概念與購物商場融合,在說起藝術品時大家可能會只想到傳統的畫作或雕塑,但K11帶給我們的驚喜是原來藝術也是可以數位化、可以與之互動。另外,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團一大紀念館等也因為科技的加入,使略為枯燥的博物館變得更生動有趣,甚至因為有科技的發展使我們能獲得更多從前未能複刻的歷史片段。

在第二天聽申明浩院長的講課時,院長曾經問過我們,到底粵港澳大灣區與日本或美國的灣區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優勝之處。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粵港澳大灣區相比其他兩國,我們國家還是把「人」放在首位。在著重國家的科技發展同時,仍然遵從「以人為本」的原則。

科技的發展跟人類來不存在充突的關係,雖然說我們可能會習慣於科技的存在,而忽視「人」同樣的強大,或者滿足於科技帶來的便捷與高效而忘卻了人發明機器的初衷。但是,發展科技從來都是為了更方便人類而不是取代人類。因此,我對大灣區未來的展望概括為:「以智啟智,借能賦能」。我們展科技的時候,就是為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我的拙見是,大灣區的科技發展不能失去「人」。在未來繼續科技創新的時候,該如何讓科技更多的走入常態、走入尋常百姓家而不失去人文關懷和溫度,是我們該堅守的。我們的探索需要有分類,哪些是一定要傳承的人工手藝,比如說周大福的物流、鑽石的分類切割等雖然已使用機器提高輸出,但是在設計、玉石雕刻、翡翠運輸等方面仍然堅持用人去做;比如說在茶樓吃的點心,有「點點心意」的意思,這種由人手去製作的溫度與意義是機械永遠都代替不了的。

機器的靈魂一定是人類智慧,正如不管有多少個數字0有了1才有意義,人類的智慧就是1,以智啟智,借能賦能,才能接近幸福更接近未來。

最後以Mr. MARTIN的一席話送給大家——"You cannot change the world started by changing the world. Change yourself first. By changing yourself and let other people see what you have done, you influence the others. That’s how you change the world."




编辑:陈苹苹
初审:陈春霖
复审:王紫伦
终审:廖庆春
来源:广东省青年联合会


文章來源|廣東青聯

     初審|任紫茵

复審|何嘉團

終審|陳童

       

▽ 想了解更多,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