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叠加政策支持,是”互联网+”行情启动的基础
2013年底工信部正式颁发4G牌照,我国电信产业从此进入4G时代,并迅速实现了对3G的替代。智能手机的普及和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批新业态和新模式,对整个产业链带来深刻影响。“互联网+”行情的核心催化始 于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
特斯拉超级工厂投产Model3热销,吹响新能源行情号角
2020年以前,全球新能源市场仍处于政策驱动期,由于新能源汽车本身的使用场景并未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叠加配 套设施建设不完善,以及汽车本身偏大宗耐用消费品的属性,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几乎都在5%以下。 2020年起,随着相关技术逐渐进步以及相关配套逐渐完善,新能源车开始转向车型驱动的市场化阶段,尤其是特斯 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始投产交付,Model3在全球热销,渗透率开始上行。
本土产业链发展壮大,产业趋势叠加产业优势
在特斯拉现象级产品铺开的背景下,特斯拉全球化供应趋势加强,国内多家零部件企业进入特斯拉供应链,其中宁 德时代成为了特斯拉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重要供应商,构成了特斯拉国内供应链关键一环。另一方面,特斯拉发挥鲶鱼效应,推动了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蔚来、小鹏、理想、比亚迪等国产新能源 车品牌陆续实现销量爆发,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上行,同时带动国产锂电产业链量价齐升表现。
A股AI行情由主题映射走向基本面驱动
2023年初国内AI行情启动,海外映射为彼时主要逻辑,海外科技巨头产业链相关标的率先领涨,而后资金发酵到算 力、现象级应用预期、大模型方向。 2023年3-4月国内包括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生成式大模型陆续取得突破,但市场逐步意识到大模型壁垒和稀缺性 不足,相关概念率先回调,行情更加聚焦于确定性的算力+数据方向。 2023下半年以来,AI板块内部开始分化,受益于海外科技巨头算力资产开支周期上行,AI算力出口链在业绩支撑下 具持续性,产业链核心标的2024年再创新高;而计算机、传媒板块则在2024年回到启动原点。
美股AI卖铲人与大模型齐飞,而后AI应用蠢蠢欲动
2022年11月30日ChatGPT正式发布,拉开美股AI投资的序幕,作为AI的“卖铲人”,英伟达首先成为了市场最热的 焦点,2023-2024两年间营收连年翻倍,从270亿增长超过1300亿美元,利润从不到50亿增长到约73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游大模型也受到市场追捧,M7中Meta股价表现远远领先其余几家互联网巨头,甚至一度与英伟达齐平。 Meta的AI投入巨大,自研的Llama模型正被广泛应用于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等社交平台,另外Meta 的广告AI Advantage+也帮助其广告收入大幅提升,2023-2024两年间Meta实现利润每年增长60%左右的亮眼表现。 2024H2起英伟达和纳斯达克指数的涨幅放缓,而AI应用开始蠢蠢欲动,在2024/11的财报季期间,AppLovin、 Palantir等AI应用公司财报显示业绩大超预期,市场关注度大幅提高,股价由此迅速拉升。
产业特征
A股互联网主要依靠估值提升,港股互联网基本面更为强劲
行情泡沫期(2014/12-2015/06),申万计算机、传媒、电子、通信指数涨幅分别达到156%、129%、118%、87%, 其市盈率(TTM)的增长分别为125%、137%、110%、80%,估值的提升几乎可以解释股价全部的上涨。 相比之下当时港股的行情更加“行稳致远”,得益于其更为强劲扎实的基本面,市场关注重点也从简单的软件应用 转向互联网平台型公司。
国内AI产业信心重估,有望获得资金关注
Deepseek的问世证实了海外对华的算力封锁并非不可逾越,而是可以通过高效训练方法部分弥补,并且使得AI成长 路径和演变形态的更多可能性进一步打开,下游应用场景有望出现加速爆发,伴随着更多新业态的诞生,新的景气 行业与产业投资机会层出不穷,有望吸引国内外资金的关注。
AI带来新一轮资本开支周期,国产算力需求旺盛
中国算力建设从2023下半年开始加速,BAT等大厂资本开支周期回暖,但就体量而言相较海外四巨头而言仍有不小 差距。2024年末,随着AI应用超预期进展,互联网大厂加码投入意愿进一步明确。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24 年字节跳动资本开支高达达到800亿人民币,远超传统互联网巨头,仅次于MAGA,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翻倍至 1600亿人民币,其中900亿用于AI算力卡采购,700亿投向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硬件。另一方面,自 Deepseek爆发以来,科技、机械、汽车、金融、医药等众多行业纷纷表态将接入或融合大模型,AI+趋势加速。
AI端侧或处于爆发前夜
除了软件产业有望迎来流量爆发及利润率提升外,考虑到国内C端方面拥有的强大流量及市场规模优势,端侧AI的 商业化变现亦具备明显优势。目前,字节、小米等巨头已经开始大力布局端侧,抢夺AI Agent入口。除了手机、PC、 眼镜、耳机外,潜在的端侧AI基数巨大,家电、机器人、智能车、教育办公设备、玩具等都将受益于端侧AI的趋势。
从24Q3财报数据看,国内AI应用方向相关企业的净利润率普遍尚未实现明显改善,游戏、营销代理等领域Q3毛利 率环比Q2分别变动-0.3pct、-0.5pct;但端侧AI方面,AI手机、智能驾驶、AI玩具等方向则已出现落地产品,从 24Q3的业绩表现看,消费电子、智能驾驶产业链实现相对高景气,产业链归母利润同比分别达+16.5%、+29.5%。
机器人技术端,硬件软体双轮驱动商业化落地
机器人与汽车在技术和工艺上具有同源性,人形机器人采用与电动车相似的“感知-决策-执行”架构,两者对高精 度加工有共同要求,当前国内汽车供应链展现出成本、效率和技术的三重优势,为机器人零部件生产提供技术基础。 高效AI大模型不断涌现,性能快速迭代,推动具身智能发展。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是指智能系统通 过与物理世界交互来发展和体现其智能的能力,强调智能体不仅具有抽象的认知能力,还拥有身体并通过与环境的 交互来实现智能行为。
全球联动+双周期共振,机器人产业迎来奇点时刻
回顾移动互联网的发展,4G产业十年间实现数十倍增长,新经济业态不断涌现。在AI+机器人双周期共振背景下, AI与机器人相互促进深度融合,AI为机器人提供智能核心,机器人为AI提供合适的物理载体,诞生更多更应用场景。 未来可能每个家庭甚至每个人平均拥有一台人形机器人,叠加工业场景应用,市场空间预计将超过汽车、智能手机。 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通过投资、合作和技术支持等方式,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场 景的拓展。随着技术逐步成熟、生产能力提升、成本下降以及市场需求的增长,预计人形机器人将迎来加速渗透, 2025年有望成为产业化的关键年份。
资金环境
2014-2015:散户杠杆资金快速涌入,公募基金也有所扩容
完整报告可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进入社群查阅下载

(报告来源:中信建投证券。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入群方式:添加助理微信【touzireport666】,发送「个人纸质名片」或「电子名片」审核后即可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