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应用场景覆盖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跃居全球第三位。常见工业机器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本地化可编程机器人(如工业机械臂),需环境适应其固定程序;二是自适应机器人(21世纪兴起),具备感知与决策能力,实现人机环境交互;三是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近年研发热点),可脱离预设流水线,自主适应复杂任务。

10月16日-18日,2025世界工业机器人展在佛山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届时,现场将汇聚全球领先企业、权威科研机构和知名专家,重点关注全球产业链资源整合,共同展示前沿技术成果并探讨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促进全球产业协同发展。






01、环境适应机器人
可编程自动化广适配
案例1:埃斯顿智能码垛系统
埃斯顿展示的码垛工作站,通过自研图形化编程系统实现高效搬运;机械臂配备12个真空吸盘,1分钟内可搬运码放8-12箱货物;用户仅需输入箱体尺寸、托盘参数等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码垛流程;已应用于食品饮料、医疗、化工等行业,替代人工效率提升300%。
案例2:安川首钢柔性凸焊系统
采用2D+3D视觉技术,精准识别随机姿态的螺母与工件;免除传统产线频繁切换抓手的繁琐工序,兼容多数型号螺母焊接;2024年底研发,已在国内多家汽车零部件厂投产。
局限性:依赖定制化集成产线,前期成本高;灵活应变能力有限。
02、环境与机器人互相适应
看得见、会移动、可决策
案例3:新松工业清洁机器人
搭载AI视觉系统+SLAM导航技术,动态识别脏污类型并调整清洁策略;支持自主避障、电梯通行、自动充电换水,适用于印刷厂、面粉厂等复杂场景。
案例4:安川首钢AI视觉检测系统
0.3秒内完成汽车零件焊点、螺孔等数十个目标检测,准确率超99.5%;抗光照干扰,支持全程数据追溯,替代1-2名人工质检员,效率提升4倍。
案例5:中联重科柔性产线
2000余台自适应机器人协同作业,覆盖钢板切割、焊接、总装全流程;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10分钟切换产品型号”(如挖掘机/泵车);单批次小批量订单(数十台)生产成为可能,自动化率达85%。
行业数据:2009-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增长7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03、机器人主动适应环境
具身智能的未来挑战
技术瓶颈:
AI利用率低:当前工业机器人多局限于感知层面,决策智能不足;
安全矛盾:人机协同需降速保障安全,与“高速高负载”需求冲突;
系统兼容性:AI模型需定期训练,与制造业长期稳定运行特性冲突。
突破方向: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中联重科已研发轮式/双足人形机器人原型,可执行抓取、搬运等基础任务;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仿真优化机器人训练与调试流程,降低实机试错成本。
行业趋势(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
2025年五大驱动力: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可持续制造、新客户群、劳动力短缺应对。

本次展会落地“制造业大市”佛山,凸显本地产业需求,嘉腾机器人(佛山企业)展出AGV智能物流方案,适配五金、陶瓷厂原材料运输;佛山隆深机器人推出协作机器人新品,力控精度达±0.05mm,适用于家电精密装配。
未来,工业机器人的“眼”(视觉)、“手”(操控)、“脑”(AI决策)及移动能力将持续迭代,推动智能制造边界不断拓展。
END

观展/参展登记请戳“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