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七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2024世界开放报告》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新华社记者 王翔摄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旗舰报告——《2024世界开放报告》和世界开放指数昨天发布。报告显示,在持续多年的震荡中,世界开放指数2023年为0.7542,同比下降0.12%,比2019年下降0.38%,比2008年下降5.43%。
与此同时,中国成为“逆风”中的希望,扩大对外开放成效显著。2008年至2023年,中国开放指数从0.6789升至0.7596,提高11.89%,升幅位居全球前列。2023年,中国开放指数在129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8位,比2022年提升1位。
开放环境寒意渐浓,“涓涓细流”冲破阴霾
相比往年,今年的世界开放指数测度更加科学,通过129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经济开放、社会开放和文化开放,对这些经济体2008年至2023年的开放度进行排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张宇燕介绍,从指数看,世界开放趋势与现状堪忧。2023年,世界开放指数预估为0.7542,比2008年下降5.43%,震荡收缩趋势明显。虽然世界社会开放指数提高1.7%,但经济开放指数下降0.2%,文化开放指数下降2.4%。与此同时,虽然世界开放政策指数上升0.7%,但开放绩效指数下降1%,说明开放政策虽有改善,但开放成效不及预期。
张宇燕认为,当下开放环境寒意渐浓,世界开放面临的矛盾问题、风险挑战依然存在甚至加剧。2020年至2023年,全球贸易干预措施数量保持在4700项以上,显著高于2020年之前水平。世贸组织模型预测,如世界陷入全面政治竞争的最坏情况,全球平均收入将下降5%,平均贸易额将下降13%。
就在今年8月到9月,《世界开放报告》团队首次面向全球受访者推出世界开放形势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世界经济2023年至今“更不开放”“没有变化”“不确定”的受访者共占59.7%,对世界文化开放和世界社会开放持同样观点的受访者占比与此相当。
“世界开放走势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宇燕认为,导致世界开放收紧的主要消极因素包括“国际地缘冲突扩大”以及“国家安全概念泛化”“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霸凌措施增多”等。
不过,尽管阴霾笼罩,但“涓涓细流”也推动着世界开放扩大。张宇燕举例,一方面,数字技术不断进步,全球数据市场平台交易量2023年同比增长23%;2023年,全球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同比增速达8.5%,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升至56.8%,为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更多便利与机会;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持续加速,截至去年年末,140多个国家已宣布或正在考虑实现净零目标,覆盖全球近90%的排放量,也开辟了国际开放合作新领域。
与会嘉宾在开幕式现场交流。本报记者 张伊辰摄
深度参与产业分工,坚定书写开放华章
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价值链遭受种种冲击,但仍保持总体扩张趋势。报告也呼吁开放、倡导开放、拥抱开放。受访者普遍期望,开放包容的力量超过封闭排他的力量,合作共赢的力量超过零和博弈的力量,发展繁荣的力量超过停滞衰退的力量。
这其中,中国正坚定书写开放华章。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负责人曲维玺解读,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进博会就是一张中国开放的“亮眼名片”,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全球提供的一项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国际合作平台。此外,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贡献,在基础设施建设、区域间互联互通、提升共建国家发展水平等方面取得丰硕而务实的成果,中国与80多个国家签署科技合作协定,共建50多家联合实验室,推动千余项合作项目。
记者还注意到,在2023年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今年的报告侧重从改革的视角对中国的开放实践进行总结。曲维玺介绍,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的高水平开放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中国通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为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发挥重要作用,是完善全球治理的推动者、参与者和贡献者。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司副司长兼司长塞西莉亚·乌加斯·埃斯特拉达指出,开放的主题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工业发展的使命不谋而合。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中,开放在推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促进商品、技术和知识的跨国界流动,从而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塞西莉亚还特别指出,中国正成为可持续工业转型的领军者,中国-非洲(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合作示范中心等项目便是明证,“这些伙伴关系对于分享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地区,工业增长的技术、知识和资源至关重要。”
作者:徐晶卉
文:徐晶卉图:王翔、张伊辰编辑:刘力源责任编辑: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