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港股生物药竞争,比成良币驱逐劣币。
2024年,谁是良币,市场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但若将时间线拉长,整个大周期下,谁是良币?谁是劣币?犹未可知。
不过,泡沫终究是泡沫,2024年是过去一些显化的节点,那些真正具备稳健现金流、持续迭代和快速应变能力的“良币”,已经开始寻求破茧之路:
而那些缺乏战略定力、低效且急功近利的公司,逐渐成为“劣币”——不堪寒冬,最终被无情淘汰,成为历史的注脚。2024年港股头部创新药企市值榜单TOP10
*榜单中泰格医药、药明系等部分CXO企业未计算在内
2024经济下行周期,哪些公司能够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黑马”?市值的认可,不仅是对当下的成绩,更是对于其“选品”眼光、战略魄力,以及强大的成本管控能力。刚刚过去的JPM,作为港股“创新药一哥”的百济神州,宣布在2025年要实现盈亏平衡,引起业界热议,这是自2017后首次提出盈利,随后港股累计大涨16.23%。不仅如此,2024全年,百济神州以1500亿元的市值拉动基本盘上涨1.39%。首先得益于其商业化的成功,“首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泽布替尼和替雷利珠单抗拉动基本盘上涨。- 2024年前三季度,泽布替尼实现全球销售额超18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20亿美元大关
- 替雷利珠单抗收入也达到33.6亿元,销售额持续领跑国产PD-1领域。
产品管线上,百济神州有超25款处于1期临床研究阶段的早期管线,以及超15项处于2期和3期阶段的管线。并且,管线中新型EGFR降解剂BG-60366、CDK4抑制剂BGB-43395均是销售峰值有望超40亿美元的药物,未来将成为百济神州的“下一张王牌”。
百济神州全球临床开发管线
除了重磅药物,以及丰富的产品管线,百济还有充足的现金储备,截至2024年6月30日账上总现金达188.62亿元。尽管现金流充沛,百济神州依旧选择降本增效:自2021年开始,百济神州销售费用率呈现出逐年下降态势,从2021年超过100%下降到2024年三季度的30.51%,同期管理费用率也从超过100%下降到14.69%。
当然了,百济神州的眼光不仅限于港股,其启用了新的英文名称BeOne Medicines Ltd,以另一种形态对标MNC,加速全球化!谁也没想到,云顶新耀是年度最大的黑马,市值上涨133.6%,一骑绝尘!如果从最低点5.98港元/股起算,已上涨超过6.8倍。这主要得益于2024年,云顶新耀各大业务支柱资产集中释放商业化潜力。云顶新耀的底气在于手持三张“王牌”产品依嘉(依拉环素)、耐赋康和伊曲莫德:- 依嘉®是全球首个氟环素类抗菌药物,峰值年销售额可以达到15-20亿元。
- 耐赋康®是IgA肾病的唯一获批对因治疗药物,并进入2024年版医药目录,打下了明年商业化预期的基本盘。
- 伊曲莫德®作为自免业务支柱资产在中国澳门、大湾区已经获批上市,预计全年实现7亿元的销售目标。
商业化的成功让云顶新耀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3.02亿元,实现公司历史上的首次商业化层面盈利。除此之外,在研临床管线的梯度上市计划,也给了资本信心。从中期报临床信息显示:未来3年,云顶新耀将上市4款产品,并且自研平台还有4款肿瘤药蓄势待发!
云顶新耀临床开发管线
亚盛医药目前仅仅只有一款商业化产品:新型口服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奥雷巴替尼。2023年及2025年,奥雷巴替尼的两大适应症先后纳入医保目录,靠着这一款产品,推动亚盛2024年上半年,营收8.24亿元,同比+477%。不仅如此,2024年6月初,亚盛医药将奥雷巴替尼的中国外权利独家许可给武田制药,更重磅的动作是6月底,武田制药以7500万美元入股亚盛医药7.7%的股份,以及2024年12月27日,亚盛医药拟在美国纳斯达克IPO上市。亚盛医药的“三连招”,直接向港股Biotech展示BD的正确用法:与武田制药的BD,让市场对于其核心产品的海外市场价值有了清楚的预期。赴美上市,走出一条真正的出海路。再加上,从研发管线的布局来看,亚盛医药制定了清晰的全球阶梯上市梯队策略,其中APG-2575和APG-2449极具潜力,有望接续奥雷巴替尼,成为公司新的商业化产品。
亚盛医药临床开发管线 也因此,2024年亚盛医药走出了上市以来最强走势,股价从年初27.3港元/股上涨到45.45港元/股,+66.48%。
科伦博泰是国内首批也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建立内部开发ADC平台OptiDC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是下一代ADC龙头的有力竞争者。目前有两款商业化产品:靶向TROP2的芦康沙妥珠单抗(Sac-TMT)、靶向HER2的A166。临床管线上,目前公司有10余款产品处于临床阶段。其中,4款产品处于申请上市阶段,均有望于在2025年获批,包括2款核心ADC产品,即SKB264 (TROP2 ADC)、A166(HER2 ADC),及另外2款生物药,即A167 (PD-L1)、A140 (西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
科伦博泰临床开发管线
不过科伦博泰最强的还是BD,靠着BD,创造港股Biotech神话。其管线临床价值及药物开发能力得到了默沙东的青睐,2022年到如今,公司已和默沙东签署多达9项ADC资产的对外授权许可协议,总交易额(首付款+潜在里程碑付款)超100亿美元。
其股价由2月29日的最高115.5港元/股大涨至3月28日的最高177.9港元/股,随后至今一直维持在高位。
康方生物:头对头击败当下全球“药王”
康方生物的商业化版图与临床管线较为突出。尤其是凭借产品依沃西的“头对头”三期临床实验效果,击败当下全球“药王”(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一炮走红。由此,公司的投资价值也被资本认可,2024全年市值增长39.6%。目前,其进入商业化产品有4款: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商品名:开坦尼)、PD-1单抗派安普利(商品名:安尼可)、PD-1/VEGF双抗依沃西(商品名:依达方),PCSK9单抗伊努西(商品名:伊喜宁)。临床管线上,公司总计拥有50多个在研创新项目,涵盖肿瘤、自身免疫及代谢性疾病等多个领域,其中已有10款产品处于商业化或注册性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康方生物临床开发管线
与那些表现突出、市值稳步增长的企业形成鲜明对比:一众港股头部创新药企中,尽管手握多款重磅产品,临床管线也有特色,却面临市值下滑!随着行业下行,这些公司未能及时平衡商业化的可持续性和现金流的管理,出现一定下跌。2024年,荣昌生物是10家中下跌最厉害的,达到61.5%,市值仅有78亿元。市场的主要担忧在于公司经营资金紧张的局面。事实上,早在2024年1月,荣昌生物现金流短缺的消息就曾引发公司股价大跌。自2022年上市港股,荣昌生物一直是资本市场上的香饽饽,2款商业化产品:泰它西普(RC18)和维迪西妥单抗(RC48)初期表现均不错,一度让资本看到希望。临床管线上,荣昌生物拥有8个分子20余款候选生物药产品,其中10余款候选生物药产品处于商业化、临床研究或IND准备阶段,均为靶向生物创新药,前景一片大好。荣昌生物临床开发管线 但在行业寒冬之中,受限于庞大的研发支出和不可知的市场推广费用,荣昌生物连续3年亏损了30亿元。2024年,荣昌生物亏损规模同比扩大7.77%,迟迟未能盈利。一面是研发与销售的巨额投入,一面是营收不及预期。荣昌生物未能及时调整,平衡收支。资本对其现金流能否支撑到蜕变节点产生严重怀疑。其股价也从年初37.45港元/股一路跌到2024年底的14.4港元/股,下滑61.55%。2024年,君实生物市值接近腰斩,年底仅有114亿元。2024年君实生物发布业绩预告,初步预算,2024年公司亏损12.92亿元。高额的研发与推广费用,整个2024年,君实生物做的重点就是省钱!据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君实生物管理费用降低了1.7%;公司研发费用同比砍掉了34.24%。目前,君实生物营收主要依靠四款商业化药品:PD-1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新冠药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和昂戈瑞西单抗注射液。但是账面业绩主要靠着“老大哥”PD-1撑着,随着PD-1红海,君实生物没有亮眼的“产品”,年度收入10亿元,客观来说,这份成绩算不上亮眼。临床管线上,5款进入临床三期,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自免明星靶点IL-17A单抗,代号JS005的项目;BTLA单抗,围绕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疗法目前也已经有两项适应症达到了III期临床阶段。
君实生物临床开发管线 诺诚健华市值小幅下滑11.2%,目前公司只有1款商业化产品:2021年1月上市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2024年奥布替尼三项适应症均得到医保覆盖。医保放量,2024年前三季度,奥布替尼总收入6.93亿元,同比+45.0%,已超过去年全年的销售收入,Q3单季度收入增速更是高达75.5%。
但高增速的另一面,奥布替尼的成功仍未能扭转诺诚健华亏损的局面,一方面BTK抑制剂并非奥布替尼一支独大。
Acerta Pharma原研的阿卡替尼是目前第二代BTK抑制剂中全球销售额最高的药物,百济神州研发的泽布替尼(百悦泽)也在欧美多国获批上市,诺诚健华核心产品面临“围剿”。
另外,2024年账面依旧亏损严重,达到4.43亿元。不过公司目前正在提高运营效率,降低销售费用。
临床管线上,诺诚健华拥有13款在研产品,集中在肿瘤、免疫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坦昔妥单抗(Tafasitamab)正在推进国内上市进程,预计今年上市。
诺诚健华临床开发管线
当下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时代,也是一个良币驱逐劣币成的时代。尤其进入2024年,在大的地缘政治、经济下行周期下,不靠谱、乱花钱、泡沫、根基不牢、转型不够彻底、创始人不够成长迭代的公司都在快速的显化闭,比如停牌的诺辉健康,倒闭的斯微。毫无疑问,剩者才是王者,活下去才有可能。活下去的一定是那些创新变现快、商业化成功、产品迭代迅速、成本把控严格的企业。在这一轮周期过后将会变得生命力更强,资本自愿持币入场。不过这些所谓的良币也需要去不断的产品迭代、调整,优化成本,才有可能活到下一轮。
所以,从整个大周期来看,短期的市场资本波动很正常。2024年港股最大黑马云顶新耀,因为控股股东CBC集团(康桥资本)通过大宗交易向国际投资者出售股份,出现下滑。
还有多家2024年表现优异的黑马,已经开始下滑:亚盛医药年初到现在下滑12.1%,市值跌到125.9%;康方生物年初到现在下滑1.5%...2024年,谁是良币,市场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但若将时间线拉长,谁是良币?谁是劣币犹未可知。过往皆为序章,2025年,资本寒冬比预期还要猛烈。
其实从另一个层面来看:2025年,当行业从一味追逐短期回报的狂热中冷静下来,转而关注长期价值的积累和产品研发的本质。中国港股创新药就已经开始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