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商务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和市两会安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锚定“两稳一扩”工作基本盘,积极防范化解风险和外部冲击,扎实推动全市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主要预期目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实际使用外资、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






加力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序发放消费券和数字人民币红包,支持线上线下商家开展促消费活动,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落实落细,争取产生更大带动效应。


持续擦亮“江南美食之都”品牌,引导培育“龙城早茶”等特色餐饮业态,支持餐饮企业参与“黑珍珠餐厅”等知名餐饮榜单评选,利用“第十五届东坡文化节”在常举办契机,进一步提升常州城市餐饮消费品牌竞争力。


大力发展首发经济,研究制定首店招引相关政策,利用“进博会”“消博会”等国家级展会,鼓励我市企业积极参与新品发布、首牌首演。


认真谋划繁荣夜经济相关举措,加快推动重点街区、商圈等夜消费集聚发展,培育打造夜经济消费集聚商圈4个。


促进服务消费发展,提升服务消费供给质量,建设服务消费示范区(点)4个。


组织实施“123”直播电商人才培育工程,全年开展1场直播技能竞赛,培训不少于2000人次,开展“常州网上年货GO”“双品网购”“电商直播季”等3场网络促消费活动。


编制“十五五”商业网点规划,加快推动消费载体提质扩容,全年培育建设不少于1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开展好“品质生活·常享消费”龙城嗨购系列活动等超200场促消费活动。


深入开展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工作,形成3个内外贸一体化产业集群。


大力实施数商兴农,提升县域商业体系项目建设数字化水平,扶持重点项目15个以上,促进农村地区特色产业网络销售和品牌建设。




加快建设并充分发挥“长三角(常州)跨境电商创新中心”和“常州跨境电商大数据中心”效应,扩大跨境电商白名单试点范围,推动汽车配件、绿色建材等“跨境电商+产业带”特色发展,探索创新“保税+”业态模式,培育保税仓直播销售,建设配套跨境电商集货中心,培育跨境电商出口品牌12个、公共海外仓10个,力争全年跨境电商规模增长50%以上。


加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出口,积极争创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打造新能源汽车出海快捷通道,设立新能源汽车出口一站式服务中心,力争全市新能源汽车年出口额超100亿元。


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境内外重点展会,力争新兴市场出口占比达55%以上。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深入实施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争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加快建设服务贸易重点集聚区,打响以“智造服务”为特色的“常州服务”城市品牌。


强化重点国别出口企业监测预警,开展精准对接,实现走访服务全覆盖。


提升外贸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能力,加快建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办法,加大碳管理从业人员培训力度,3年内培训涉碳出口企业超1000家,5年内实现全覆盖。




围绕我市“1028”产业体系,聚焦新能源、合成生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产业新赛道,深化产业链招商,大力开展基金招商、场景招商、展会招商。


加快推动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外资引进。


狠抓外资项目推进,服务好安米等重大外资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医沛生等重点外资项目到账,推动签约一批“小而美”外资项目。


拓展利用外资新方式,优化引资路径,围绕利润再投资、外资并购、QFLP等引资方式,加大引资规模。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持续完善总部经济梯队培育机制,全年新增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1—2家;支持外资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全年新增外资研发中心5家左右。


精心组织境内外招商活动,高水平举办好投资常州大会、“对话全球CEO”等重大活动。


持续完善外企圆桌会议、外企协会、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推出“商务C+”外企服务品牌活动。




稳步落实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突破,抓好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举措复制推广。


高质量实施RCEP三年行动计划,多形式举办专题培训会,支持企业用足用好各类FTA优惠措施。


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支持常州经济开发区、溧阳高新区争创国家级,支持华罗庚高新区去筹,天宁、钟楼高新区向省级迈进,推动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武进绿建区争创省级经开区,继续推动开发区在全国全省综合评价中提升位次。


建好国际合作园区,引导国际合作园区打造“一区一名片”。


挖掘中欧、中亚班列潜力,推动常州东港设立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一箱制”服务功能向内河码头延伸。


加快推进常州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工作,争取尽快开通“常州—香港”直飞航线,积极探索全货机航线。




积极开展“一带一路”投资推介系列活动,加强与RCEP成员国、中亚、中东等重点区域贸易投资合作。


建立常州本土跨国公司培育库,服务和推动本土企业将常州基地作为全球化核心支点,有序开展海外布局。


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企业出海专业服务组,完善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健全企业服务日制度。


探索在重点国别设立海外联络点,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完善商务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抓好商务领域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督促经开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推动商务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落实“互联网+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成品油流通管理,完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等监管服务。


维护对外贸易安全,强化公平贸易工作站功能,加强贸易摩擦预警及指导服务。


强化跨境投资合作安全,用好合规师培训示范基地,指导企业加强境外合规经营,加强“走出去”企业人员和项目风险保障。




来源:政策法规处 综合处

审核:姜文虎

审签:韩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