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拯救生命”重点关注保护生命,涉及改善公共卫生、防灾、与自然和谐共存等理念与措施;“赋能生命力量”旨在提升个人的生活和潜力,包括先进的远程教育、运动、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包括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优化人类能力;“连接生命”则十分强调参与社区建设和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这些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创造,加强与改善沟通,以及通过科技让社会增“智”。子主题深入浅出地探讨生命的概念,从个体存在到大自然,再到生命与各种创造物,向参观者传递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生命”。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大阪世博会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鼓励参展者展示可持续技术、绿色能源解决方案,以及生态系统保护的创新实践,旨在激发全球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同时,此次大阪世博会也旨在促进全球合作,激励各国共同塑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大阪世博会的会徽“生命之光”和吉祥物“脉脉”(英文名:MYAKU-MYAKU),分别象征着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可能性和水之都大阪的特色,它们不仅是视觉标识,更是精神上的象征,提醒人们关注生命本质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01 中国馆
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书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昭示着中国“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化软实力,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持久的文化自信。


内部延续书简长卷的主题立意,6个现代化展示空间层层递进,犹如文明的演进。封闭的无柱展厅与自然采光巧妙结合,虚实相生,呼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一是“时光悠悠”,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珍稀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它长达800万年的繁衍生息启迪着我们思考物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二是“竹韵悠悠”,竹子既是熊猫的不解之缘,也是中国文化中集众多美好寓意于一身的符号。悠悠胸前怀抱嫩竹,取意“胸有成竹”,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张开双臂欢迎全球观众的到来。
三是“萌趣悠悠”,悠悠形态憨态可掬,散发着治愈的魅力。我们期待这位萌动人心的“黑白精灵”能够为每位观众送去快乐和阳光。
四是“真情悠悠”,大熊猫是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温情纽带。几十年来,在各国,特别是在东道国日本,架起了民心相通的桥梁,传递着跨越国界的温暖和感动。
02 日本馆
东道主日本馆是展示大阪-关西世博会主题 “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的基地,日本馆主题是“生命之间”。场馆建筑设计采用了圆形结构,游客在建筑内的环形路径行走时,体验日本美学概念“循环”。
日本馆将利用世博园区的食物垃圾进行沼气发电,并利用其他日本尖端技术,构建可持续循环,引导参观者参与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行动中。
展馆呈圆形,由可重复使用的交叉层压木材组成。设计概念为“生命的延续”,并剖析了“日本人对循环的美学观念”,构成自然世界的微小循环和相互关联的动力。透过缝隙,参观者可以看到室内与室外的连续性,了解到“之间”这一设计理念。这些“木板”主要由CLT(正交层压板)制成,方便拆卸和重新利用,世博会结束后它们将在日本各地重新用作建筑材料。
设计:株式会社日建设计



展馆将我们的视线转向生命之间,给游客留下深刻记忆的不是设计,而是过程。


03 西班牙馆
设计:FRPOSelgascano






04 法国馆
法国馆的主题是 "爱的赞歌"。传说中人的小指被一根无形的红线相互连接在一起。通过这根红线,法国馆提出了以各种“爱 ”为指导的新未来愿景,如“爱自己”、“爱他人”和 “爱自然”。
“Theatrum Naturae”,中文翻译为自然剧场。设计重新演绎了法国在21世纪对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独特贡献,将多元的法国生态系统融入建筑和游客的路径之中。
展馆的入口被设计成一个神秘而开放的剧场,而展馆建筑的外部则被一层像剧场幕布一样的面纱所覆盖。展览结束时,花园就会展现出来。








建筑师试图运用活力和运动的概念,将一个展览斜坡环绕在中央礼堂周围。展馆立面由双层烧结绝缘玻璃板构成。螺旋形的外观与其展览空间的布置相呼应,斜坡式的展览空间围绕天井蜿蜒而上,旋转向上的动态玻璃螺旋结构,寓示理想人生道路,通过参观者在展馆内部的积极活动,文化内容得以具体化,从而完成参观者的旅程——获得内在的活力。
展馆的目的是鼓励参观者积极走动,并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迫使人们创造性地参与精神和文化价值,同时旨在向捷克悠久的玻璃传统制造业致敬。
设计:Apropos Architects






06 瑞士馆
瑞士馆瑞士的目标是打造世博会历史上一个生态足迹最小的展馆。力求建立一套生态高效的运作系统。从外观看,瑞士馆就像是童话故事里的魔幻建筑。由环保材料ETFE制成的多个气压球体组成,企图打破“自然与文化”或“自然空间与人造空间”之间的界限,创造一座深植于自然之中的展馆。植物将覆盖展馆的球体结构,每增加一公斤植物重量,也代表能从大气中去除了一公斤二氧化碳。
瑞士馆的三个主题是生命(Life)、星球(Planet)和人体增强(Augmented Human)。侧重于可持续性,是一座嵌入自然的建筑,由轻质的球面结构组成,外部绿植环绕,并覆以铝箔质感的的塑料薄膜,旨在展示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设计师试图将其打造为一座占地面积很小的建筑,建筑越轻,生态足迹就越小。
布景占据了建筑物的浅色外观,并用光和颜色展示了展览中的内容。整个馆是由回收和可回收材料制成的球体和模块化结构,以及在建筑物周围过度生长、封闭和封存二氧化碳的植物,构成了单层无障碍建筑,并有助于将生态足迹降至最低。
展览空间的外壳由轻质结构支持的金属箔组成,重量不超过400公斤,只有传统建筑外壳的1%,可以用2-3辆货运车运输。建筑外层的箔纸以及整个展馆都可以回收,世博会结束,覆层将改造为家具,而其模块化的钢结构也将得到再利用。
设计:Manuel Herz Architekten
展馆由五个相互连接的球体构成,营造了一个具有创造力、互动式的教育游乐场氛围,参观者体验瑞士的创新是如何从大自然的养分中创造出来的,以及瑞士的人文传统和一点魔力。他们可以帮助自己塑造和探索展览,并最终以植物种子的形式将瑞士的创新力量带到世界各地。

各个球形体块内部设置了不同的主题互动展区。



07 巴林馆

08 沙特阿拉伯馆
沙特馆“携手共创美好未来”,让参观者探索支撑沙特阿拉伯身份的独特遗产、传统和价值观。




09 荷兰馆
荷兰的参展主题是 "共同点"(Common Ground),共同分享和创造新的价值,展馆以 "新曙光 "为名,采用圆形设计,立面为优雅的水流动的造型,建筑的中心是一个发光的球体,代表初升的太阳—“旭日”,象征着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在展馆的中心,也将于此展示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展馆是一个开放空间,人们可以在此聚集、学习和相互启发,并将展示利用水产生清洁能源的新技术。该展馆的互动展品将传达水在世界向可再生能源转变过程中的潜力。
设计:RAU










科威特馆的整体造型宛如一对展开的翅膀,翅膀的中央耸立着一座中央圆顶,观众能够在其中感受到夜空下的宁静。展馆将采用互动空间舞台、穹顶投影、科技互动等形式,带领观众深入体验海湾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入口处将以一个宽阔的翅膀造型屋顶景观构成,这一设计意在展现“科威特著名的热情好客”。
设计:LAVA





12 新加坡馆
新加坡展馆也被称为“梦想之球”,以一个布满鳞片的红色球体形象展现,球体被20000多个由再生材料制成的红色圆盘覆盖。内部则是多媒体艺术装置,带领访客体验新加坡的美食和建筑创新。每个梦想圆盘中使用 70% 的消费后回收铝,节省了超过 100 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筑一体化光伏 (BIPV) 和 DfMA 方法利用屋顶的可再生能源。

馆内展览将重点展示卡塔尔在实现“2030年国家愿景”方面取得的进展,还将提供一个独特的体验,反映卡塔尔和日本之间的文化、贸易联系。







德国馆的副主题是“连接生活”。原材料尤其相关,因为重点是循环经济。圆形也反映在建筑物上,它们是圆形的,由木头制成,周围环绕着绿色植物。所有材料都可以重复使用,钢结构和树木都是租用的,世博会结束后这些树木会被归还给当地的苗圃。毫无疑问,气候友好型建筑的重要性:建筑行业占全球 CO²排放量的近 40%。

由木材构成的七个圆形建筑体相互交融,又彼此独立,囊括展示区和餐饮区。



德国馆的室外区域将高品质的设施和令人兴奋的游客体验作为一个可居住的生物圈相结合,精心选择植被并有意识地利用绿化,打造了一个趋于未来城市的户外景观。

展览区和招待区融合成了一个可自由进入的绿色空间,旨在说明未来的建筑和城市发展如何通过在“封闭的材料循环”中相互整合,将设计理念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

15 巴西馆
巴西馆在这次展会中将以“蒸汽云”(Rios Voadores)作为主题,来揭示巴西最宝贵的资源——亚马逊雨林在缓解世界气候方面的重要性。

展馆屋顶呈现顺滑的曲线,四周由随风而动的编织金属幕布所包裹,形成与外部相隔的半透明屏障。

内部由矩形体块和发亮的深邃通道拼合而成,游客可通过坡道依次进入展馆各展览区。


建筑一角随性拉开的幕布将作为开放式入口,内部设有人造水面区,通过“蒸汽云”形成源源不断的雾气效果,行走在水面小径的游客可感受水雾萦绕的朦胧体验。


除了体验设计,展馆的技术细节也考虑到了可持续发展。所提供的体验需要对照明、通风和不同的技术服务感到舒适。
设计:SteinmetzDeMeyer architects Jangled Nerves


巨大的拉伸帆布屋顶将游客聚集于此参观展区,促进交流。屋顶下设置有大小不一的景观庭院,与展区交错分布,给游客留出驻足休憩的场所。
2025 年大阪世博会的卢森堡馆将成为循环经济原则应用服务于生活质量和人类体验的一部分,以现代、连贯和务实的方式展示各种可能性。



17 波兰馆
波兰馆以“代代传承的创造力基因”为主题,展馆的外观设计以木材为基调,通过简单、清晰和适当的展馆空间布置来表达,展馆的形状为螺旋/星系的形式。该项目以传统的日本木材连接技术为基础,通过具有引人注目、富有表现力的立面的原始建筑反映了波兰存在的座右铭。
孕育出肖邦、居里夫人、哥白尼等伟人的波兰将富有创造力的人民视为最宝贵的资源。波兰馆代表着波兰创造和创新浪潮的不断蔓延。音乐厅定期举办钢琴演奏会,游客可以欣赏到波兰作曲家肖邦的钢琴曲。
波兰馆以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为设计主题,以交流-多元-渗透边界的概念带领参观者感受多样化的人文体验。
设计:Alicja Kubicka&Borja Martinez

设计:Mario Cucinella Architects

更具体地说,MCA 的项目彰显了意大利对社会空间的愿景,这种愿景的基础是融合、包容以及建立在真实关系和互动基础上的亲身参与文化,这深深植根于意大利传统的概念。




19 比利时馆
比利时馆以“拯救生命”为重点,探索水的普遍意义及其在创造和维持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以人类为中心,同时也注重建筑的可持续性和自我修复。该展馆通过细胞的隐喻强调水与生物的相互联系,旨在反映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保的重要性。

建筑的形式来自建筑师从水和构成生命的细胞中获得的灵感。建筑的外观看上去像一个冰块,这表达了水的固态形式,建筑的外立面覆盖有反光的织物。

在建筑内部的坡道上,一种更有动感、节奏感和半透明的材料表达了水的液态形式。建筑的屋顶看起来像云朵,由充气材料制成,它表达了水的气态形式。

奥地利以古典音乐闻名于世,诞生了莫扎特、舒柏特、海顿等古典音乐家。奥地利馆以乐谱为主题设计的螺旋形物体高耸入云,让参观者感受到奥地利的多样性和创造力。展馆将代表当代和最新的奥地利,从过去到未来,从已知到未知。参观者还可以品尝到传统的奥地利糖果。


参观者沉浸在雕塑般的“缎带”中,“缎带”成为面向未来的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的投影和互动表面,有助于设计可持续和包容性的社会。传统、自然和创新成就了奥地利展馆形象的一大亮点。


21 阿 联 酋 馆
阿联酋馆主题跟官方保持一致:“为我们的生活设计未来社会”。整个场馆造型灵感来源于椰枣树,将阿联酋的传统材料与日本独特的木制建筑技术相结合。并且使用废弃物的棕榈树干建造。展馆将展示阿联酋在医疗、太空探索和可持续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和研发成果。


22 菲律宾馆
展馆的主题为“自然、文化与社区,共创美好未来”,设计灵感来源于“编织”的隐喻概念。建筑结构体现了编织的两大基本元素——经线和纬线,象征着社区的团结与创造力的持久力量。展馆由一千多根编织藤条构成,展现了编织的可扩展性和建筑规模上的潜力。
设计:Carlo Calma Consultancy






23 阿 曼 馆
大片耀眼的红色与狭长又开放的公共空间设计,让人有些猝不及防,主打一个:来,坐,一起唠嗑。主场馆被“隐藏”在超级开放的背后,兼顾了尊崇与私密的接待规格。



24 土库曼斯坦馆
土库曼斯坦馆的主题是“激励美好明天”。天花板采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圆角三角形,代表“循环”、“可持续性”和“生命的流动”。

25 北 欧 馆
北欧展馆汇聚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5国,共同展示北欧的价值观和前瞻解决方案。采用木结构建筑,深色外表来自天然油和颜料,确保永久使用。展馆内部将将通过尖端技术进一步颂扬北欧文化。

塞尔维亚馆的“漂浮森林”概念,灵感来自拉特诺岛的自然美景,将文化遗产与城市设计融为一体。裸露的绿色立面为室内和室外的用户提供了身临其境的自然体验。



27 爱尔兰馆
爱尔兰馆由三个椭圆形组成,以三维形式呈现抽象的三曲腿图。

28 美 国 馆
美国馆采用开放式简约设计,广场的设计灵感来自古老的日本人行天桥,上面安装的全景LED屏,动态展现出美国的多元与活力。场馆核心是一个半透明立方体,为室内引入充足的自然光,并激发人与建筑关系的思考。
设计:Trahan Architects











29 加 拿 大 馆
场馆设计主题为“再生”,外立面捕捉了春天河流冰层融化的瞬间,并通过创新材料和光影搭配呈现河水流淌的动态美感。体现出加拿大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追求更美好未来方面的决心。
设计:Rayside Labossière




30 澳大利亚馆
澳大利亚馆的设计灵感来自澳大利亚标志性的桉树,以"追逐太阳"为主题,融入原住民文化元素,引导游客跟随太阳穿越澳大利亚,沉浸式体验其独特的自然美景和文化的多样性。
设计:Karrda+Buchan



英国馆以“共建未来”为主题,采用10x10m的结构网格,全模块化系统建造,不仅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具有灵活性和可重复使用性。
设计:Woo Architects


来源:综合网上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