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报告来源:报告研究所)


产业提速,差异化渐显

产业在加速:宏观层面,政策频出,推动产业加速发展

政策密集出台,中央地方齐发力,共同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2023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人形 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 颠覆性产品,并将其定位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随后各地相关行动方案&发展规划纷纷出台,且在时 间节点上明确,计划于近年分别打造当地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生态,推动产业逐步成熟。

产业在加速:中观层面,产业联盟&投资基金纷纷成立

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基金纷纷成立,集群效应有望逐步凸显。23年末以来,全国&各地区人形机器人产 业联盟纷纷成立,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其中,牵头方既有地方政府,也有头部企业,以北京人形机 器人产业联盟为例,其于2024年4月正式成立,汇集了包括机器人本体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高校及科 研院所等在内的78家成员单位,联盟通过搭建共享技术平台、推动标准规范发展、建立产业链数据库等举 措,促进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加速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同时,产业基金同步密集成立且规模可观,推 动产业形成“资金—技术—产品”闭环。

产业在加速:微观层面,初创企业春笋涌现,融资风起

初创企业春笋涌现,融资数量大幅增长。一方面,目前初创企业 因其创始团队大多具备运动控制、大模型研发等背景,方向多集 中于机器人整机方向。另一方面,24年初创企业陆续走出A轮融 资,相关投资数量明显增多但总金额略有下降,主要系23年明星 项目效应明显(如智元、宇树等多于23年完成大额融资)。

差异化在显现:三类下游、三种形态

国内机器人大多瞄准三类下游进行布局,产品形态由非人形到类人形逐步拓展至双足人形。人形机器人可 以更高效完成工厂场景下自动化设备难以胜任的部分高精度、重复性工作,实现工业生产的完全自动化, 同时工厂场景相对规范化,相对易于模型训练。业内认为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在工业场景被大批量应用。但 最终随着模型能力提升、泛化能力的提高,C端应用将为人形机器人打开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根据自 身愿景与能力的不同,当前国内机器人企业分别瞄准三类下游—工业、家庭、泛通用(即工业&家庭)。因此,国内机器人厂商的发展也经历了从非人形到类人形,再到双足人形的演变过程,其中非人形与类人 形通过对上肢&下肢进行成熟方案嫁接,能够快速适应工业场景的迭代,但随着对运动能力和智能化要求 的提高,双足人形机器人成为了各厂商的“最终方案”。

差异化在显现:上肢&下肢&视觉均存在差异化方案

上肢方案差异化:当前行业量产需求迫切,但受制于灵巧手的技术难度较高,且在部分工业场景中存在灵 活度冗余,众多厂商在其工业机器人产品中直接使用机械夹爪方案,同时在部分精细操作或康养领域,三 指灵巧手方案也在同步推广。下肢方案差异化:部分厂商认为在大多数场景中,上肢是决定机器人功能的关键,下肢的通过性要求较低, 因此在下肢选择更加成熟且稳定性更强的轮式或履带方案。视觉方案差异化:特斯拉使用纯视觉方案,但是多数国内企业选择多传感器方案(RGB摄像机+毫米波雷 达+激光雷达)。

商业化飞轮模型下,看好三大类厂商布局

打造机器人商业化飞轮模型,看好三类企业布局

机器人商业化飞轮模型:机器人的智能化能力提高需求借助海量场景的持续训练,而商业化的前提是大批 量制造下的质量把控与降本。因此,机器人行业商业化形成了“大量制造—场景打磨—快速迭代”的飞轮 模型。因此,我们认为互联网企业、车企、初创机器人公司有望引领行业发展。初创企业—机制灵活与创始团队背景占优。通常情况下机器人企业的创始团队在某一领域(运动控制为主) 有技术领先,同时机制灵活可以有效激励团队,保持产品的快速迭代。互联网企业—软件能力是核心。当前国内互联网公司多在语言模型有所布局,未来有望拓展到具身智能模 型,掌握智能化提升的关键能力。车企—制造为主,软件为辅。汽车工厂是人形机器人最有可能率先大批量应用的场景,同时车企的规模化 降本能力突出。此外,智能驾驶与人形机器人被认为是具身智能的两个终端应用,在技术底层上具备一定 的共同性。

初创机器人企业:24年迎发布大年,百家争鸣

24年国内人形机器人百家争鸣,未来20年产业大趋势确立。优必选、宇树、乐聚、智元、傅里叶等国内 机器人厂商于2024年均发布了最新机型,头部企业基本全部具备双足机器人的开发能力,并且在尺寸、自 由度、负载等参数上均实现跨越式进步。

初创机器人企业:创始团队背景深厚,量产元年,初步商业化

创始团队均具备相关背景,预计工业场景率先落地,25年为商业化元年。从创始团队角度看,各家多具备 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哈工大等理工强校背景,且屡次获得美团、腾讯、高瓴创投及其他产业 基金等众多明星投资方的加持,背景深厚。同时,国内头部机器人企业与车企等制造企业试点已近半年, 小批量测试阶段有望结束,25年开启量产销售,其中多家企业预计2025年全年销售超千台。由于下游客 户测试&研究需求旺盛,我们预计伴随国内企业订单交付,25年全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销量有望近万台。

智元机器人:“天才少年”的热爱与梦想,开始即全栈

“天才少年”的热爱与梦想,创始团队背景突出。创始人彭志辉在2020年通过“天才少年计划”加入华为, 在昇腾计算产品线任人工智能边缘计算专家,参与自研昇腾NPU芯片体系的全栈开发。2023年离职,与上 海交大教授闫维新共同创业成立智元机器人。在具体分工上,闫维新主要负责机器人的“身体”,彭志辉则 负责机器人的“大脑”。

资本热捧,资方多元,开始即全栈。2023年2月以来,智元机器人已融资了8轮,融资速度惊人,估值已超 过70亿元,并预计2025年年初启动B轮融资。同时,投资人背景丰富,包括投资机构、地方国资、产业资本 等。此外,公司软件、硬件、大脑、小脑、云系统等都做,同时不考虑代工组装,直接在上海临港建厂投产, 开始即全栈。

宇树科技:八年炼成独角兽,核心部件自研

四足机器狗起家,全球市占率领先,成本低&硬件强。2016年,王兴兴用200万天使资金成立宇树科技, 开始四足机器人的研发,在2017年发布首款商业化四足机器人Laikago,应用端的需求反馈促进了四足机 器人的创新与研发,2021年1.6万元的Go1一年出货近千台,到2023年Go2价格降至1万元以下,宇树机 器狗的销售份额占到全球机器狗市场60%以上,居于行业主导地位。在机器狗的数据积累与成本控制经验 下,宇树在23年发布通用人形机器人H1,一年后,第二代G1实现售价9.9万起,显现出“成本低+硬件强” 的双重优势。

八年九轮融资,炼成独角兽。从2017年开始,宇树已经经历9轮融资,估值达到80亿人民币。在24年2月 的融资中,宇树科技获得了约10亿元的B2轮融资,是24年国内单笔融资数额最大的机器人公司,宇树科 技成为行业的“独角兽”。

互联网企业:投资&大模型&自研,从“大脑”开始

互联网企业转变进入方向,多以“投资+大模型”的方式从“大脑”方面布局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领域 前景广阔,2024年风口再起,虽然阿里、百度、腾讯等诸多互联网企业都开始尝试入局人形机器人,互联 网企业的入局方式偏向于保守,很少有亲自下场制造人形机器人本体,更多的是采用投资企业或基于本身 数据优势进行大模型研发的方式入局,关注软件端的大模型高于关注硬件,从 “大脑”方面发力。

互联网企业:模型逐步拓展,当前差距尚存

互联网企业多集中在通用大模型,与真正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尚存差距。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大厂纷纷推出 自研多模态大模型,例如百度的文心、阿里的通义,腾讯的混元等。但当前的多模态大模型无法驱动“本 体”直接感知外部真实环境,并进行相应的任务决策与执行,更多的是依赖外部模块输入对外部的感知。目前,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也在往真正的具身智能大模型方面发展,其中运用昇腾亲和的 Transformer 架构 - 创新的 π 新架构的华为盘古大模型较为先进。另外,字节最新发布的GR-2机器人大模型聚焦机器人领域 ,可以无缝地将预训练阶段的知识转移到微调阶段,并且还考虑了多视角数据处理和全身控制算法,初步 具备世界大模型的能力。

华为:人形机器人成为鸿蒙生态系统重要部分

下载完整报告,请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入知识星球社群查阅下载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我们组建了研究报告知识星球社群,加入后您可以享受以下服务:
1、星球中分享最新、专业、深度的行业研究报告、投行报告、白皮书、蓝皮书、公司研报等。报告持续更新,公众号发布的报告可同步下载;
2、海量研究报告均可下载PDF高清版,无限制;
3、会员可以用提问方式获取具体报告需求;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星球


业务咨询、商务合作:136 3162 3664(同微信)

温馨提示



应广大粉丝要求,「报告研究所」成立了报告交流群,欢迎各位公司企业、投行、投资机构、政府机构、基金、创业者及金融资本圈朋友加入!

这里能且不限于:“行业交流、报告交流、信息交流、寻求合作等......”

入群方式:添加助理微信【touzireport666】,发送「个人纸质名片」或电子名片」审核后即可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