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境保护网络平台建设

秘书处召开三次会议

第四届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于8月14日、9月3日及9月14日召开了三次会议,分别就“站长计划”、“第二届巡护员技能培训暨竞赛评优”、“第五届年会”和网络战略升级所需的调研走访等事宜展开讨论与部署。会议邀请全体秘书处成员单位参会,践行共商共建的网络建设原则。

组建第二届科学专家委员会,并召开战略升级咨询会

2024年是网络运行的第五年,借网络启动战略升级工作之机,秘书处组建了第二届科学专家委员会,以为网络未来的发展提供所需科学与专业指导。

7月26日,秘书处组织新一届科学委员会专家听取网络战略升级初稿汇报。会上,由战略文本的主要撰稿单位大自然保护协会从战略形成历程、2019-2024网络战略执行情况、战略升级思路分析及新战略稿等几方面向专家委员们做了介绍。专家委员们听取汇报后提出了各自建议,秘书处认真听取,尤其是各位专家对目前战略文稿对成员单位需求体现不足的建议,并决定下一步完善此项不足。

▲ 会后,秘书处代表拜访成员单位听取对网络的需求和对网络未来发展建议 图/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二届科学专家委员会组成:
杨   华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动植物保护处
龙勇诚    知名灵长类学家
邹恒芳    原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造林处处长/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发起人
李   晟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华朝朗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黄志旁    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
杨方义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代表处
蔡   葵    云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于   黎    云南大学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   寅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 线上讨论会截图 图/绿基会

网络增加1家新成员,成员单位数量扩大至37家

9月,秘书处经过讨论与投票,同意吸纳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成为网络第37家成员单位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独立设置的省属国有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成立于1958年,为云南省首批成立的2所全日制高职院校之一,首批重点建设的2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也是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学院在自然资源调查、管理、规划、地理时空大数据计算与分析、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向具有较强的专业特色。目前,在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滇金丝猴栖息地修复与廊道建设规划研究”“滇金丝猴生境因子评价与潜在栖息地预测研究”及其他单位的支持下,正在开展利用空天遥感技术、GIS建模技术等开展滇金丝猴全域栖息地监测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启动“站长计划”,庆祝第六个“金丝猴日”

7月15日,在第六个“金丝猴日”到来之际,网络通过公众号正式发布了“站长计划”招募。

“站长计划”旨在通过履行网络“赋能”这一项职能和功能,提升滇金丝猴乃至全省灵长类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地站长们的科学保护管理能力与专业素质,巩固他们在保护和维护滇金丝猴和其他灵长类及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做出的突出贡献。通过公开招募,以下8位基层保护工作者入选。依据计划,将在11月底开展首次“访学”活动,通过访问其他地区优秀保护站,学习保护站管理经验,并在“访学”结束后由站长们共同制定成长计划。

▲ “站长计划”入选名单和计划概览 图/网络公众号

启动“2024年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巡护员技能培训暨竞赛评优活动”

9月13日,网络在公众号正式发起第二届巡护员技能培训暨竞赛评优活动

网络成立后,就一直未停止对巡护员队伍的支持和关注,自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优秀巡护员评选和一届技能培训暨竞赛评优活动。其中,2023年网络举办的第一届巡护员技能培训暨竞赛评优活动,通过公开招募,共有7支队伍21名巡护员报名并入选。经过培训和技能大比拼,决出了团体奖项3项、个人奖项4项。

今年的巡护员技能培训暨竞赛评优活动,招募对象面向了全省所有分布有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的保护区和公益保护地,共有来自16个不同保护区、公益保护地的16支队伍48名报名队员参与,涉及的主要物种不仅有滇金丝猴,还包括怒江金丝猴、中缅灰叶猴、长臂猿等。活动将于11月4日至8日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片区举办。本次活动的报名结果为:

▲ 招募结果 图/网络公众号


 滇金丝猴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

蚂蚁森林和其他灵长类栖息地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造林项目稳步推进。

2024年,蚂蚁森林滇金丝猴栖息地修复造林项目(维西县、兰坪县、云龙县)累计计划种植云杉、华山松、冷杉3855.8亩蚂蚁森林灵长类栖息地植被修复项目(马关县、新平县)计划种植桤木、光皮桦1531.5亩

2024年,蚂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造林项目(会泽、沾益、江川)计划种植华山松4505亩蚂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造林项目(东川)计划种植冷杉1800亩

基于此,7月,昆明东川、曲靖会泽、沾益及大理云龙开展了林地清理、整地挖塘、苗木采购等工作;8月,为抓住雨季的有利时机,各项目点开展了华山松、云杉、冷杉及桦木的造林工作;9月,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绿基会”)组织专业人员前往玉溪江川、曲靖会泽和沾益的蚂蚁森林造林地进行进度核查及成效检查。下一步将继续组织专业人员前往大理、迪庆、新平等造林地进行初植成效的检查,确保及时全面的完成2024年的造林任务。

▲ 东川造林地 图/绿基会


 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建设

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公益保护地

  • 科学保护

野外巡护监测
第三季度老君山监测队总计野外巡护时长约744小时,共计605.58公里,完成了七仙湖、上利苴、金丝厂核心区总计54台红外相机的数据回收工作。

监测队员检查雪门坎区域内红外相机 图/杨涛、杨学忠

滇金丝猴监测方面,监测队员于9月22日、23日在野外工作中遇到滇金丝猴群,猴群个体约300只左右。

▲ 拍摄到的老君山滇金丝猴群 图/杨明

野外木桥修缮
随着老君山的雨季到来,三岔河小组至金丝厂监测站之间有3座木桥因使用年限较久而面临腐坏威胁。8月底,老君山保护中心监测队员与阿拉善巡护队队员及当地老乡合作完成了该处3座木桥的修缮工作。

▲ 多方合力修建新桥 图/闫巍峰

  • 滇金丝猴友好社区建设
小桥头垃圾管理基地维护提升
为美化环境,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利苴村小桥头小组垃圾分类基地进行了墙绘图案设计,绘制了生动的老君山保护地动植物卡通。

▲ 垃圾分类基地墙壁绘画 图/和崇仙

白芸豆提质增效以及豆杆替代项目
7月-8月,项目指导专家苏子峰老师先后三次到示范农田进行考察和现场指导,组织种植户完成白芸豆基地第三次的施肥工作,完成修枝打顶、稳固插杆等工作。

9月,白芸豆植株逐步进入成熟期,标志着本年度白芸豆采收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 培训合影 图/叶远圣

▲ 专家进行修枝打顶指导 图/叶远圣

可持续中药材种植
8月,保护中心与丽江市农科所对利苴中草药种植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调研深入了解村民的种植意愿、主要种植品种及目前存在的病虫害情况。

▲ 走访了解村民中药材种植情况 图/和崇仙

9月,保护中心与丽江市农科所多次探讨沟通后,双方确定了《老君山公益保护地中草药培训计划》,内容包括选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 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培训合影 图/石美珊

社区羊毛毡手工艺制作学习
7月上旬,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前往大理学习了解羊毛毡湿毡、针毡与湿毡相结合的制作技艺,并完成了一个滇金丝猴冰箱贴、一个滇金丝猴样式帽子的打样制作。

▲ 滇金丝猴冰箱贴和滇金丝猴帽子 图/陈铮

8月下旬,保护中心组织村民进行湿毡和针毡结合的工艺,并完成了30个羊毛毡杯垫的制作。

▲ 村民尝试针毡工艺 图/和崇仙

利苴村民间故事收集
为保护利苴村民间文化,基于前期整理的《利苴村民间故事收集方案》框架,7月,保护中心团队组织志愿者开展收集工作,访谈人数为11人次,共搜集到10余个民间故事。

8月,完成了一则以傈僳族四弦制作技艺为主题短片的拍摄剪辑,展现了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为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 纪录片封面

  • 自然教育

开展2期社区自然教育活动
7月,第七期社区自然课以“乡野童年,自然成长”为主题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暑期营,内容涉及以蜜蜂为主的昆虫自然观察、滇金丝猴的垂直家园和森林徒步,本次营期有22位利苴村的孩子参与。

▲ 第七期活动记录 图/冷杉、李如雪、叶远圣

9月,第八期社区自然课带领利苴村的孩子们一起开启真菌探秘之旅。在森林中寻找真菌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真菌的多样性,还一同总结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真菌作为分解者促进生物循环、保持土壤肥力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 在森林中寻找真菌 图/叶远圣、冷杉

《老君山自然观察手册》完成内容整理
7月,《老君山自然观察手册》进入内容编写阶段,保护地团队协助合作方新生态确定了5条路线观察点和相关资料收集和整理、确定了手绘风格。8月底,新生态团队基本完成手册的文字内容,为补充雪门坎和滇金丝猴巡护路线的位点观察信息和素材。9月上旬,新生态团队到保护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 雪门坎路线考察 图/冷杉

大理山间集研学团到自然中心参访
8月21日,大理山间集研学团队到中心参访,工作人员为其进行了滇金丝猴主题展陈的讲解和老君山保护工作介绍。

  • 其他
南博会参展
7月下旬,保护地受邀参加了2024年中国-南亚博览会,进一步推广宣传了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保护及保护地周边傈僳族村落传统手工艺羊毛毡制品。

▲ 参展南博会现场 图/老君山保护中心

塔城公益保护地

  •  保护地团队建设
2023-2024年终工作总结会
7月,塔城保护地2023-2024年终工作总结会在塔城管理所召开,会议围绕本年度工作汇报、下年度计划及预算、工作困难及挑战、社区发展规划等议题展开,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西分局、塔城镇人民政府、塔城镇林场、塔城管理所、野生动物救护站、绿基会、塔城村委会、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响古箐上中下3个社区村民代表等共计43人出席参会。

▲ 2023-2024年终工作总结会合影 图/塔城保护地

响古箐自然教育路线走访
7月,塔城管理所、绿基会及塔城保护地团队走访了响古箐初定的自然教育路线,期间看到了各种鸟类、动物的痕迹以及各种植物、菌类等,讲解了关于神山、斗牛、达摩祖师等的故事。后续塔城管理所及保护地将进行沿线动植物梳理及路线打造、活动设计整理。

▲ 响古箐自然教育路线走访 图/塔城保护地

巡护技能培训
7月,塔城管理所及塔城保护地开展巡护技能培训暨技能竞赛,以“野生动植物识别、巡护应急能力常识、野外实操技能”为主要内容,分为室内监测知识竞赛和室外模拟野外巡护监测实操两部分。
▲ 巡护员竞赛—野外巡护监测实操 图/塔城保护地

  • 巡护监测
红外相机监测巡护
本季度红外相机监测巡护共40天,约300公里,巡护期间查看35台红外相机运作,于9月回收,后续将进行数据整理分析。
▲ 检查红外相机运作 图/塔城保护地

日常巡护
本季度日常巡护共79天,约541公里,巡护过程中发现并记录滇金丝猴等动物粪便、痕迹、鸣叫共139条。
▲ 巡护过程中发现记录的动物痕迹 图/塔城保护地

猴群监测
9月底,大理大学东喜马拉雅研究院、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塔城管理所、塔城保护地一同对响古箐野外滇金丝猴猴群种群开展监测。通过前期跟猴、定位、观察记录猴群活动路线,初步确定响古箐野外猴群的活动状况、迁徙路线等。受限于大雾天气、猴群分群等因素影响下,未能探清响古箐猴群数量。但通过本次野外猴群监测行动确定了响古箐种群的自主分群行为确实存在,后续将再次开展猴群监测工作。

▲ 响古箐野外猴群监测 图/塔城保护地

  • 社区参与
自然教育社区宣传活动
7月,塔城保护地在各洛一、二组开展“自然教育进社区——生态保护进家园”自然教育进社区宣传活动。共计90余人参与,向村民发放纪念品80余份,宣传海报及宣传册160多份。本次活动对保护区的重点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政策、森林防火等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宣传,增强社区群众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

民宿、餐饮培训
8月,为提升响古箐社区酒店民宿服务及餐饮服务质量,塔城保护地与维西哈布达云谷酒店合作,对响古箐有意向发展酒店民宿、餐饮服务等的社区村进行专业为期7天的培训。

▲ 响古箐社区餐饮培训 图/塔城保护地

民俗文化培训
9月,为促进响古箐民俗文化发展,培育社区歌舞队,塔城保护地聘请舞蹈老师,对响古箐村民开展为期7天的民俗歌舞文化提升培训。参加培训学员学习了4首“阿尺木刮”“瓦器器”等傈僳族传统舞蹈和至少10首少数民族歌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民俗歌舞文化的传承。

▲ 响古箐社区民俗舞蹈文化培训 图/塔城保护地

  • 宣传
本季度,塔城保护地共编写简报4篇。

巴美公益保护地

  •  保护地团队建设
7月17日-18日,德钦共管协会、绿基会前往巴美,与保护地团队就社区宣传活动、塔玖协会理事会及本年度巡护事宜等展开讨论。

  • 巡护监测
红外相机布设
7月,保护地团队上山布设了6台红外相机,已初步完成巴美保护地红外相机布设,计划在10月进行红外相机回收及部分区域补充布设。


▲ 红外相机布设 图/巴美保护地

巡护路线
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云南项目团队(以下简称“山水项目团队”)的协助下,确定了巴美保护地的巡护路线(如下图),并制定了巡护规范:至少2人一队按路线开展巡护;巡护期间至少有1位使用两步路记录巡护轨迹,并在月底将轨迹导出。


▲ 巴美保护地巡护简图 图/山水

日常巡护
本季度巴美保护地共巡护31天,约698.33公里。


 
▲ 巡护及查看红外相机状况 图/巴美保护地

  • 社区参与

7月,德钦分局、共管协会、绿基会及塔玖协会联合开展面向9个村小组的社区宣传活动,约133名村民参与。活动围绕巴美保护地项目、监测成效展示、野生动物尤其是滇金丝猴保护等工作展开,以借此机会加强塔玖协会与9个村小组的关联,促进当地社区村民对保护地项目的认知。

▲ 社区科普宣传活动合影 图/巴美保护地

  • 宣传

巴美保护地申报OECMs中国潜力案例征集,现已入围。该征集是在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的支持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华泰公益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发起。


南仁萨勇公益保护地

  •  保护地团队建设
7月,山水项目团队带领巡护队成员按既定的巡护路线开展监测巡护,在实际巡护过程中考察和培训巡护队员的实操技能,并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指导。同时,德钦社区共管协会与巡护队员完成签订合同。

▲ 南仁-萨勇保护地监测巡护 图/南仁-萨勇保护地

8月,为了保障巡护的正常开展,进一步提高巡护水平,根据项目设计,为南仁萨勇保护地巡护人员采购了服装及野外监测设备。

9月,山水项目团队和德钦社区共管协会共同推进达日工作站内部设备采购,目前完成床(折叠床)、床上用品、办公桌椅等采购,满足基本办公住宿条件。

▲ 达日工作站办公布设 图/南仁-萨勇保护地

  •  巡护监测

红外相机布设
7月,山水项目团队与巡护队员布设红外相机25台,耗时共4天,步行里程约144公里,海拔高差超过1400m。在布设过程中记录到绿绒蒿、藏鼠兔等动植物。

巡护
在红外相机布设后,南仁和萨勇两个小组分别展开巡护。从巡护队组建以来,累计巡护179人次,约1695公里。

▲ 南仁-萨勇保护地红外相机布设 图/南仁-萨勇保护地

  • 社区参与

7月,山水项目团队走访了保护地南仁小组、萨勇小组,对村干部、村民群体进行了访谈,调查了社区的基本信息、主要生计来源、社区治理结构、神山圣湖生态文化、气候变化感知、人兽冲突与社区保护现状等。

调研了解到,南仁社区的灌溉水渠因为年久失修,对村子周边农田的灌溉造成影响。另一方面,社区希望发展旅游,目前南仁村民已具备一定徒步导游经验且社区已制定了游客接待的费用标准。

▲ 南仁村调查走访 图/南仁-萨勇保护地

另外,萨勇社区认为本村山林风景好,最希望发展旅游,个别村民曾参与或组织面向本村或外来游客的徒步活动,但尚无集体性的有组织的尝试,希望获得外部的旅游规划和支持;其次希望搭建松茸、蜂蜜等产品的销售平台。

▲ 萨勇村调查走访 图/南仁-萨勇保护地

8月,山水项目团队在南仁小组,与村干部、村民共同商讨了开展自然体验的可行性,推选出齐松垭口-那顶吾、齐松垭口-嘎希通两条自然体验路线。

9月,山水项目团队走访了萨勇小组,与村干部、村民共同商讨了开展自然体验的可行性,选取了从赛坡出发,经北侧山脊到达达根垭口,再经南侧山脊返回赛坡的自然体验路线,和周围其他可以进行自然体验活动的区域。结合实地考察、社区访谈的形式,整理了路线沿线的兽类、鸟类分布及其观察季节与难易度,植物的季节分布,野生菌种类,神山文化景观等内容,也考量了徒步安全性。结合8月南仁的自然体验考察结果,整理出南仁萨勇自然体验路线的考察报告。

▲ 南仁-萨勇自然体验路线初步规划 图/南仁-萨勇保护地

  • 政府沟通合作
7月,项目参与各方在保护区德钦分局开展会议交流,就核心人员、巡护人员工资发放,巡护安全事故预防、外出考察交流、工作站建设推进等事宜进行讨论。

7月22日,共同走访南仁、萨勇社区,了解巡护员基本情况、巡护现状,完成社区巡护人员和核心人员合同签订,强调巡护工作任务和安全要点。此外,实地查看达日管护工作站点,各方约定由德钦共管协会尽快推进办公、住宿设施设备配备工作,使工作站具备驻点办公条件。

▲ 南仁-萨勇保护地多方沟通交流会 图/南仁-萨勇保护地

  • 宣传

7月,山水项目团队与南仁和萨勇两个小组的村民一起树立了蚂蚁森林树牌。

▲ 南仁-萨勇保护地蚂蚁森林树牌 图/南仁-萨勇保护地

云龙(五宝山)公益保护地

  •  保护地团队建设
蚂蚁森林树牌竖立
6月,山水项目团队与巡护共同为保护地竖立4块蚂蚁树林树牌。

▲ 五宝山保护地蚂蚁森林树牌 图/五宝山保护地

巡护设备发放
8月,为保障巡护工作的正常开展,进一步提高巡护水平,根据项目设计,为五宝山保护地巡护员采购了背包、登山鞋等巡护装备,并配备了一批帐篷睡袋。

工作站完善
9月,山水项目团队逐步设计制作工作站上墙文件,并制定工作站驻站人员管理办法,明确驻站人员工作生活职责,项目团队和云龙天池保护区苗尾管护站人员的办公、公共空间设施日常维护指引。

▲ 工作站标识指引 图/五宝山保护地

  •  巡护监测
本季度共开展巡护176天次,约1536公里,基本覆盖保护地全部范围。于2024年8月回收44台红外相机数据,拍摄到云南兔、赤麂、豪猪、白腹锦鸡等野生动物。

▲ 五宝山保护地巡护轨迹 图/五宝山保护地

  •  社区参与
7月,结合前期在五宝山社区的走访资料,计划在廊道周边的7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进行社区问卷调查,并具体讨论问卷设计。问卷除了收集社区本底信息,还将重点关注当地的生计组成、近年来的变化情况、现有的社区管理机制,以及村民对环境变化和生计转型的看法。

8月,山水项目团队和社区对保护地中可以作为未来生态体验的线路进行了前期踏查,徒步路线总长约14公里,从麦地出发,途径羊窝登、蚂蚁森林造林地,最终到达丕坪,沿途遇见白鹡鸰、灰鹡鸰、白顶溪、大拟啄木鸟等多种鸟类,且在造林地附近看到了黄喉貂的痕迹。

下一阶段,将与保护区和当地社区共同商讨徒步路线的可行性,具体评估路线的难易度、体验内容、接待形式等具体事项,并完成体验报告与影像资料的整理。

▲ 五宝山保护地生态体验路线踏查 图/五宝山保护地

9月,山水项目团队针对保护地廊道周边的社区进行了深入走访,通过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社区当前的生计结构及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情况,完成了天灯村22户家庭的走访,整理了22份调查问卷。

▲ 八子地社区调查和村民种植的生态茨菇 图/五宝山保护地

▲ 八子地社区自然资源管理和利用调查分析 图/五宝山保护地

  •  组织发展、政策研讨
7月,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昆明参加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2025年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评审,会后与山水项目团队就保护地规划和工作进行了讨论,并向同行的大理州林草局保护地汇报。

8月,山水项目团队受邀参加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提升培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科研监测及生物安全、资源保护与管理、科普宣教与社区管理、应用写作、信息化建设、外来入侵物种和湿地调查等科目培训,着力增强干部职工和护林员保护与管理能力,筑牢高水平保护基础,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

▲ 五宝山保护地能力建设培训 图/五宝山保护地

8月,全球环境基本(GEF)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与变革项目专家组调研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调研云龙县项目试点的栖息地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案例,并与社区、关键行业部门代表座谈。项目团队参与座谈会交流讨论滇金丝猴廊道保护地工作,并期待与GEF项目形成合力,为廊道的建设共同努力。

▲ 滇猴廊道保护交流讨论 图/五宝山保护地

9月,山水项目团队组织五宝山保护地的6位社区伙伴受邀前往丽江石头城村,参与“生态文化系统框架下的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协同创新项目”的互访学习活动,和丽江当地的伙伴一起探索生态保护与农业文化传承之间的联系,分享各自在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经验与见解,为廊道社区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路。

▲ 互访交流 图/五宝山保护地

  •  宣传
7月,山水项目团队人员参加了由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组织的“美丽乡愁乡土教育论坛",就在云龙县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工作成果及可能性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8月,山水项目团队受邀参加同济大学云龙县生物多样性考察与宣传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人员为保护区职工、护林员及其子女,以及共同参加的同济大学暑期团师生宣讲了蚂蚁森林保护地的工作。

▲ 同济大学“美丽乡愁乡土教育论坛” 图/五宝山保护地

9月,山水项目团队结合工作调查和活动,在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微博发布2条项目宣传微博。另外,为五宝山保护地申报OECMs中国潜力案例征集。

▲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布的微博


 成员单位动态

Bio-CPU Lab师生与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联合开展“同天协作 池济绿美”系列活动。

7月31日到8月11日,在学校的支持下,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智能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感知分实验中心(Bio-CPU Lab)联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队同济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云龙实践团奔赴云龙天池,与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联合开展“同天协作 池济绿美”系列活动。本次实践活动积极践行美丽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设计创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国豪书院的师生志愿者与36位保护区管护局职工、专业管护员和护林员,近20位当地青少年,共赴这段乡土自然奇妙之旅,共同“守护天池家园,生态振兴乡村”!

“同天协作 池济绿美”系列活动包括:天池保护区保护能力提升培训、梦想家园之“山海共赢”自然萌暑期营、“诗话云龙 自然语动”普通话推广培训、保护区及周边乡村乡土自然调研活动、腾龙广场市集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

  • 天池保护区保护能力提升培训

8月6-9日,Bio-CPU Lab带领同济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云龙实践团与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王梦君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团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云龙县科协联合举办保护区保护能力提升培训。共开展4场室内讲座和2场室外现场教学活动,总计培训天池保护区管护局职工、专业管护员和护林员200人次。

▲ 活动现场 图/云龙关注

  • 梦想家园之“山海共赢”自然萌暑期营

8月6日-9日,Bio-CPU Lab面向来自天池保护区职工、专业管护员和护林员家庭的孩子(年龄跨度从4-12岁),同步举行了2024梦想家园之“山海共赢”自然萌暑期营。“梦想家园”是源起于云龙的乡村营造实践活动,希望让孩子带动村民一同认知公共环境、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共同营造自己的梦想家园。今年已是活动连续开展的第6年,这次的活动来到了天池保护区,以“守护家园生态”为目标,开启了一场与大自然的对话。

本次活动的自然教育课程包经过优化后还将作为亮点之一在第五届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年会上正式发布。

▲ 丰富的自然教育课程 图/Bio-CPU Lab供稿

▲ 暑期营合影 图/Bio-CPU Lab供稿

  • “诗话云龙 自然语动”普通话推广培训活动

8月8日,Bio-CPU Lab和天池保护区管护局在云龙天池特别开展“诗话云龙 自然语动”普通话推广培训活动,希望通过提升保护区职工和护林员的语言沟通能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高效开展。

此外,同济师生还对天池保护区护林员、八子地、云龙县城的民众发放了100份普通话使用水平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将作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成果上报教育部语用司。

▲ 活动合影 图/Bio-CPU Lab供稿

  • 保护区及周边乡村乡土自然调研活动

为了探索天池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路径,实践团还对天池环湖步道、五宝山生态廊道造林地,以及天池保护区及其周边的乡村社区暑场、天池、八子地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村民访谈,并对保护区管护局科研所所长、专业管护员、护林员以及云龙县文旅局、农业农村局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形成题为《天池之境、自然创生——“后脱贫时代”保护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的调研报告,为云龙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出谋划策。该项成果获得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举办的第六届”国地杯“全国大学生自然资源科技作品大赛优秀作品奖。

▲ 活动合影 图/Bio-CPU Lab供稿

  • 腾龙广场市集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

8月11日上午,同济师生和天池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龙县林草局在云龙县城腾龙广场的市集上开设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摊位,展示动植物标本、科普展板,并向居民发放了大量宣传折页,旨在提高当地居民对物种保护的意识。此外,实践团还在县城张贴了保护野生动物、禁止捕食野味的海报,呼吁大家重视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

▲ 活动现场 图/Bio-CPU Lab供稿

本次系列活动也得到了云龙媒体的广泛关注,云龙融媒体中心公众号“云龙关注”连续发布了三篇报道,云龙电视台也进行了专题新闻报道。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简介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成立于2019年7月,作为云南省首个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网络,目标是推动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整体保护。网络由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云南白马雪山保护区管护局等13家单位共同发起,目前已有30余家成员单位。网络实行保护管理机构、公益组织、科研机构、社区、公众和企业等广泛参与的合作保护机制,聚焦滇金丝猴种群调查、栖息地监测网络建设、巡护管理和保护能力提升、栖息地廊道修复、滇金丝猴社区公益保护地建设、滇金丝猴自然教育、公众参与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中国旗舰物种的保护积累经验和树立典范。


本届秘书处成员单位包括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大自然保护协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其中,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为2024年轮值主席。


2023 沪ICP备16029818号-3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