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航天精神

点燃少年航天梦
——2025中国“航天日”十周年科学家主题巡讲活动

一、活动介绍


2025年是“中国航天日”设立十周年。自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成就举世瞩目: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建成、探月工程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建成运营、“天问一号”跨越行星际探测……这些辉煌成就凝聚着一代代航天人的智慧与汗水。
值此十周年之际,为弘扬航天精神、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热情,我校于2025年4月18日邀请专家朱民才教授,开展主题为 茫茫太空“放风筝”——航天器飞行控制解密的科普讲座。




二、专家介绍



朱民才教授
学术背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研究员、少将军衔,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
突出贡献: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副总设计师,指挥神舟飞船精准返回;
护航嫦娥探月工程,完成月球探测器飞行控制;
参与北斗卫星“太空组网”,助力全球导航系统建设。
荣誉成就: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得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三、专题讲座


朱教授以“放风筝”类比航天器测控,揭秘科学家如何用“隐形丝线”操控百万公里外的航天器。结合北斗导航、嫦娥探月、天问一号等工程,为七年级的同学们讲述测控技术背后的惊险故事;通过动画模拟展示航天器轨道调整、故障应急等场景,增强学生直观理解,用通俗的语言传递硬核科技,点燃了同学们探索宇宙的热情。











四、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同学们围绕航天器测控、职业规划、太空探索等话题与朱教授积极互动。











下滑查看更多内容
朱教授的分享让同学们感受到航天科技的魅力,更让我们看到科学家们为祖国航天事业付出的心血!同学们用少先队员的礼仪,向朱教授表达感谢!




每一个大火箭的升空,都始于一个小小的问题;
每一位航天英雄的成长,都来自今天这样好奇的眼睛!
愿同学们保持这份热爱,未来成为中国航天的闪亮新星!




五、学生心得体会


当最后一盏场灯熄灭,笔尖却亮了起来。那些在掌心蜷缩过的感动,此刻正在字行间舒展羽翼——走进这场文字的蝶变吧。
白驹过隙的一瞬间,时间从我们的身边匆匆流过。我们迎来了一周的结束。这周我们每一天都在学习不同的知识,体验不同的生活。在今天我们迎来了航天讲座。通过老师讲解激发了同学们对航天知识的兴趣,也让大家对航天工程有了一些感悟。“可上九天揽月”,这曾经古人们对航天的疑问以及遐想也终于在今朝一步步实现。中国航天的发展。不仅彰显了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荣耀。它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伟大,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让我们秉持着这份热血。迈向辉煌的每一天!——7.6李梓燃
《茫茫太空"放风筝"》以浪漫的意象揭开了航天飞行控制的神秘面纱。那根无形的"风筝线",不仅是连接天地的高速数据链,更是人类智慧编织的宇宙诗篇。地面控制中心犹如细心的园丁,24小时监测着航天员的生理指标、舱内环境,用精确到毫秒的轨道计算为航天器导航。北斗卫星、遥测信号和光学观测构成了一张天罗地网,让漂泊在太空的"风筝"永远逃不出人类的视野。这种近乎艺术的控制技术背后,是无数航天人对完美的不懈追求——既要让航天器如风筝般轻盈灵动,又要确保它始终在预设的轨道上翩翩起舞。当科技与诗意在太空中相遇,人类终于读懂了宇宙写给我们的情书。——7.7罗雅婷
聆听此次朱老师的航天讲座,我深受震撼,从“嫦娥”探月到"天问”奔火的壮举,一代代人对航天的创新与突破,以及不懈坚守,将星辰大海的梦想化为现实。我十分敬佩像朱老师这样的航天英雄,他们用智慧与汗水托举起大国重器,彰显了科技报国的担当。这让我明白,航天精神不仅仅是攻坚克难的力量,更是激励我们在各自领域勇攀高峰的信念,我将以其为指引,努力奋进,为梦想拼搏。——7.5朱晓余
今日聆听关于航天的讲座,收获颇丰。讲座中提到学校拥有丰富资源,助力探索航天新科技,让我深切感受到新时代少年肩负着未来的重任。航天器设计的奇妙世界在眼前展开,从理论构思到实际制造,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汗水。作为新时代少年,我将努力学习知识,借助学校资源,积极探索航天领域,勇担未来责任,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7.12张艺馨
《航天科普讲座学习心得》
今天,我参加了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举办的科学科普讲座,朱民才教授为我们揭开了航天飞行控制的神秘面纱。从火箭发射的精准操控,到太空维修的艰难挑战,再到远程调控的重要性,朱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中国航天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一路砥砺前行,从航天梦的萌芽走向超越世界的舞台。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深感自豪,也认识到知识的力量。我决心努力学习,为未来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传承航天精神,追逐星辰大海。——7.1周彦羽
下滑查看更多内容



END

文稿|李晓红
摄影|李晓红
初审|陈壹佳
美编|周玥姮
终审|聂中华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