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湾区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出现过“懿王崩,立其叔辟方,是为孝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的现象,但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实行嫡长子世袭制。这反映了( )
A.统治阶级权力斗争激烈
B.原始民主对王权的冲击
C.政权与族权的紧密结合
D.周王权威受到相权挑战
2.陕北地区出土大量东汉时期有关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画像石,其最常见的主题如图1、图2。这些图像可用于说明东汉时期陕北地区( )

图1以箭投壶 图2技击
A.百姓生活富足 B.军事地位显要 C.基层治理混乱 D.面临突厥威胁
3.西晋“八王之乱”以后,很多北方大族为避战乱,往往携整个宗族南迁。东晋建立以后,为强化对南渡“侨民”的管理,改其白籍为黄籍,将“侨民”并入所在郡县管理。这一政策的实施( )
A.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促进了北民的大量南迁
C.冲击了东晋政府的中央集权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4.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颁布《命萧瑀等修六代史诏》,要求在修撰南北朝历史时,对宋、梁、齐、陈、北魏、北齐、北周等各族所建政权的历史要“一体观之”。这( )
A.有助于巩固大一统政治格局
B.开启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C.树立了皇帝“天可汗”形象
D.体现了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
5.靖康之变,宋廷南渡。江南地区的乡里安全多由县尉、弓手、土兵与自发性的民间自卫武装来维护;地方的公共建设和文教活动也需仰赖以乡居官员、士人和富人所形成的权势之家共同协助。这反映出当时宋朝( )
A.强干弱枝传统得到强化
B.南北对峙影响基层治理
C.崇文抑武政策贯彻落实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6.明朝前期官方役使匠户、民夫开矿。但到了清朝,雇工生产使得官营矿场成本提高,因此全国大体上没有真正的官营矿场,朝廷不得不放宽对民营矿场的限制。这一变化折射出清朝( )
A.民众赋税负担减轻
B.雇佣劳动助推技术迭代
C.矿业生产趋于没落
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7.1891年,光绪皇帝要求受过英美教育的国子监学生和京师同文馆的教习向其教授英文,他还将此事昭告全国。这表明( )
A.光绪帝锐意革新推进变法进程 B.统治者积极应对瓜分狂潮
C.中体西用受到最高统治者认可 D.西学社会影响力深及宫廷
8.列强在华投资统计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表1
表1客观上反映出( )
A.“改订新约”吸引资本来华
B.中国加速融入世界商品市场
C.列强在华势力出现重大调整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低谷
9.图3是发表于1945年冬的一幅时局讽刺漫画《西游漫记》(局部)。这一作品反映了( )

A.军阀割据妨碍了商品流通
B.币值混乱影响中国的外贸出口
C.国民政府对经济巧取豪夺
D.反动势力阻止民众奔赴解放区
10.1953年,毛泽东对中央财政部公粮征收做出如下批复,“小农经济增产不多,而城市粮食的需要年年增长,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城市乡村不同时紧张更好,但恐怕办不到。”这表明当时( )
A.农业生产关系需要适时调整
B.国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C.米棉之战亟待提上工作日程
D.领导人要求工业要反哺农业
11.1984年,几个温州家庭在北京南郊开起加工衣服的小作坊,后续不断吸引同乡加入。90年代,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浙江村”,有兴旺的加工业和商贸业中心,并有9.6万外来人口在这安家。这反映出(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开放格局
B.社会经济活力的日益增强
C.逆城市化现象的悄然出现
D.国有企业改革的显著成效
12.325年,尼西亚会议由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主持召开,他以基督教首脑的身份亲自过问教义神学、礼仪活动、人事安排,呼吁各地主教恢复教会团结。据此可知,尼西亚会议( )
A.促使帝国分裂成为东西两部分 B.确立了森严的教会等级制度
C.试图弥合天主教与东正教分歧 D.有助于维护君主的独裁统治
13.英格兰自13世纪末至16、17世纪之间,庄园佃户缴纳的货币地租往往长达200年或250年保持不变。与此同时,地租在土地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从1/3缩减到1/5、1/6甚至1/18,留在佃户手里的产品不断增加。上述现象( )
A.巩固了庄园主的经济地位
B.强化了固有的等级秩序
C.推动了商品经济走向繁荣
D.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14.进入19世纪以后,英国在伦敦和其他城镇、城市和乡村,开始普及专业的警务。从政府领取薪水的职业警察替代了受害人或治安官的扈从,逐渐成为主导调查和抓捕罪犯的主力。这反映出( )
A.社会管理体现权力制衡
B.工业革命改善国家治理
C.国家破坏地方自治传统
D.司法实践强调结果正义
15.1933年,由留学生组成的西非学生协会在巴黎成立,该协会主张在学习西方的文化同时,要“与你们的人民保持紧密的联系”。这种文化策略( )
A.目的在于笼络法国殖民势力
B.同时兼顾了开放性和本土性
C.反映了西非民主运动的高涨
D.有助于开启西非近代化进程
16.表2为苏联20世纪下半叶部分时期农业投资增长率统计情况。这一做法( )

表2
A.难以解决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B.极大地改善苏联经济结构
C.表明苏联经济增长率节节攀升 D.导致了重工业发展的停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度牒是由国家发放的证明僧人和道士身份的官方凭证。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为控制僧道,唐政府实行度牒制度,唐太宗时期控制度僧权,限定很少的度牒额度。度牒由尚书省发行,度牒上详载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等。执有度牒者是政府承认的合法僧道,游食四方不受刁难。合法僧道才可以免除赋役。
——摘编自曹旅宁《唐代度牒考略》等
材料二
明朝正统年间,皇室大力兴建寺院,度牒制度开始受到严重挑战。至景泰年间,后宫崇佛大为泛滥,度牒发放数额通过各种途径迅速增加。明中叶以后,僧道中有度牒者,不低于70万人。此前度牒出卖,大多因为灾伤,所纳基本是粮食之类的救灾物资。嘉靖中叶以后,纳银给度成为主要做法,是朝廷财政收入的常规项目。
——摘编自赵轶峰《明代僧道度牒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实行度牒制度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中叶以后度牒制度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8分)
18.人们对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形成于何时?这在我国学术界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在1895年以前就已形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另一种意见认为,形成于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年;第三种意见认为,20世纪初年,中国的资本家已经出现,但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严重妨碍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摘编自林增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于何时?》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认识逐渐深化。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认为农民包含“佃农自耕农与中小地主”“不积极作恶的大地主”,强调“全体农民”起来反抗“劣绅土豪”。随着蒋介石发动政变,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指引下,1927年5月中共五大做出决议,中国农村“大部分的田地为收租的大地主所占有。中国田地只有百分之三十四属于农民。”1930年,毛泽东在五大决议和大量调研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包括小地主在内的地主是农村中的“敌人阶级”。
——摘编自王先明《地主:阶级概念的建构与现代中国历史的展开》
(1)关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阶级”的形成时间,你赞成材料一中的哪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1927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对象认识的变化,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3近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

——摘编自【美】德伯拉·L·斯帕《技术简史》等
依据材料,提取两个或以上的信息,围绕“近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自拟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加以阐释。(要求:提取信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随着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势力的开始壮大,新的权力与财富中心在中东的石油产出国出现。而不结盟运动也在联合国中成为越来越活跃的政治角色,有时他们利用西方势力在合作上的一些空子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这种新形势下,美国逐渐失去对联合国的控制。联大投票时美国的想法常常因为得票数不足而被其他团体盖过。
——摘编自【美】佛雷德里克·埃克哈德《冷战后的联合国》
材料二
1970年6月19日,毛泽东在会见索马里政府代表团时首次明确表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我们把自己算作第三世界的。现在报纸上经常吹美国、苏联、中国叫做大三角,我就不承认。他们去搞他们的大三角、大四角、大两角好了。我们另外一个三角,叫做亚、非、拉。”1974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中向全世界阐述了毛泽东的“三个世界”战略思想。
——摘编自孙翠萍《试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逐渐失去对联合国的控制”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三个世界”战略思想对中国的影响。(6分)
广东省大湾区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作用:掌握了人口变动情况(限制了僧道人口发展);加强了社会控制(或促进了社会稳定);保障了国家赋役征发(或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赋税)收入);保障了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维护了儒学正统地位(或有利于儒学的复兴)。(同类型的表述不重复得分)(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新现象:度牒发放数量增多;纳银给度方式普及(纳银给度成为主要做法/由纳粮给度到纳银给度);度牒控制力度松弛(度牒制度受到挑战)。(一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共4分)
背景:部分皇室成员崇奉佛道;社会救济导致的财政压力(解决财政困难的需要);白银流通量增加(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货币化);商品经济发展;赋税制度变革(一条鞭法的推行)。(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原则1:参考答案已经很周全,基本按照原来答案改即可,只是有些答案要点增加了同义替代)
原则2:考虑到主观题难度本身不大,严格参照2024年高考阅卷要求,给分点要么判为正确给2分,要么判为不正确给0分,不设“写到了点但又不够完整/写得有点靠边”给1分的情况。
18.【答案】
(1)赞成观点1
理由:早期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民族资本家群体出现(如果只有具体的名称表述,例如只答“陈启源”等,没有总结性的身份表述只给1分);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孙中山成立兴中会。
赞成观点2
理由:甲午战后,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如果只有具体的名称表述,例如只答“大生纱厂”等企业名称,没有总结性的属性表述只给1分);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如果只有具体的名称表述,例如只答“张謇、荣宗敬兄弟”等,没有总结性的身份表述只给1分);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革命派和立宪派分别开展革命运动和立宪运动;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开展,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赞成观点3
理由: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此处需要注意的细节与上述两个观点类似,都需要有总结性的陈述,如果只是具体名称的表述,给1分。)“三民主义”发展完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国初期政党政治、护国运动、五四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2)变化:从土豪劣绅(1分)到地主(1分)。与答案表述不一致不给分。(共2分)
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推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形成等表述亦可)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积极发展生产。(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19.【答案】
示例1
信息:②⑤
观点: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折射时代的变迁。
阐释:
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主要表现为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随着英国逐渐侵占埃及、印度,为强化对殖民地的控制,便利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榨取更多财富,英国推广电力技术,铺设海底电缆。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美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此时,科学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为了与美国竞争,苏联利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势,发展重工业,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率先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综上所述,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是科技进步、国际关系演变、经济体制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示例2
信息:②⑤⑥
论点: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推动国际关系的演变。
阐述:
19世纪末,英法等欧洲国家在世界殖民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英国通过海底电缆加强与苏伊士、孟买的联系,加强了对埃及和印度的殖民统治。由此可见,电报是欧洲列强控制其殖民体系的重要工具,维护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苏联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成功发明了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卫星通信的时代,这增强了苏联的国家综合实力,提高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影响力,但同时也加剧了两极格局下冷战局势的紧张。
全球总共有13台互联网根服务器,美国就掌握了其中的10台。但随着全球网民数量的增加,各国政府和人民更加重视互联网治理和信息安全问题,积极反对美国网络霸权,促进互联网模式的转变,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信息技术见证了大国的兴衰沉浮,也为新兴力量的崛起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说明:示例一,从原因视角分析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示例二,分析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带来的影响;其他表述言之成理亦可适当得分。比如,信息传递方式加速进步(这种事实类判断的观点建议不超过8分)
20.【答案】
(1)原因:(国内)美国出现“滞胀”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在美苏争霸
中,美国处于守势;(国际)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冲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
美国国内原因增加:陷入越战泥潭、国家干预经济过度或石油危机爆发;
国际原因增加:不结盟运动兴起或第三世界崛起;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冲击美国霸权;新兴石油国家(欧佩克)的崛起,削弱美国经济实力;
特别注意:如写日、西欧、第三世界崛起,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只能算一点,得2分。注意角度的完整性:如果答案只有国际因素或者国内因素,得分最高不超过4分。
(2)影响:丰富了中国的外交思想;有助于明确中国的国际定位;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拓宽了中国的外交空间(或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的外交舞台);维护了国家利益;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