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如何让建筑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
当下建筑设计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2025年,最前沿且已投入实际使用的科技手段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智能化设计工具、新型材料与制造方式、以及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与自动化。
如今建筑领域已经形成“AI + 参数化 + BIM”的全流程数字化设计,与“机器人/3D打印/模块化”等自动化建造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同时辅以数字孪生和智能材料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最新科技建造手段的已落地项目!
3D打印建筑:重新定义建造方式
3D打印建筑利用大型设备,通过逐层堆叠建材来完成房屋或建筑构件。以混凝土、特制砂浆或复合材料为“墨水”,按照数字模型自动施工,具有速度快、节省人工、减少材料浪费和设计灵活等优势。
TECLA生态住房原型
由Mario Cucinella Architects和WASP共同打造的TECLA,是一个完全使用当地粘土3D打印的圆形住房原型。
这种可生物降解和可回收的“零公里”材料,实现了建筑零浪费的目标,为应对全球住房短缺问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Wave House:欧洲最大3D打印建筑
位于德国海德堡的Wave House,是欧洲最大的3D打印建筑,占地6600平方英尺(约640平方米)。
该项目采用创新的波浪形墙体设计,无法用传统方法建造,展示了3D打印技术在实现复杂设计方面的独特优势。
3D打印基础设施:桥梁建设的新纪元
IAAC人行天桥
位于马德里的一体化3D打印人行天桥,长12米,宽1.75米,采用参数化设计实现材料分配最优化。
智慧湾可伸缩人行桥
清华大学团队设计的这款世界首座3D打印可伸缩人行桥,取名《万年轮》,仅重850公斤,分为9段可伸缩片段。
通过手机蓝牙控制,只需一分钟就能完成开启,可同时承载20人,并装有重力自动预警系统。
机器人建造:精准与高效的结合
DFAB HOUSE:全面数字化建造的住宅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座不仅数字化规划,而且借助机器人和3D打印机实现大规模数字化建造的可居住房屋。
精致的混凝土天花板(采用3D打印模板浇筑)和建筑机器人打造的弧形混凝土墙,构成了独特的建筑特色。
机器人打印钢桥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这座12米长钢桥,是全球首座机器人3D打印的钢桥。
新材料应用:推动建筑性能革新
KnitCandela:3D编织混凝土模板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合作,采用3D编织模板技术创建混凝土展馆。
仅用36小时就将超过两英里的纱线编织成四条15至26米长的布条,彻底改变了传统模板制作方式。
NEST HiLo:高性能低排放建筑
瑞士的HiLo单元展示了数字混凝土建造在降低隐含碳排放、减少施工废料方面的潜力。
模块化建造:高效与精准的融合
卡梅尔广场:应对住房危机的创新方案
纽约卡梅尔广场通过模块化建造技术,用55套微型公寓应对城市住房短缺问题。
该项目不仅缩短了施工时间,降低了噪音,还实现了1/8英寸的建筑误差,推动了纽约区划法规的修订。
数字孪生: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虚拟新加坡平台
新加坡创建了全球首个国家级的数字孪生模型,为城市规划、决策和技术研究提供支持。
赫尔辛基3D城市模型
芬兰赫尔辛基提供两种新一代三维城市模型:语义城市信息模型和实景网格模型。
智能建筑立面:响应环境的皮肤
阿布扎比投资委员会总部
创新的模块化遮阳系统可以像雨伞一样开合,随着太阳移动提供遮荫,减少约20%的太阳能吸收。
可再生能源集成:建筑与能源生产的一体化
谷歌新园区采用刚性的悬链线屋顶,覆盖着专为项目开发的光伏板,为园区提供大量清洁能源。
珠江城大厦
这座超高层建筑利用风流经立面上的开口驱动风力发电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辐射冷却办公楼之一。
VR/AR/MR:建筑设计施工的新工具
Woven Steel Pavilion项目
设计团队将传统方法与混合现实技术相结合,创建出复杂的木材和钢结构。
Fologram等软件工具使志愿者团队能够在建造过程中遵循数字模型,将混合现实技术直接应用于施工现场。
结语
建筑设计领域的科技创新正在加速推进,从设计到施工,从材料到运维,数字化、智能化、可持续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们正在重新定义我们与建筑环境的关系,创造更加智能、绿色、人性化的未来城市。
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建筑将不再是静止的物理空间,而是能够与环境对话、与人互动的智能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