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拥有百年积淀的欧洲车企与强势崛起的中国电动力量在慕尼黑同台竞技,2025 年国际汽车展(IAA Mobility 2025)已然超越展会本身,成为全球汽车行业新旧秩序交替的 “见证者”。这场以 “‘动’悉一切(It’s all about mobility)” 为主题的盛会,清晰勾勒出传统与创新的交锋、区域与全球的博弈,更宣告着未来出行话语权的东方转向。
开篇:主场变战场 —— 全球车市的 “慕尼黑转折点”
对欧洲车企而言,慕尼黑车展曾是无可争议的 “主场秀”。但 2025 年的展厅里,这份从容已被紧张取代: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的数据显示,中国参展商数量激增至 116 家,仅次于德国本土企业,较 2023 年的 70 家实现大幅攀升。
一边是大众、宝马等德系巨头用新车型维系着传统荣耀,试图通过技术升级稳定投资者信心;另一边是比亚迪、小鹏等中国车企携全产业链优势强势突围,将 “客场” 变为 “战场”。从整车到动力电池,从自动驾驶到智能座舱,中国力量的全面渗透,让这场展会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构的鲜活注脚。
欧洲军团:传统底蕴难掩 “三线危机”
面对中国车企的凌厉攻势,欧洲老牌车企以密集的新品发布展现电动雄心,但光鲜展品背后的焦虑已然蔓延。
德系三驾马车的 “守擂” 答卷
- 宝马
- 梅赛德斯 - 奔驰
- 大众
豪华与大众品牌的双重发力
保时捷带来电动化 911 Turbo S,2.5 秒破百的 T-Hybrid 混动系统延续性能基因,纯电版卡宴更搭载 11 千瓦一体式底板充电系统;奥迪 Concept C 概念车融合 20 世纪 30 年代经典设计与现代技术,试图以 “复古创新” 打动市场。
光鲜背后的生存困境
尽管新品迭出,德国汽车巨头仍面临 “三线危机”:中国竞争对手持续侵蚀市场份额、美国 15% 关税构筑贸易壁垒、国内政策变动带来监管与财务双重压力,传统优势正在多重挑战下逐步消解。
中国力量:从 “单车出海” 到 “生态领航”
116 家中国参展商构筑的 “中国展区”,成为本届车展最亮眼的风景线。从整车企业到供应链巨头,中国汽车产业正以 “全链条出海” 模式改写欧洲市场规则。
整车企业:精准卡位欧洲需求
- 比亚迪
- 小鹏汽车
- 零跑汽车
- 全品牌矩阵发力
供应链:构筑全球竞争护城河
中国企业的优势早已延伸至产业链上游: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 2026 年初投产,地平线慕尼黑总部启用,Momenta 与宝马、优步达成合作,计划 2026 年在慕尼黑落地 L4 级 Robotaxi 运营。从动力电池到自动驾驶方案,中国供应链正成为全球车企不可忽视的核心力量。
全球混战:新玩家搅动市场格局
除了欧中对决,更多全球玩家的入局让竞争更趋多元。
- 韩系品牌
- 欧洲本土新势力
- 新兴市场代表
技术革新:重构电动汽车核心逻辑
本届车展的技术展区,揭示了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 以 “减依赖、提性能” 为核心的创新突破。
无稀土化:破解资源桎梏
马勒与法雷奥联合发布 350 千瓦无稀土电动机,采埃孚推出可量产外励磁同步电机,Niron Magnetics 研发无稀土永磁体,丰田、特斯拉亦加速相关技术落地,从源头降低对关键资源的依赖。
性能升级:突破体验边界
充电技术:法雷奥 93% 效率双向无线充电器、保时捷 11 千瓦一体式底板充电系统,让补能更便捷。 核心部件:Rimac 预览 2027 年商业化固态电池,3M 展示可通 5G 信号的防紫外线全景天窗。 智能座舱:LG 联合 Xbox、Zoom 打造数字体验中心,法雷奥 AI 仪表盘平台实现个性化交互。
生态融合:出行场景再定义
从 VePa 集成充电的垂直停车方案,到 MicroVision 可扩展激光雷达,再到小鹏 “汽车 + 飞行汽车 + 机器人” 的 AI 生态,技术创新正让汽车从交通工具转变为智能生活空间。
终章:主场优势不再,全球竞逐开启
2025 年慕尼黑车展的落幕,标志着欧洲汽车 “一家独大” 时代的终结。比亚迪展区的人头攒动、中国供应链的密集亮相,都印证着一个事实:中国车企已从 “访客” 变为 “常驻者”。
欧洲车企的传统底蕴仍在,但中国力量以规模、速度与全产业链优势实现了 “换道超车”。这场在慕尼黑上演的行业变革,不仅改写了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规则,更预示着未来出行的全球竞逐已然拉开序幕 —— 在这场较量中,没有永远的主场,只有持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