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场:

遇见2023,寻找时代的定力


"在时代变迁之际,锐气逼人,万物竞相生长,尘埃与曙光交织。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辽阔与壮丽。"

在撰写《激荡三十年》的时期,一次我从华盛顿DC飞往上海的旅程中,沉浸在三万英尺的高空之上的梦境中。当我醒来,我打开窗户,眼前的景象令我惊叹不已。白云如龙马般奔腾,我瞬间感受到无尽的激情与豪情。这段描述后来成为《激荡三十年》的题记。

"天地一时无比开阔。"这个时代是否仍然如此?或者,这个时代已经呈现出我们不再熟悉的面貌?我们如何应对并保持内心的坚定?这是我们今天在年终秀上希望与大家深入探讨的重要话题。

今天是我第九次举办年终秀,也是首次在工厂环境中与大家相聚。首先,我要感谢极氪汽车为我们提供了这个独特的场地。

我现在身处的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压铸车间之一。

在传统汽车制造中,铸造是一个关键环节,而压铸则并非核心业务。它主要用于制造轮毂和发动机顶盖。然而,自2019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后半部分一体压铸技术成为主流,使压铸成为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核心能力。我左手边这台就是全球最大的压铸机之一。这个车间拥有两台这样的压铸机,它们是中国制造智能化和制造能力飞跃的生动证明。



为什么要选择在工厂举办年终秀?

对于身为财经作家和经济学者的我来说,工厂不仅是我的第二个书房,更是我深入了解现实世界、洞察经济运行规律的窗口。1990年,我刚踏入职场时,曾参与了一项名为“中国百家工矿企业自主权落实调查”的项目。

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我走访了全中国的100家企业,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厂里度过。正是在那些日子里,我亲身感受到了工厂的脉搏,观察到了经济活动的最细微变化。自那时起,工厂成为我获取写作素材和灵感的源泉。如今,作为财经作家和经济学者的我,更是将工厂视为展现真实经济世界的舞台。在这里,我希望能与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共同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30多年来,我走访过无数的工厂,只要看一眼生产线,就能大致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通过观察工厂的管理看板,我能够判断出它们学习的是哪种管理体系,是否有创新之处。甚至有时,仅凭切削液的味道,我就能分辨出不同工厂的特点。

对我而言,工厂是中国经济的缩影。

工厂是支撑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它连接着需求、供给、就业、资本运营、税收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涉及到环境保护和生产能力。无论是工业部件还是消费品,最终都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

只要中国的工厂仍然充满活力,我对中国经济就充满信心。这也是为什么今年,我们选择在工厂举办年终秀的重要原因。

2023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大家过得如何?很多人可能会说“辛苦”,也有人会觉得“还好”。

今年10月,我和《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一起去了温州拍摄美食纪录片。我们还去了十年前我曾去过的地方——华盖山人防商业步行街。这里的小商贩很多,一个摊位月租2000元。

这个防空洞很长,有数百个摊位,很多是温州女老板在卖东西,主要是保温杯、毛巾、袜子和一些小玩具,基本上都是温州当地县区生产的。

我询问那些老板娘生意如何,她们告诉我,去年疫情过后,她们本以为今年生意会好一些,但结果人流量不大,除了打折品,其他东西还是卖不出去。看到她们的表情,我深感生活的不易。



这个表情,我深感熟悉,它出现在很多人的脸上,可能也出现在中国的大小老板、企业家朋友、职场人的脸上。大家对生活充满期待,对工作全力以赴,但对未来却感到迷茫和不确定。

今年,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微妙的无力感。我们今天的年终秀要探讨的问题是:这个时代还在吗?那个“天地无比开阔”的时代,那个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创造财富的时代,从无力到定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晚清时期有一位将领叫胡林翼,他说过:“世自乱而我心自治,斯为正道。”这句话我非常喜欢,在练习书法时曾多次书写。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世界和外部的事物如何变幻莫测,无论是风动还是幡动,重要的是,只要我们的内心能够安定,那么天下万事万物便都是安定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安定自己的心呢?对我来说,方法就是走进企业。今年我走访了57家企业,可能是全中国经济学者中每年走访企业最多的。其中大部分是工业企业。




今年我有幸踏出国门,前往东南亚一带游历,足迹遍及柬埔寨、新加坡、印尼、越南以及马来西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吴晓波频道在今年成功策划并举办了两场专题论坛。其中一场选址于中国的纺织业中心——绍兴,而另一场则在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举行。两场论坛都聚焦在“制造业”这一关键议题上。

我们始终秉持着亲身实践的精神,深入企业一线,亲眼目睹现场正在发生的一切。当前的困惑与不安主要源于对未知的迷茫和对未来的担忧;然而,我们的希望则建立在对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之上。

那么,这份信念和定力究竟从何而来呢?

适逢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我们需要站在一个更为宽广的历史视角来审视即将翻篇的2023年和充满期待的2024年。

这里有一张图表,名为“康德拉季耶夫波动周期”。它揭示了一个大型经济体在60年的时间跨度内,如何从衰弱的经济基础中逐步崛起,并在长波经济周期中实现持续成长和发展的历程。

以我的观察和理解,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这一60年周期的第三个重要阶段之中。



我的著作《激荡三十年》所描述的,正是康德拉季耶夫波动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即1978年至2008年的三十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经济以平均9.8%的增速飞速发展,成为全球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之一。正如诺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所言:“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二战后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经济改革运动。”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纪念那段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激荡三十年。

在这三十年里,我们恰好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末班车。1978年的中国,工业品极度匮乏。而到了1998年,中国在轻工业领域,包括食品、服装、日用品等,已经实现了产能的充分供给,甚至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

同时,1998年也是中国赶上互联网革命的重要年份。正如我写的《腾讯传》所述,许多PC时代的互联网公司,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阿里、携程、360、京东、当当等,都成立于1998年的二季度至1999年的四季度之间。它们正好抓住了互联网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也是在1998年,东亚地区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危机。然而,中央政府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推出了消费、出口、投资的三驾马车策略,并启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从1998年到今天,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506倍,城市化率也提高了3倍。

这就是我们曾经经历的激荡三十年。

从2008年开始,我们进入了康波周期的第二个阶段。针对这十年,我写了一本书,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来形容。

2008年,中国举办了奥运会。同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随后的十年里,中国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里程碑成就。例如,2009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超过了美国。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占比超过美国。2012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超过美国。2014年,中国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2015年,中国中产消费群体迅速崛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正式启动。2016年,杭州成功举办了G20峰会,标志着中国新零售模式的兴起。

这一阶段,在移动互联网、智能产品、新国货、新能源汽车、出海品牌和新能源产业等领域,涌现出了众多创新企业。

也是在这一时期,我开始重新深入工厂一线进行实地考察。从2016年开始,我走访了众多工厂,包括服装厂、钢铁厂、养牛场以及一些银行和公用事业公司。我还去到了全世界首条全路段实现车路协同的高速公路——宜宾到成都的成宜高速。

 


在传统产业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云上的中国”,一个正在利用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所形成的能力,来改造和升级各个传统产业的国家。

自2018年开始,中国经济很可能进入了康波周期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最大的变化是全球化进程出现了转折。

二战后,全球化成为了人类经济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之一。中国是全球化进程中获益最大的国家之一。

1964年,麦克卢汉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在二战结束20年后,全球的人们不再通过战争,而是通过经济竞争的方式和平共处。

10年后,沃勒斯坦撰写了《现代世界体系》一书。他认为,全球村里有两类人:富人和穷人,即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这两类人是如何和平共处和进行经济竞争的呢?沃勒斯坦提出了一个循环——沃勒斯坦循环。发达国家拥有技术和生产能力,生产出优质产品卖给欠发达国家。而欠发达国家则拥有劳动力和资源,将这些输送给发达国家。这样,发达国家将技术和产品带给欠发达国家,形成了一个循环。

沃勒斯坦认为,在这个循环中,一个欠发达国家很难发展成为发达国家。

那么中国在哪里呢?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中国45年的经济发展,最大的奇迹是打破了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沃勒斯坦循环,形成了“中国双循环”。



我们通过市场换技术、时间换空间的方式,从发达国家获得了许多技术能力。利用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税收优势和勤劳,生产出大量商品,并以“Made in China”的形式销往发达国家。

同时,我们从欠发达国家获得了大量资源,如铁矿石、水泥、森林、大豆等,用于生产,并将产品卖给欠发达国家。中国成为了连接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桥梁。

在中国,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国际公司,都享受到了中国双循环的优势。

桑塔纳汽车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四十五年前,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邀请德国大众到上海考察。当时,上海是中国轿车的主要生产基地。

大众被告知:“能否在中国生产大众汽车?”随团的一位德国《明镜》周刊记者后来回忆道,如果大众在上海生产桑塔纳汽车,那将如同在一个孤岛上生产这辆汽车,因为当时中国的汽配能力完全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

尽管如此,大众选择相信中国,决定在上海重新建立工厂。到了1983年,当第一辆大众桑塔纳下线时,所有的零部件都是从德国进口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产化率逐渐提高。到了1985年,国产化率达到了2.7%;1990年,国产化率达到了60%;2000年,国产化率达到了93%;到了2007年,国产化率达到了98%,实现了完全的国产化替代。

这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大众进入中国时,中国每年的汽车产量只有44万辆。而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379万辆,超过了美国。如今,中国每年的汽车产销量达到2700万辆,相当于美国、印度、德国、日本和韩国的总和。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正是这一脉络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的结果。

 


中国双循环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发展模式之一,即通过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互动来促进经济发展。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转型,这种模式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矛盾逐渐加剧。同时,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也使得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离开中国市场。这些因素都对中国的双循环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全球贸易格局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几十年中,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领域,而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等新兴领域的占比逐渐增加。这也导致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更加激烈,需要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也需要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治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



在康波周期的第三阶段,我们确实面临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化。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产业加速整合、消费K型化、科技变革和宏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首先,产业加速整合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头部企业正在进行战略装备能力的建设,而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因为它有助于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其次,消费的K型化意味着贵的商品越来越贵,而便宜的商品越来越便宜。这种趋势反映了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第三,科技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产业,从人工智能、新能源到医药、环保等领域都有很多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技术进步将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企业不断创新和适应。

最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处于中低速发展的阶段。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来规划投资和发展策略,以应对可能的经济波动和市场变化。

综上所述,康波周期第三阶段的特点和挑战需要我们保持冷静和清醒的眼光,不断适应和创新以应对变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并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长达62年的时间里,中国的GDP增速超过5%的年份达到了51年,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独特的模式。中国经济所取得的长时期高速增长是历史上罕见的,这与中国企业家的精神、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勤劳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企业家们总是保持活下去和成长的勇气,他们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努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这种企业家精神是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中国需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也需要继续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治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

总之,中国经济具有独特的增长模式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的眼光,不断适应和创新,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对于做企业的人来说,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它反映了国家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然而,GDP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个宏观的统计数字,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对于企业来说,发展是自己的任务,无论经济形势是好是坏,都需要坚持发展。在经济不好的时候,企业更需要注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和品牌建设,寻找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合作伙伴。同时,企业也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中国的企业家们有着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创新精神,他们注重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时,他们也关注员工福利和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企业需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的眼光,不断适应和创新,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在面对经济周期的突变时,企业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首先,企业需要认识到自己之所以能够“活着”,是因为自己有价值,有存在的意义。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兴企业,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到细分领域的领先者或者是具有特色的企业。

其次,企业需要坚持自己的战略定位和长期发展规划,不被短期的市场变化和波动所影响。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更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寻找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合作伙伴。

最后,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声誉,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社会资源。

总之,企业在面对经济周期的突变时,需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的眼光,不断适应和创新,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在经济周期的突变过程中,企业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企业需要认识到自己之所以能够“活着”,是因为自己有价值,有存在的意义。无论是在经济繁荣时期还是经济衰退时期,企业都需要不断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到细分领域的领先者或者是具有特色的企业。

其次,企业需要坚持自己的战略定位和长期发展规划,不被短期的市场变化和波动所影响。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更需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寻找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合作伙伴。

此外,企业需要拥有一种让自己很“笨”的能力。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有时候“笨人”会活得更久一点。这是因为“笨人”往往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和长期发展规划,而不是追求短期的利益。这种专注和坚持的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经济周期的突变中保持稳定,并抓住机遇实现持续发展。

最后,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声誉,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社会资源。通过关注员工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企业可以与利益相关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企业在面对经济周期的突变时,需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的眼光,不断适应和创新,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企业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这包括坚持自己的战略定位和长期发展规划,不断寻找让自己值得活下来的理由,并拥有一种让自己很“笨”的能力。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有时候“笨人”会活得更久一点。这是因为“笨人”往往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和长期发展规划,而不是追求短期的利益。这种专注和坚持的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经济周期的突变中保持稳定,并抓住机遇实现持续发展。

茅台酒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茅台酒厂坚持自己的战略定位和长期发展规划,不追求短期的利益,而是注重品质和品牌的长期建设。他们坚持固态发酵、以酒勾酒、天然窖池和产量克制等原则,虽然成本比别人高、速度比别人慢、产量比别人低,但是正因为这种“笨人”战略,才成就了今天的茅台。

同时,企业也需要像查理·芒格一样,“往简单处想,往认真处做”。在投资和决策中,不要过于复杂化,而是要简单明了地思考问题,认真细致地做事。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中保持清醒的眼光,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

总之,企业在面对经济周期的突变时,需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的眼光,不断适应和创新,抓住机遇并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商业的本质是与人性的博弈和自我修炼,需要甘于做一个“笨人”,不断排除噪声,独立思考。同时,企业也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创业方面,虽然创业环境充满噪声和不确定性,但仍然有机会和空间。创业者需要独立思考,排除噪声,寻找真正有价值的商业机会和创新点。同时,也需要承担风险和责任,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要强调的是,企业成功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成功之路。但是,保持战略定力、排除噪声、独立思考、承担社会责任等原则是通用的关键因素。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噪声的时代,创业者需要排除噪声,独立思考,寻找真正有价值的商业机会和创新点。同时,也需要承担风险和责任,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菂同学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坚持创业,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机会和创新模式,同时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方面。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源于他的战略定力、独立思考和不懈努力。

江南春也是一位成功的创业者,他善于发现市场机会,通过打造优质内容来吸引用户,并且通过场景触发和渠道助攻来扩大市场份额。他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在存量博弈的逆周期时代,创业者需要不断创新和进取,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最后,创业者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市场机会、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人才管理等。但是,保持战略定力、排除噪声、独立思考、承担社会责任等原则是通用的关键因素。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业确实是一种病,而且这种病很难治愈。然而,正是这种病激发了人类的创新精神和进取心。创业者们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种精神正是创业者所需要的。在创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甚至会遭到别人的质疑和嘲笑。但是,真正的创业者不会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自己的方向和决心。他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价值,更相信自己所追求的梦想。

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回顾与检视自己。思考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成功,是否只是以害怕被他人讨厌而换来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种成功并不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应该是自己内心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为他人而活。

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才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创业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华晨宇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音乐界获得了成功,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质疑和批评。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被这些负面声音所打败,而是坚持自己的风格和理念,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创业和商业领域,同样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冒险,或者因为受到质疑而动摇自己的信念。但是,正如华晨宇所展示的那样,成功往往需要经历一些失败和挫折。这些失败和挫折不仅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会如何面对别人的批评和质疑。有时候,这些声音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沮丧和失落,但我们需要保持内心的坚定和自信。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且相信自己所追求的梦想和目标。

最后,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需要明白“人之为人,何为正确”。我们需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确保它们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和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并且在商业领域获得真正的成功。

 


埃隆·马斯克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领导者,他的“星舰”火箭项目虽然经历了失败,但他并没有被失败击垮,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行。他认为失败是一种选择,这是他对待失败的态度和信念。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的话也很有启示,他强调了挑战和应对挑战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应对挑战和不断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康波周期的第三阶段,企业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和管理方式,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压力。

关于即将到来的2024年,它被定义为这些企业的40岁生日。这个年份也标志着中国企业元年的开始,那一年是中国企业发展的起点。这些企业在1984年创立,成为中国经济的代表企业,它们的成功和失败都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最后,对于钱金波这样的企业家,他们的坚持和创新精神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取得了成功。对于这些企业家的成功和失败,我们应该给予热烈的掌声和尊重。

总的来说,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有一种创新、冒险和应对挑战的精神。只有不断尝试、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信中国,相信中国的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拥有庞大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中产阶级,这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同时,中国政府也一直在推动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便利。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未来。

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定力,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新的挑战。

最后,我们也应该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更加自信、坚定地前行。只有相信,才能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勇敢地前行。



相信企业家和市场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和承担风险的能力,正是这些特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根据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自动调节价格和产量,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信企业家和市场的力量,就是相信创新和竞争的力量。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家才会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竞争也能够推动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政府应该为企业家和市场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和稳定的政策环境,减少行政干预和过度监管,让企业家和市场的力量得到更好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是的,对国运的坚信和对中国的信心是我们最大的定力。中国经济经历了4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离不开中国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更加繁荣富强的目标。

同时,我们也应该对自己有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不断创新和改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是一种信念和决心,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潜能和创造力,让我们更加自信和坚定地前行。只有相信,才能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勇敢地前行。


二、中场:大模型的12个月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最近一年里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并且正在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技术的快速发展,确实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对于个人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会对某些职业产生影响,特别是那些涉及大量重复性、简单计算或记忆的任务。然而,这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机会。例如,可以利用这种技术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或者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和服务。

对于企业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客户服务、提升创新能力等。同时,企业也需要关注这种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如数据隐私、道德和法规问题等。

总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利用这种技术创造更好的未来,同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它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和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正在改变各行各业的运营模式和服务方式,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然而,这种变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数据隐私、伦理道德、职业变革等。

对于个人而言,需要关注这种技术对自己职业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积极适应和掌握新技术,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对于企业而言,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利用这种技术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确保这种技术的健康发展。

总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利用这种技术创造更好的未来,同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这种技术的优势,推动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人工智能的进步确实在许多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从设计、广告投放到版权问题,我们都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工作方式。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就业机会的消失以及对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担忧。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建立有效的数据保护机制,保障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避免侵权问题;提高员工技能和素质,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等。

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例如,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和开发;加强公共服务和支持,帮助受影响的行业和人群适应变革;促进跨界合作和创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等。





11月7日,OpenAI举行了首届开发者日,发布了GPT Store,并正式公开了自定义GPT—GPTs。随后不久,全球开发者数量迅速突破200万。然而,短短11天后,那位80后的天才创业者山姆·奥特曼被董事会罢免,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令人意外的是,48小时后,他竟然重返OpenAI。

这起戏剧性的事件引发了深思。即使在公司内部,关于技术伦理前提下的创新路径仍存在重大争议。这场风波并未结束这场讨论,反而预示着未来我们的文化、组织、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将持续受到挑战和拷问。

与此同时,11月时比尔·盖茨发表了一篇文章,他预测:“在五年内,每个人都将拥有自己的AI私人助理,它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令人惊异的是,这个时间点或许比我们想象得还要近。

此外,11月22日,字节旗下的企业服务软件、近年来增长最快的办公协同软件——飞书,推出了一款名为“智能伙伴”的产品。这款产品的应用场景相当广泛,例如员工可以在飞书平台上生成一个智能伙伴,起个名字叫“王一bó”。这个智能伙伴可以帮助员工处理报销、安排会议、生成分析报告以及给客户制作报告等任务。随着用户与智能伙伴的互动日益频繁,它逐渐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习惯,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工作伙伴。

在与飞书CEO交流时,他分享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观点:“AI ready”。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社会角色。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需要拥抱变革,积极适应新技术,才能抓住未来的机遇。



AI ready是一个描述企业或个人是否准备好接受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概念。它强调的是在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企业和个人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和能力,以便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实现更好的业务成果和创新。

对于个人而言,AI ready意味着要关注并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以便能够适应未来的职业和日常生活。

对于企业而言,AI ready则意味着需要具备数字化和在线学习型组织的条件,并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产品和服务。企业需要具备对数据的掌控能力、算法的运用能力、模型的迭代能力等,以及一个高效、开放、安全的技术平台,以便能够快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并获得实际效益。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AI ready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做好了准备,才能够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更好的发展。



孙正义的预言提醒我们,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可能在未来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

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它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合成等。这些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隐私泄露、信息误导等。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技术伦理,确保技术的合理应用和发展。

通用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使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和能力。这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可能带来风险和挑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这些技术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对意识形态的突破,以确保人类能够从中受益并保持对技术的控制。

最后,康德的墓志铭提醒我们要对技术和道德保持敬畏和信念。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我们需要保持对技术的探索和研究,但同时也需要坚守道德底线,确保技术的合理应用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预见2024:活着就是胜利


在确定这个标题之后,总编认真地向我提出疑问:“吴老师,这样的标题是否过于悲观?在充满无限可能的2024年,‘活着’难道不是最基本的期待吗?”

我回答说,“活着”难道不是最高的追求吗?

在我看来,人生在世,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而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胜利。

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到:“危机并非企业的预谋,但卓越者却能将其转化为转型的契机。”

2024年,危机与机遇并存。危机往往能考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家进行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2024年,我们可以尝试去揣摩它可能带来的种种挑战。

工厂是中国经济的基石,只要工厂仍在运转,机器仍在轰鸣,新的原材料持续不断地运入,产成品又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就不会动摇。

工厂是观察这个国家的重要窗口,欢迎大家深入了解中国乃至全球的标杆工厂。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对2024年的八个预测。

预测一:资产紧缩,并购增多。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据:从2003年到2023年11月,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从22.12万亿元增长到291.2万亿元。在过去的20年里,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平均增速为13.75%,是GDP平均增速的两倍。这说明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得益于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

再来看另一组数据。

过去两年里,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在货币政策上出现了反向走势。2022年3月,美国的存款利率维持在0%—0.25%的水平,随后美联储连续加息11次,对全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而中国在这期间则扮演了美联储加息的重要对冲者、抵抗者和协作者的角色。进入2023年,中国开始缓慢降息,央行已经降息3次。



在货币政策层面,我们可以看到一组重要的数据。

从2021年到2023年,中国的深市和沪市的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呈现出持续递减的趋势。在即将过去的2023年,上市公司数量约为230家,相较于过去三年有了大幅减少,特别是相比2021年,仅为其一半。

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着什么信息呢?

在我看来,首先,2024年我们可能会通过降息等货币政策工具来推动CPI温和上涨。经济学家张五常最近在香港的一次演讲中提到,通货膨胀率可能会达到6%左右。如果通过降息和货币增发来刺激经济复苏,这意味着优质资产将变得越来越稀缺。

其次,我认为在2024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上,新上市企业的数量不太可能迅速增加。这意味着许多公司可能会选择通过并购来实现发展和扩张,以及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我们对2024年的初步判断,一个宏观层面的基本观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中、小企业在2024年的战略规划变得至关重要。大型企业将进入一个以“装备竞赛”为核心的战略阶段,从压铸机的选择到优质投资标的、渠道建设和资产并购等方面,都将成为大型公司竞争的关键领域。

那么中小型企业呢?自2011年提出工业4.0概念以来,已经过去了13年。中国从2015年开始步入产业智能化变革的进程。当年,我们在山东青岛和佛山看到了第一批个性化定制的西装和家居工厂的出现,如今个性化定制已成为这两个行业的标配。

在产业整合加速和消费市场分化的变革中,中型企业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和价值,而小微企业则需要摆脱成本优势的依赖,积极寻求“微创新”的机会。



预见二:告别基本需求,拥抱品质提升。

2024年,我们将见证一个重大的转变,即从“全民基本需求”时代向“基本需求与品质提升”并存的时代过渡。

何谓“基本需求与品质提升”时代?以衬衫为例,若我家衣柜已有一打衬衫,意味着对衬衫的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那么如何促使我购买第13件衬衫呢?

大致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因某次精彩的年终演讲,赢得了朋友们热烈的掌声,让我心生欢喜,决定次日前往百货大楼购买一件衬衫;二是有人站在我面前说,工厂条件艰苦,参加工厂年终演讲时穿上他的石墨烯和纳米材料制作的衬衫,能让我始终保持舒适的体温,无需再穿羊毛衫。听到这样的描述,我可能会产生购买的冲动。

对于像我这样已有12件衬衫的中年男士来说,要让我购买第13件衬衫,只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情感价值,二是科技价值。

2024年中国消费市场最大的变化在于需求动能的变迁。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供给与需求两大方面。需求是繁荣的源泉,而供给的增长是需求繁荣的必然结果。

当前的中国市场,供给严重过剩,我们有能力生产全球任何产品,并以最低成本提供自认为最好的产品。供给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进行优化,劣质的将被淘汰。

在需求端,我们需要发掘新的个性化需求和品质提升需求。男士们是否还记得购买第一辆轿车的场景?还有与谁一同购买第四辆轿车的经历?女士们是否记得购买古驰、香奈儿或爱马仕包时的情景?还有购买第五个包的喜悦?

当中国的新中产和高净值人群的需求进入品质提升阶段时,传统的政策工具可能不再有效。因为我可以选择今天购买、明天购买或者不购买。影响我的因素主要有:情感、意愿和对未来的信心;科技的创新与吸引力。这给企业和治理者带来了巨大挑战,“品质提升”成为需求的核心驱动力。

我们每年发布《新中产白皮书》,至今已是第6年。在最新版的2023年《新中产白皮书》中,我们将2023年和2022年的新中产消费状况进行了比较,发现以下几个数据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一是新中产愿意为提升幸福感买单的比例从69%上升至81%;愿意为体验新生活方式买单的比例从47%飙升至72%;愿意为满足好奇心买单的比例从21%增加到34%。相反,为追求时尚而消费的比例从3.6%下降至2.4%。

 


家居领域的消费变化尤其显著。中国最大的家居集合平台是红星美凯龙,也可能是全球最大的家居连锁平台,在全国拥有460家门店,新中产常在此选购高端家具。最近,红星美凯龙提供给我一组数据,我认为十分重要,现在分享给大家。

2023年6月,我撰写了一篇专栏《唯有新中产才能提振内需》。在文中,我建议发行特别国债或采取特殊政策,以助力“三家”产业和新中产在家电、家居和家装方面的改善。

我为何有此提议?我们通常在何时购买冰箱、空调和洗衣机?答案是购买新房并进行装修时。这正是刚需时代的特征。

红星美凯龙在其7个城市35家门店对5万家庭进行调查后告诉我,如今新中产前往红星美凯龙,当他们查看家具、床垫、卫浴和厨房用品时,40%是基于新房毛坯装修的需求,而60%是为了翻新和局改。具体翻新和局改哪些地方呢?“金厨银卫铜阳台。”



此外,这些红星美凯龙的消费者中,超过60%是80后和90后。当被问及装修房子时是否愿意为设计付费,在座的60后、70后很少有人愿意,他们可能会认为设计还需要付费吗?然而,年轻一代非常愿意为设计付费。83%的年轻群体表示愿意为设计服务付费。

因此,红星美凯龙决定打造一个真正懂中国人居生活的综合服务平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在顶层设立了设计师中心,汇聚了上百位设计师,涵盖了庭院、室内、软装和灯光等领域。如今,人们愿意为这些生活提案能力付费。

对于在座的各位企业家朋友们,你们所面对的用户中,有60%是基于局改需求。具体有多少人呢?全中国家庭进行局改的平均比例是4%。以上海为例,住宅保有量达到880万套,如果乘以4%,就会发现有几十万家庭有意愿改造自己的房子。

202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一个城市家庭翻新局改的平均消费是41万元。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新房的开发和购买在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然而,与之相关的中国家装、家居和家电产业合计将近5万亿元。这些产业将因改善型需求得以驱动。

这是我们所看到的特别大的变化。对于如何把第13件衬衫卖给已经拥有12件衬衫的吴晓波先生,所有企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如何把产品卖给已经拥有这种产品的人。

另一个案例是:如何将集成灶卖给一个已经拥有全套厨电的家庭?

今年我去了海宁尖山工业区的一家企业,它是中国最大的集成灶企业之一,名为火星人。

集成灶是中国人发明的产品。中国人特别擅长“集成”。火星人董事长姓黄,他告诉我:“吴老师,你们家有厨房吗?”我回答说有。他又问:“你们家厨房里有抽油烟机、灶具、蒸箱、烤箱和空气炸锅吗?”我告诉他都有。

他接着问:“那么,吴老师,你还会买我的集成灶吗?”我有些困惑:“黄董,我们家都有了,为什么还要买你的集成灶呢?”

他解释道:“买了火星人集成灶后,你就不需要其他设备了。只需要一平方米的空间,我就能把所有东西放在一起,为你节省空间。而且,只要给我三个小时,我就能安装好。”



随后,黄董带我去体验炒辣椒。我不仅在家吃饭,还会亲自下厨。在颠锅的时候,旁边的小姑娘说:“吴老师真的会做饭啊。”

关于火星人集成灶,我非常惊艳。平时在家炒辣椒,厨房基本两天都待不了人,但火星人集成灶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传统的油烟机安装在头顶,而火星人集成灶的机头设计成“天鹅颈”形状,吸烟口离锅很近,油烟都被吸走了,不会熏到脸,厨房门也可以开着。我家外面就是会客厅,门开着,辣椒油烟也不会飘到外面。我去他们企业实地考察后,还购买了一套集成灶,非常推荐给大家。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能不能在一平米的空间内打造一个健身房呢?要将油烟机、灶具、烤箱、蒸箱、空气炸锅集成在一平米的空间里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在上海、北京、厦门、杭州等城市,一平米的价格非常昂贵。那么,能否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做一个健身房呢?

在厦门有一家企业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总裁叫老潘,今天也在现场。老潘一直支持我,2020年那场卖了几罐奶粉的著名直播中,我也非常努力地帮他推销金牌厨柜。虽然销量可能不尽如人意,但老潘并没有放弃我。看着他满头的白发,其实他的年龄比我还年轻。做企业真的比写文章要难得多。

2020年以后,我两次参观了他们家企业。他们在成都有一家中国家居行业最先进的物联网智造工厂。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今天来工厂参加我的年终秀,应该如何看待工厂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生产线智能化程度如何,能否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

第二,生产线工业设备的先进程度和国产化程度如何;

第三,生产设备与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业软件水平如何。

过去的三年里,中国在家电、家居、服装、机械装备等行业中的工业软件进步速度和国产化替代水平在大幅提高。当中国的工厂像金牌的工厂这样,在生产线的智能化、柔性化、个性化定制方面实现大规模进步,同时生产设备和工业软件也实现大规模升级的时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标杆工厂”。

今年秋天我去看老潘的时候,他正在办公室里挠头。



他在思考如何在家庭和办公室里设置健身设备,不过每个房间的一平米面积都非常珍贵。他告诉我:“晓波,我在想一平米里做一个健身房?”我开玩笑说:“老潘啊,你也太会精打细算了。”没想到,他还真能做到。他说在一平米的空间里,走步机占地0.28平米,划船器0.07平米,肋木架0.29平米,数字力量0.33平米。在一平米的空间中要装走步机、数字力量、划船器、肋木架、哑铃、健腹轮、瑜伽用具、拉力器、壶铃、减震地垫、跳绳、杠铃杆、杠铃片等等。

当我听说他们用一平米的空间安装了这么多的健身设备,可以在家里进行100多种不同的健身方式。朋友们,这是我见过的2023年最具创新的产品。在“刚需-改善”时代,所有的创新都是通过精心规划和巧妙设计实现的。

 


预见三:悦己创业,兴趣消费。

我见过改革开放后几乎所有的创业者,2023年我们失去了一位老朋友,他是1978年以后第一个被称为“企业家”的人。让我们用掌声来纪念他,他叫年广久。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炒瓜子,他创立的瓜子品牌叫“傻子瓜子”。

2024年,正值1984年“中国企业元年”后的第40年,联想、海尔、万科、健力宝、南德、科龙、荣事达等企业都40岁了。我和企业家朋友们交流时常常会问一个问题:这一代创业者,通常是90后和00后,如果要创业的话,他们和父辈、祖辈之间有什么区别?

年广久、柳传志、张瑞敏等“老一辈”创业者,创业成功是因为满足了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只要能够持续创新并满足市场需求,就能成为一家非常成功的企业。

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企业成为中国的企业;满足东亚市场需求的企业成为东亚的企业;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企业成为全球性的企业。

但是,这些创业者本人是否会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呢?不一定。因为我满足的是市场需求,而非个人需求。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企业家,他们做压力锅的跑到德国买压力锅;做菜刀的跑到日本买菜刀;做卫浴的跑到日本买马桶盖;做服装的从来不穿自己的衬衫和西装。

这些企业家为广大消费者服务,把企业做大做强也很好。但今天的中国创业者可能不这么想,或者说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他们创业是为了满足自我需求。这是新老创业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我前年遇到了一位92年的创业者,她坐在我旁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头发染了三种颜色,穿着一件“雨披”。她本科毕业于北大法律系,研究生就读于哈佛法律系。毕业后,她在北京创办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瑜伽服。

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穿着一件“雨披”,她回答说因为我觉得它很酷。当我摸了一下那件“雨披”时,发现它其实是一件硬壳。我又问她为什么选择做瑜伽服这个行业,她回答说因为她喜欢瑜伽,认为有人会和她一样喜欢这种嫩黄色、雨披式样的硬壳瑜伽服。

这位创业者与我之前见过的服装行业的人完全不同。她没有进行市场调研,也没有想过大规模生产。她只是因为自己的兴趣和热爱而创业,希望将自己的喜好分享给更多的人。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现在的年轻创业者与老一辈创业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满足个人兴趣,而不仅仅是追求商业成功。这种创业心态和价值观的转变,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曾经投资了一家名叫小鹅通的公司,如今它已成为中国知识付费领域中备受用户喜爱的平台。在小鹅通平台上,许多创业者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延伸开来,开展各种教学服务,如摄影教育、萨克斯兴趣教学、围棋教学和写作教学等。这些创业者不仅愉悦了自己,还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了商业成功。

如果你计划在2024年创业,那么一个非常可行和清晰的路径可能是:自我体验、圈层呼唤、引爆流行、小众悦己。如今,许多平台公司都在为具有创业素质和潜力的创业者提供各种服务,像小鹅通一样,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在今年的调研中,我接触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企业,它就是名创优品。想必有许多人都曾经在名创优品购买过商品,尤其是那些熟悉的女士们,因为你们一定知道它的创始人叶国富。我与叶国富的初次见面是在2015年,而最近一次则是2023年11月。在拍照留念后,我翻出这两张照片进行对比。

看着这两张照片,我感到非常欣慰。8年过去了,吴晓波似乎并未老去,而叶国富也依旧保持着年轻的姿态。唯一的变化是,我的巴九灵还是一家小型企业,而名创优品已经成为一家市值高达400多亿的大公司。我曾经怀疑过它能否达到这样的规模,但现在看来,我的怀疑是多余的。

名创优品最初只是一家销售小头花、面巾纸、铅笔的零售商,然而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家市值高达400多亿的企业。当我第一次与叶国富见面时,他在中国开设的店铺还不到1000家。我记得非常清楚,2015年的7月,叶国富曾对我说,他要把店铺开到国际市场去。当时我劝他慎重考虑,建议他先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名创优品的发展超乎我的想象,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开设了6000多家店铺,其中3800多家位于国内,2300多家位于国外。

我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和广度的认知在过去是有所欠缺的。但是这两年,特别是中国供应链的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这包括了企业所需的设计能力、IP能力、渠道建设能力等。当这些能力集合在一起时,我们就能利用中国供应链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进行极致的表演。

名创优品与漫威系列的联名合作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自2019年以来,他们合作推出了1500个SKU(单品),包括手机壳、保温杯、眼罩、袜子、手套、信笺等。在过去的几年里,名创优品与全球超过80个像漫威、故宫宫廷文化这样的IP进行合作,创造了超过10000个SKU。如今,名创优品的产品线更加丰富多样,不仅有平价的日常用品,还有许多时尚、高端的产品线。无论是追求性价比还是质价比的消费者,都能在名创优品找到满意的产品。



因此,从那个穿着像雨披的硬壳的女生,到叶国富和名创优品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为兴趣而创业、为兴趣而消费是未来中国市场“小而美”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

预见四:平台赋能,优化供给。

全球购物APP下载量前五名中,SHEIN、Temu和Shopee这三家都是中国企业。这一现象不仅表明了中国品牌在全球电商市场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更突显了中国企业通过平台赋能和优化供给,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发展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8年到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规模增长了十倍。而在过去,我们称之为“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是通过ODM和OEM方式为全球供应链提供服务的。如今,“跨境电商”模式的出现,让我们的品牌、供应链和渠道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每一条毛巾、每一件衬衫、每一把吉他,在“跨境电商”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这正是我们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崛起的最显著变化。

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曾表示:“要对中国供应链保持足够的敬畏。”而SHEIN作为一家在欧美市场备受关注的企业,其营收高达320亿美元,背后依托着上千家服装供应链企业。这表明SHEIN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利用了中国性价比优势在全球销售了300多亿美元的产品,更在于它通过平台赋能对上千家服装供应链企业进行了再造。

朋友们,我要强调的是,这300多亿美元产品的背后隐藏着的是SHEIN的平台能力。正是这种平台能力对上千家服装供应链企业进行了深度优化和改造,进一步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这也为中国其他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想要成为SHEIN的供应商,首先需要实现市场销售的数据化。这意味着生产线上的每一台缝纫机和每一位员工都需要适应数字化的改造。随后,整个生产经营管理和仓储活动也需要实现数字化。当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能够完全实现数字化时,企业就已经搭上了产业化、智能化的未来列车。

中国许多服装企业已经能够实现“小单快反”和零库存,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这并非单一企业的能力,而是整个中国服装制造业在跨境电商以及国内销售环境下的制造能力的提升。

此外,我还想分享一个案例。在广州的白云区,有一座名为“白云美湾”的大楼,这里是美妆行业的重镇。中国美妆界有句话:“中国美妆看广州,广州美妆看白云。”在白云区,拥有化妆品许可执照的企业多达1600家,占据了全国的1/3。围绕这些企业,还有数万家的小企业。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供应链的深厚实力。

2023年,网络上有一位淘宝主播卖眉笔,价格高达70多元。然而,当我到白云区调研时,眉笔的生产商告诉我,这款眉笔的供货价仅为5到6元。这表明大部分利润都被渠道赚走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白云区政府采取了创新措施。他们组建了一个平台,将全国15家大学的相关专业聚集在一起,共同建立了一个实验室。此外,政府还投资了8000多万元建立了一个检测中心和原料工厂,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这些案例表明,即使在传统产业中,企业也可以通过平台和地方政府的赋能支持,完成产业智能化的聚合和技术能力的提升。



朋友们,未来的中国竞争,无论是对全球还是国内,绝非单打独斗,而是各种能力的集聚与合作。遗憾的是,2023年中国风险投资产业出现了收缩。希望中国资本市场能给予传统制造业,特别是那些正在进行产业智能化转型的企业更多机会。

传统与否,并非取决于你生产袜子还是芯片,关键在于你是否具备创新精神。首先,我们要坚信企业家能够办好企业。其次,企业需要完成数字化、智能化的准备,具备AI能力,这是核心,也是现代化的真谛。

预见五:工厂升级,制造为王。

如今,中国许多省份已将制造业重新定位为产业发展核心。广东省在2023年提出了“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我为此深感骄傲。今年我与《南方日报》共同发起了“南方制造业企业家联盟”,希望在2024年,与在座及直播间的华南制造业企业家们共同努力,为广东省、华南和大湾区的制造业发展添砖加瓦。

今年我走访了许多企业,见证了产业智能化和大型工厂“装备竞赛”的飞速发展。

在海尔,我看到一块钢板仅需38分钟就能变成一台成品洗衣机。

我曾参观云南白药,中国最大的牙膏生产企业,年产牙膏4亿支,占据中国市场的24.4%。但令人震惊的是,这样一家年产4亿支牙膏的工厂仅需50名产业工人。这反映了产业整合的残酷性。

此外,我还去了广东的vivo手机工厂。从一块电路板到完整的vivo折叠屏手机,只需20秒。

联想在深圳的“母工厂”也在快速发展。这座工厂年产量高达1600万件电子产品,约等于1000亿元的工业产值,而所需工业用地仅为200亩。

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先进生产能力以及正在发生的剧烈变革。大型企业正进入“装备竞赛”时代;中型企业在产业链上需要重新定位;小型企业应摒弃成本优势,寻求微创新。

目前,中国仍然是全球最热衷于工厂智能化的地区之一。自2018年起,世界经济论坛开始评选“灯塔工厂”,全球最先进的工业4.0工厂。截止到2023年11月,全球共评选出153家“灯塔工厂”,其中中国占62家,美国11家,德国7家,日本3家。德国、日本和美国是传统的制造大国,但在“灯塔工厂”的评选名单上,中国已经走在它们前面。



这153家灯塔工厂遍布于30多个国家,每一家入选的企业都堪称行业翘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占据了这一榜单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一比例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相吻合。只要中国能维持这样的表现,其产业经济的基石地位便坚如磐石。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大型工厂,我们还应关注那些名字不甚响亮的“专精特新”企业。

预见六:专精特新,将成为中国制造业的“尖兵矩阵”。

自2019年起,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始评选专精特新企业。过去的五年里,共有12921家企业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殊荣。深入剖析中国制造业,你会发现它呈现出一个“金字塔”结构:塔尖是几十家引领行业的“标杆工厂”,其下是一万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再接着是四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二十万多家县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四百多个产业集群,最终基石是六百多万家中小型制造企业。这便是中国制造业的完整生态体系。

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感谢中国资本市场的鼎力支持。正是资本的助力,使得专精特新企业中的上市公司比例在短短五年内从10%跃升至45%。在中国,即便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也有机会在某个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成为专精特新企业。例如,前文提及的那家专注链条制造70年的企业,其利润率超过10%,并成功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行列。对于这类企业来说,上市之路将因专精特新的特殊通道而更加顺畅。



在全球手机市场上,苹果手机一直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从2022年的数据来看,中国工厂承担了苹果手机的90%生产量。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它代表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制造业的布局也在不断变化。尤其在近年来,一些企业开始将部分生产线转移至其他国家,如越南、印度和墨西哥等。这种转移的原因可能包括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市场需求的调整以及贸易政策的影响等。

基于这样的背景,对于2023年中国地区苹果手机的产量,与2022年相比,很可能会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这种减少可能反映了一些生产线的转移,以及一些市场需求的调整。

然而,尽管生产量可能会减少,但中国在全球苹果手机供应链中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根据提供的数据,一台苹果手机在全球的零部件供应商有610家,其中中国大陆地区占到259家。这意味着中国在苹果手机的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零部件供应方面。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地区的苹果手机产量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有所减少,但中国在全球苹果手机供应链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忽视。无论是从生产还是从零部件供应的角度来看,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苹果公司以及其他相关的供应链企业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和市场。



在关注苹果手机与中国的关系时,除了装配和集成的比重,我们更应关注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在苹果全球化名单上的数量变化。这些企业的名字可能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它们在中国制造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只要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在苹果全球化名单上的数量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就意味着中国的手机制造业仍能受益于全球先进产业的技术进步,同时表明中国在全球手机产业中仍保持着深度和创新能力。这正是我们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期望。

预见七:汽车大战,定局之年。

汽车产业被誉为“工业革命的明珠”,其配套门类之齐全在所有产业中无出其右。过去100多年的工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汽车的演进史。1886年,德国的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标志着人类进入工业1.0时代;1908年,亨利·福特发明了T型车,推行8小时工作制,使得美国工薪阶层仅需12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得起一辆汽车,从此美国成为“车轮上的国家”,人类进入工业2.0时代,即电气化时代;1970年代,日本汽车崛起,丰田首创精益管理,人类进入工业3.0时代;如今,在中国,包括我们所处的极氪工厂在内的不少新能源汽车企业,正在迈向工业4.0的智能化时代。

如今,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吉利、极氪等新兴势力的推动下蓬勃发展。今年以来,汽车行业新闻频传:4月的上海车展、9月的慕尼黑车展、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额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华为造车、小米公布车型等。尽管如此,许多新兴势力仍面临诸多困难。威马已经倒闭,蔚来正在裁员并每年亏损超过100亿元。



在汽车行业经历急速发展的时期后,克里斯坦森所描述的“颠覆式创新”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些原本在行业中领先的企业,可能会突然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成为市场的落后者。在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一些传统的中国车企可能会感到更加焦虑。随着华为和小米等科技巨头进军汽车行业,未来的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从渠道的角度来看,中国拥有庞大的汽车经销商网络,涉及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就业人口。以建发汽车为例,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建发集团旗下的汽车业务板块,它曾是多家豪车品牌在中国地区的最大经销商,在全国拥有50多个专卖店,代理了20多种全球最好的汽车品牌。然而,随着汽车行业的变革,建发汽车也需要重新思考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中国的汽车行业来说,如何应对颠覆式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挑战,以及如何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对于那些受到挑战的传统车企和经销商来说,也需要积极寻求转型和创新,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



在2020年,我首次观察到了汽车行业的这一变化。当时,我和丁力业董事长在杭州的印象城逛街,看到原本应该是4S店的汽车销售区域变成了商场内的展示区。这让我意识到,传统的汽车销售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今年11月,我有幸到建发汽车进行调研。建发汽车的黄总告诉我,他们在11月份的出口汽车销量达到了2000辆,首次超过了国内50家4S店的销量。这表明,建发汽车已经开始适应市场的变化,从销售豪车转向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并成功地将中国的新能源自主品牌推向海外市场。

当一个行业发生变革时,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挑战。这些挑战可能会让人感到焦虑和不安,但同时也让人充满激情和动力。

我认为,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将是公司新闻最多的产业之一。这一年可能会成为汽车行业的定局之年,因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跟进创新走向自主创新,从群雄混战走到格局初定。在未来的发展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创新发展。



预见八:生而全球,再下南洋

今天,中国在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已经由美国变为东盟。东盟包括东南亚的10个国家,拥有约6亿人口,面积约450万平方公里,这相当于中国近一半的人口数量和近一半的国土面积。东盟国家的人口结构非常年轻,它们的人口中位数大多在31-35岁左右。

过去几年里,到东南亚去投资的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工信部的数据,到2023年初,中国在东盟十国投资的企业数量达到6500多家,平均每年对东盟的直接投资额在130亿到160亿人民币左右。而2023年1-6月的数据又较2022年1-6月增加了20%。

今年我去了东盟五国——柬埔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每去一个国家都有几十个企业家与我同行。

中国企业到东南亚主要是为了四件事:第一,规避关税壁垒和中美贸易摩擦;第二,获取劳动力成本优势;第三,因为配套工厂迁移到东南亚,很多企业需要跟着去;第四,开拓海外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南亚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投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同时,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也在逐步增加,涉及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将更加紧密,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利益。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东南亚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投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同时,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也在逐步增加,涉及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将更加紧密,为双方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利益。

东南亚地区拥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和消费市场,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中国企业到东南亚投资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促进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此外,东南亚地区也具有较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投资机会。

然而,在投资东南亚地区时,中国企业也需要注意当地的市场特点和文化差异,以及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自身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以应对当地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东南亚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伙伴,中国企业在投资东南亚地区时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市场和文化环境,积极应对挑战和机遇,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目标。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在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化让世界各地的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全球化为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动力。

然而,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深化。在2024年,新一轮的全球化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贸易和投资关系,还将涉及到生产线、资本、创业精神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企业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全球化战略和定位。他们需要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他们也需要更加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产品线。

总之,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将继续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企业需要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应对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阅读



股权激励的10大模式和9大要素
一年精讲完50本书之后的感悟
股权激励到底要不要员工出钱?
什么才叫真正的“分红”
股权问题:竞业限制和持上不持下
自然人直接持股模式的诸多问题
分子公司和连锁门店的股权激励方式
重资产占比过重的股权激励方案
一个靠“忽悠”赚了25亿的男人
2022年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七大趋势
滴滴退市,挑战才刚刚开始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避开创业路上的那些“坑
春节好礼:好书+好课!免费领取!
一鲸落,万物生:告别2021
张一鸣的创业心得
中小企业的IPO之路
这20个实用的思维模式,提高决策质量
沈南鹏自述:我的投资逻辑
直播实录:ChatGPT如何赋能中小企业
中国经济的10大规律
道德经与投资
数据资产入表,企业迎来3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