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丁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年2月18日正式发布,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三年了。回头看,2019年大湾区遭遇了香港动乱,2020年以来的两年,又受到全球新冠疫情的严重干扰,这三年只能看做是大湾区的启动期。现在,大湾区的发展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目前大湾区尽管仍然面临疫情的困扰、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和调整,但是2022年的大湾区告别启动期、迈向快速发展期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
大湾区正在呈现出来的八大动向可以证明这一点。这是中国乃至国际任何投资力量都必然关注的动向。关注大湾区的最新动向就是关注产业成长和资本增值的机会。
动向一:环湾轴心经济带进入身份价值时代
三年来,大湾区有了城市群概念,有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等三大都市圈概念。实际上,大湾区正在日益凸显的更重要的一个概念是环湾轴心经济带概念。可以说,从今年大湾区进入快速发展期开始,这个概念将日益呈现其在大湾区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环湾轴心经济带,顾名思义,就是沿珠江入海口形成的环形地带,由于湾区经济以海湾为纽带的特性,这个环带必将成为大湾区的轴心经济地带,其意义比都市圈还重要。
环湾轴心经济带包括:香港中西部、深圳湾、深圳大前海、东莞滨海湾新区、广州南沙、中山翠亨新区(含马鞍岛)、珠海唐家湾、珠海中心城区、珠海横琴、澳门。
这个环湾带上,有些地方三年前都没有任何名气,更没有什么像样的经济,然而到了今天,这些地方都跃跃欲试,热气腾腾,都开始扬眉吐气,都开始有了“环湾轴心”的味道。
也就是说,环湾轴心经济带正在进入身份价值的时代。未来的大湾区,只要进入环湾轴心经济带,就意味着中心优势、先发优势和价值优势。
动向二:三大枢纽经济板块呈现高速市场化联动态势
过去三年,大湾区形成了四大枢纽经济板块,分别是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这广东三大自贸片区板块以及去年突起的香港北部都会区板块。相比之下,其中的香港北部都会区、深圳大前海和珠海横琴三大枢纽经济板块在区域经济中的市场化联动态势更快更显著。
先来看香港北部都会区。这是去年10月6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其任内的第五份施政报告中提出的宏伟战略。由于香港已经恢复元气,急于把多年来科技研发制造的产业短板和住宅的社会短板补上来,因此在深港衔接地带推出了如此恢弘大气的方案。这是强烈的发展信号,让深圳方面非常震动。深圳在已有的河套深港科技合作区基础上,正在酝酿制定全面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的衔接方案。深港高密、深度合作的蓝图正在深港空间接驳地带全面铺开。
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也在去年获得超级发展机遇,国家在去年9月6日公布了前海扩区方案,由原来的14.92平方公里扩大到120.56平方公里,基本上把深圳西部海岸线地带都扩进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前海就是大湾区未来的中央商务区(CBD),可谓价值连城。方案一出,四方呼应,东莞的滨海湾新区、广州的南沙、珠江口对岸的中山马鞍岛纷纷表示要与深圳大前海融合发展,中山甚至把马鞍岛称为“前海西岸”。而香港也非常积极,在随后出台的北部都会区方案中提出了西部“深圳湾优质发展圈”,就是要与深圳大前海实现无缝对接。
珠海横琴近年来也十分热络,基本上把澳门的主要精力拉进来了。横琴的重要性在于,它担负着振兴珠江口西岸的重大责任,首先是振兴珠海,这两年珠海经济发展形势不错,与横琴的快速成长直接相关。横琴对于拉动珠海中心城区和北部的唐家高新区的发展都具有显著意义。
广州南沙在市场化联动方面相对偏弱,主要是由于广州对其的定位偏弱,定位是广州副中心,其实忽略了南沙是大湾区中心的更高价值,近年来其发展势头一直被广州主城发展的势头所笼罩,导致南沙发展动力不足,难以形成明显的对周边地区的市场化联动效应,期待这种局面在2022年有所改变。
动向三:东岸楼市舒缓政策压力,西岸楼市加紧去库存
从房地产视角看,大湾区的房地产和住宅产业潜能仍然巨大,但去年以来国家在房地产领域的紧缩政策对大湾区房地产发展也带来重大影响。
东岸的深莞惠以及广州作为全国七普人口高增长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其住宅需求仍然强劲,但在经济走软和调控政策下,楼市呈现不同程度的紧缩和下滑。在去年年末国家政策面适度放松的引导下,今年东岸城市可能迎来政策的舒缓期,无论对房地产开发商,还是对购房者来说,都是缓解压力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而对珠江口西岸的珠中江等城市以及广州南沙等片区来讲,由于相对东岸处于后发位置,过去几年间,在大湾区概念下,房地产炒作的成分偏高,在去年的经济和房地产偏弱的形势下,住宅需求缩水严重,导致库存量偏高,去化压力较大。今年需要利用政策松动机会,加紧去库存。
动向四:科创智造升级与园区招商困局结构性矛盾有待缓解
大湾区这三年来一直强调要把科创智造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从而正面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在这个战略引导下,大湾区各市的科创产业、智慧园区发展如火如荼。
然而,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出现了,眼下大湾区的不少科创园区、产业园区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园区开发起来了,但招商效果不佳,想招的产业和企业就是招不进来,园区经营也存在很多困难。大湾区各个城市内部存在的这种科创智造升级与园区招商困局构成一种鲜明的结构性矛盾。
问题出在哪里?一方面是一哄而上导致的产业供给不足,大家都想短平快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等国家政策扶持的高科技产业,吸引大量房地产商转型做产业地产,开发了过量的科技园区、产业园区以及工业园区,形成一个特定时期内产业入园的浓烈竞争格局,很多园区出现“填不满”的状态;另一方面是很多房地产商投身产业园区开发,缺乏与产业商的良性对接,缺乏产城融合的发展经验,导致园区难以满足产业商的入驻需求。
大湾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湾区,这个战略目标没有错,但发展科创产业需要循序渐进,需要专业基础,需要市场动力,需要工匠精神。不能导入一种投机心态,奢望以短期行为捕获长期模式下才能获得的可持续性收益。
今年大湾区各市存在的上述结构性矛盾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取决于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善,取决于科创产业的供需平衡及合理布局,也取决于政策和市场是否调整到位。
动向五:港深莞广四城世界级黄金中轴线正式形成
去年大湾区取得的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是,东莞成为继香港、广州、深圳、佛山之后,第五个在年度地区生产总值GDP上加盟“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这对东莞来说当然是非常重大的利好事件。从大湾区的视角看,东莞加入“万亿俱乐部”还产生了一个关联效应,那就是,位于大湾区中部的珠江口东岸纵向四城:香港、深圳、东莞、广州从今年开始,正式形成了港深莞广四城“世界级黄金中轴线”。
在以往的大湾区经济描述中,从来是广深港三城被界定为国际化大都市,由三城纵向组成大湾区的中轴线。事实上,在这三座超级都市中间,还有一个东莞,只是由于其产业结构偏制造业,且经济总量相对三城偏低,去年以前年GDP一直在万亿以下,与三城难以相提并论,因此,一直在中轴线上被忽略。
其实,东莞这样经济量级的城市,放在内地任何一个省份,都是经济强市、大市,且在国际上非常知名,所谓“世界工厂”,所谓“东莞堵车,全球断货”,都是对东莞国际化经济价值的溢美之词。
现在,东莞上来了,经济总量攀上了万亿规模,人口也增长到1000万以上,妥妥的一个超级城市了。这个时候,放眼再望大湾区黄金中轴线,已经无法忽略东莞的真实存在,未来,需要港深莞广四大名城在黄金中轴线上齐齐发力,引领大湾区经济的健康成长。
动向六:经济榜首深圳从阶段性低潮期进入反弹期
去年三季度结束的时候,大湾区传来让人难以相信的信息:过去四十年间一向走在全国城市最前列的深圳,前三季度的经济增幅竟然滑落到四大一线城市之末、全国20强城市之末、广东21个城市之末。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恰恰是近年来,国家给予深圳一系列政策支持,例如先行示范区,例如前海扩区,例如综改方案和授权清单,等等。然而,深圳恰恰是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经济出现了罕见的低迷。
什么原因?简单说,就是三点,一是去年深圳房地产政策创纪录的严厉性,二手房参考价政策把二手房市场直接打入冷宫,导致房地产在经济成长中的贡献率大幅下降;二是华为在美国打压下,去年的销售总额仅6340亿,比2020年的8914亿大幅下降28.88%,直接影响到深圳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三是深圳经济处在深度转型升级过程中,调结构的力度很大,这必然影响到经济增长的现实利益。
个人分析,今年深圳的政策面应该会发生一些看得见的变化,经济形势会有所好转,房地产政策会在国家整体适度放松的背景下相向而行,给房地产市场注入合理动力;华为以及其他企业的国际国内市场大环境也会有所改善,经营业绩会反转上升;从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向看,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都会总结这几年来产业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尽可能处理好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深化改革方面,会重新梳理前年国家制定的深圳综改方案及授权清单,在先行示范区框架下深化改革开放,这也有利于积极推进深圳经济的良性成长。
动向七:西岸城市紧抓隧桥战略机遇力拼大招商
对于大湾区珠江口西岸各个城市来讲,目前已有、特别是在建和规划中的14条大大小小的隧桥通道将从根本上改变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于西岸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我注意到,西岸多个城市这两年来已经加大了对东部城市的招商力度,例如江门市及所属各区县市去年以来已经多次赴深圳开展大规模招商,协议引资量十分可观。中山本来是广东四小虎之一,可惜多年来由于区位偏和政策定位不清晰,导致发展跟不上大形势,出现后续乏力之感。自从大湾区战略启动、特别是深中通道开建后,中山看到了重大机遇,近年来在临近深中通道的江口接驳地带设立翠亨新区,尤其是对通道口第一站的马鞍岛进行系统规划,与对岸深圳宝安以及前海实施全面对接,并启动大规模招商引资。这些重点片区的房价也因此快速走高。广州南沙与深圳的互动也越来越多。
今年珠江口西岸各城市将进一步强力推进与东岸发达城市之间的合作及融合式发展,很可能有更加突出的合作事态出现。我有一种预判,即:东岸的深港两大国际大都市形成“港深极点”,对西岸城市的影响力随着多座隧桥工程而日益加深,最后将形成辐射范围包括东莞、惠州、广州南沙、中山、珠海、澳门在内的深港大都市圈。
动向八:惠州以巨量位差开启冲刺万亿级城市之路
大湾区的经济位差非常突出,在去年东莞成功晋级大湾区第五个GDP万亿级城市并加盟全国“万亿俱乐部”之后,大湾区目前距离万亿级最近的一个城市就是惠州了。然而,惠州去年全年的GDP预计刚刚登上5000亿平台,距离万亿级差距非常大。然而,这已经是广东全省除深圳、广州、佛山和东莞之外,目前年GDP最高的城市了,如果再培育一个万亿级,只能把目标放在惠州了。
以前对万亿级缺乏奢想的惠州,突然间就被置于大湾区以及广东省争创万亿级城市、加盟“万亿俱乐部”的通道上,恐怕短期内还很难适应。但这是大湾区的历史使命,无法推诿。我们也看到,去年惠州突然间高调宣布,要加快融入深圳都市圈,与深圳共荣共享式发展。可以想见,惠州方面已不再表露事不关己的姿态,不再犹豫,更不敢等待,它已经在正面接受和积极适应这个超级挑战和庄严责任。
对于惠州来讲,万亿级,看似很远,其实也很近,关键是紧紧抓住大湾区、深圳都市圈的一系列机遇,把毗邻深圳的“近水楼台”优势发挥好,深化改革开放,搞好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发挥好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大亚湾滨海产业带的引领功能,惠州就一定会加快融入“万亿俱乐部”的步伐。
以上是粤港澳大湾区在2022年发展中比较突出的八大动向。希望大家都能抓住大湾区今年的每一个投资发展的重大机会!
-------------------
敬告:
1、欢迎点击文章上方蓝色字体“宋丁视点”, ID:SDviewpoint,关注本公众号。
2、欢迎大家点击“在看”,点赞点评,转发分享,或发表理性及建设性留言,在此表示感谢!
3、任何人或机构在任何传统媒体或新媒体转载本文或摘录本文重要观点,务请标明文章或观点出处,并在文章前面位置明确标出作者姓名,否则视为侵权,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