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高等教育



1


又一港校落户广东!香港岭南大学(广州)今年开工



近日,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广州市2025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2025年市重点建设正式项目共905个,年度计划投资3657亿元。其中一些新开工建设的学校引人瞩目。


2025年,广州将开工建设香港岭南大学(广州)项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二期工程、广州贝赛思学校(海珠区)项目、琶洲南国际学校(海珠区)项目。


其中,香港岭南大学(广州)将落地广州市增城区,将会成为继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之后,第二所在广州布局的香港高校,也是继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后,第五所在广东布局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高校。目前,全国所有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高校均设置在广东省。


香港岭南大学创办于1888年,1967年在香港复校,1999年更名为岭南大学。学校在人文、商科和社会科学等领域较有优势。在最新发布的202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该校社会政策与行政管理在香港排名第3,亚洲排名第14;哲学在香港排名第2,亚洲排名第18。


多所合作办学高校和国际学校落子广州,背后是近年来广州大力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十四五”规划,实施国际学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的结果。


《广州市教育对外开放“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州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态势全面形成,广州教育对外开放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水平,初步建成与“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广州教育新体系”相匹配、更具示范引领性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核心区域功能充分彰显,对外吸引力、辐射能力显著增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示范城市。

文章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https://ycpai.ycwb.com/content/ikinvkhtik/content_53303893.html?isShare=true















2

港科大提交建立香港第三间医学院建议书

培育具科研思维且精通科技的新一代医生


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今日向政府正式提交建议书,申请建立香港第三所医学院,此乃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2024年施政报告中所提出的重要举措。


这份150页的建议书乃港科大根据政府订立的十项有关筹建新医学院主要考虑条件而撰写,当中详述包括在创新策略定位、课程设计、教职员人手、临床经验与学习资源、学生收生安排及可持续融资模式等多方面作出的建议。而在有关课程方面,港科大整合了其相关的各委员会及小组的专家意见,包括前医院管理局主席梁智鸿医生,以及四位来自本地与内地医学院的现任及前任院长:杨紫芝教授、霍泰辉教授、梁宪孙教授和黄天荫教授。课程设计旨在与现有两所医学院错位发展,既符合国际标准,亦回应本地社会需求。


为实践政府对新医学院的期望,包括促进多元化与国际化,以及善用大湾区的临床资源优势等,港科大自2024初宣布有意筹办第三所医学院以来,一直积极拓展合作网络,至今已与超过20所海内外领先医学院及医疗机构签订协议,涵盖香港、大湾区、北京、长三角、华中地区、英国及美国等地。这些合作伙伴将为新医学院提供短期临床课程、实习机会、师资交流和联合研究计划等,好让学生拥有多元临床经验,并推动跨境医疗创新。


为支持政府希望培育更多医疗专业人才以应对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医疗挑战的愿景,港科大乃首家表明有意筹办第三间医学院的大学。凭借在人工智能与前沿科技的独特优势,港科大致力建立一所结合卓越临床实力与科技创新的医学院,以塑造医学的未来发展。 港科大期望能培育兼具临床实力与科研思维,并精通科技的新一代医生,以推动医学创新,改革医疗服务的模式。


港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对筹办医学院所获得的鼎力支持表达由衷感谢。她说:“我衷心感谢本地以及全球的医学专家、学者、机构伙伴,不同的持份者组织,与港科大仝仁为这份建议书所作出的贡献。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景而奋斗,那就是期望培育具备临床实力并精通科技的医生,为医疗发展带来革新。过去两年我和团队竭尽所能、全情投入筹备医学院计划,直至今天,我们为香港乃至全球塑造未来医学教育的理想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实在让我们深感兴奋。 港科大筹办的医学院不仅志在应对本地的医疗挑战,更将致力开拓具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对策。我们深信,这所新医学院将助力香港跃升为国际医疗创新枢纽,培育未来的医学人才,引领全球医疗变革。”


自去年初起,港科大陆续邀来自不同背景的专家,透过参与各小组及委员会,为成功建立第三所医学院提供策略意见。由梁智鸿医生担任主席的校董会顾问小组,成员包括来自伦敦帝国学院的前英国卫生部长Ara Darzi勋爵; 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何大一教授,他发明的联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改革人类免疫力缺乏病毒的治疗方法;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来自斯坦福大学的Roger Kornberg教授; 以及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兼国际眼科权威黄天荫教授,为医学院整体策略规划提供专业建议。


由港科大顾问委员会荣誉委员麦海雄医生领导的筹备委员会,汇聚来自医疗服务、高等教育、法律及金融等领域的港科大校董会成员及校外专家,就策略规划、持份者交流及延揽人才等方面提供意见。而委员会辖下的医学教育专责小组则由霍泰辉教授及梁宪孙教授共同领导,杨紫芝教授作为特别顾问,联同其他来自公营医院的医生及专家担任成员,着力审视课程设计方面的建议。 


至于与港科大就临床教育、人才培育及科研方面展开合作的逾20家机构,涵盖香港、内地与海外知名医院和医学院。医院方面的合作伙伴包括位处大湾区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以及香港的养和医院和港安医院。医学院方面的伙伴则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伦敦帝国学院及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等。

文章来源

香港科技大学快讯

https://mp.weixin.qq.com/s/M8DmRCLA9e_vWHWEU1D00g














PART 2 科技创新



3

香港研发机械人助力“嫦娥探月”



嫦娥奔月本为古老传说,近年却化作中国航天事业其中一项成就的代名词,为人津津乐道。


国家于2004年启动探月工程,取名“嫦娥工程”,逐步实现奔月梦想。作为探月工程第四期任务,嫦娥八号探测器计划于2028年前后发射,助力国家将来在月面上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香港在这项重大国家任务中也占一席位。香港科技大学获国家航天局委任,成为嫦娥八号一项国际合作项目的主导机构,会与合作伙伴研发一款多功能月面作业机械人暨可移动充电站,随嫦娥八号探测器登上月球进行科学探测。


精密准确 无线充电


香港科技大学太空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于宏宇表示,该机械人配备双机械臂,用以布置和安装仪器、采集月面样品等。嫦娥八号探测器着陆后,机械人要把其他探测仪器或传感器拿下来,走到需要布置的位置。


▲灵巧精准:研发中的多功能月面作业机械人将配备双机械臂,可布置和安装仪器、采集月面样品等。


“机械臂要达到很精密的控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过程中要保证不能碰撞到其他仪器,走到特定位置也要求一定精确度。”


机械人可实时感知月球的地形地貌,规划及优化行走路径,由于要应付月面的极端温度、缺乏卫星导航系统等状态,设计时要克服多项挑战,殊不简单。


于宏宇说:“我们因应月面的低重力和恶劣环境,开发一个相应的软件,保证机械人在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当时环境的变化,自主改变姿势和操作功能。”


▲技术创新:于宏宇表示,机械人将配备移动无线充电功能,可为其他月面设备充电。


机械人的另一特点是能以移动充电站的形式,为其他月面设备充电。


于宏宇指:“整个国际月球科研站里有几个机械人、几个仪器要协同动作,需要一定能源供给。我们的机械人有太阳能电池,可提供无线充电的功能。”


推动科研 协同发展


为完成这项国际合作机械人任务,政府在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下成立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并由科大连同多所香港本地和内地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南非国家航天局等,合作进行研发。


创新科技署初步预计,中心将为约20名博士生提供培训,并聘请超过70名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中心将建立本地航天技术的基础能力,实现“从概念、研制、生产、测试再到系统”的前沿创新。


由于航天是综合性学科,中心不仅提升香港航天科研与工程能力,并会对机械、微电子、人工智能、计算、通信等领域产生辐射效益,推动相关行业发展。


大力支持 深化合作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表示,香港基础科研方面根基深厚,政府大力支持香港本地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与航天科技有关的研究,为国家建设航天强国作出贡献。他指中心将利用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一国两制”优势,提升香港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科学声誉。


▲助力科研:孙东表示,政府成立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有助提升香港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中国航天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深空探测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深度参与国家航天任务,并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将推动尖端技术在航天领域的转化应用,提升香港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并推动香港向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迈进。”


此外,孙东指政府会建设第三个InnoHK研发平台,聚焦先进制造、材料、能源及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科研,汇聚人才。

文章来源

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

https://mp.weixin.qq.com/s/zqivFsBHJ1kUqOmY_ysXeA















PART 3 基础教育



4

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一门三校”与香港青年协会领袖学院签订合作伙伴协议


3月15日,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一门三校"受邀参加香港青年协会领袖学院五周年庆典活动,并正式签署合作伙伴协议。广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总校长谭日旭,东莞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执行校长金礼贤,佛山暨大港澳子弟学校总校长赖永春、副校长姚汝基,维港教育集团香港办公室行政主任陆珊珊出席活动。



此次签约标志着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与香港青年协会领袖学院的合作迈上新台阶,为两地青少年提供更多优质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香港青年协会领袖学院由前粉岭裁判法院活化而成,五周年庆典活动有各界社会贤达、政府部门及学校代表出席。不仅举办了“太平洋经济合作香港委员会青年研习计划”,还与多家本地及大湾区学校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北区文化保育导赏的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这些举措共同致力于培养一批既扎根香港,又心怀祖国,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领袖。


活动主礼嘉宾包括发展局局长甯汉豪、中联办青年工作部副部长万宁、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国际部主任王剑参赞、立法会议员刘国勋及陆瀚民、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梁子琪、北区民政事务专员赖子坚、香港青年协会会长陈维安、理事会委员石嘉丽,以及总干事徐小曼。


香港青年协会领袖学院致力培育新一代优秀青年人才,自2000年起,学院至今已培训逾20万名青年领袖。香港青年协会领袖学院以“抗逆领袖”、“服务领袖”、“可持续发展领袖”和“沟通协作领袖”四大核心主题为框架,为学生及行政人员设计了一系列培训课程。


近年来,学院已成功构建了稳固的中小学及大专院校合作网络。在此次活动中,学院进一步与大湾区多家教育机构及学校代表签署合作协议,旨在将其成熟的青年领袖培养模式推广至大湾区各城市,以此深化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显著提升青年领袖的对外沟通与内部协作能力。


会后,暨大港澳子弟学校“一门三校”人员参加太平洋经济合作香港委员会青年研习计划,涵盖讲座、工作坊及主题比赛,让学生参与研究及讨论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议题,全方位了解香港及亚太地区的经贸发展,并启发他们创意思维及国际视野。

文章来源

ASJ香港维港集团VTHEDU

https://mp.weixin.qq.com/s/-K-TWxL__uPfYdKh3NBqsA















PART 4 人才发展



5

在深圳上大学,如何从校园直通职场?


高校是城市创新的重要载体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版图上深圳高校正以独特的教育模式构建起一条精准高效的人才输送链条。


从课堂到一线无缝衔接


新学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2级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学生徐捷克开始在企业实习,学习产品分型分模相关工作。得益于在校期间的勤练手,徐捷克很快就适应了岗位要求。


“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整周实训课,我参与了校企合作的课程,所学的知识与目前岗位很匹配,因此上手比较快。”徐捷克谈到。


将专业设置在产业链上,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教学特色。校园内设有华为ICT学院、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等18个特色产业学院,学生大二就能熟悉无人机的产品和相关技术,在校期间便能掌握智能制造产线调试、工业互联网运维等前沿技能。


2021年,该校还率先开展集成电路制造方向人才培养,2024年开设“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本科专业,直接对接大湾区晶圆厂的人才需求。在专业设置上,深职大近五年新增了16个专业,100%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


地处深圳这片创新创业沃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致力于培养世界一流的硬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企业赋能平台。该校每年为本地企业输送的技术骨干支撑着大湾区专精特新企业人才供给。


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为了给学生和企业搭筑沟通桥梁,去年6月,深圳大学首创高校“企业开放日”,101家企业应邀来到校园,参观各学院特色实验室,与学校进行一场关于人才的深度对话。


学校方面表示,“深圳大学有面向家长、学生的开放日,也应该有、也必须有一个面向企业朋友们的开放日!”有企业代表称:“这些学生专业扎实、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是稀缺人才。”


这种“精准匹配”源于学校的主动布局。近年来,深圳大学多措并举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校院两级访企拓岗,为校企沟通“牵线搭桥”;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让企业和人才“双向奔赴”;通过校企良性互动实现合作共赢,成为全省首个评选最佳雇主单位的高校;突破就业地域局限,联合地方政府举办数十场就业推介会,率先引导香港特区政府到校内招聘;率先推出“职等你来”直播带岗活动,让毕业生直观了解企业情况,这一创新促就业方式登上了教育部网站。


鼓励创业科研反哺产业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在这方面,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一所充满创新活力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致力于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南方科技大学启动建设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此后,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发展,新设立30余家高科技创业企业。


高科技成果转化是南方科技大学创业企业的显著标签和突出竞争优势,学校通过转化孵化关口前移,打通高价值专利培育到高价值技术孵化全链条,充分发挥学校存量知识产权优质资产功能,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建立活跃的“科研-产业”对话机制。截至2024年4月底,学校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支撑的科技企业达104家。


在构建创业企业交流平台上,学校举办创业企业年会,促进市场、设施设备、创业心得开放共享。南方科技大学“梧桐树”国际双创大赛经过4年多的建设,已累计接收报名项目700余份,成为双一流大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


在深圳高校差异化的培养路径下学生获得职业价值能力企业获得技术迭代动力区域经济获得创新活力三方共赢的背后是深圳产教深度融合的时代答卷。

文章来源

深圳教育

https://mp.weixin.qq.com/s/2MIT48sjA8YC5U8ZDEalYg
















注:本公众号转载仅供学术分享使用


责编:余晖

供稿:姜小迪

排版:李路遥、刘婧芬

审核:王嵩迪




为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