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4年10月国资国企主要相关政策与企业动态,总结三个热点事件进行解读:

10月底,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发表文章,号召“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彰显国资央企使命担当”

10月18日,央行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

10月16日,年内国务院国资委第三次更新“双百”“科改”企业名单

事件1:10月底,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发表文章,号召“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彰显国资央企使命担当”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彰显国资央企使命担当》(以下简称“文章”)中,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在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专门部署,进一步明确了着力点和突破口。国资央企肩负着产业报国的重要使命,必须更大力度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切实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文章从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塑造知名品牌五个方面,就国资央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行了全面部署。


图:国资央企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部署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在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驱动下,通过改变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使工业化进程朝向更高效、清洁、低碳、智能的方向发展,它强调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水平提升和价值链升级,同时注重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此后,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均对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了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发达国家的新型工业化计划与实践


德国工业4.0。2011年出现在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行动计划”中,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正式推出。其核心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机器人、增强现实等技术,以实现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数据化、智能化。

“新工业法国”计划。2013年提出,包括34个优先项目,涵盖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研发、新一代高速列车、电动飞机、智能纺织和未来工厂等多个领域;2015年启动“未来工业”计划,聚焦数字化技术改造,以实现法国整体工业生产的转型升级。

日本的超智能社会5.0战略。2016年首次提出,旨在通过高度融合网络空间和物理空间,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构建一个能够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新型社会形态。在制造业领域,鼓励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进行自动化生产,促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韩国的制造业创新3.0计划。2014年首次推出,也被誉为韩国版“工业4.0”,旨在促进本土制造业与信息技术(ICT)相融合,如发展改造智能工厂,大力发展无人机、机器人等13个新兴动力产业,进一步提升韩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并催生更多新兴产业。




国资国企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关注的重点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根据文章内容,我们重点提示国资国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技术创新】展现国企担当,承担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角色


文章提出:

“在研发周期长、攻关投入大、其他企业参与意愿不强或者缺乏相应能力的领域坚定投入,努力解决一批底层技术和根技术问题,产出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

“加快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供给能力,牵引技术、资源、场景等多方主体有效合作,探索建立一批任务导向、跨所有制的产业发展共同体,以通用大模型为基础,结合通信、电力、制造、石化等国民经济主体行业数据,加快建设一批行业大模型。”



一方面,国资央企是推动创新和创新成果共享的主导力量。国资央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资本优势,无论是从产业引领作用还是自身实力角度出发,国资央企都应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协作、产学研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社会公益项目等举措,促进创新生态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经济的整体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国有资本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应在科技创新中承担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的角色,发挥表率作用,成为产业投资的引领者、持续回报的投资者,在引领社会资源支持产业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

  • 长期资本: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为关键行业和关键技术突破提供长期的大项目资金支持;

  • 耐心资本: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容忍短期的波动和亏损;

  • 战略资本:引领社会资源向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投资。

今年以来,中央层面持续发声鼓励加大创新投入,国务院国资委也对支持国有资金开展创新投入提出了具体举措(详细内容请点击此处参阅《国资国企月度热点事件【2024年9月】》)。未来国资国企应围绕战略规划明确创业投资方向和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构建以国资国企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深化创投机制改革,探索建立投早投小的容错和考核机制。

除了企业直接投入外,国资国企还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参与风险较大、收益前景不明朗的前瞻性科研创新项目。总结实践经验,可借鉴的方式包括:

  • 参与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项目,聚焦资金投入大、技术难度高、单个主体难以攻克的战略性、基础性技术,形成群体突破态势;

  • 参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按比例对财政出资进行放大,对于重点科研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与地方政府、园区运营商等联合设立科创基金

  • 探索参与风投创投项目,包括设立创投子公司和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等,以增强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股权投资能力;

  • 开放创新资源,建立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以产业共建为目标,向“产学研用”等各类所有制主体开放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资源,建立任务导向、跨所有制的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

  • 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包括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联合实验室、产业创新共同体和创新联盟等,加强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分类施策


文章提出: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更加突出分类施策,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 对于新一代移动通信、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海工装备等优势领域,加强集群式发展,更好促进产业聚集,提高产业链竞争力;

  • 对于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具有发展基础但未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加大布局力度,抓紧迎头赶上;

  • 对于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领域,鼓励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宜控则控、宜参则参,努力掌握产业核心资源和关键技术。



分类施策意味着不同类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主要的发展路径与方式不同。这里我们重点分析第一类和第三类。


已具备明显优势的战新产业——加强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式发展一方面能够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加速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还能通过企业间的互动与合作,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的深度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整体抗风险能力。


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在轨道交通领域展开了深度合作,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旨在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成渝地区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不仅在规模上达到了千亿级别,而且在产业链的完整性、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2024年2月,成都印发《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强调“到2025年,全产业链规模力争突破5,000亿元”,并明确了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16项具体行动任务,重点培育本土领军型企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1


国资国企在参与、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可重点关注以下工作,以发挥产业引领作用。

  • 产业集群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目标明确:明确本地产业优势、产业集群定位和发展目标、产业集群培育重点和突破环节,避免产业同构、同质竞争,围绕“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整合资源、完善产业链布局;

  • 产业集群内部结构清晰、龙头企业能够发挥引领作用:国资国企需明确自身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促进集群内企业各司其职、挖掘协同效应,形成紧密协作的上下游关系;龙头企业通过创新示范项目、牵头组建任务型联合体等方式发挥引领作用;

  • 扩大产业集群生态圈:与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联合打造研究中心和创新平台,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集群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 积极参与、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创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综合竞争力。


对于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领域——鼓励运用多种方式,努力掌握产业核心资源和关键技术

对于产业基础薄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导思想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包括并购重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这些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能够快速获取优质、稀缺创新资源,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创新项目风险,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同点在于对创新资源和核心技术以及未来技术发展方向的掌控力。

文章还提出,投资可以“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为原则,即不拘一格获取核心资源,这反映出获取创新资源的紧迫性以及监管部门对此工作的高度重视,近期的一些政策动向也体现出这一趋势。

  • 重组整合:2024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署名文章指出,要“统筹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加强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的投入布局”;

  • 国有资金创业投资:

6月,国务院国资委参加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进一步阐释国资国企创投方向和支持举措,鼓励央企聚焦主责主业,利用创业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国有资金创业投资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推动国资出资成为更有担当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完善国有资金在出资、考核、容错、退出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国资国企可考虑在国家及各地政府政策支持下,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创新投资。针对股权投资或产业基金投入,总结实践经验,可供国资国企借鉴的方式包括:

  • 通过直接股权投资的形式支持战新产业发展;

  • 自行发起设立特色产业专项基金、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

  • 直接出资参与政府引导基金,一般为母基金+子基金模式;

  • 受地方政府委托管理基金:“两类公司”或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等专业股权投资机构,可以接受地方政府委托,合作管理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培育未来产业】“两类公司”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


文章提出:

针对“超前布局、梯次培育未来产业”,“支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孵化器能够集聚创新资源,为企业提供从概念验证到市场化的全流程服务,包括必要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协助对接产业科技力量,促进创新资源转移转化。由此可见,孵化器不仅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两类公司”在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方面具有多元化优势,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体制优势:“两类公司”依托国资“一盘棋”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可有效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快速推动未来产业发展;

  • 资本优势:

多元化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作为资本运作平台,“两类公司”具有与资本市场深度衔接的天然优势,能够通过基金投资、股权投资等形式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未来产业投资,从而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甚至社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投资格局;

长期资本支持:国有资本承担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的重要功能,“两类公司”针对未来产业孵化培育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的特点,可以相应匹配长期资本,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持续资金支持;

  • 政策支持优势:“两类公司”是国资监管部门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可积极获取政府税收优惠、资金补贴、人才引进等扶持政策,助力孵化器内的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搭建政企沟通与合作的平台,促进政府与孵化器内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两类公司”在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时可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设立专业化投资平台:通过投早投小的策略,为底层创新和培育提供支持,发挥未来产业“孵化器”作用;

  • 规划和建设产业园区及孵化器:负责规划、投资建设和运营产业园区及孵化器等空间载体,为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创新空间和配套设施,促进其快速发展;

  • 与高校、科研机构打造创新联合体:注重前瞻性技术的孵化和培育,与高校、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等合作,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模式和创新生态。

从实际成效来看,“两类公司”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引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东北某省级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承担高新技术及未来产业孵化器功能,联合11所省内头部高校、2家科研院所、3家产权交易平台及22家投资机构,组建省科技成果投资转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截至2024年7月,已累计推动208个项目与资本对接,签约金额达14.35亿元,促进多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战略能源资源保障】优化国有资本在海外能源资源等领域布局


文章提出:

针对“提升战略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优化国有资本在海外能源资源等领域布局,不断扩大我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纵深”。



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是中国能源供应的主力军,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央企业承担了国家90%以上的油气供应、60%以上的电力供应以及25%以上的煤炭供应,在能源保供中肩负重任2

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三个集中”策略中,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排在首位。一直以来,国有企业在加大国内战略性能源资源勘探开发投入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寻求能源资源的多元化。

在2024年11月18日,习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其中位列首位的就是“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国资国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通过并购与合作开拓海外市场,投资海外新能源项目,优化全球能源资源布局。

从2020年到2024年6月,中国对外能源行业投资建设项目累计超过1,400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占比高达70%3。例如,某矿业集团携手沿海某省地质局和省内相关企业,在东南亚、中亚、东亚等国家进行境外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与投资,涉及金、铜、铁、石墨等多种战略资源;此外,某石油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风电站和太阳能电站,并积极探索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强化技术能力、积累实践经验。

目前,中国能源结构正经历变革,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而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升级,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面临挑战。这对于国有资本在海外能源资源等领域的布局优化、扩大中国能源资源安全战略纵深提出了新的要求。

利用海外资源,补齐国内战略能源资源短板。在“一带一路”以及国家间、区域内合作框架下,优化海外资产结构、业务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大对海外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战略性能源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实现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增储上产,提升战略能源资源供应保障能力。

借助海外经验与技术,推动国内能源转型变革。着眼于国内能源转型关键要素,包括能源结构多元化、能源效率提升、储能产业化发展、绿色低碳等,国资国企可全方位拓展能源国际合作,加快推进能源科技创新。

提升海外资源运营管理能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营绩效提升。优化项目决策、投融资、运营管控、收益率考核等相关机制,提升海外资源高效整合、协同互补能力,强化风险防范、健全利益保护机制,全面提升海外资源项目运营绩效。


毕马威赋能与企业价值提升



赋能领域:

  • 海外投资战略规划、交易服务;

  • 海外业务运营绩效评估、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 海外业务风险控制;

  • 海外投资项目退出筹划等。

国资国企价值提升:

  • 通过优化国有资本在全球能源资源领域布局,增强资源掌控力、稳定能源保障,实现国资国企的功能价值;

  • 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提升全球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事件2】10月18日,央行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


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引导21家全国性银行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以“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为原则的贷款,支持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21家金融机构发放股票回购增持贷款的,可向央行申请再贷款,首期总额度3,000亿元。

《通知》强调对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一视同仁,并明确“鼓励中央企业发挥带头作用”,以推动更多公司加入回购增持行列,体现了央企在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回购增持再贷款是一项为上市公司和股东设立的创新性贷款工具。9月24日,央行行长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提出这一政策举措,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该政策在实施层面得到了细化。这不仅体现了政策制定者的决心和效率,更迅速提振了资本市场的信心,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带来了实质性利好。




央企引领回购增持热潮


《通知》在周五发布后市场反响热烈,在第一个周末,即10月20日,已有23家沪深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或大股东已与银行签订贷款协议或取得贷款承诺函,涉及金额上限近115亿元4,标志着首期3,000亿元回购增持再贷款正式落地实施。

从参与企业的性质看,A股首单回购贷款与增持贷款分别由某央企地产公司及某央企能源巨头获得。除央企外,涉及的上市公司还包括国企和民营企业,覆盖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等市场板块,体现了“对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一视同仁”的原则。

从股市表现看,10月20日23家上市企业发布公告后,其股价总体呈现出积极态势。21日开盘时,“回购增持再融资”概念迅速成为市场热点,相关股票价格普遍上涨;截至当日收盘,“回购增持再融资”概念板块23只股票中有21只实现上涨,其中4只涨停5

在政策发布一个月后的11月18日,根据央视新闻报道,已有近150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公告,表示公司或控股股东已与银行签署贷款协议或取得贷款承诺函,将使用贷款资金用于回购或增持。




《通知》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


明确了股票回购与增持贷款资金可以进入资本市场。《通知》正式确立了上市公司可利用专项资金进行股票回购与增持操作的政策导向,为专项信贷资金合规、有序地进入股市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通道。

提供了低成本的股票回购增持资金支持。《通知》规定,金融机构为上市公司提供股票回购增持贷款利率原则上不超过2.25%,显著低于11月央行公布的9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51%6。这个机制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股票回购增持资金支持,大幅减轻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进行股票回购和增持时的财务压力,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助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优化股权结构,提升每股收益、增强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提供了更多与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建立合作关系的机会。《通知》中提出的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后,能够以较低利率(1.75%)向央行申请再贷款的举措,既保障了资金安全,又能够基于合理的利差增加收入来源。可以预见,这将激发金融机构参与该业务的积极性,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来说,可以积极与金融机构开展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并借此机会进一步强化双方的合作关系。




借力稳定资本市场的政策东风,全面、系统开展市值管理工作


2024年以来,多项促进上市公司加强市值管理的政策密集出台,包括国务院国资委将市值管理成效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证监会引导上市公司合理地进行市值管理,提升其投资价值和投资者回报等(详细内容请点击此处参阅《国资国企月度热点事件【2024年9月】》),使得国资国企下属上市公司平台市值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通知》的发布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开展市值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也为全面开展市值管理工作提供了契机。市值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资本市场回购、增持能够在短期内传递公司价值信号,提升投资者信心、修复估值,但也需要注意到,市值是企业长期内在投资价值的体现。因此,我们建议国资国企在开展市值管理工作时,还应全面关注影响公司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产业布局优化、培育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业务、提升经营效率、建立长效市值管理机制等(详细内容请点击此处参阅《国资国企月度热点事件【2024年9月】》)


【事件3】10月16日,年内国务院国资委第三次更新“双百”“科改”企业名单




“双百”“科改”企业从“瘦身”到扩围,今年首次实现数量净增加,调整范围覆盖面广


2024年10月,国务院国资委更新了“双百企业”“科改企业”最新企业名单,分别为570家和663家,与2024年6月公布的名单7相比,各净增加13家和18家。这是今年国务院国资委第三次更新两个专项行动入选企业名单(前两次分别为2月和6月),也是2023年12月名单“瘦身”以来,首次纳入试点企业数量实现净增加(历次“双百”“科改”企业数量详见下方附件)。

此次两项专项行动名单调整涉及范围较大,其中“双百企业”新入围45家,退出32家,“科改企业”新入围51家,退出33家。此次名单调整共涉及161家企业,是过去一年内两次名单调整所涉及企业总和的四倍多。




新入围名单企业分析


“双百”新入围企业


新增的45家企业中,地方国企39家(非上市,29家;上市,10家),仅6家为央企子企业(非上市,4家;上市,2家),此次新增“双百企业”以非上市的地方国企为主,可见,在深入推进国企综合性改革的过程中,未来地方国企也将发挥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从行业分布来看,新增的“双百企业”主要集中在金融与资产管理8(12家)、制造业9(10家)。值得注意的是,在12家金融与资产管理企业中,有5家优质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被纳入试点,这契合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的要求。纳入“双百企业”名单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进一步推动地方国企改革的提速扩面,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

从地区来看,新增“双百企业”主要集中在泛珠三角地区(共15家,其中:广东,7家;广西、贵州、四川,各2家;江西、云南,各1家)和长三角地区(共10家,其中:上海,4家;安徽,3家;浙江,2家;江苏,1家)。


“科改”新入围企业


新入围的51家“科改企业”中,地方国企42家(非上市,36家;上市,6家),9家为央企子企业(非上市,8家;上市,1家),与新增“双百企业”的情况一致,以非上市地方国企为主。从行业分布来看,新增的“科改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19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0(18家),其中,入选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大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环保科技等。

新入选企业的行业分布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趋势高度契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地方国企在推动科技创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地区来看,新增企业主要集中在泛珠三角地区(共18家,其中:广东,6家;云南、湖南,各3家;广西、福建、四川,各2家)和华北地区(共11家,其中:天津、河北,各3家;北京、山西,各2家;内蒙古,1家)。


国资国企重要关注点


首先,从名单由“瘦身”转向扩围的趋势看,在积累了一定的国有企业综合性改革和科技型企业市场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对于打造“改革尖兵”和“市场化改革、自主创新样板”的态度,由谨慎逐步转向鼓励和开放。未来,国资国企在市场化改革和自主创新方面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支持力度。

建议未入选名单的国资国企积极响应国企改革和科技引领相关的政策要求,在综合性改革、自主创新等方面多下功夫,争取早日入围;而入选企业也需要持续关注考核机制、标准和要求,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效能与经营绩效,持续强化改革举措实施力度和提升创新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

其次,地方国有企业纳入专项名单的数量明显增多。两项专项行动新增企业共96家,其中地方国企81家,占比高达84%。建议地方国企在治理结构、经营机制、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持续提升,积极参与专项行动,争取早日入围或位列试点名单,以更好地推动企业自身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新入围企业主要聚焦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2家,占比23%)、高端制造业(17家,占比18%),“科技”含量较高。这反映出监管部门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建议国资国企加大科研投入,完善人才研发体系,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已入围的国资国企应利用专项行动带来的政策支持,构建体系化、梯次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加快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同时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退出名单企业分析


“双百”退出企业分析


从企业性质看,32家退出企业中,地方国企15家,占比47%,央企子企业17家,占比53%,央地分布较均匀。值得关注的是,32家中仅一家为上市公司,而2024年6月公布的“双百企业”名单中上市公司占25%,可见上市公司退出比例低于非上市公司,也侧面反映出上市公司在治理管控、运营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更为完善与规范。

从行业分布来看,退出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11(7家)、公共事业12(5家)和金融与资产管理(5家)。从地区来看,退出企业排名靠前的三个省市分别为北京(5家),河南(4家)和上海(3家)。


图:“双百”名单退出企业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名单,万得,毕马威分析


“科改”退出企业分析


退出的33家企业中,地方国企10家,约占退出“科改企业”总数的30%,央企子企业23家,占比约为70%。以2024年6月“科改企业”数量为基数,央企子公司的退出比例为7%(23/343),而地方国企则为2%(10/302),央企子公司的退出比例高于地方国企。

在退出名单的33家企业中,仅一家为上市公司。以2024年6月公布的“科改企业”名单中上市公司104家(16%)、非上市公司541家(84%)为基数计算,非上市公司的退出比例要高于上市公司。这与“双百”退出企业分布情形一致。

从行业分布来看,退出企业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13家)、信息与通信业(5家)和传统制造业(4家)。其中,传统制造业领域的退出企业主要涉及矿产、水泥、汽车配件、玻璃纤维等行业。


国资国企重要关注点


“双百企业”和“科改企业”的名单采用动态调整机制。未来,国资国企应根据两个专项行动考核指标体系要求,定期对综合改革成效和创新成果进行自审自查,及时调整改革方向、产业布局,争取保持入围或成为新入围、再次入围的企业。

央企子企业淘汰压力大。综合两项专项行动的退出企业名单来看,央企子企业占退出企业总数的62%(40/65),退出比例高于地方国企。未来,央企子企业在综合改革、创新能力提升和技术突破等方面面临的形势可能更为严峻,建议央企子企业关注政策动向,增强改革动力,积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变革趋势,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附件:历次公布的“双百”“科改”名单企业数量



注释:

[1] 资料来源:《成都印发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成都日报,2024年2月20日

[2] 资料来源:《中央企业持续发力 担当能源保供“主力军”》,《国资报告》杂志,2023年1月6日

[3] 资料来源:美国企业研究所数据库,毕马威分析

[4] 资料来源:《规模超百亿 23家公司参与首批回购增持再贷款》,中国证券报,2024年10月21日

[5] 资料来源:同花顺

[6] 资料来源:《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24年11月8日2024年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考核分配工作会议,国资委,2024年1月29日

[7] 2024年6月20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公布了入围“双百企业”“科改企业”的企业名单,分别为557户和645户。

[8] 金融与资产管理:包括资本市场服务、投资与资产管理、资源与产权交易服务、法律服务及其他商务服务行业等。

[9] 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造业、非金属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等。

[10]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包括专业技术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

[11] 批发和零售业:包括机械设备、五金产品及电子产品批发,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食品、饮料批发及其他等

[12] 公共事业:主要指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3] 当年9月公布

[14] 当年5月公布



联系我们


江立勤

毕马威中国客户与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

邮箱:michael.jiang@kpmg.com


乔漠

毕马威中国国资研究院主管合伙人

邮箱:stanley.qiao@kpmg.com


陈剑虹

毕马威中国国资研究院执行负责人

邮箱:iris.chen@kpmg.com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沪ICP备16029818号-32024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组织中的成员。毕马威国际及其关联实体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