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粮安天下。中国是猪肉生产、消费大国,猪肉产品约占肉类食品消费的60%,生猪产业对于我国畜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虽是养猪大国,但并非养猪强国,生猪产业依然面临诸多困境。
特别是三年疫情的冲击和四年非洲猪瘟的影响,加之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生物安全防护成本的攀升以及资本的介入,为养猪业带来不小的冲击,部分养殖企业不堪重负悄然退出市场,养猪行业困难重重。
4月2日,2024第七届西部畜牧业博览会暨奶山羊产业发展大会在陕西杨凌举办,图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陈玉林为论坛活动致辞。
为帮助生猪产业走出发展困境,4月2日,在2024第七届西部畜牧业博览会暨奶山羊产业发展大会举办期间,一场以“防非瘟 促健康 控成本 求发展”为主题的“生猪产业发展和猪病防控论坛”在陕西杨凌如期举办,已然打响生猪产业“提质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陈玉林为论坛活动进行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剑锋等院士专家分别围绕生猪产业发展遇到的痛点、难点,破解生猪产业发展难题。
图为4月2日,在杨凌举办的“生猪产业发展和猪病防控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围绕“超级疫苗—理论假说和研究实践”主题进行主旨分享。
猪病防治,疫苗当先。围绕“超级疫苗—理论假说和研究实践”主题,张改平介绍,中国的动物疫苗企业有120家,面临多而不强的现状,疫苗企业亟需整合,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利润,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疫苗研发中。
为什么要研究超级疫苗?张改平认为,当下市场上的疫苗种类较多,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依然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以人类的流感疫苗为例,不够高效、不够广谱、不够安全、浪费生理潜力,因此研究超级疫苗是当务之急。而超级疫苗就是实现更高效和更广谱保护,还要更加安全并节约生理潜力,这就需要用新技术途径来解决。
而怎么实现超级疫苗?张改平介绍,实现超级疫苗的理论假设是精确、微量、纯化;超级高效疫苗则要重构主抗原,超级广谱疫苗要重构保守的共同抗或重构多聚主抗原。
图为4月2日,在“生猪产业发展和猪病防控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汉春围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流行特点与防控策略”主题进行主旨分享。
“非洲猪瘟让养殖户养不起猪;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俗称蓝耳病)让养殖户养不好猪;猪流行性腹泻却让养殖户没猪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汉春则认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仍然是影响我国及全球养猪业的首要疫病。繁殖障碍、呼吸道疾病、继发感染则是临床遇到的三大问题。
围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对养猪生产的影响,杨汉春介绍,主要影响妊娠母猪,可以导致不规律流产、发情障碍、死胎与弱仔率增高;同时,还影响哺乳仔猪、保育猪和育肥猪等。广大养殖户及养殖企业要通过预防、控制、净化等方式来解决。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净化至关重要,杨汉春认为,既能提高种猪质量,也能从源头切断或降低蓝耳病传播,降低蓝耳病对生长育肥猪场的污染,确保不会经引种传入新毒株。提高生长育肥猪的生产成绩,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猪场经济效益。
图为4月2日,在“生猪产业发展和猪病防控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剑锋围绕“育种大数据分策略与生猪遗传改良”主题进行主旨分享。
围绕“育种大数据分策略与生猪遗传改良”主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剑锋介绍,良种繁育体系能有力的支撑猪肉供给,2023年全国生猪出栏72662万头,猪肉产量5794万吨。
刘剑锋介绍,国家核心育种场和种公猪站是繁育体系的核心组成;当前,区域化联合育种体系逐步形成,基因组育种已由前沿技术转变为常规育种技术,智能化种猪性能测定也在逐步开展,大数据驱动新一轮改良计划也在实施。他认为,我国育种企业主要短板依然表现在育种目标过于单一、数据挖掘不充分,育种性价比低;同时,肉质、胴体、饲料利用效率等重要经济性状空缺。其次还注重单品种性能,缺乏遗传进展向商品群的传递效率优化等。
刘剑锋表示,未来育种的方向主要是成本型育种向增值型育种转变;GGP向CS目标导向的育种方向转变;对配套系育种理念的再定义;以及智能化手段与育种技术的深度融合趋势不可挡。
来源: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