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宁夏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代化厂区内,宁夏银川大河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上,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正以微米级精度雕琢着航空航天精密部件。这家扎根西北四十余载的老牌机床企业,如今已成为中国数控机床行业的 "隐形冠军",其研发的数控珩磨机床占据国内高端市场 60% 以上份额。这只是宁夏数控机床产业集群崛起的一个缩影。
一、产业集群:从单点突破到雁阵齐飞
作为国家确定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宁夏数控机床产业已形成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辐射吴忠、石嘴山等地的产业格局。2023 年一季度数据显示,银川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 52.8 亿元,其中数控机床产业贡献率超过 35%。这里汇聚了小巨人机床、新瑞长城、巨能机器人等 30 余家骨干企业,构建起涵盖主机制造、核心部件、智能控制的完整产业链。

宁夏银川大河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发展轨迹极具代表性。这家 1991 年从固原迁至银川的老牌国企,历经三次战略转型:2003 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08 年迁入国家级开发区,2021 年获评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其自主研发的数控凸轮轴铣床打破国际垄断,汽车差速器壳体加工专用机床远销欧美,年产中高档数控机床突破万台。在其带动下,周边聚集了 30 余家配套企业,形成 "大河系" 产业生态圈。
与之形成差异化竞争的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端卧式加工中心研发。其产品在汽车、航空航天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出口额连续五年位居行业前三。2023 年,企业投资 5 亿元建设的智能化工厂投入使用,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生产效率提升 40%。

二、政策赋能: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面对全球制造业变革,宁夏回族自治区将数控机床产业列为 "六新" 产业重点发展方向。2023 年出台的《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明确,重点攻关五轴龙门机床、精密数控压装机床等高端产品,目标到 2027 年产业规模突破 200 亿元。
在科技攻关层面,自治区科技厅组织实施 "高档数控机床精密零件个性化定制高效加工工艺研究" 等 10 个重点项目,投入财政资金 274 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 2000 万元。其中,银川大河机床与宁夏大学联合攻关的 "立式内孔与外圆集成珩磨机床" 项目,成功将加工精度提升至 0.002 毫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人才培养方面,宁夏构建起 "高校 + 职业院校 + 企业" 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宁夏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入选自治区一流学科,北方民族大学设立先进装备现代产业学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数控技术专业。校企联合培养的 "订单班" 已输送 5000 余名技术人才,其中 60% 进入数控机床企业。
三、突破瓶颈:迈向高端化自主化
尽管取得显著成就,宁夏数控机床产业仍面临核心部件依赖进口、产业链协同不足等挑战。自治区政协委员王小龙在提案中指出,全区机床产业配套率不足 40%,控制系统、精密轴承等关键部件进口依赖度超过 70%。
针对这些 "卡脖子" 问题,宁夏正在实施三大攻坚行动:一是组建工业母机产业联盟,整合大河机床、机械研究院等 12 家单位成立联合实验室;二是设立 5 亿元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扶持主轴、导轨丝杠等核心部件研发;三是建设 "宁夏机床云平台",实现产业链供需精准对接。

在创新载体建设上,自治区已建成 3 个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地奔牛实业集团牵头的模压淬火机床工程中心,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万吨级模压淬火设备,替代进口产品。巨能机器人公司研发的重载桁架机器人,在汽车生产线中实现国产替代,市场占有率达 35%。
四、未来展望:打造西部智造高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宁夏数控机床产业正以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为主攻方向。规划到 2027 年,建成 5 个智能工厂、10 条数字化生产线,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 85%。随着 "东数西算" 工程推进,宁夏正探索 "机床 + 大数据" 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远程运维、产能动态调配。
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 500 亩的 "宁夏工业母机产业园" 正在加速建设。这里将集聚研发中心、检测平台、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预计 2025 年建成投用后,可实现年产值 100 亿元。届时,宁夏数控机床产业将形成 "研发 - 制造 - 服务" 全链条生态,为中国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 "宁夏方案"。
从贺兰山下到黄河之滨,宁夏数控机床产业的崛起之路,既是一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奋斗史,更是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生动注脚。当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正以创新为桨,在 "工业母机" 的深蓝海域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