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收看回放
今天上午11:00—12:00,第075期《大理州政协委员访谈录》邀请:政协大理州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洱源县商务局局长李毅菊,就洱源县紧扣绿色发展主题,从推进绿色流通和绿色消费、绿色贸易和投资入手,打造绿色食品牌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交流探讨。
本期上线嘉宾
李毅菊
政协大理州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
洱源县商务局局长
洱源县商务局如何助力高质量绿色发展?
一是加强产销对接。借助各类展销展会契机,积极组织县内生产加工企业、种养殖大户参加进出口博览会、南博会、上海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展销会、三月街、梅花文化节等国内外展销展会,依托展销平台,建立产销对接机制,加大洱源产品曝光度和加快洱源产品“走出去”步伐。
二是扩宽销售渠道。在原有线下销售渠道外,我们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发展,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搭建了物流快递服务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电商物流双创中心,初步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人才培训、企业孵化、产品包装设计、网络营销等有力措施,培育了一批深耕洱源农产品的企业和电商人才,打开了线上销售渠道。
三是强化部门间的协作。及时研判农产品市场情况,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避免跟风种植,造成市场供大于求,销售不如预期的情况,以销售端倒逼生产端转型升级。
洱源2024年梅花文化节筹办情况如何?
今年,为充分展示中国梅文化深厚底蕴,弘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梅花精神,持续保持“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美好生活季”“跟着霞客游洱源”“苍洱之源一座有温度的惬意小城”“温泉之都水韵洱源”等话题热度,积极推广“中国梅子之乡”地理标识、挖掘“中国古梅之乡”文化精髓,活跃民间梅文化集市,大力推进洱源县梅果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于1月29日举办大理洱源第三届梅花文化节。
梅花文化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安排了文艺节目表演、采风写生、迎新春体育运动会、招商引资、梅花集市等活动。特别跟大家介绍一下梅花集市活动,此次活动期间,我们将在县城举办三个梅花集市:在凤凰城举办的梅花节洱源特色产品集市,今年将有150多家县内企业、商家集聚在此,充分展示洱源县的土特产品,有丰富的农特产品、极具特色的文创作品、极具风味的特色小吃、洱源特色美食长桌宴等等;在顺泰城市广场举办的梅花节新春年货集市,已有100多家商家集聚在顺泰,为洱源人民备好了年货;在海尾河举办梅花节文创集市,白天亦或夜晚,大家可以邀约三两好友,在这里赏美景、品美食、话友情,尽享舒适慵懒的悠闲时光!同时,在松鹤村和南大坪村,上万亩梅花已经竞相开放,静候大家来观赏了。在此,盛情邀请大家,1月29日来洱源参加梅花文化节,我们一起赏梅花、逛集市、品美食、泡温泉。
州两会即将召开,准备的提案是什么?
今年,我们调研准备了“关于支持洱源县已建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的提案”“关于加快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的提案”“关于加强老年代步车、电动车交通安全治理的提案”等五件小组提案,准备在全会期间作为联名提案提交。
我想具体说一下“关于支持洱源县已建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的提案”。近年来,洱源县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思想认识,全力实施洱海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六大工程”,超常施策推进洱海保护治理“七大行动”,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八大攻坚战”,有序推进洱海源头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2015年至今,县委、县政府积极破解资金瓶颈,以前所未有的投入强度,从各级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贷款、债券资金、PPP模式社会资本金等各方面筹集资金。以项目建设必要性、可行性和生态效益性出发,优先保障与改善主要入河流水质改善有关的重点项目和工作,大力实施洱海保护治理项目,为洱海源头生态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相继实施了截污治污、生活垃圾处置、农田污染治理、万亩湿地建设等工程。通过以上工作的实施,洱源县流域六镇乡13个交界监测断面水质趋向好转,3条入洱海河流水质持续改善,污染物总量削减明显,为洱海水质持续向好作出了较大贡献。但由于点多面广要求高,洱源县的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如果没有上级的大力支持,有的设施将面临“停摆”风险。就如:洱源县每年需支付洱源县洱海流域城镇及村落污水收集处理工程PPP项目运行服务费2.3亿元/年;湿地恢复建设租用了大量的耕地,需要每年支付租金约6000万元;此外,还有垃圾清运处理、西湖藻水分离等许多设施的运行管理也需要资金投入等等。但各级无专项资金补助,须全部由县级财政负担,而我县财政非常困难,无力承担诸多费用,无法予以保障。
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州级财政能在保障已建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上予以支持,同时进一步加大技术支持,加大项目协调和争取力度,为洱源环保设施设备老化更新与提升改造提供更多的项目支持。通过各级共同努力,不断提升设施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洱源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共同发展,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保护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