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ZChina2025深圳国际半导体展

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创下历史新高。 根据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我国集成电路的出口总额达到了1595亿美元,超越了手机,成为出口额最高的单品。 此外,我国集成电路出口额已连续14个月实现同比增长,今年同比增长率达到了17.4%,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取得这样的成绩,堪称一项重大成就。

 01
我国十年集成电路历程

十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进出口情况经历了显著变化。
回顾2013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反映出国内对芯片需求的急剧增长。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设备迅速普及,2014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也首次超过了1000亿块,标志着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2018年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美国对我国实施的技术封锁和出口管制,给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兴通讯事件更是给产业发展节奏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随后,2019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成立,科创板的开市,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中微公司、澜起科技等企业成功上市,加快了技术研发和产业扩张的步伐。
在2022年至2023年间,全球芯片行业景气度下降,我国集成电路出口额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到了2024年,集成电路出口额实现了18.7%的增长,连续14个月保持增长态势。同年,包括家电、液晶平板显示、通用机械设备在内的传统机电产品出口增长均超过10%,表现亮眼。
2024年,我国集成电路出口量达到2981亿块,出口金额1595亿美元。十年间,出口数量增长超过1.9倍,出口金额增长超过2.6倍。存储器成为出口的重要品类,全球存储器市场预计在2024年增长61.3%,达到1500亿美元,其中中国两大存储龙头NAND和DRAM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2.3%和10%。
在进口方面,2024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量达5492亿块,进口金额3856亿美元,成为最大的单项逆差源。尽管出口增长迅速,但我国仍需大量进口集成电路,尤其是高端芯片。2024年,出口平均单价为0.5美元,而进口平均单价为0.7美元,显示出我国在中低端芯片出口上的优势,以及高端芯片的依赖进口。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2014年,出口平均单价与进口平均单价的差值为2.7元人民币,而到了2024年,这一差值已缩小至1.5元人民币。这表明中国半导体自主发展的路径正在取得成效,"中国芯"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
 02
出口增长的原因

第一,中国半导体企业“出海”蓬勃发展。

在全球化进程面临新形势、出口业务的风险系数逐步提升的背景下,中国半导体企业出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从企业层面的具体成就来看,长电科技、兆易创新、希荻微、北京君正、瑞芯微、汇顶科技等中国芯片企业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兆易创新在2021至2023年期间,其境外营收占比稳定在80%左右。希荻微在近三年中,境外营业收入也持续占据总营收的80%以上,其车规业务已成功拓展至包括中德日韩等多个国家的汽车品牌。
此外,一些国产企业通过并购或参股海外公司的方式,成功走向国际市场。长电科技在2015年收购了全球封装行业排名第四的STATS Chip PAC Ltd(星科金朋),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与国际半导体行业巨头建立了合作关系。到了2024年8月,长电科技又收购了晟碟半导体80%的股权,进一步扩大了存储封测的布局。江波龙在2023年并购了Zilia(智忆巴西),并于去年7月开始在巴西封装生产存储产品,实现了市场拓展和本地化运营。
翱捷科技则通过传统的代理经销模式开展境外业务,利用海外分销商的渠道和资源,提高了产品在海外市场的覆盖面。扬杰科技已在越南建立工厂,转移部分产品生产,以利用当地资源和优势,降低成本。
中国芯片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已经势不可挡。东南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其开放的海上贸易政策历史上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与合作。在新兴市场中,东南亚成为中国半导体企业出海的首选地。
斯达半导在2024年对泰国的新能源汽车IGBT芯片出口量同比增长了200%。华润微电子在越南设立了封测基地,有效响应了东盟市场的需求,2023年该基地的产能利用率达到了85%,为公司贡献了10%的海外收入增长。
2024年上半年,广东世运电路、胜宏科技和广东骏亚电子等中国PCB制造商在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设立了工厂。目前,已有19家中国PCB制造商在泰国建立了生产工厂,包括深南电路、沪士电子、东山精密等知名企业。
同时,中国内地的晶圆厂也在不断努力发展,推动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进步。
在2024年,中国的芯片产业迎来了新的生产高峰。截至2024年的前11个月,中国芯片的总产量已经达到了3952.7亿颗,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3.1%。基于这些数据,预计2024年全年的芯片生产量将超过4300亿颗,平均每天的生产量约为12亿颗。
市场研究机构TrendForce此前预测,从2023年到2027年,中国内地的成熟制程产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从31%提升至39%,如果设备升级进展顺利,这一比例还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
在工艺水平、价格和交期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这是行业对中国内地晶圆厂的一致评价。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重量级合作伙伴开始与中国内地晶圆厂建立合作关系。在去年11月和12月,欧洲的芯片巨头英飞凌、恩智浦和意法半导体纷纷向中国内地的晶圆厂伸出合作之手。其中,意法半导体已经率先行动,宣布与华虹宏力合作推进40nm微控制器单元(MCU)的代工业务,目的是满足市场需求并优化供应链。
此外,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和发展。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2015年之前,封测环节的销售额一直占据行业最大比例,在2004年、2006年和2007年,封测环节的销售额占比甚至超过了50%,成为国内集成电路行业的领头羊。
然而,到了2023年,行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设计环节的占比达到了44.56%,制造环节占比为31.56%,而封测环节的销售额占比则下降到了23.88%。这一变化表明,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正在朝着更加成熟和均衡的方向发展,各个环节正在协同进步。
 03
封不住的,只能使我更强大

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但始终保持着坚韧和毅力。
长期以来,依托于一批准重点企业在架构、设计、工艺、封装以及设备和材料等关键环节的持续投入和创新,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国产化进程得以加快。
近年来,尽管面临某些国家基于技术领先地位实施的技术出口限制和封锁,意图减缓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但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芯片产业依然选择了开源和开放的道路。在芯片设计领域,以RISC-V开源指令集为例,它为众多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自主创新的平台。
虽然目前开源的EDA工具在功能上与国际商业软件还有差距,但它们为中国芯片制造企业提供了自主可控的解决方案。得益于开源社区的共同努力,众多开发者在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些工具,使其逐渐满足国内企业在芯片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基本需求。
那些试图阻碍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力量,终究无法抑制中国芯片开源生态的蓬勃发展。2024年集成电路成为出口额最高的单品,正是产业快速且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成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会立即删除*














ICSZChina 2025中国半导体制造技术创新与供应链大会(简称:ICSZChina) 将于2025年4月9-11日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隆重举行!展览面积达32000平方米,携手380+展商,精心策划50+主题活动,预计将吸引30000+行业人士参观。


本届展会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先进封装、半导体专用设备及零部件、先进材料及碳材料、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IGBT、电力电子及汽车半导体等多个领域,全面展示集成电路和半导体最新的制造和解决方案。





文 章 推 荐

行业动态:【ICSZChina2025】深圳国际半导体技术装备与材料展览会火热报名中!

行业动态:IC CHINA2024展后报告新鲜出炉,带你全方位解读展会盛况!期待2025年再相聚

行业动态:震惊业界!奥康国际跨界收购存储芯片企业,'温州鞋王’变身科技新贵?

全球焦点:美国商务部长:阻止中国芯片进步是愚蠢行为

全球焦点龙芯中科胡伟武:中国集成电路发展这么快,五年前都不敢想

全球焦点最炙手可热的芯片CEO,叫板黄仁勋



#半导体   #深圳展   #成都展     #半导体博览会     #ICSZChina2025